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1384500000038

第38章 习惯之七:不断更新全方位平衡自我(4)

(1)确实没有任何知识,也没有求取新知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绝对的无知、是名副其实的无知;(2)有一定甚至是相当的知识,但稍有成绩后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永远都是孙悟空的皮袄——老一套,这是相对无知,无新知;(3)第三种相对高级的无知,即有知识基础,也在不断求取新知,但努力不够,知识积累和更新的速度不如竞争对手,相对而言,也属“无知”了。因为最惨烈的竞争往往就发生在你的知识、资讯恰恰鞭长莫及的时空内。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相对无知”。

多萝茜·比琳顿说:“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有一则成语叫“江郎才尽”,说的是南朝人江淹,自幼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父亲的书房里读书吟诗,只有饭后才和小伙伴玩一会儿。因此,年长后写出了很精彩陶诗文,一时间闻名遐迩;尤其是《恨赋》、《别赋》二篇,更为历代所传诵。当时文坛尊称为“江郎”。

后因才学超群而进宫做了官。经常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几盅酒完,几十份文件拟就,其豪情才气探得土方赏识和喜爱,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但是,随着官位日高,声名日盛,而自满自足,致使青年时期的文思和才华大大减退了。因此人们称之:“江郎才尽。”

惋惜之情、警醒之意,也只有借江淹自己《别赋》里的名句才能表达: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再如亨利·福特所言:“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进入老年,无论其在二十岁还是八十岁。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葆青春。”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则关于“知了”的寓言,那是写给八、九岁孩子着的,只讲了一个简单的、人人都懂的道理。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怕艰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得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怎样飞,它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

“知了!知了!”

大雁让它试着飞一飞,它只飞了几次,就自满地嚷着:

“知了!知了!”

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着大雁一起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飞不高。

这时候,知了望着大雁在万里长空飞翔,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是,已经晚了,它只好叹着气,唱道:

“迟了!迟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是先唱“知了”,又唱“迟了”,最后落得个故国不堪回首,落花流水自春去的结果。有一副对联,很好地写出了这种情形:

浮躁一分到处便遭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无知使我们胸怀狭窄、目光短浅,使我们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使我们骄傲自满、松懈怠惰,一句话,使我们丧失了最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七八十年代靠“胆子”,八九十年代靠“点子”,那么从此以后,则必须靠“脑子”。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结束了,我们已经进入“深水区”。

日本学者谷口正和说:“在信息化社会,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过去的知识未必有用。信息化社会要求有不断地积极地汲取新事物的姿态。为此,需要多了解变化,不断选择、取舍,做好知识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对新收集的信”息进行甄别,从中发现新的生活方式,并以坦率的态度进行再编辑。”

伟大的苏格拉底有句话非常绝对:“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这句话太绝对了,确实绝对:绝对正确。

不仅失败因为无知,而且从古到今,哪一桩人造灾难又不是“无知”的结果?

对此,古罗马卢克莱修早已对症下药:“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

曾以“天下马上得之”斥骂读书人的汉高祖刘邦,在稳坐江山后也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我生逢乱世,时值秦始皇禁书,自己反倒高兴,以为读书没有用处了。待做了皇帝,才知道读书的重要,读书使人明白道理。由此而回想过去所做的事有许多不是。”

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尚且检讨过去,求取新知,我们自比如何?

李嘉诚先生是香港首富,新近又跻身世界十大富豪之列。在最近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到他如何掌控和管理他那巨大的“王国”,以及如何推动这个“王国”长久前进。李嘉诚先生掷地有声,一句话说完:依靠知识。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知识决定命运。李老先生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至今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书。当追问他前一天晚上看的是什么书时,他说,我昨天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科技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里,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也比较感兴趣。那么,日理万机的他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的呢?李老先生坦言:每天清早不到6点就起床了,打高尔夫球运动一个半小时;白天工作、开会;晚上睡觉前是铁定的看书时间。

李嘉诚先生尚且如此好学,我们自忖如何?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名字,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吧!他对求取新知又是个什么态度和看法呢?他在文章里写道:

“人类已经到月球探险多次了,像这种事,在不久以前还只是人类的梦想而已,科学家们的努力,使昔日理想成为事实。人类的智慧,可以说是无穷尽的,也是永远不会衰竭的宝贵资源。

“我们思虑及此,就会领悟到,即使今日看来最完善的事,到了明天,或者又会有新的方法和新道路可行。如果只是以得过且过的态度从事企业经营,实在是令人忧心。

“人类的通病,是当得到好处的时候,或者事业稍有成就了,就容易耽于安逸,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想再求新向上,降低求知的热情。长此以往,不进反退,就终要被时代潮流所遗弃。

“因此,我们要时常由内心生出警惕,激发求新的欲念,唤起求知进取的精神,这才是面对时代潮流应有的态度。

“人类自有无数的道路可行,亦有无限的目标可供奋斗。最重要的,凡事不畏艰难,抱定事在人为的决心,以热情和诚意努力以赴。说也奇怪,假使你能热心地专注于工作,就会不断有创造性的观念和做法产生。”

