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1386700000034

第34章 言 行(1)

《易经》有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唐朝吴叔达曾说过:“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可见,言行,是君子修身、立事的关键,不可不察也。一个人只有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和谐之音、不规范之行、不练达之举,是否言行一致、慎言谨行,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做一个举止高尚、受人称道的人。

★言

一个人的“言“反映着人的素质、品行、能力和智慧。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人既不会失去有用的人,也不会说出不该说的话。佛经有一句话:“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就是说一个人即使努力修行自己的道德,使自己的行为变得端正良善,但是说起话来仍然可能会犯一些言语上的过错,这说明修口比修身还要难。所以,善说话者都明白,不是多说,而是少说;不是乱说,而是慎言,并努力去做到言之有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礼,言之有节。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五章》

话说多了就会迅速的窘迫,不如守住虚静。

编者手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正所谓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多言必伤人。当然,老子是明白的,话并不是越少越好,该说时还是得说,所以老子又用了一个“中”字来解释,这里的“中”,并不是中庸之道,而是虚静,是按照自然规律,虚静无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把握一个刚刚好的话语度。

一个说话随便的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个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

当然,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既处在社会中,尽可少说却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如何说得又少又好,此中艺术不可不研究。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这目标是不会错的。要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令人所重视,唯一的秘诀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就能静静地思索,使他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

☆☆恶言不出口,忿言不反于身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编者手记

曾国藩曰:“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不好听的话不要轻于说出口,不要用气愤的话反击对方,这些都不知道,何问其他方面?在日常的言谈中,不能因为我们所说的内容是正确的,或者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善良的,就认为怎么说都可以。要记住的是在我们与人相处时,最容易让他人接受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知识或见识,也不是你的目的,而是良好的态度。说话是为了让别人听,是为了说服别人,所以,有话好好说的习惯,会让我们在不改变原则的前提下,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邓析子·转辞篇》曰:“故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此谓君子也。”自己不恶语伤人,耳朵里就不会听到不中听的话。人与人的关系一般都是以善报善,以恶报恶,言谈也是如此。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你若不以恶语相向,他人也不会以恶语相对,也就不至于恶语污身。这是一个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荀子曰:“故赠人以言,生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又曰:“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故君子应“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只有这样,在工作或生活中,你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出自善意的话,会令人感到比布帛还要温暖;而伤人的话,比用矛戟伤人还要厉害。

编者手记

箭刺透的是人的身体,恶言恶语刺透的是人的心。好的糖块能让人吐气若兰。让你的嘴里都是蜜,把你要说的话做成即便是你的敌人也会喜欢的糖,被人爱的唯一途径就是温柔而甜蜜。

一位信佛的朋友说过:“有善心善念更要有善言善语。”的确是这样,友情与和谐都是在善言善语中建立;灾祸与悲剧皆是因为恶语伤人而引发。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心善不一定语善,出现一些沟通上的问题。如果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并不会觉得这样的语言方式有何不妥,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们要时时检讨自己的语言,不要因为出自善意就口出不逊。

反之,“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土堆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曾被流言蜚语关照过的人,几乎没有。人言是生存的一种必然,重要的是如何面对“人言”。要从别人的观点甚至指责中,反思一下自己,自身是不是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理性查找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流言洗礼的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人言”不但不可畏,反而使我们更全面、更健康地成长。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当一个人有了过失或是处于困境的时候,一句善意的话语,会使人倍觉温暖;而一句讽刺、挖苦、打击的话,哪怕是出于无心,也是对自尊心、自信心的摧毁和伤害,会使人羞愧和痛苦。

因此,我们不能左右“人言”,但我们可以左右“己言”。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只能要求自己与人善言。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谷梁赤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春秋谷梁传》

人,之所以可以称为一个人,是因为能够说话;一个人不会说话,如何能称之为人呢?说话不算数,还能算是话吗?

编者手记

人在理智的状态下许下诺言,就应忠实地履行承诺,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是君子言行的基本标准。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孔子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如何能行动呢?朱熹曰:“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所以,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便是给人家一个坏印象,从此以后,你的话就不再能够取信于人了。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魏裔介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恕。

——《琼琚佩语》

议论别人的短处,就是掩盖自己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就是妒忌别人的长处。这都是由于自己内心不厚道,见识浅薄,心胸狭隘。如果能够改掉这种毛病,就可以提到道德修养,可以远离怨恨。

君子不以己之长露人之短。天地间长短不齐,物之情也。必欲炫己之长露人之短,硅步成仇矣。言人之短者为种祸。

——《琼琚佩语》

君子不用自己的长处来显露别人的短处。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各有长短,参差不齐,这是事物的本性。如果一定要炫耀自己的长处以突出别人的缺陷,那么半步之内别人就成为仇人了。揭露别人短处的做法就是种植祸害。

编者手记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揭人之短,则伤人自尊。揭人短遭人恨,补人台受人敬。背后揭人短,更让人咒骂。刻意揭人之短,是一种恶劣的品行,是小人之举。无意之中的揭人之短,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平寒,做了皇帝后,他有个儿时一块长大的哥儿到京城找朱元璋,想让朱元璋给封个一官半职。这位老兄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的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呢,你干什么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的有一次咱俩一块偷别人的鱼,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煎煮,鱼还没有煮熟,你就先抢来吃,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你吃的太急,鱼刺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这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识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我这个皇帝的脸往那里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儿杀了。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场。

