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1386700000032

第32章 观 念(5)

生活是一位公正严肃的巨人,他结合地给予人们苦于乐,让欢乐、痛苦、成功、失败交织在一起。志向高远者,以苦为乐,苦尽甘来;怕苦畏难者,一遇失败,便叫苦不迭,当然很难领悟到成功的欢乐。

其实,“人生苦与乐”最终还是心灵的一种感觉,是每一个人对“苦与乐”的人生感知和价值定位。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王进喜采石油,是苦,但心中乐。陈刚毅拼命工作,是苦,但乐于去做。而胡长清捞钱,一时乐,最后上了断头台。赖昌星偷税走私,乐而逍遥,却最终背景离乡苦在内心。

如何才能做到“离苦得乐”呢?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有内心坦荡,有一颗平常心,乐自然会多起来,苦也就会少一些。

著名作家于光远老先生也曾说过:顺境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逆境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就求知而言,世界大也无限,小也无限,总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每一个人,只有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自己,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增长智慧与才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潇洒走一回”,才能“离苦得乐”。

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进与退

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是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可以是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可以是包含关系,有时退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可以是转化关系,进而不当,就导致后退。很多时候,“退”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失,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退”的时候,人往往变得更清醒,更理智,也更有主见。只有真正把握住进退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老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编者手记

《道德经》讲得好:“夫为不居,是以不去。”学会适时的功成身退,对于保存自己的名节、延长自己的寿命都很有益处。

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

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韬光养晦,锋芒内敛,任何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我们一生都需铭记的智慧。其实,追求功名也好,功成身退也罢,在别人眼中无非只是一种形式,对自己而言,一切外在的形式皆由心生,正如一个人有了肚子饿的念头,才会去吃饭充饥;有了身冷的念头,才会去添衣御寒一样。急流勇退不是一时之冲动,更非沽名钓誉之举,它所依赖的是轻权势之念,淡利欲之心。须知:一时一事易,时时事事难。

☆☆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 司马迁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太阳到了中午必定移向西,月亮到了圆满必定趋向亏缺,先王的圣道有时存在有时损灭。

编者手记

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就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达到极盛之后就要衰落。人只有随时势变化进退伸缩,才不失为圣人。而如果只知存而不知亡,只知得到而不知丧失,只知进而不知退,是愚者的做法。

这里讲了一条做人的大道理,一种生存的大智慧,即“随退随进”。苏东坡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讲道:“我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完全交由老天爷决定,听其运转,顺流而行,如果我遇到低洼就停止下来,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在苏东坡的这一说法中,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换,天气的冷暖。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能一帆风顺真的很难得。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不管是庄子的主张,还是苏东坡的看法,其实都指的是同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说的是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而进退说的是人主观的态度、行动。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洪应明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菜根谭》

为人处世凡事能够谦让一步就是高明的做法,因为眼前的退一步是为今后的进一步所作准备;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厚道一分就是福气,因为暂时对别人有利。实际上是为将来对自己有利奠定了基础。

编者手记

让步不是吃亏的代名词,而是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的前奏曲。

“以退为进,欲取先予”是老子最早提出的处世哲学,也是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宣宽厚,虽然有时退让和宽容是建立在自己苦忧的基础上,也应把快乐让给别人。宋代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做人态度,才应是修养品德和心性的方向。乐的结果可能转化为苦,苦的结果可能转化为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转。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难以功成,苦尽甘来乃是不变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的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苦恼。通常所说的“知足者常乐”就某种意义来说显得有点消极,但是对于那些为追逐名利而贪赃枉法的人,这句话仍不失为至理名言。因为“让一步”、“宽一分”待人处世是把苦留给自己,把功把名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反过来这种敬重也算是自己的得吧。

☆☆行不去退一步,行得去让三分 洪应明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菜根谭》

人的性情反复无常,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如果遭遇挫折,应该知道先退一步的方法;如果一帆风顺,务必增加谦让三分的胸怀。

编者手记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不能处处都想占胜,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情感无比复杂,人心的变化也是奥妙无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

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这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策。

☆☆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时先图放手 洪应明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菜根谭》

前进行步时就要思考后退的步伐,或许避免进退两难的祸患;开始做事时就要图谋放弃的手段,才能摆脱骑虎难下的危险。

编者手记

触藩:进退两难。据《易经·大壮卦》:“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骑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险。据《隋书·独孤皇后传》:“当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虎之势不得下,勉之。’”

当事业顺利进展时,就应该早有一个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像山羊角夹在篱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当刚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身上一般,无法控制形成的危险局面。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藏巧于拙,以屈为伸 洪应明

藏巧于拙,用晦不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菜根谭》

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编者手记

一壶:壶是指匏,体轻能浮于水。《鹘冠子·学问》篇中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处的一壶指平时不值钱的东西,到紧要时候就成为救命的法宝。三窟:通常都说成狡兔三窟,比喻安身救命之处很多。据《战国策·齐策》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太露,这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一个人要真能得到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第一宜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的修养功夫。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 自然会发生功效,正所谓“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第一直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而且办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最关键的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正如古人所云:“作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事到得意处,便可思退步”、“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时先图放手”。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孔子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尺蠖弯起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行;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存自己。

编者手记

尺蠖,是一种细长的昆虫,在北方称“步曲”,意即它前行的每一“步”,都要“弯曲”一下;而在南方称之为“造桥虫”,因为它前行时每一次弯曲,都像是在造一个弯弯的小桥。孔子从它身上感悟到了“屈伸”之道:对于尺蠖来说,每向前一步,就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功,就是一次“伸”;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成功,为了这个“伸”,它必须逆向而求——先“屈”。 每当严冬到来,蛇蛙之辈都潜伏到大地深处,不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般,当然更像死了一般,人们称之为“冬眠”。这个潜伏期其实是一种“屈”,其目的是为了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到大地上尽情地“伸”展。所以,孔子说:“龙蛇之蜇,以存身也。”龙蛇之类的蜇伏,看似一种“屈”,但是为了“存身”,且是为了更好地“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