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387000000032

第32章 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6)

公元427年,柔然乘拓跋焘亲征夏国、国内空虚的时机,再次出兵进犯云中。公元429年,拓跋焘亲率数万骑兵,渡过戈壁大沙漠,攻打柔然可汗庭,以报前仇。柔然受此深重打击,力量从此开始削弱,逐渐走向衰落,并于6世纪中叶被突厥和西魏共同剿灭。

檀道济是怎样保全宋军的?

檀道济是东晋大将,曾在晋安帝末年随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并且在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的北伐战争中立了大功。刘裕建立宋朝后,檀道济以军功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与此同时,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宋文帝时,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军趁宋军不备,用两支轻骑兵向宋军的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放火烧了宋军的辎重粮草。宋军劳师远征,后方粮草一时难以供应,粮食一尽,军心就开始动摇,檀道济只好准备从历城退兵。宋军中有士兵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立即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晚,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大声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在量米。魏军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北魏的将领。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策。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一层白米。

到了早上,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退出了包围圈。魏将本来就对檀道济颇为忌惮,又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以为他们一定埋伏了人马,不仅不敢再靠上去,反而向后退了几十里。檀道济靠他的镇定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再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

大夏是怎样亡于北魏的?

夏赫连氏本为匈奴的一支,与汉通婚,很长一段时间从刘姓。传至赫连勃勃时,他有点不甘心只当一个匈奴贵族,野心很大,要立国建邦。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设置百官。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又觉得匈奴从母姓姓刘不合理,遂改姓赫连氏。

赫连勃勃称王后,为了扩大控制范围,连年攻伐,并于公元418年进据长安。公元426年,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于平凉继位称帝。公元431年,赫连定侵入西秦,西秦向魏求援。魏还没来得及出兵,西秦王乞伏暮末就被赫连定斩杀。赫连定灭西秦后,害怕北魏逼侵,便驱使俘获的西秦民众十余万人,准备渡过黄河袭击沮渠蒙逊,夺取北凉土地。吐谷浑王慕璝派慕利延、拾虔率3万骑兵半途埋伏,当赫连定渡到河中央时,北魏发兵袭击,大败夏军,生擒夏王赫连定,并将其押送北魏,大夏灭亡。夏自公元407年建国,至公元431年灭亡,立国25年。

北魏是怎样一统北中国的?

北魏建立政权之后,多次对外战争。拓跋珪在称帝前后,平定了内部分裂势力的叛乱,又征服了匈奴别部刘库仁、刘卫辰两部。同时在盛乐息众课田,在五原到稒阳一带(今河套地区)进行屯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拓跋珪对西方和北方所进行的征服,每次都掠夺到大量人口和数以十万、百万计的牛、羊、马等牲畜,拓跋部在对外掠夺中迅速强盛起来。

公元395年的参合之战,魏打败后燕慕容宝,获“器甲辎重军资杂财十余万计”。拓跋珪乘胜长驱直下,尽有山西、河北之地,接着占领整个关东地区。到拓跋焘(太武帝)时,北方仅存的政权只有西秦、北燕、夏和北凉。公元431年,夏灭西秦,魏灭夏;公元436年,魏灭北燕;公元439年,魏灭北凉,完全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佛教在北魏时期经历了什么变化?

佛教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大发展。佛教的畸形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所以,有见识的君主便开始禁佛和毁佛,并展开了广泛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后,决定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离开寺庙,回家种田、服兵役、缴纳租税。这道命令下达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盖吴领导的大起义,拓跋焘亲自领兵镇压。平定了盖吴的起义之后,拓跋焘回到长安,看到长安佛寺中藏有兵器,还有造酒的工具,佛寺的内部还收藏着大量的财物,甚至关着许多年轻的妇女。拓跋焘十分震怒,他说:“和尚不是修行、做善事,不吃荤腥、不结婚吗?这佛寺中要刀枪干什么?造酒干什么?有女人干什么?”拓跋焘的大臣崔浩建议:“佛教坑民,造佛像浪费钱财,应该把佛像毁掉,禁止人民信佛、出家当和尚!”

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把天下所有的佛寺全部捣毁,把所有的佛经、佛像全部烧掉,把僧民全部杀光,永远禁绝佛教的流传。”

拓跋焘的禁佛运动,在当时起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死后,北魏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仍然照样信佛,再一次掀起信佛、崇佛的运动。

为何圆周率又被称为“祖率”?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过注释,又编写过一本《缀术》。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人们把圆周率称为“祖率”。

云冈石窟是怎样建成的?

位于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修功德、做佛事的场所,开凿于公元453年。负责监造石窟的是名僧昙曜,文成帝即位不久,就把昙曜请到皇宫,尊称他为法师,请他负责云岗石窟的营建工程。昙曜经过精心筹划,叫工匠先开凿了一个七丈多宽、六丈来深的大佛洞,然后在洞口筑了四层高的大楼阁,楼阁中心雕刻了一尊五丈多高的巨型佛像。佛像的脚有一丈四尺长,脚的中指长七尺,比一个普通的人还要大。大佛的脸上和脚上都嵌有黑石。这些黑石是按照文成帝身上黑痣部位镶嵌的。昙曜造这样一个大佛,是为了说明文成帝是佛的化身,把皇帝的统治地位加以神化。

按照昙曜的设计,在大佛的周围,工匠们又雕刻了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佛像。这些佛像一个比一个矮,紧紧地围绕着大佛,是群臣的象征。另外,还配有许多更矮小的人像,象征民众和奴隶。洞顶上刻着姿态不同、凌空飞舞的仙女,把大佛衬托得更加雄伟庄严。昙曜总共开凿了五个石窟,被人称为“昙曜五窟”。

宋文帝元嘉北伐战况如何?

