书城励志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1384500000015

第15章 习惯之三:要事第一选择当前(2)

他说:“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不过请先了解目前的状况。”

他指着墙壁上的工作计划表,显示超过20个计划正在进行,这都是我俩早已谈要的。

然后他说:“这件事急事至少占去几天时间,你希望我放下或取消哪个计划来空出时间!”

他的工作效率一流,这也是为什么一有急事我会找上他。但史蒂芬·柯维无法要求他放下手边的工作,因为比较起来,正在进行的计划更为重要,结果,史蒂芬·柯维只有另请高明了。史蒂芬·柯维的训练课程十分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

他常问受训人员:你的缺点在于——(一)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

(二)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

(三)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答案多半是缺乏自制力,史蒂芬·柯维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那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使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这种人十分普遍。他们能够掌握重点,也有足够的自制力,却不是以原则为生活重心,又缺乏个人使命宣言。由于欠缺适当的指引,他们不知究竟所为何来。

以配偶或金钱、朋友、享乐等为重心,容易受第一与第三类事务羁绊。至于自我中心者难免被情绪冲动所误导,陷溺于能博人好感的第三类活动,以及可逃避现实的第四类事务。这些诱惑往往不是独立意志所能克服,只有发乎至诚的信念与目标,才能够产生坚定说“不”的勇气。

成功人士在任何时候都敢说“不”。

5、进入“瓦伦达心态”

●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只有一条路走到黑。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

●芭芭拉·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

●行动中的瓦伦达心态使人心中眼中只有目标,这样就使人可能采取最与众不同的、最有创意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达成目标,而不落于俗套。

对于欲成大事者而言,要善于进入瓦伦达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凡事先行动起来的一个主要好处,就在于容易达到“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只有一条路走到黑。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如果我们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来回紊绕,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做,马上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

芭芭拉·格罗根指出:

“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

只有行动起来并保持“瓦伦达心态”,才能挣脱舆论的枷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法兰西雄狮拿破仑如是说。

但丁的伟大作品《神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句千古名言。但丁在其导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惨烈的九层地狱后来到炼狱,一个魂灵呼喊但丁,但丁便转过身去观望。

这时导师维吉尔这样告诉他:

“为什么你的精神分散?为什么你的脚步放慢?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决不因暴风雨而倾斜。”无论是走在地狱、炼狱还是天堂,“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就是瓦伦达心态。向着目标,心无旁骛地前进。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日本有位叫河村的船舶大王,他在创业之初曾以收捡别人丢弃的生菜为业。他每天将别人丢掉的菜叶洗干净,加盐做成酱菜卖给贫苦的劳工,当时许多亲戚和朋友都十分看不起他。

“那个家伙是一个乞丐!”

“那个家伙已经没有希望娶太太啦!”

河村并没有被他人的舆论所吓倒,别人越轻视他,他干得越起劲。后来,他不断改进酱菜的味道,成了规模很大的酱菜批发商,最后逐渐成为船舶大王。

行动中的瓦伦达心态使人心中眼中只有目标,这样就使人可能采取最与众不同的、最有创意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达成目标,而不落于俗套。这就是制定自己的行动规则.而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

传说公元前23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从何处着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打开这个绳结?!”

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亚历山大立刻行动、一心赴向目标、不墨守成规、按自己的行动规则做事的作风,注定了他必然成为亚细亚王。

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说过一句“三不足”的话,正是这种心态,这种行动作风的写照:“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6、集大成管理理论

●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

●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重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

●管理方法应为人所用,不可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美国潜能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管理理论分成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他得出的结论是: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进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绷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现在,又有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上。

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丝毫没有“优先”的观念。固然每做完备忘录上的一件事,会带给人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的事。然而好此道者不在少数,因为阻力最少,痛苦与压力也最少。更何况,根据外在要求与规律行事,容易推卸责任。这类经理人缺乏效率,缺乏自制力与自尊。

第二代经理人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第三代经理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因小失大。第一、三类事务往往占去所有的时间,这是第三代理论最严重的缺失。

不过以上三代理论的演进,仍有可资借鉴的地方。第四代理论便在旧有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

有效的个人管理方法须符合以下标准:

(1)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2)平衡: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有人以为某方面的成功可补偿他方面的遗憾,但那终非长久之计。难道成功的事业可以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体或性格上的缺失?

(3)有重心: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着重虽不紧迫却极重要的事。专家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单位订定计划。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优先标的,但基本上7日一体,相互呼应。如此安排人生,秘诀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订定优先顺序,应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行事历。

(4)重人性: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重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推行,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5)能变通:管理方法应为人所用,不可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6)携带方便: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成功人士大多采取第三、四种管理方法综合运用。其实,许多优秀的第三代管理工具,也值得采用,只是实际做法或具体运用因人而异罢了。

7、改变自己能力上的弱点

●成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无法胜任一项工作。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成功与不成功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面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空中多试验一次。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成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功与不成功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总之,一句话:你有没有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只要再多敏捷一点;只要再多准备一点;只要再多注意一点;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侬准备了一顿让人食不下咽的餐点,人们才会晓得。

评判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一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的很少、动作多么的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元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奋练习、勤奋练习、最后还是勤奋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觉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因为过去的努力丽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

8、把精力放在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