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1386700000022

第22章 心 态(5)

喜欢淡淡的生活。就让这一份淡淡永远陪着我,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永远就这样平平静静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做事,平平淡淡的做人,不企望流芳溢彩,不奢望艳冶夺人,给生活以一丝坦然,给生命一份真实,给自已一份感激,给他人一份宽容。如此,也许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喜欢淡淡的心。人生旅途中,淡淡地欣赏旅途中的风光,淡淡地享受着自己所拥有的,淡淡地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了。因为淡淡的,所以我快乐着。但不是快乐的人就没有悲伤的,就像翠竹总要开花,凋折,而四季也总有萌蘖和落叶的时节。只是我把悲伤淡淡地抹在心底,在别人看不见的日子里,把它淡淡地忆起,再淡淡地忘却。平淡的日子最美,平淡的日子最真。只要人甘于平淡,快乐就很容易。

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生活,淡出一份情真意切的真情来,淡出一份淡雅清香的韵味来,淡出一份坦然宁静的心境来,淡出一份淡泊名利的境界来,淡出一份绵延悠长的爱意来,淡出一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来。

淡,而非寡味,由浓郁转为素淡,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淡,而非无情,由浓烈转为淡雅,是人生感情的一种提升。淡,而非寂寞,由缠绵转为悠长,是爱情的一种永恒。

编者手记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素雪梅香,总离不开一个淡字。当我们经历曲折、坎坷之时,不必长想“春风得意马蹄疾”乃需牢记“落花流水春去也”,心头的阴霾自会如晨雾散尽,从浮躁的心绪中寻到几许安宁。

淡,平淡的淡,其实很不平淡,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

淡,由本互不相融的水火组成,相互渗透、相互平衡才组成了“淡”。淡字,虽有两火,却有三水,或许两把火不及三滴水,才会让此字有水之境:淡泊,不经心在意,却是一种坚守。淡然,无影无形,却是一种大智慧!

淡,表示与世无争,虽拘限于方寸间但错落有秩。若越界而为,由淡变谈,那是扯淡之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种淡,淡出名利之外,淡在重权之外,淡在世俗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

淡,去掉七个点之后,剩下的是两个“人”字,“人”有大小之异、高低之别、上下之分。如此以解读人际关系,见识有大小,能力有高低,社会位置有上下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作为一个人确实无所谓贵贱的。记得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要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这里说的知足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指一种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而常乐则是指淡定着生活,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淡之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绘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得;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

近莫乎夫妇,亲莫乎子女,其道理,也应该这样。太浓烈了,便有求会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头,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编者手记

“淡”的本义,指味不浓,浓度不高。《说文解字》释为“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本醲,厚酒也。”《管子·水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尹知章注:“无味谓之淡”。

对“淡”的推崇始于老子,老子赋予君子之道以“淡”的性格,并将它超拔于世俗的欲望之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三十一章)。老子在对用兵的否定态度中,提出“恬淡为上”为“有道者”、“君子”的处世之道。“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这里的“淡”,是耳目声色口腹之欲的对立面,指“道”无味、无形、无声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淡”在《老子》中虽然只提到过两次,却已然明示了其“恬淡为上”的高品位与“用之不足既”的无穷潜力。

庄子曰:“汝遊心於淡,合气於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庄子·应帝王》),“遊心於淡”,郭象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认为“淡”合乎人无所修饰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是什么?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认为自然本性就是素朴。“素”的本义是白色生绢,“朴”的本义是本色的木材,“淡”以“素朴”为基调,因此它“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庄子又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也就是说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

可见,“淡”是洗尽铅华的“朴”美,是不染纤尘的纯美,它远离感官刺激,远离是非功利,不染人间烟火,给人以洁净之感。庄子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五色五声乃世俗之音,只能绚丽一时,而不能持久品味,正如老子所说“乐与饵,过客止”(《老子》三十五章),而纯白素净之美,因圣洁而给人以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精神美是恒久的,因此“淡”之美是“淡而不厌”,历久弥醇。

