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1386700000020

第20章 心 态(3)

至于老来,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便得舍出;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时,绝对是舍多于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坠崖,把老本也赔了进去。

如此说来,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怎么办呢?

答案是:

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编者手记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身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路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说很沉重。智者告诉他:“这就是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捡东西放在心里,于是越来越累。”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智者问他:“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金钱、地位、名声哪一样拿出来扔掉呢?”那人不说话了。

由此看来,人这一辈子只有两个时候最轻松:一是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着空篓子;一是死亡时,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然后,赤条条而去。除此之外,就是不断往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心为形役,所以,会感觉到累,可是,又不愿放弃篓子里的东西。

人的一生好比走路,会遇到很多岔路口,每到一个路口都面临一次选择,而每次选择无不影响着未来。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是舍,是得?是放弃,是坚持?生活对人生最大的考验不仅是“得”,也有“失”,即放弃。哪些需要放弃,哪些永不放弃?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这小小的“沙粒”就是我们需要放弃的东西。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取与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将一无所有。如果只想取而不想舍,或者只会取而不会舍,挡不住各种诱惑,坚定不了信念,那么到头来只会是心浮气躁、一无所获。人的生命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不但是一种认识、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淡:淡泊人生,知足常乐

一个人,当他看懂人生的盛衰成败之后,就会有那种“看尽人间兴废,不曾富贵不曾穷”的淡泊心境,以及那种对得失不太放在心上的淡泊情怀。只有坚守淡泊,才能面对失败不灰心丧志,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才能在世相百态前气静神凝,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抛开一切名缰利索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才能做到“任天空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而永远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有品行的君子,以静思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便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如枝枯叶落,大多数人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编者手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的名句。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他希望儿子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淡一些,树立远大而明确的志向。他认为,“淡泊”与“宁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今天的“淡泊”与“宁静”,是来日“明志”与“致远”的必要手段,只有安下心来认真读书,增长才干,将来才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反映了一种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然而,事实上,“淡泊”和“宁静”都是不容易达到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具有了相当的阅历和修养之后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淡泊与宁静。而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追求名利物欲,很难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人的失误又往往与年轻时“懒惰怠慢”和“偏激浮躁”相关,一旦有了闪失,又容易丧失意志,沦落为一个凡夫俗子,甚至成为社会的渣滓。诸葛亮的人生智慧告诫我们:要去除偏激浮躁而达到宁静,要避免懒惰怠慢而达到淡泊,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胸中要有大志。胸中有了大志,自然好学;有了志与学,就容易成才;志、学、才都有了,性格也就会逐渐变得沉着冷静,再也不会心浮气躁,对物质的欲望也自然会淡泊下来。

☆☆淡泊明志,肥甘丧节 洪应明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菜根谭》

能过着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玉一样纯洁;而讲究穿着华美饮食奢侈的人,他们多半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

编者手记

凡是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他们的物质生活就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不堪,当然也不会有高尚的品德,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就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名利,甚至摆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也在所不惜。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但是假如不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而过分追求生活享受,不但会做出卑躬屈膝的无耻行径,而且往往还会触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祸。

世界是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就会受到不良倾向的侵蚀,在声色荣华面前就会眼花缭乱,心中生邪,走向坠落。一个人要成为杰出之人很难,但要走向邪路成为一个被人唾骂的人,却是很容易的。

人有嗜欲之好、名利之心,要做到纷华不染,不仅要有高远的境界,敏锐的鉴别力,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意志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纯洁的心底,排除各种干扰,经受各种考验。正如《华严经》上所说的:

犹如蓬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于一切群生乐。

☆☆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 洪应明

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菜根谭》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美酒中得来,而是从食用清淡的豆类清水中得来的;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的。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平淡的事物才是最有趣味和最真实的。

编者手记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有财富能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一些,但如果为获取财富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但是,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荀子

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荀子·正名》

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编者手记

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放纵欲望,贪婪无度,就会祸国殃民,身败名裂。淮南子说:“患生于多欲。”意思是,不幸的根源在于私欲太多。张商英《素书》中说:“苦莫苦于多愿。”是说人的最大痛苦就是自己的欲望太多,而无法满足。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没有比贪欲的罪过更大的了,没有比不懂得知足更危害人的了,也没有比处处想捞一把更容易犯过错的了。所以,只有懂得满足的人,他的满足才是经常有的满足啊。老子又曰:“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贮藏得多,损失得也会多;懂得满足,就不致于受到羞辱;学会止步,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于世。

