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1388200000006

第6章 夏商周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3)

公元前1046年二月的甲子这一天,天刚蒙蒙亮,武王的军队早早开到了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前来参战的除各路诸侯外,还有远道自西南地区及江汉流域赶来的庸、蜀、羌、馺、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武王在这里发布了战前动员令。除了进一步宣布纣王的罪行以外,武王还对作战的纪律要求做了申明,对如何处置前来投奔的商朝士兵也做了细致的安排。宣誓完毕,武王将军队布置在牧野,严阵以待。纣主听说武王大军已到,不甘心行将到来的灭亡,也临时拼凑了70万军队,做最后的挣扎。两军对峙,武王先派姜太公前往阵前挑战,随后命令自己的军队冲向纣王的阵营。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死伤惨重。商纣王的军队尽管人数占优,但是他们军心涣散。还有很多士兵,痛恨纣王的残暴统治,早就盼望着周武王军队的到来,因此他们在阵前倒戈起义,与周武王的军队一起冲向了暴君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弃阵逃回宫殿,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大军开进朝歌,商王朝的百姓都从家中出来迎接武王。牧野之战从早至晚,貌似强大的商王朝仅仅一天就被武王消灭。灭纣后的第二天,武王下令修复朝歌城中被破坏的道路,还将社坛修缮一新。之后,武王在这里举行了代商膺受天命的祭天大典,从而宣告了一个新的政权——周王朝的建立。从这一年开始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从镐京迁往洛邑,历史上也称为西周时期。

灭商后,武王一方面笼络安抚殷人:封纣子武庚于殷,释放被纣囚禁的箕子,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监牢释放被囚的百姓,打开纣的府库散发财物、粮食赈贫救饥,还宣布保留殷人的氏族组织和归顺的氏族首领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三监,就是把原来的商朝王畿分成邶、馻、卫三国,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统治,以监视武庚。然后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大型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规模的区域,随时都会发生诸侯叛乱的局事。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理顺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周王朝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的具体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由他们在各地建立隶属于王朝的地方政权,协助周王统治整个王朝。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周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组成部分,周王对畿外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于各地的诸侯。

周代的分封,就其对象而言,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型。一是对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册封。《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同时又命商纣子武庚继续统治殷商遗民及部分王畿地区。这种分封,实际上是对旧有各地方势力在新兴王朝中的政治地位的一种变相承认。其本身并不包含实际的土地与人民的授予。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周王建立起庞大的王朝。事实上,夏、商王朝也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建立起来的。例如,大禹曾“合诸侯于涂山”,当时参与盟会的有“万国”,商汤克桀之后,也曾大会诸侯于亳,参加盟会的诸侯则仍多达三千。

因此,诸侯也是构建夏、商王朝政治体系的一部分,其势力的承认,就是一种象征意义的授受方式,也就是分封制度的起源。

另一种分封是对周王子弟、同族、亲戚和功臣的分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成王在位时,也曾分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这种分封,要实际授予一定的土地及人口。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诸侯国,是一些新建的地方势力,他们与旧有的方国在权力的来源上有很大的差别。不过,在政治体系中,他们与其他方国只存在着与周王关系亲疏的不同和政治地位高低的不同,却不存在着性质的差异。这样一种分封,是周王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而采取的政治措施。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就称这一举措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是分封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周公辅政

周武王灭纣之后回到镐京,仅过两年就去世了;年幼的成王即位。这时,刚刚建立的西周王朝统治基础十分薄弱,殷商余孽及各地方国势力对于新兴的王朝都存有觊觎之心,而年幼的成王,还没有能力处理极其繁重的王朝政事。在这个危急关头,周公旦毅然决然地承担起巩固新政权的重任。据《荀于·儒效》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届天下,恶天卜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就是说,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为了杜绝一些人对于年幼成王的侥幸心理,直接继承了武王的位置,以周王的身份来号令天下。周公的这一举措,引起了很多周人贵族的不满,连王朝的重臣召公爽也对周公起了疑心,不过,周公很快就将召公说服。但是,分封在商王朝的畿内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的管叔却对周公摄政心有不甘。他联合蔡叔与霍叔,四处散布周公要对成王取而代之的流言。以武庚为首的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恢复已经覆灭的王朝,便串通“三监”,又联络了一直是殷商盟友的东方诸侯,包括淮夷、徐、奄及蒲姑等国,发动叛乱。一时间,新兴的西周王朝内外交患,处在风雨飘摇的危难之中。

周公对这次旨在颠覆新政权的叛乱给予坚决回击。他首先讨灭了参与叛乱的“三监”,杀死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对霍叔也予以贬黜,随后率领大军进攻武庚。参加武庚叛乱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很快就土崩瓦解,武庚北逃的路上也被杀死。至此为止,周公已经收复了牧野之战后周王朝所取得的所有土地,主要叛乱分子也都被消灭。但是,周公敏锐地认识到,没有经过战争征服的广大东部地区,殷商残余势力十分顽固,这才是周王朝的最大隐患。于是,周公乘胜挥师东进,经过三年的苦战,彻底击败了参与叛乱的数十个东方小国,使周王朝的势力一直扩展到东部。周公东征,是继牧野之战后的第二次重大战争,经过这场战争,西周王朝在全国的统治才得到了完整的实现,新兴政权也最终得到了彻底的巩固。随后,周公将他的儿子伯禽分封到曲阜,建立鲁国,这里原是商奄的故地,为东部地区的重镇;分召公爽到邶,建立燕国,这里是原商王朝王畿北部的重要地区;分康叔到殷商故墟;建立卫国,这里是原商王朝王畿的中心地带,是殷商遗民聚居的地方;艾分克商功臣姜尚至营丘,建立齐国,这里是东夷强国蒲姑的旧居;蒲姑是东夷族中参与武庚叛乱的重要邦族,周公将战功显赫的姜尚分在这里,是为了起到震慑东夷的作用。通过对鲁、燕、齐、卫等国的分封,周公将原殷商王朝的东部、北部及中心地区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殷商遗民,周公则采取了怀柔争取的政策,他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到商丘,建立了宋国,由他继续统治着原殷商王朝留下来的老百姓。

