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387000000055

第55章 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辉煌的大明王朝(2)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弘治中兴”指哪一段历史?

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去世。九月初六,明宪宗第三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

朱祐樘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始着手清理朝政,贬逐宪宗一朝的奸佞:逮捕宦官梁芳、佞人李孜省,还罢遣禅师、真人等240多人;西番法王、佛子、国师等700余名僧人被遣回本土,并追夺诰敕、印章和仪仗等物。宪宗一朝的奸佞大多被清除。朱祐樘统治时期,由于他任用贤能、广开言路、勤于朝政、恭俭爱民,史称“弘治中兴”。

“吴中四杰”为何人?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江南出现了“吴中四杰”,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就是唐寅、徐桢卿、文征明、祝允明,又称为“江南四大风流才子”。也有人说江南四大才子有周文宾而无徐桢卿,但史书中并没有周文宾这个人。

唐寅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性情狂放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潜心研究书画,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

徐祯卿记忆力很强,能过目不忘,被称为“吴中诗人之冠”;但他33岁就死了,是四人中年纪最小、寿命最短的。

四人中活得最长的是文征明。文征明的小楷特别精细,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俊雅,他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与唐寅最投缘的是祝允明。祝允明字希哲,因为他有一只手多长了个手指,便自号枝山。祝允明5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9岁时已经能作诗。33岁,祝允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谁知,祝允明以后七试礼部都未成功。

明武宗的捕鱼闹剧是怎么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起兵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在南京将其“擒获”后,仍不肯回京。实际上,武宗从京城到南京只是借“亲征”的名义游山玩水。一路上选美行乐,哪里记得京师国事。自公元1519年冬到南京,直到次年正月也不提回京师的事。经大学士杨一清婉言劝谏,才勉强起驾回京。武宗及随从数千人从南京出发,路过清江浦,太监张阳家乡在此。于是,太监张阳在家里张灯结彩,为武宗大摆筵席,接连热闹三天。武宗治国无方,最喜欢打猎和看捕鱼。这时,武宗观渔的瘾又上来了,问张阳:“清江浦是著名的水乡,想必有大湖大泽可以捕鱼吧?”张阳说:“皇上,这里有一个大潭,各条山涧里的水都汇流到那里,水很深,鱼头繁密,可以下网捕鱼。”武宗听了很高兴,说:“那太好了,你去准备捕鱼器具,明天我去看捕鱼。”

次日,武宗带着侍从来到大潭边,环视四周,古木参天,群峰环抱着这个深水潭,真是景色优美。武宗对张阳说:“这潭占地面积不算太大,很幽静,但要想在这里捕鱼,不能用大船,只能用小渔船。”张阳说:“这里就有小渔船可以取用。”武宗随即跳上大船,往潭中驶去,船行不到一里,果然看见两岸泊有许多小渔船。于是,武宗叫侍从宫人各驾渔船,四处散开张网捕鱼。武宗在大船上观看捕鱼,越看兴趣越浓,想亲自试试,张阳劝谏也不听。于是,武宗跃上小船,4名太监也跟随上了小船。2个太监撒网,2个太监划桨。小船渐渐荡入中流,眼见水中有一条大白鱼,翻上翻下,银鳞灿灿生光,两个太监急忙撒网。这鱼也真刁滑,两个太监网来网去怎么也捉不住。武宗很生气,自己从船中拿出渔叉,亲手投向那大白鱼,不料用力太大,船猛地歪向一侧,武宗连同4名太监都掉到水里去了。幸亏划船的两个太监会游泳,他们急忙游到武宗身旁,各架起武宗的一只胳膊,将武宗举出水面。周围小渔船闻讯赶来,将武宗扶上大船,另两名太监也被救了起来。看捕鱼闹剧到此才结束。