幸好,“知识是可以取得的东西,今天没有知识,明天会有;因此,任务在于学习,再学习。”莎士比亚告诉我们:“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

7.及时充电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淘汰。

●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很多人走出校门后,首先被谋生的问题所困扰,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地就会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忘自己的使命,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长久的积累,这就需要每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尤其是走出校门后的继续学习,是你成功道路上更重要的一步。

托夫勒说过,力量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

早在16—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写道:“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这一论断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来马克思发现,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今天,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淘汰。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终极力量。

暴力有限,财富有价,而知识无限又无价。反之,知识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当今的各种高精尖武器就用不着更多解释;另外,知识不仅创造财富,知识本身就是财富。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在经济生产的要素中,知识占主导地位,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来衡量。知识在其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无不挟带着滚滚的财源。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工作间的创意和实验室中的交锋;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已变成了“知识生产率”的竞争。即生产率和经讲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对此,李嘉诚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在学校里我们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能够学习很多科学知识,但是,由于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感很强的学生就学不进去,而老师的视野里又常常有一个误区,似乎这些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其实,我们都有一个体会:那些只会读书的学生不见得就有出息,相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有所作为。

为什么?

因为现实感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如鱼得水。他们的成功率要比书呆子们高出很多。

哈尼族的诗人泉溪就是这样从清洁工成为诗集作者的,下面是他的自述:

中学辍学后,我在社会底层中艰辛而漫长的读书生活使其正开始了。

1992年秋天,逃离了云南墨江那养育我多卒的小村庄,我在悲伤和无奈中离开故乡:父母相继去世,大哥病故,出嫁的姐姐精神失常……一个温馨恬静的家园顷刻之间消散在凄风苦雨中。灾难和不幸铺天盖地压下来,我得挺住,活着。

我笫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足医院清洁王。工资低廉,心态失衡,社会地位卑微。我每天扫完地,倒完垃圾,拖完地板,满身疲惫满身臭汗地回到工棚里(我暂住的宿舍),强睁酸涩的眼皮,一页页的接触书中有关灵魂的文字,日复一日。张贤亮的小说蕴涵着无形的力量,深深吸引我。在我看来,张贤亮的写作简直是身世的写作,他直指苦难深重的心灵,像一束灵光,让我回到生命的原初、澄明、宁静。张贤亮的书可以算做我读的第一本命运之书。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史铁生的《好运设计》,是从当时的一所大学图书馆借来的,我记得书被我反反复复借了10余次。他的小说散文是对命运的正视,对苦难的剖析。从《好运设计》这部书里,我获得了生命中有关痛苦的深切体悟,关于享受命运的箴言要义。除了《好运设计》,我不知还有何种灵丹妙药能医治我心灵的创伤。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书籍,以伟大的心灵作支撑,把美与善传达给人类。感谢《好运设计》,它使我从巨大的伤悲中突围出来,得以超然解脱,实现自救。

我读的第三本书是我的朋友、云南哈尼族诗人哥布的《母语》。1992年某一天,我给哥布写信、寄稿,后来他寄了一本《母语》给我。我们虽未谋面,却成了朋友。感谢哥布《母语》中那些宁静而朴素的惊人的诗句:

乌鸦飞过口野夏天啊夏天山岗已恼人的绿了一个孩子唱催眠的歌几乎从收到《母语》那天起,我每天都要打开诗集让诗歌抚慰我忧伤的心灵。哥布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中,面对村庄和山冈、耕牛和梯田时,心境依旧是平静而质朴的。由此猜想,哥布能坦然面对一切,我又何尝不能呢?如此想来,我的心也变得平和起来。

我作为民间的自由写作者,阅读大置古今中升的文学名著自不待言。随者读书视野的拓展,我的谋生职业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如今,我写作10余年的诗歌作品《怀念爱情》业已出版。从一个清洁工到一本书的作者,这中间的飞跃,足书籍之力壬徒然。

很多人是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是发出叹息,说什么悔之晚矣。

其实只要你觉醒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泉溪的例子就是榜样。

走出校门学习,你就不会盲目地学习,你就有了针对性,因为你这时要学习的内容与你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你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所以,你就会觉得学习的效果特别好,你一学就见到了效果,就会进一步激发起你学习的积极性。

走出校门学习,你就不会受到什么限制!你想学你自己想学的知识,你觉得什么对你有用,你才学,对你没用的知识,你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这更有利于你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快的进步。

能不能走出校门进一步学习,这与一个人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有志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学习,因为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他就会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知识。

走出校门去学习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很多人走出校门后,首先被谋生的问题所困扰,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地就会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忘自己的使命,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正如哲学家告诉我们的: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

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高尔基则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而雨果甚至在《悲惨世界》里提出:“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

吴季松博士指出:“物质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只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价值越低;知识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然而,知识作为商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取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得知识成本十分昂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创新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决定因素。财富的再定义和利益的再分配取决于拥有的信息、知识的多少及仓刂造力的高低。

克林顿的首任劳工部长罗伯特·希赖在其名着《国家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写道:

“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将会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将不再有我们通常所知的一国的经济。存留于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每一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技能。”

日本管理顾问大前健一在《无疆界的世界》中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