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1386700000017

第17章 品 德(16)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与回报。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人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也是失礼。人有礼,人际关系就会安定平和,无礼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所谓礼,须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虽然是挑担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重的,何况是富贵的人呢?富贵的人而知道喜好礼,就能不骄奢淫逸;贫贱的人而知道喜好礼,心志就能够不怯懦疑惑。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礼记·曲礼上》

礼,是用来决定亲疏、判断嫌疑、分别异同、明辨是非的。礼,不胡乱取悦、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逾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不轻佻亲狎。修养自身、实践所言,叫作善行。行为有修养,说话合于道理,这是礼的本质。礼,只听说要主动向人取法学习,没听说硬让人取法学习的。礼,只听说学礼者要前来学习,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的。

编者手记

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德性,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让其懂得礼的重要性,因为礼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各种飞禽走兽也会说话,但它们不懂礼,因而它们不是人。相反,人如果离开了礼,即使会说话,也形同禽兽。《礼记·曲礼上》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儒家还认为,由于礼体现了自然法则,是陶冶人类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因此,它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祸福安危。《礼记·礼运》指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曲礼上》又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富贵而知,好礼,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懾。”礼的最大特点是教导人们一定要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不管任何人只要懂得了礼,其行为就会中规中矩,富贵的人就不会以富贵骄人,贫贱的人就会不怯不惑。

☆☆贫而乐,富而好礼 孔子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第一》

子贡问道:“在贫穷的时候不卑屈谄媚,在富裕的时候不骄横傲慢,像这样做人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孔子答道:“这样做人也就可以了。但不如在贫穷的时候以乐来调和身心,在富裕的时候以礼来约束言行。”

编者手记

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子贡所问之所以境界低,在于其还停留在“无”上,也就是说将不好的思想、言行等去除掉,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而孔子所答之所以境界高,在于其已经上升到“好”了,也就是说通过对更高道德标准的不断追求,那些不好的习气也随之自然而然消除,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换言之,以“无谄”、“无骄”来约束言行,是一种消极的去除;而以“礼乐”来约束言行,则是一种积极的转化。

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韩非子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记·曲礼上》

礼是用来规范亲疏,判断嫌疑,区分异同,明辨是非的。没有礼,就没有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教训正俗。没有礼,就不能明辨是非。没有礼,就不能区别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位置。没有礼,老师和学生就不亲近。没有礼,班朝治军、管理执法就威严不行。没有礼,祷祠、祭祀、供给鬼神就不诚恳不庄重。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哀公问》

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礼是很重要的,没有礼就不知道怎样亲近崇拜天地之神,没有礼就不能明辨君臣、上下、长幼的位置,没有礼就不能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和亲疏远近。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所以说礼义是人最重要的东西,人因礼义而讲究诚信、重视和睦。

编者手记

礼,并不只是尘世的形式,而且有其从上至下的深刻内涵。礼与等级、秩序、过程、效应相关,而宇宙中万物,无不与这些范畴相关。对应到尘世间,人必有差异,物必有轻重,事必有缓急。尘世是宇宙中极低的一层时空,因而道德低下,人心杂乱,物欲横流。如果再无心法的约束与礼仪的规范,人便无法掌控自我,也无法彼此认同、协调与共存。

礼即应势而生。上应宇宙之大势,下应尘世之颓势,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人便有所遵从,有所顾忌,有所依赖。

以前有个小沙弥叫妙颜,有一次到王宫去。王后看他伶俐可爱,于是想要抱抱他。妙颜阻止说:“您不应亲近僧人。”王后说:“你同我的儿子一样大,我即使抱抱你,又有什么不可以?”妙颜回答说:“您所说的虽是人之常情,但是情都是从细微的地方发展的,就像渺渺火星可以烧毁万里之野,涓涓细流可以穿透泰山之石一样。事情都是从少累积到多,从小累积到大,所以智者应远嫌避疑,防微杜渐。”

礼文化的核心是人伦文化,是人性化的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要求。尘世之礼,虽然繁复,目的却在事情顺畅,人际和谐,善念彰昭。坚守礼仪,即使内心有异,也能抑制非份之念、非常之举。人能不断自我抑制、自我调整,人的善念与正念,也就越来越强大。违礼,纵使小小不言,却也因为一道防线被撕开口子,洪水猛兽就可能漫延。即如疾病,轻微时不知道采取对策抑制,等到严重了,再治就异常困难。

☆☆圣人之道,莫大于礼 颜元

圣人之道,莫大于礼。……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编者手记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荀子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清儒凌廷堪也说:“是故圣人之道,一礼而已矣。……礼之外,别无所谓学也。”(《校礼堂文集·复礼上》关于“礼”,古今文献汗牛充栋,不必细引,《左传》 20万言,便一“礼”字,《论语》也只“礼”、“仁”二字。

那么“礼”到底是什么?史学家钱穆先生对礼有非常精准的见解:“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礼学家钱玄先生在其名著《三礼通论》中的见解通彻:“学者以为礼学是经国济世之学,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道德修养,均有直接关系,是实践致用之学。”可见,礼从其起源就与当时最重要的祭祀相关,由祭祀而衍生的一切制度、仪式、风俗——古人强调可被践履的一切事物、观念,也都囊括于“礼”之中了。

☆☆礼者,人之所履 黄石公

礼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举动不出乎规矩),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素书·原始章》

所谓礼,就是人日日身体力行,起早睡晚勤奋实践,形成人与人之间序长幼、别尊卑的一种伦理纲常。(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王氏曰:“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礼者,人之所履。不安于理,便多乖违之象,故以安礼结之。治身、治家、治智,舍此不可。

——《素书·安礼章》

编者手记

荀子曰:“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行为之规仪和准则,无论在家在国,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大到国家、社团的集体活动,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孔子说:“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礼记·仲尼燕居》)意思是:礼就是理。……制度是根据礼来制定,行为的标准也是根据礼的要求。它们的践行不是在于人吗!)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休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产生放肆、怪癖、邪恶、浮夸、腐败等不良现象。

道、德、仁、义、礼,是构成我国古代社会全部上层建筑的五大要素。古代的所有思想家,当然不可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而一致认为伦理道德、礼仪法规是“天道”的演化。宇宙生成之后,就自然出现天尊地卑的高下之序,然则天地之间的万物生成群体之后,亦会自然出现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自然之序。这些秩序是自然的、非人为的。故庄子曰:“宗庙尚亲,朝庭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论语》亦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由此可证,“礼”是人伦的自然之序,无论清晨的起床,夜晚的寝寐,均须履践遵循而不可失其常。

古代思想家虽然有其不应苛求的认识局限性,但源远流长的人类要敬畏大自然(天道),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包蕴著极其深邃伟大的智慧。

☆☆谈礼貌 季羡林

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的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或新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看了先鞭。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竟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公正报》上的话: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编者手记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礼,是人的脸谱。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即从一个人的礼貌,便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素质。礼,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有礼就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无礼则使人远去。中国人喜欢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殊不知中国还有句话已经传了两千年,那就是:“多行无礼,必自及也。”这里的“及”字是惹祸的意思,那就是说,经常不讲礼貌的人,一定会惹出祸来。讲礼貌,不是作秀。即使有个别人把礼仪视为“作秀”,那么,“作秀”无论如何也要比作恶好。

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与人交往贵在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所以,当你迈出家门,切莫忘了带上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