王守仁为什么能自创心学?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年轻时学习过道家的学说,又学习过佛家的禅理,接着学习了朱熹的学说。朱熹认为只要默默地思考事物的道理,就能获得知识。王守仁就照着朱熹的话,搬了椅子静静地坐在竹子面前,苦苦思考竹子的道理。可是一连三天也没有想出一丝道理来,反而生了场大病。从此,他对朱熹的学说起了怀疑。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守仁终于领悟到:真理本来就在人的心中,人心中本来就有真理,只是被不正确的杂念遮掩罢了。他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纠正心中不正的念头,恢复求真向善的本性。一旦明白自己心中本来存在的良知,就找到了真理,成为圣人了,这就是“心学”。

明廷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发生的?

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后嗣,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世宗以亲王的身份入承大统后,明廷中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世宗的父亲受封兴献王,他们那一脉是朱家的小宗。根据儒家的规定,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世宗虽不可能成为武宗的儿子,却必须作孝宗(朱厚照的父亲)的儿子,即所谓“继嗣不继统”。世宗应称伯父孝宗为父亲,称孝宗的皇后为母亲;而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改称自己的母亲为叔母。但世宗继承堂兄的皇位后,决意推崇私亲,自立皇系,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新科进士张璁是个极善揣摩圣意的人,他说世宗是继承堂兄的帝位,不是继承伯父的帝位;是入继帝统,不是入继大宗。孝宗有自己的儿子,如果一定要大宗不绝的话,不应该为孝宗立后,而应该为武宗立后。所以,世宗不应改变称呼。这就是与宰相杨廷和等人的主张针锋相对的“继统不继嗣”论。杨延和得知后大怒,把张璁贬到了南京。恰巧此时宫中发生火灾,杨延和乘机指出这是老天爷对违反礼教之徒的一种惩罚。世宗母子只好遵照礼教行事。

不久后,世宗又坚持追封。杨延和提出辞官,世宗立即批准,并把张璁召回北京。朝中重臣纷纷上奏章攻击张璁,但世宗反而擢升张璁为宰相。公元1524年,世宗正式下令: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称父亲。于是,包括各部尚书在内的朝廷重臣数百人一齐集合在左顺门外匐伏跪下,大喊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称号。世宗丝毫不为所动,下令逮捕官员134人,投入锦衣卫诏狱。此后,再无人敢在世宗面前提起“统嗣之争”。这场围绕继统和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政治论争,史称“大礼议”之争。

严嵩是怎么倒台的?

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大学士严嵩因为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的地位。严嵩只知道拍马奉承,讨得世宗欢心。他当上首辅后,和他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卖国求荣。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更是义愤填膺。

杨继盛,保定人。杨继盛为人正直,看不下严嵩的行为,就向世宗上奏章弹劾严嵩,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严嵩气急败坏,在世宗面前反咬一口,诬陷杨继盛。世宗大怒,把杨继盛关进大牢。后来,严嵩撺掇世宗把杨继盛杀了。

严嵩掌权期间,作恶多端。御史邹应龙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劾严世蕃下手。世宗看了邹应龙弹劾严世蕃的奏章后,下令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勒令严嵩退休。严世蕃和他的同党还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盗,还勾结倭寇,准备逃到日本。这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世宗看了这份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即下令把严世蕃和他的同党处死,把严嵩革职为民。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彻底倒台了。

明世宗为什么要为猫立碑?

世宗曾命令各宫后妃和太监养猫。这些猫都有名字,雄的称“某小厮”,雌的称“某丫头”,阉猫则称“某老爷”。得到世宗和后妃宠爱的猫还被封赠“管事”职衔,有职衔的猫称“某管事”或“猫管事”。世宗靠榨取民脂民膏来供养这个奇特的猫王国,光是乾明门的12只猫,每年就得支用猪肉800多公斤,肝365副。这大量的肝和肉列入世宗御用开支,下令向各州县百姓搜刮。