★静:静漠恬惔,所以养性也

道家的炼心炼气,是静;儒家的修心养性,也是静;佛家的六根清静,还是静;常人做学问,修灵性,亦是静。心静则凉,它是一种气度,一种品质。它是孔子的“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是柳子厚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镇静;是林则徐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刚强。它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容,是“以德报怨”的佛陀式的大度。正如老子所云:“静漠恬惔,所以养性也。”

☆☆身放闲处,心安静中 洪应明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菜根谭》

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静悠闲的环境中,则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处在安宁清静的环境中,则人间的功名利禄与是是非非就不能欺蒙我。

编者手记

曾国藩说过:“人无一内省之事,则天君态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这句话道出了不做痴迷不悟的事,人便无惴惴不安之态,而会怡然快乐,心静宽悠。“此身常放在闲处”,就是要人闲得自在,闲得悠然,闲得真性,不痴不迷,保持自我。这个“闲”字,绝不是叫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也不是叫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凡事都漠不关心,而是是一种真性,是寄寓着一种心灵的升华和高洁的情怀,一种不为名利所沉惑的悠然和自在。

佛家说,升往天堂或堕入地狱,全系乎一心。当人思虑澄明,心中没有烦恼,不为欲念所惑的时候,便升往天堂。反之,为物欲所惑而心生烦恼之际,便堕入地狱。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就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鱼跟鸟所以能逍遥自在的游和飞,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起码的欲望饮食之外,再也没有象人类黄金、钞票等其他物欲了。由此来看,人如果想不被烦恼所困扰,就必先去除欲望。如何能办到呢?凡事知足随缘、不强求,就可以令人免于烦恼,并使人获得真正的人生乐趣。

《小窗幽记》中说:“烦恼场空,身往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将世界上一切烦恼看破,便是生活在清凉世界之中,钻营求取的念头断绝了,心就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间。“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菜根谭》)拥有这种情怀,就能坐怀不乱,清楚地洞察世间的是是非非,该去则去,该留则留而不会轻易地被世间的荣辱得失所驱使。外境不扰则身安,内心寂静则心安。懂得宽心的人淡泊胸怀,独善自身,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能抛开名利的束缚和羁绊,做一个本色的自我,不为外物所拘,不以进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达观,不为俗世所滋扰,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无欲则静,静则明 洪应明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菜根谭》

一个人心中假如没有丝毫物质欲望,就像炉火化雪太阳化冰一般,快速而安然;眼前自会呈现一片空旷开朗景象,宛如看见皓月当空月光倒映在水中一般宁静。

编者手记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只有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欲望太过强烈,心神就会受物欲蒙蔽,以致头脑昏聩而不明事理。这不是要绝欲望,而在于说明欲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轻松,心情轻松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这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通达事理。

《管子》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即以“平正”养生,包括乐观端正,节五欲去二凶,去好过等;主张虚静、恬愉以养心神。认为只有“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认为 “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刚毅在《居官镜》有云:“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没有欲望就能做到静虚动直。静虚就能把事情看得清楚,把事情看清楚了就能做到通达。通达就能把事情办得公正,把事情办公正了就会博大。“无欲则静,静则明。”心底清静,本性自现,本性现就会愉快,就会神清目朗,而见山水明而日月新。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洪应明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 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菜根谭》

每当周围环境喧器杂乱使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忆的事物,就会忘得一千二净;每当周围环境安静使心神平和时,以前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在眼前。可见浮涤和宁静只要有一点点的区分,那么昏暗和明朗就会通然不 同。

编者手记

有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凉”,对于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来讲同样适用。“静心”是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的修养之法,其要旨就在于保持心境的平静,以免在喧嚣的尘世中迷失自我。在安静的环境和宁静的心境中,人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记忆情晰,感受细腻,思维敏捷而深刻。在嘈杂的环境和浮躁的心境中,人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受影响。不仅思维迟钝,连平时很熟悉的东西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可见只要心境的宁静与浮躁稍有区别,心灵的昏味和清明就会迥然不同。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心静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万簌俱寂,神秘而静美;海有海心,海心静,海天一色,幽玄而安详;草木亦有草木之心,草木之心静,与日月同眠共醒,生如樱花,死如落红;天人合心,人心静,心如碧潭,静如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