孟子的观点,比孔子更充分:“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为人如果很少欲望,即使有在世上站不住脚的,也是很少的呀;为人如果欲望太多,即使在世上有站住脚的,也是很少的呀。

宋代学者崔敦礼在《刍言》也说:“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易怒者易伤人,私欲多易伤己,贪逸乐易伤性情,忧虑多易损意志。做人应制怒、寡欲、舍逸、勿忧。人心易激动,就要求平静;世事总纷繁,就要求清闲;生活多恩怨,就要求淡泊。然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穷年累世而不知足”,如果“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赡”。假如放纵人的欲望,人们势必无法相互接受,财物也无法保证供给。因此荀子主张:“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人的欲望虽然不能排除,但是可以加以节制。这样才是做人的根本。

☆☆守身必谨严,养心须淡泊 王永彬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围炉夜话》

持守节操一定要谨慎严格,凡是足以使自己的操守受到损害的坏习气一定要戒除;修心养性应该淡泊,凡是足以使自己的身心受到累赘的事都不要去做。

编者手记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没有什么抱负,只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也就罢了。如果,对人生心中还有一点牵系,一点理想,那么,持身谨严就很重要。怎么说呢?正因为我们爱人生,所以爱自己,“守身”正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恐怕有所缺失。古人的“守身如玉”,无疑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与孕育自己的天地的一种最诚心的回报,因此,凡是可能损害自己言行的邪曲行为,一概不为,他们的操守永远光明坦荡,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依然温良可亲,学习他们并不代表食古不化。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许多事情想也没用,只会徒增烦恼。禅宗有句偈语是这样的:“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许多事情对于我们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负担。大部分人一辈子扛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的“布袋”,永远也放不下,这样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结果,这一辈子,双手都用来扛布袋,而不能空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心灵也永远闲不下来,思考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生命的问题。

王永彬告诉我们:“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人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能做到心如明镜止水,物来则应,物去则空,了无滞碍。虽身处浮躁之地,心中仍是清风徐徐。所以,我们应不为财迷,不为利累,不为物役,不为色虏,应强壮其体魄,淡泊其心绪。

☆☆人生得足,未老得闲 陈继儒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小窗幽记》

人活在世上,等待着得到满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满足呢?在未衰老时能得到清闲的心境,这才是真正的清闲。

编者手记

生活是不会累人的,累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确切地说是我们的欲望和贪恋太多,束缚了我们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世人总是在年轻时闷闷不乐,但到老时品行深厚了才知那是因为被名所累、为利所扰,而不能自拔罢了。实际上富贵是没有止境的,贪婪的胃口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只有学会适可而止,适时地放弃,才能知足常乐。

贪得无厌,是生命的误区;知足常乐,乃生活之真谛。其实,许多烦恼都是自寻的。清闲天,倍感寂寞难耐;辛苦地,突觉忙乱转辗。穷乏处,但愁苦海无边;富裕时,又虑槐国梦醒。芸芸众生,谁躲得开潮起潮落?谁避得了花开花落?

人生短暂,能力有限,不可盲目地给自己确立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可轻信“有志者事竟成”的偏颇,应当解开羁绊,顺其自然,轻装上阵,自由自在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身不可太乏,心不可太野,钱不可太贪,色不可太迷。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八尺。何必痴迷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呢?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过多抱怨,不要过多责备,不要过多欲望。社会种种不公的底牌,人生种种迷惘的根由,不是都有现成的答案的。抛开琐碎,清净胸廓,除却烦恼,超脱俗尘,生活方有滋味,生命方有灵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纪昀

俗话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红尘浊世中,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有七情六欲,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计较与不计较,就得看各人真正的性情了。红尘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到底这一生会经历什么,我们自己并不清楚,只能在摸索中前行,生活中的经历会让我们慢慢明白:生活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如果我们的悟性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二,那就是一种幸运了。

人到无欲品自高,无欲,这里的“欲”可能指的是一种贪欲。人活在红尘中,就是生活在一种需要中,每天的衣食住行,是活着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活着必须付出 辛劳要去收获的成果。人同时也是一种感情动物,对七情六欲,各有需求不同。有的人,喜欢生活的奢靡,喜欢活在一种荣耀之中,这种需要应该是无可厚非,只要手段正当,取之有道,这种努力往往可以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的人,喜欢安逸舒适的生活,三餐温饱,一宿安寑,活的是一种心安理得,量入为出,少了一份竞争之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实这种生活态度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可以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社会氛围。无论哪种人,最重要的应该是要 活出一种自己的人格:遇事不躲,勇敢面对;坦荡胸襟,不媚不亢;不贪不强求,凡事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