公元422年,北魏乘刘裕刚死,攻取滑台、虎牢、洛阳三镇及周围一些郡县,把统治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南。从此,该地区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公元430年,宋文帝向北魏提出归还被占领土的要求,被北魏太武帝严辞拒绝。于是,宋文帝派兵5万北伐。魏军主动撤出所占土地,宋军占领所失三镇。但是,由于洛阳无城可守,又无粮食,最后宋军又不得不弃城而走,魏军乘胜再夺虎牢、滑台,宋军损失惨重。

经过元嘉之治的休养生息,刘宋国力增强。公元450年,魏太武帝率10万大军南下,围攻悬瓠(在今河南)。文帝正式下诏北伐,命宁朔将军王玄谟等各率部进攻北魏,以太尉刘义恭驻彭城(今江苏徐州)指挥全局。不久,王玄谟进围滑台,但久攻不下。北魏太武帝号称领军百万赶来解围。王玄谟仓皇逃走,死者万人,丢弃的武器、辎重如山。年底,魏太武帝引军南下,宋将皆弃城邑,望风奔溃,魏军直抵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声言渡江。后来双方激战30多天,魏军因难于突破宋军防线而退兵。北退途经盱眙时,魏军猛攻了近一个月,最后损失惨重撤回北方。盱眙之战是宋军唯一大获全胜的战役,但这场战争不仅给南北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且成为北强南弱的转折点。

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什么?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部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它的作者名叫贾思勰。贾思勰是益都(今山东青州)人,从小一边读书,一边跟着父亲务农,学习了大量农业科技。后来,贾思勰在北魏朝廷任官。当时政局相对稳定,生产得到发展。贾思勰不辞辛苦地深入民间,向农牧民学习,了解农业生产知识。贾思勰利用各种与农民接触的机会,或自己观察,或虚心请教,不断丰富自己在农业方面的学问。他想,如果能把自己掌握的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工具、经验编撰成书,向全国推广,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吗?于是,他毅然辞官回乡,一边观察、收集信息,一边撰写农书,终于用十数年的心血写成了他的传世著作《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全书共分10卷、92篇、11万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拓跋宏为何要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拓跋宏在祖母的教育下,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认识到,鲜卑人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这里气候恶劣,地理位置上也太偏北,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地区,更不利于向南发展,统一中国。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为了迁都,拓跋宏定下了一条妙计。

公元493年的秋天,拓跋宏率领步兵、骑兵30万,宣称南下征伐齐朝。队伍到达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害怕这次出征的结果又跟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所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拓跋宏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文武大臣们见拓跋宏真的要南进,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代表大家向拓跋宏诉说了南进的危害,拓跋宏见目的即将达到,便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无论成败,决不能空手而归。既然你们不愿打仗,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儿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大臣们一听,喜出望外,齐声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被孝文帝轻易搞定了。

龙门石窟是怎样建成的?

龙门石窟分布在龙门山东西两岸的崖壁上,共有佛像97306尊,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后来的东魏、北齐时期,继续开了不少的石窟。一直到唐代,又总共凿了几千个佛龛。最大的石窟是古阳洞和宾阳洞,宾阳洞又分为北、中、南三个大窟。

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像,造型优美,呈现出千姿百态。有的雍容大方,有的慈祥和蔼,有的眉目凝神,有的面带微笑。宾阳中洞那尊主要佛像,清癯的脸上含着微笑,仿佛想要人和他亲近。龙门石窟的佛像和云岗石窟的佛像在造型上有所不同。云岗石窟的佛像,一般都显得气势磅礴,姿态雄健,凛然可畏。这种佛像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北魏统治力量从强到弱的变化。

宾阳中洞洞口内壁两侧,有两幅大型浮雕,表现魏孝文帝和皇后礼拜佛祖的场面,叫“帝后礼佛图”,刻得异常精美。

古阳洞左边的洞壁上,有一个房屋形状的佛龛,它反映出北魏时期房屋建筑的特点。佛座前的一头石狮子,显得威武雄壮,肌肉强韧,野性毕露,表现了北朝石刻艺术粗犷的风格。

在龙门的许多石窟里,还刻有大量的文字,说明立佛像的原因,无非都是些迷信的道理。然而这些文字的字体,都苍劲挺拔、端庄凝重,是珍贵的书法艺术遗产。后来有人把它们拓下来,编辑成碑帖,题名《龙门十二品》,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了哪些改革?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开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公元495年,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第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第三,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第四,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北方最高门第崔、卢、郑、王四姓。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此外,孝文帝还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加强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合。

少林寺经历过怎样的变迁?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当时,天竺僧人佛陀到达中国,擅长禅法,得到北魏孝文帝礼遇,并且在公元495年为他敕造寺庙于少皇山中,供给衣食。因寺处于少皇山茂密丛林中,所以名为少林寺。

公元527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中传授佛法。传说他曾于寺内面壁九年,后传法给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达摩长期打坐修炼,为活动筋骨,创造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少林拳法。

公元574年,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坏,大象年间重建,改名为陟岵寺。隋代又恢复旧名,日渐发展为北方一大禅寺。

花木兰为何被称为女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