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1388200000011

第11章 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大多在边境筑有城墙。如齐国为防楚而在泰沂山区修筑的齐长城;魏国为防秦而沿洛水修筑的魏长城;赵为防齐魏而沿漳水修筑的赵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些内地的长城都失去了作用,且大多被秦始皇下令拆毁。但除此之外,秦、赵、燕、魏等国都在北边筑有防止匈奴侵扰的长城。秦统一后,蒙恬的大军虽然将匈奴从阴山、河南地一带赶走,但匈奴对秦的威胁并没有解除。为此,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发卒五十万”,在原来各国防御匈奴所筑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傍阴山,经蒙古草原,蜿蜒曲折,直达辽东,全长约5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这项伟大的工程作为秦王朝北方的屏障,对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发挥了积极作用,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的修建属于国防事业,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至今仍以其雄姿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长城的修建工程浩大,在当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直到三国时人们对修长城造成的巨大创痛仍然刻骨铭心,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歌中写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秦统后疆域辽阔,“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阳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秦王朝的建立,标志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诞生。

统一货币、度量衡与文字

秦统一六国以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下令进行整顿,以秦国原来的制度为基础,整齐规范全国制度,消除地区间的差异,以利于统一。主要内容有:

统一货币。以前的各国货币形状不一,重量不等,计算单位也不同,不便于使用。秦朝规定,统一的货币有两种,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以铜币为下币,方孔圆钱,其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其他各国货币一律废止。

统一度量衡。秦始皇颁发诏令,以商鞅变法以后推行于秦国的度量衡制颁行全国,从现存度量衡实物测知秦的度量衡情况如下:

度制单位为:寸、尺、丈、引,实测一寸等于2.31厘米。其进位制度是:10寸=1尺,10尺=1丈,10丈=1引。量制单位为:龠、合、升、斗、桶(斛),实测一龠等于10.5毫升。其进位制度是: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桶(斛)。衡制单位为:铢、两、斤、钧、石。实测一石等于30.75公斤。其进位制是: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

统一文字。中国文字产生很早,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条件下,“文字异形”现象很严重。就是说虽然一个字的基本构造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不同,会造成有很多种写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推广秦国的小篆字体,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用小篆字体分别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与此同时,秦代还通行一种书写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据传是狱吏程邈所创,实际是出于秦官吏处理法律刑狱等繁务的需要,对小篆字体略加简化而成。这种字体笔画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政府和民间都广泛使用。秦始皇以行政命令改革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汉字经秦代规范整理之后,字体虽然有所发展变化,但是其规范原则一直沿袭下来。汉字的统一,为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焚书伉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咸阳宫,仆射周青臣颂扬秦始皂废诸侯为郡县的英明和大一统的威德,博士淳于越立即反驳,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重新挑起了要否实行分封制的争议。秦始皇要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指责淳于越是“愚儒”,“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并指责“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是影响专制主义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败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实施。焚毁诗书,春秋以来发展起来的私学也被禁止。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就异想天开地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一些方士投其所好,为其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到东方齐国故地,有齐人徐福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可求不死之药。秦始皇应徐福的要求,派数千童男童女随他入海求仙,结果一去杳无音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行至碣石,又派燕人卢生去寻仙人,继而又派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寻不死之药。方士们建议秦始皇“微行以辟恶鬼”,行为隐秘不为人知,“真人”才能至,“不死之药始可得也”。秦始皇信以为真,并自称“真人”,然不死之药终不可得。方士们背后议论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并相约而逃。秦始皇闻知大怒,认为这些人欺骗他,不但求不来仙药,还诽谤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460余人,皆坑之咸阳”。这就是“坑儒”事件。

秦始皇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表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统治必然导致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目的是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而这种野蛮的手段也反映了专制主义的本质,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焚书坑儒,禁止私学,对统一思想,巩固统治有一定作用,但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秦始皇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专制主义,堵塞言路,禁锢思想的同时,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作为建立其统治的理论根据。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起源很早,《尚书·洪范》中就有“五行”思想。这种学说试图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去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成分。战国时代齐人邹衍最早开始把“五行”学说附会于人事,以“五德终始说”来解释王朝的更迭。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如: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始皇采用“五德始终说”,宣扬秦代周统是水德代替火德,受命于天,并采用了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所以秦统一中国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严酷,“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思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至高无上的皇权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成为巩固其专制主义统治的思想基础。

秦兵马俑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东巡归途中患病,第二年七月病亡。秦始皇死后,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杀公子扶苏,另立胡亥为太子,后太子胡亥在咸阳即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秦始皇生前曾修建兵马俑坑,于1974年被发掘。

兵马俑塑造了各式各样的秦军形象,有指挥官的将军,也有一般武士的步兵、骑兵、车兵、弓弩手等。陶俑形体高大魁梧,一般均在1.75米左右,指挥官身高在1.95米以上。许多将士手中握着真正的青铜兵器。造形生动、形象、逼真。其面相多数表情刚毅,昂扬奋发。五官位置准确,富有质感。陶俑细部的雕塑颇费匠心,以俑的发髻为例,发髻雕塑质感更强,走向清晰,形象逼真。陶俑身上的甲衣,也雕塑较细,每片甲片上的甲钉和甲片之间连接的甲带等,类型分明。这些细节的精确表现,有利于烘托秦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斗志高昂的精神状态。

兵马俑的制作,是先用泥做好内胎,再上一层细泥,然后在细泥上雕塑出俑的五官、衣纹等细微部分。俑的头、手、躯干都是分别制作,然后组合。细部加工完以后,送入窑烧制,最后进行彩绘。彩绘的颜色有朱红、粉红、绿、粉绿、紫、蓝、中黄、橘黄、灰、褐、黑、白等。眉目、须发呈黑色,面目、手足涂朱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