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1387200000156

第156章 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进而促成“澶渊之盟”,稳定了暂时的局面,也为北宋之后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提供了保障。此后,寇准受到了真宗的高度礼遇与信任,一路升任丞相。

然而,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四起四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究其原因,因其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到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

“澶渊之盟”的功绩让寇准的权力欲望达到巅峰,此后他毫无顾忌地独揽大权,肆无忌惮地插手丞相本无权过问的人事任免,更时常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的决定。不仅如此,他对朝中同僚亦是气焰凌人。寇准被贬之后得以重回权力之巅,出任西府枢密正使,宰相王旦的力荐功不可没。然而,寇准根本不把这位晚于他为相的同僚放在眼里,不仅不通力合作,还处处针锋相对,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挑其毛病,上报皇帝。然而,王旦“宰相肚里能撑船”,认定寇准是难得的人才,不仅没有设计报复,反而多番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劝皇帝对其委以重任。相比之下,孰小人孰君子,一目了然。

寇准毕竟不是圣人,偏离正道亦不足为奇。然其至死不改的倔强耿直,着实令人叹服。无论是对同僚,还是对皇帝,寇准较真起来丝毫不让,非论出个是非对错不可。

一次殿上议事,寇准言辞过于激烈。宋太宗几次打断都无法阻止寇准的放肆狂言,一气之下,猛然起身离去。寇准见状,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硬是将其拉回坐下。幸好寇准争得在理,免了一次杀身之祸。然而,他并不是次次都在理,次次都走运。

寇准第一次被贬,就起因于他与政敌的无理争吵,互揭其短。一日,寇准和温仲舒骑马并行,突然冲出个疯子挡住去路,向寇准三呼万岁。此事被寇准的政敌张逊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揭发寇准有异心。寇准以温仲舒为证人,为自己辩护。由此在太宗面前引发了一场激烈争吵,使得太宗龙颜大怒,当下撤了张逊的职,也把寇准贬去青州。

寇准最终被佞臣丁谓陷害,落得惨淡收场,溯其源头便是他那句直白的讽刺:“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当年,寇准与丁谓关系亲密。在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些饭粒,便起身替他拂去。结果好心没好报,反而遭来寇准一句冷言。丁谓由此记恨心中,最终“大仇得报”,将寇准赶到雷州,终结了他迭宕起伏的坎坷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