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人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如果不能将自己的心态调到最佳状态,必将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从而导致身心疾病。
人类一直重视的智商就是IQ,但在IQ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情绪智慧,即情商(Emotionquotient),简称EQ。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在东方的教育体系下,IQ常常是评判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其实EQ在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成功方程式是;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即2080定律。
爱迪生在小时候被认为是个弱智儿,但这个IQ非常低的人,后来却成为人类史上伟大的发明家,可见一个人的成功,IQ并不是唯一的标准。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诚先生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讲话中谈他成功的因素时,也特别强调除了客观性较强的智商(IQ)外,情商(EQ)的作用更大。
其实爱迪生、李嘉诚、卡耐基、还有比尔·盖茨等享誉世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除了天资和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多的还是源于EQ。所以说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开心的事,如果能够合理的发泄出来,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对孩子的身心都是有益处的。但有的父母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经常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例如:你再哭,就把你丢出去。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
【情景再现】
冉冉是个“坏脾气”的小孩,不顺心的时候就像疯了一样,昨天吃过晚饭后,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她像疯了一样到处掐人,刚开始是掐姥姥,后来父亲批评了她,并且掐了她几下,目的无非是要告诉她:不要随便掐人,爸爸掐你,你感觉疼,你掐别人,别人也疼啊。可是这一行为更加的激怒了她。她发疯一样在客厅里跑着哭,并且把塑料杯子摔到了地上。这时说父亲不生气那是假的,但一想到孩子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理解了她。
孩子的坏情绪就像是洪水,靠堵是不行的,要善于疏导。要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这些消极情绪,如何去克服他们,因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下面就教父母几招:
一、宣泄法。情绪宣泄分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宣泄于己于人都不利时,可用间接宣泄使情绪得到发泄。例如当孩子心中有了不平之事并引起情绪激动时,可以向父母和老师报告,或向周围的朋友、亲友倾诉,并接受他们的劝慰和批评、帮助。这样,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和从外界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调整引起消极情绪的认知过程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同样,当与孩子闹了矛盾时,要勇敢地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以消除误会。对于孩子来说,哭是孩子最常用的发泄方法,父母不能什么时候都加以阻止。
二、倾听法。孩子需要倾听,倾听能让他们化解烦恼,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体验,去感受,并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父母,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多问问。如“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讲给我听一听吧!”这样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表达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从中获得自我调整的方法。
三、转移法。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父母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如孩子走到玩具柜前要买玩具,未达到要求,很生气,父母可以立即转移他:“看,前面可能还有更好玩的东西,先去看一看!”这样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会破涕为笑,但同时老师和父母还应帮助孩子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如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暗示法,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地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不高兴时想想其他高兴的事。
四、冷处理法。当孩子的要求未达到时,孩子肯定会哭闹,这时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父母干脆不要去理她。使他感到无趣,当无人理睬他时,孩子自己会做出让步。这时父母可以和他讲道理,用“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她。
五、激将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饭后不洗脸,还任性地说:“我就不洗脸”,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像白雪公主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
六、升华法。简单地说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当孩子遇到不公平之事时,一味生气、憋气,或颓唐绝望,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聪明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对待挫折正确的态度是有志气,争口气,将挫折变为动力,做生活中的强者。
教育孩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以父母自己的榜样带动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应注意,父母的不良情绪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情绪会更加稳定,否则,孩子就会变得暴力、好斗。
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不耐烦,不愿意听你说下去。”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实际上,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
【情景再现】
有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她的初中同学都很羡慕她。由于平时在学校住宿,所以她第一次放假回到家里时,初中的同学纷纷来到她家听她介绍重点中学的见闻。这本是青春少年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可是女孩子的妈妈却格外敏感,只要有男生独自来家在女儿的房间谈话,这位妈妈就一定要拿着一件尚未织好的毛衣坐在女儿的房间里装作织毛衣的样子,其实她的耳朵一直在听孩子们的谈话。这种拙劣的手段每一次都使女儿感到十分尴尬和难堪。从此她不再盼望放假回家,即使回家也常常是在家里消磨假日的时光,因为妈妈那种毫无正当理由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冰冷粗暴的精神刺激,伤害了一个少年的自尊、刺痛了一颗纯洁的心灵。
这个故事是典型的禁果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心理反应又被称作“潘多拉效应”。来自希腊神话:宙斯神严格禁止别人偷看他的魔盒,然而他的侍女潘多拉却由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终于偷偷地打开了宙斯的魔盒,结果将一切灾难和不幸降到了人间。宙斯严厉的禁止反而激发了潘多拉探究秘密的强烈欲望。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分担心经常会促使父母使用“禁止”武器,诱惑孩子作解禁的斗争。例如,现在的青少年孩子对于异性交往的态度一般都比较宽松,又由于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一直在困扰着老师和父母,所以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表现得过于敏感。
这种不顾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情感需要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只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误会。
除了禁果逆反心理,孩子还有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保护,简单的说,就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追求去生活,这种生活应该是自由的,任何人不能干涉和破坏。而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场的人是谁,只要见到孩子的毛病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标准做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的批评是对是错,都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爱在外人面前“谦虚”地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脑瓜子跟我一样,像个榆木疙瘩,不开窍,没啥出息!”父母对孩子的贬低和否定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情景再现】
豪豪想把刚刚脱下的T恤衫叠起来,他拿起T恤衫的肩部,翻过来,把袖子卷上,妈妈过来告诉他从下摆叠起更方便,并且皱褶也少一些,豪豪却固执己见,说“所有的孩子”都穿有皱褶的衬衫。不一会,两人便大声吵了起来,豪豪把T恤衫揉得皱巴巴的,一把扔到地下,气冲冲地跑了,他妈妈意识到,“可怕的青春期”开始了。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由于父母或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看到了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对孩子多表扬一点,多鼓励一点,多信任一点,也许孩子的逆反心理会减轻些,教育者对孩子不正确的评价往往容易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过渡年龄。父母若教育不当,会严重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他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第一,尊重与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只是唠叨打骂,孩子是不会把你的话放在心上的,心理上容易产生反感。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父母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父母要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否则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不要对孩子抱有成见,也不能压制孩子独立的意识。
第二,接受孩子的想法。不要对孩子的每件事都指手画脚,这只会造成孩子的反感。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最好还是把这当做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第三,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但这种友谊不应包括地位的“平等”。父母应是船长,应该认真听取船员的意见,但最终决定航向的仍是父母。
第四,建立统一战线。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父母之间应该多商量,事先决定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父母的决定。建立统一战线,这样的教育才有效。
第五,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聪明、好问、爱动脑筋,父母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应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孩子的不足,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父母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说,是父母使用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才导致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首先应该改变的恰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