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1387200000105

第105章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吗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的一幅传世佳作,素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称。

《清明上河图》全长528厘米,宽24.8厘米,真实、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的人文风俗具有重要价值。自问世以来,受到上至当朝皇帝、下至文人学士的赏识和珍藏。辗转至今,历时八九百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自金代以来似无异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对以往的“春景清明说”提出不同意见。

1.“清明节”说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认为该画所描述的是宋徽宗时期京都汴梁以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味水轩日记》中有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研究者还认为,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清明节之景色无疑。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张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2.“清明坊”说

1981年,有人对“清明节”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秋景。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嬉戏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

在画卷的右首有驮负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俗。

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又分析画中的“城门楼”,设想《清明上河图》应该描绘的是从“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上河的繁华热闹的景色。“清明”是指汴京城中的“清明坊”,这就是“地名说”。

3.寓意“承平”说

还有人认为,“清时”既非时令,又非地名,应该是在称颂“太平盛世”。

《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应该是张择端期望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

在当时,张择端是皇家御用画院待诏。因此,他用“清明”一词创作这幅画敬献给宋徽宗,鼓吹“歌舞升平”,进行歌功颂德,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张择端为何选取秋色而不绘春景,是因为“汴水秋风”是汴城八景的第一景。汴水以“秋风为胜”,而汴城又以汴水两岸最为繁华。画家选取汴河秋景入画,以反映汴京的人物繁华。正因如此,《清明上河图》中店铺林立,酒店、茶馆里的顾客熙熙攘攘,而纸马店前门庭冷落,没有一个顾客光临……这正透露出张择端的作画意图,描绘汴河的升平景象,而并非清明时节。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加以分析,由于画面上并无门插柳条、扫墓、踏青、郊游等特有的“清明”时节习俗,因此,“清明时令说”有所偏颇。而“清明坊”之说,也没有有力的佐证。相比之下,第三种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在“清明”二字的解释还没有定论之前,将它视作北宋一般的都市生活的典型写照还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