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1387200000005

第5章 为什么中原王朝热衷于和亲

恩格斯在谈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曾直言不讳地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伟大思想家如此精辟的结论,将几千年来世界各国古代和亲政策的实质道了个通透。

和亲,名义上是停止民族、国家战争,彼此捐弃仇怨、和平共处的外交手段。外表看似有着爱情韵味,实则是军事、政治妥协的策略。和亲双方的决策人心中藏的都是叫对方“为我所用”的算计,而牺牲品就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女性。

纵观中国历史,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时期,王欲讨伐郑,怕自己实力不足,遂娶狄女为王后,联合戎狄兵力共同讨伐郑地,继而双方各自得到土地和财富。这是中国史料上可见的最早的和亲事件,很显然,如此和亲不过是双方利益的需要。此后,无论是汉唐还是宋明清,为了缓和边境紧张的民族关系,和亲成了惯用的手段。也正因为如此,“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情景,便常浮现于茫茫荒野、枯山之间,化做诗人的凄美感叹。后人对此想象无限,却如何能体味个中“梧桐秋雨”的悲凉?

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和亲,并不是为政者突发奇想的政策。它受到帝王青睐,实则是有历史根源的。试想,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足以轻松抵御外来入侵时,便会采取软化敌人的政策:一则以钱财诱惑对方,只要彼此和平相处,我方会奉上足够的金银珠宝;二则以和亲来表示尊敬、友好,我方嫁个公主、郡主过去,双方就成了亲戚,看在亲戚的份上,也应和和气气。一旦双方达成共识,还可以携起手来打击共同的敌人。

中国数千年更替十数王朝,多居于风水宝地的中原。周边少数民族钦羡不已,都想到聚宝盆般的中原掳上一二。一旦中原王朝稍显弱势,便会采取和亲政策,例如汉代,和亲的目的无非是求得周边的安稳。不过,和亲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自保手段,在唐朝,它还是“以夷制夷”的手段,也是彰显国威的策略。

唐朝初期,与突厥的和亲,表面上看,突厥人受到优待,实际上是唐朝用以软化突厥,令其再无反抗之心。再者,有了突厥的支持,一些漠北、漠西的少数民族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唐王朝也省去很多力气去应付外患。在当时,有许多弱小的少数民族还主动到唐室请求赐婚,愿做汉家的女婿以壮声威。

其实,总结和亲政策仍旧是一句话,攀亲双方无非是希望对方“为我所用”。一旦这种手段失去价值,和亲不能带来和平,于是便诉诸武力,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过,我们不能否定和亲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不同时期,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免受战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