世宗宫中有一只猫,堪称是猫中骄子。此猫双眉洁白如玉,世宗赐御名“霜眉”。“霜眉”性情温驯,日夜伴随世宗,碰上他闭目养神时,“霜眉”即使饥渴或者要便溺,也必定等他醒来才离开,因此被封为“虬龙”。一天,“虬龙”死了,世宗如丧考妣,降旨重葬,并庄严立碑,亲题“虬龙墓”三字。后来,世宗在西苑永寿宫宠爱的一只狮猫死了,他竟传旨制金棺,葬于万寿山麓,还命大臣撰祭文荐度超生。有一位袁姓侍讲学士因在祭文中诌出一句“化狮作龙”,算是神来之笔,深得世宗赏识,加一品入内阁做了大官。

民族英雄戚继光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疆场,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时,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后来,戚继光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公元1563年,明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率兵进剿倭寇,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公元1564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驱逐后,广东倭患严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荡平。

海瑞是怎么备棺上书的?

海瑞字汝贤,回族人。青年时的海瑞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被派到南平(今福建南平)当教谕。他执教严格,把学校办得井井有条。4年以后,海瑞被擢升为淳安知县。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贫困。海瑞上任之后,先整顿吏治,定了许多条规。县丞、主簿、教谕、胥吏都要守职尽责,薪俸之外如有一分一文贪污,便严加惩办;紧缩县里一切开支,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征派,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需索。即使是上司的额外摊派,海瑞也敢顶着不办。百姓称他为“海青天”。

后来,海瑞被调到北京,担任户部主事。他看到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又难过又气愤,冒死写了一封《治安疏》的奏折,措辞强硬。然后,他把后事安排了一下,就到通政使司递交了奏折。

世宗接到海瑞的奏折,一看内容,竟是激烈指责自己的话:“如今朝廷‘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皇上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纪松弛,吏治败坏,财政崩溃,弄得国贫民穷。所以人都说,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就是家家都净,穷到啥也没有的地步了!皇上不关心太子成长,缺乏父子之情;因为别人的诽谤和自己的猜疑辱杀臣子,缺少君臣之情;长住西苑敬神吃药以求长生,不回宫室,是无夫妻之情,这都是信道斋醮的错误。……皇上的错误实在太多,请陛下改弦更张……”世宗越看越生气: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历数我的罪状!他狠狠把海瑞的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大喊:“快把海瑞给我抓起来!”宦官黄锦在一旁说:“启禀万岁,海瑞上书前就买好了棺材,现正在朝房待罪!”世宗听了一愣,自语道:“这家伙想当比干,我可不是纣王!”就把海瑞一直关着,不定罪。由于数十年没人敢对世宗直言,因此海瑞备棺上书的事,很快传遍了朝廷内外,天下都知道有个不怕死的“海主事”。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有多大?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他的祖父是悬壶济世的郎中,留下不少民间秘方(含偏方单方),他的父亲李言闻对医学也很有研究。

李时珍14岁时中秀才。在17岁后,他参加武昌府试,屡试不中,遂无心求取功名。从此,李时珍跟随父亲左右抄写药方或上山采草药。公元1545年,蕲州一带洪水泛滥成灾,灾后瘟疫流行,人民无钱求医。李时珍有志学医,又体恤民众疾苦,借此机遇临床实践,治好了许多病人。由于勤奋钻研,37岁的李时珍已成为荆楚一带的名医,“千里求药于门”者络绎不绝。他在行医中发现古代药典几百年未修,其中错误百出,有人往往因错投药石而误了性命,李时珍决心重修药典。

李时珍61岁时,终于编成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一书。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收集了11091个药方,详尽地讲述了各种药材的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还说明了炮制方法。本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令人遗憾的是,76岁的李时珍即将瞑目之时,也未见有人愿意刊刻这部药学巨著。直至李时珍逝世3年后,初版方才问世。又过了十年,即传入日本、朝鲜。尔后又陆续被译为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等多种文字,流布于世界各地。

《金瓶梅》是“淫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