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可怕的科学(大全集)
1385800000038

第38章 危机四伏,外面的地球病得不轻(2)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多,就会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种变化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已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严重地损坏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目前,大气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纷纷行动起来,研究对策,采取措施。相信不久的未来,蔚蓝澄碧的天空将重现。

南极上空最大的臭氧空洞

1849年,人类首次发现了臭氧。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亿分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在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就是“臭氧层”。

臭氧层对我们人类是有巨大贡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线照射而引起的伤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臭氧层一旦耗竭,将势必℃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第一,紫外线辐射将增强。经科学研究证实,有害的紫外线是皮肤癌和眼科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届时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的比率将大幅上升。第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紫外线辐射将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下降,渔业也会大幅减产。第三,还会使地球表面升温,南北两极加快融冰,以使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更多祸及人类的自然灾害发生。

然而,臭氧层这道天然屏障,近十多年来却仍在遭到破坏。这个问题是1974年美国化学家罗兰和穆连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一种叫氯氟烃(CFC)的气体被输送到平流层后,在那里分解产生的原子氯(CI)就将有可能破坏臭氧层。于是,科学家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每年春天都在南极考察臭氧层。1994年,人们首次观察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小的2400万平方千米。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9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会在9一11月发现臭氧层空洞。这个发现引起了联合国相关组织的高度重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经科学研究证实,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将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

由于它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然后被强烈的紫外线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那么氟利昂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氟利昂是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

除了氯氟烃外,在工业废气、汽车和飞机的尾气、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等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因此,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光污染使得城市上空看不到星星

许多人都在书本上读到过对夜空如诗如画般的描述:满天星斗、繁星闪烁。然而今天,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美丽动人的景象了。1998年,英国天文学家在全英小学生和中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孩子曾经看到过天空中的银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人们无法饱览星空动人景色的是现代社会的光污染。光污染是指超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光污染使得原本清晰、宁静的星空已经变得无法进行正常的观测,令天文学家深受其害。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光污染呢?造成光污染的光源,来自城市和乡镇居民家里的灯光、高楼大厦亮丽的装饰灯光和现代化大都市通宵达旦的霓虹灯等。这些光源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其中相当一部分光线都射向天空,直接妨碍了我们对星空的观测。

我们都知道,一支点亮的蜡烛在漆黑的背景下显得很亮,一旦把它放在100瓦的白炽灯灯光下,它的亮度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我们夜晚看不到星星,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地球周围的低轨道空间布满了人造卫星,它们巨大的磨光镀银铝片天线和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反光,也干扰了人们对星空的观测。

由于受周围地区光污染的影响,建于1675年并闻名全球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因为无法正常工作而于1998年被迫关闭。许多国家不得不把天文台迁移到大海中的孤岛上,或者迁移到白雪皑皑的高山顶上。这些都是光污染带来的危害。

除此之外,光污染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三大类,即人工白昼、白亮污染和彩光污染。

人工白昼指的是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使得夜晚如同白昼一样。这样便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人们晚上睡不着、白天工作效率低下。这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白亮污染一般是指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白亮晃眼。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人的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除此之外,还会导致神经衰弱,扰乱人的正常身体机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症状。

彩光污染一般是指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的光污染。如果人们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还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经常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21世纪人类的最大危机一淡水危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水,江河湖海,雨雪雹霜。也许你拧开自来水龙头就有哗哗的洁净水,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然而,其中的淡水却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独地球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这就使地球拥有了生命。地球有“水球”支撑,因为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海洋咸水占了97.5%。如果除去两极的冰山,人们容易得到的淡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0.26%。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全世界总的耗水量增加了6倍。全世界淡水总消耗率增长了2.5%,比人口增长率高出1倍。到2025年全球人均年用水量将减少1/3。目前,全世界有36个国家严重缺水,有3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有10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

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和问题。

除了中东和非洲外,原本水源充足的南亚、巴西、中美洲也闹起了水荒;东欧、美国、日本也时常感到水源缺乏,供应不足;就连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俄罗斯也受到缺水的威胁。在全球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淡水的供给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淡水已成为十分珍贵的战略资源。

水造就人类文明。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沿着水的轨迹走向的历史——沿着河走,沿着海走,最终走向大洋。20世纪的人类面临的是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那么21世纪人类可能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呢?是淡水危机!这是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达成的一个共识。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开源”主要是指向海水要淡水,采用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措施;其次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及回收利用,加强对水的自然循环的调控,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流”就是尽量减少从天然水体中的取水量,保持水循环的正常运行。

地球上的物种正在急剧减少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发表的调查资料显示,从100万年前到现在,平均每50年有一种鸟类灭绝;最近的300年中,平均每2年有1种鸟类灭绝;最近的100年来,每年就要灭绝1种鸟类。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更快,在热带森林,平均每天至少灭绝1个物种。

据统计,现在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那么,物种为什么会急剧减少呢?

物种减少的第一个原因是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这是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人类活动不停地改变着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矿山开采、开垦荒地、修筑水坝等活动往往使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岸发生巨大变化,使野生生物无家可居,导致它们大量灭绝。朱鹃是一种稀有珍贵的鸟,原先生活在我国北方和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陕西秦岭山区还有不少朱鹘,后来因大片树林被砍,朱鹦失去了营巢繁殖的条件,数量锐减,几乎灭绝。8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又找到了7只朱鹃。现在经过大力保护,朱鹛已有2000多只了。

物种减少的第一个原因是热带森林的破坏,这对物种的影响最大。

热带森林虽然只占地球面积的6%,但全球50%-90%的物种都生活在这里。

据估计,在未来的30年中,主要由森林砍伐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物种的5%-15%消失,即每年失去1.5万一5万个物种。

物种减少的第二个原因是源自过度开发或不适当地引进物种。

渡渡鸟生活在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它因为不会飞,就把卵产在地上。在16世纪,有人带着一些猪来到岛上生活,结果猪在岛上大量繁殖,并吞食了渡渡鸟的卵。到1681年,渡渡鸟便从地球上消失了。

物种减少的第三个原因是人为的捕杀。

生活在美国的美洲旅鸽,因肉味道鲜美而被大量捕杀,当时仅密执安一地每年就要捕杀1亿只以上,最后1只美洲旅鸽于1914年死于动物园。栖息在纽芬兰到斯堪的纳维亚地带的大海雀外形似企鹅,19世纪初被渔民作为食物大批杀害。1844年,最后2只大海雀被人收作标本,大海雀从此灭绝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我们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的脆弱,当它被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到时再亡羊补牢,恐怕也晚了。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每一个物种。

门“只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最早出现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只有一个地球》是为该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由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主编,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作者不仅试图从地球本身的前途出发,而且试图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把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滥用、工艺技术的消极影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困境等综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呼吁人类明智地管理地球。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呢?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住、行以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湖泊、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的文明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痍。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地球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由于热带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有重要作用,大面积地砍伐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占用大量农田,全世界现有的耕地20年后将损失1/3,世界粮食生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由于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大量消失,人类又肆意捕杀这些生物,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世界上植物和动物的遗传资源急剧减少,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发展。不解决它,不仅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会受到影响,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这两分钟的静默,代表全人类在向地球忏悔、在反省、在思索:我们只有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