每个人都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都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短处,决不喜欢别人张扬自己的短处。对于别人的揭己之短的举动,无论是无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采取断然的反击,而且这种反击是全力的、致命的。所以,在与他人相处时,一定要切记逢人不说他之过,谈话不揭人之短。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所长,都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优点,学习对方身上的长处,而不是眼睛老是盯着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自己有长处,不必说,让他人去发现,这样会赢的别人的尊重;他人有短处,谨严慎说,这样可以避免他人的误会,赢得别人的好感,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这是一种谦和淡定的心态,一种包容他人,体谅他人的风度。

☆☆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王永彬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围炉夜话》

脾气性情怪僻、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什么福分。

编者手记

有一些人,说话十分刻薄,为逞一时之强、一舌之能,而几近挖苦、讽刺,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情面,他们怎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拥戴呢?如果对小事斤斤计较,怀疑别人,嫉妒别人,整日整日地去考虑自己的厉害得失,他们的内心如何能有片刻的安逸?如此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福气可言呢?

心平气和,性情温和,这种性格的人不但招人喜欢,而且还会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的性格,不但对培养人们的气度和修养有利,而且能使人心宽体健,延年益寿。而那些脾气性情怪僻、执拗或是粗暴的人,不但容易得罪人,惹祸招殃,而且自己也容易自绝于天地。由于心理不能平衡,容易做出伤人伤己之事,因此多是短命之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人时而激动、暴怒,时而忧郁、悲观,甚至恐惧。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则容易影响精神健康。如经常忧虑重重,好生闷气,拘谨敏感,容易患精神忧郁症;若经常孤独胆怯,多疑多虑,横暴无常,则易患精神分裂症。因此,社会上因心理不平衡而伤人或自杀的人,多是这种人。

讲话总是尖酸刻薄的人,活着十分辛苦。他们什么事情总是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计较的人来得有福。因为他们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多思虑的人,往往事无巨细,都要彻头彻尾考虑一番,生怕出现什么差错。因此,终日为思虑所束缚,甚至觉也睡不好;过于尖刻之人,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别人怀疑嫉妒,终日为利害所纠缠。因此,身在悠闲,内心却不安逸;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即使是那些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无法享用。这种人怎么会有福气?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底无私天地宽”,“与人为善,自己为善”,因此,不管是谁,只要为人处事谨慎、大方、豁达、厚道,总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帮助,必定为多福长寿之人。

☆☆慎思择言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谁都免不了要同别人交谈,但是你应慎思择言,不应有半点谎言。

你必须享有说实话的信誉,这样,即使你不得不说谎话的时候,也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不管谈什么事情,都应当说实话,但是切记不可说那些好似谎言的实话。因为似谎言的实话,还不如似实话的谎言,让人可以接受。似实话的谎言,人们还能信以为真,而似谎言的实话难免丧失人们的信任。还有,千万不要说那些不能被人接受的话,哪怕是千真万确的大实话。

说话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不会被人接受,也不该谈论的;一种是可以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是即使不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虽然可以被人理解,但是不能直言而谈的。

属于既不该谈论,也不会被人接受的语言,是那些有损于正义和真理的话。

可以谈论,但他人未必理解的话,是指圣书、先知的言论,以及解释教条、律法的学者们的著述。包括他们对经书词语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和在细节问题上的解答等等。

那些可以谈论,又能被人接受的话,是指符合信仰和实际情况的言论。这些言论说出后不论对前世还是后世都是符合的,不论对于说者和听者都是有用的。

虽然可被人理解,但却不该说的话,是指由于说出那样的话,而引起家人和朋友对你的指责,认为你所想所思不符常情、不合礼数。口不择言,家人会因此而气恼,朋友会因此而郁闷。这就是那种虽可被人理解,但也不该说出的话。

这四种情况中,最好的是那种既可使人接受又可以谈论的话。然而,这种情况也都不是简单的声闻之道,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同样一句话,一般人也许认为很精彩,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对于那些才高权重的人则会认为不得体。

慎思择言的人,用阿拉伯语说则是: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感到眉开眼笑,而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

我们的舌头就像一把双面刃,所以,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够使人接受。假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不管恰当与否,那就和八哥一样,只闻其音而不知其意。只有知道该怎样说,为什么要这样说的人,才是聪明的。他们无论说什么都会动听,让人接受。如果乱说一气,无义无礼、无所顾忌,那么与徒有人形的牲畜还有什么分别?

语言是苍天所赋予的,应当予以珍惜。该说的时候,要大胆,要简洁而不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但是,所说的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随意捏造,不要废话连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瞎说。不要依靠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或技能去养家糊口。勉强去干自己所不懂的事情,是不会做好的。

你应当尽量多了解情况,少发表议论,切记不要在知之甚少的时候还信口开河。人们常言:缄默不语,才能保险;品与言厄,不存思义。

话该讲就讲,但不要胡言乱语,要知道胡言乱语的后面就是疯言疯语。随口乱说是缺乏明智的表现,即使这个人才高学深。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学浅薄,但却寡言少语,人们也往往把他的沉默视为一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