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周公决定完成武王未竟的心愿,在地处中原中心地带的洛邑营建一个新的都城;这个新都城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建在馼水东岸的成周,一是建在馼水西岸的王城。周公通过这次修建东都,也检验了西周王朝在诸侯中的权威。据说周公看到天下的诸侯纷纷响应王朝的号召前来参加筑城,非常高兴,说:“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显然,西周王朝的新政治秩序已经建立。之后,周公又将殷商顽民集中起来,让他们都搬到成周去居住,并在王城驻扎了大批军队,对他们的举动进行监视。

除完成上述工作之外,周公在摄政称王的前后七年时间里,还对王朝的礼乐制度进行了创制和完善,其中有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土地制度、刑法制度及嫡长子制度等等。在完成了这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举措之后,周公将王位还给了已经长大的成王,而自己仍像从前那样,继续在朝中北面为臣,协助成王管理国家。在西周王朝由初创走向巩固的发展过程中,周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还政成王,维护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减缓了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力的倾轧与拼杀,为王朝政治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周公也因此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典范。

西周衰微

周初兴盛时期只有约半个世纪。康王子昭王南征不返,穆王征犬戎无功,自是“荒服不至”,“王室衰微”。周贵族建国之初那种明德慎罚,汲汲求治的精神逐渐淡化,日益懈怠骄纵。约公元前858年,周厉王即位。他在位时,发生了多次灾荒,庄稼歉收,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吃喝玩乐,不管人民的死活。周厉王十四年(约公元前844年),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享用,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强行宣布山林川泽为王所有,不许平民在里面伐平渔猎。此举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怨声载道。

厉王对大臣芮良夫的忠告拒绝接受,提拔荣夷公为卿士,继续推行专利。于是全国民众怨怒,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咒骂这种政策。厉王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用巫术监视发表不同意见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卫巫在厉王的纵容下,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还说这是神灵的意愿。于是,人们不敢再在公开场合说话,路途相逢也只能以目示意。厉王以为他已消除民众的愤怒。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是决口就没有办法收拾。他认为应该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类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厉王听不进召穆公的建议,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民众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乱,厉王被迫出逃到彘(今山西霍县)。

太子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听说后,将召穆公家团团围住,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厉王逃亡在彘,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共同主持朝政,处理国事,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周厉王死于彘。第二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

周宣王死后,子宫涅即位,就是幽王。周幽王开始主持朝政时,社会动荡多事,内外交困,而周幽王却任命“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引起国人很大的怨愤;他又宠爱褒姒,将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立褒姒为皇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为褒国(今陕西汉中西北)人,姒姓。幽王荒淫无道,只知讨好褒姒,不关心民众。褒姒不喜欢笑,幽王费尽心机欲图褒姒一笑,便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古时为有利于传递军事情报,往往于军事要地,每隔一段距离建一座高大的台子,称作“烽火台”。如果有敌入侵,白天则举烟,夜里则举火报警。倘若周天子举烽火报警,诸侯都有派兵驰援之义务。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无敌来犯却点燃烽火,诸侯以为有敌犯周,纷纷率军队至京城勤王,来到之后,才明白是空跑一场。此情景引起褒姒开怀大笑。幽王为此而数举烽火,其后诸侯遂不至。

周幽王宫涅在幽王五年废申后及其太子宜臼的时候,遭到大臣卿士极力反对,但宫涅一意孤行。宜臼被废后,到其母家申国逃难。这时候周王朝的力量十分衰微,就好似一中等诸侯国,齐、鲁、晋、卫已不听从周王朝的命令而独立。申侯虽不满姬宫涅,但还没有公然叛周。幽王八年,宫涅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遂使周、中之间矛盾趋于表面化。幽王九年,申侯与西戎及郐侯联合,准备反周。第二年,宫涅针锋相对,与诸侯结盟于太室山,并派兵讨伐中国以示威。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中侯与郐国、大戎举兵讨伐镐京,因先前有烽火戏诸侯之举,故宫涅再燃烽火而诸侯不至,势穷力孤,被打得大败,带领褒姒、伯服等人及郑伯友(桓公)向东逃窜,在骊山下坡被戎兵追及。戎兵杀宫涅、伯服与郑伯友,掳褒姒,掠夺周室财宝而去。

幽王死于骊山脚下后,诸侯们共立原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平王继立之初,宗周镐京一带的局势十分混乱。当时,犬戎的势力并没有立刻退出,他们在当地肆意劫掠。而且,幽王死后,虢公翰自立了另一个王子余臣为王,与平王两相对峙,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战,平王的地位才最终确定。这时,宗周地区在战火中已残破不堪,犬戎势力仍然经常威胁着王朝的安全,而支持平王的申、缯等国又都远在东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晋、郑、秦等国诸侯的支持下,决定将都城迁到东都成周。平王的东迁,标志着西周历史的结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代。春秋时期有三个历史主题:一是诸侯争霸;二是变法改革;三是儒法道等学术争鸣。诸侯之间的斗争不仅没有使中华文明走向覆灭,反而激发了文明整体内蕴的创新力,并使其最终走向整合。

战国时期,除了君主权力的强化,贵族势力的削弱,官僚阶层的兴起,广大平民阶层的发展之外,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的新气象是士阶层的崛起。同时由于铁器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