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性成就: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13994800000003

第3章 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交上作风建设合格答卷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曾几何时,种种不良风气惹人生厌却也见怪不怪。下乡调研,“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田头站一站”;公款采购挂历,一本竟“溢价”几十元;迷信卜测风水,在机关大院放置石头寓意“时来运转”……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狠抓作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衷心拥护。

一、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进一步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是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起的步、开的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立足人心向背,从作风建设着手发力,确定了一个稳固、有力的战略支点,撬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格局。这个支点,就是被称为“铁八条”的中央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会议强调,制定这方面的规定,指导思想就是从严要求,体现从严治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办法,狠抓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本规定,每年年底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定期督促检查,每年年底通报执行情况,并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汇报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要进行处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执行本规定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区各部门会议活动等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诠释了制定中央八项规定的初衷:“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我们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

2013年1月22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到两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履行“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的庄严承诺,始终在带头执行八项规定方面身体力行,无论是出席会议活动、考察调研,还是出国访问,对有关安排方案都亲自过问、严格把关,要求和督促有关方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到地方考察调研,轻车简从、深入务实,访真贫、问真苦,察实情、求实效;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与支部成员一起平等交流;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对不正之风“零容忍”,以模范遵守党章党规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的郑重承诺,为全党同志树立了光辉典范。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同志,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格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在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研究提出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及有关制度规定。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审议《关于三年来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情况的报告》等,中央政治局同志逐个发言,按照党中央要求进行对照检查。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审议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的情况报告》,中央政治局同志逐个发言,按照要求进行对照检查。正是党中央“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为全党同志树立了标杆,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示范带动下,各地区各部门迅速作出部署,在建章立制、解决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严实有力的措施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中央党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管住“车轮上的铺张”,消除“楼堂馆所的豪华”,打击节日不正之风……这些规定,有的是对八项规定的细化,以增强落实的针对性;有的是对八项规定相关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为八项规定赋予更深刻的内涵。经过持续努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所规范的内容大大拓展,由最初的改进考察调研、精简文件简报和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和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等方面,不断向推进公车改革、治理超标办公用房、规范高级干部公有住房管理、清理“裸官”和“吃空饷”、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等诸多领域拓展延伸。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把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紧密结合起来。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必须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继提出中央八项规定之后,反对“四风”也紧紧扭住了执政党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成为全党参与、全国关注的一件大事。反对形式主义,重在解决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等问题。反对官僚主义,重在解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作风霸道、迷恋特权等问题。反对享乐主义,重在解决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物丧志等问题。反对奢靡之风,重在解决铺张浪费、挥霍无度,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等问题。这些都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点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我们党就难以取信于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3年6月开始,到2014年9月底基本结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整风精神对党内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党的建设史上写下重要一笔。

狠抓党风,中央八项规定强烈震慑邪恶,为全面从严治党开了个好头。中央八项规定从人民群众最直观、最关切、最反感的问题入手,一开始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氛围和阵势,强烈震慑了违法违纪者,遏制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歪风邪气。不仅端正了党风,同时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不断正本清源,重塑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党风的端正带动政风、民风好转,暖意回温,正气凛然上扬;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央八项规定,并为取得的累累硕果拍手称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威望也与之俱增。

二、坚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扭住“四风”不放,越往后执纪越严。从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列入执纪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重要内容,到对组织、参加隐秘聚会的一律从严查处,再到深挖细查执纪审查、巡视巡察、信访举报、社会案件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顶风违纪露头就打、及时曝光,用铁的事实打消了人们心中“改作风会不会是一阵风”的疑虑,并形成了强大震慑,强化了“不敢”氛围。

(一)紧盯重要节点,抓早抓小

节日,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一个个传统节日,传承不衰,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中国人民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元旦、“五一”、国庆,这些意义非凡的日子,记录党和人民砥砺奋进中值得铭记的重要时刻,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节日,又是沟通情感、交流往来、身心放松的较佳时期。群众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逢年过节人情互动、礼尚往来,容易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提供可乘之机,使节点变成有些人的“劫点”。前些年,不正之风侵蚀了节日文化,粽子、月饼、大闸蟹、贺年卡、年货节礼等越送越奢华,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公款购买节礼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抓节点、反“四风”,是因应节日特点作出的科学决策,是作风建设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重要举措。2013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抓节点、反“四风”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用朴素的话语深刻阐明了抓党风必作于细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要抓景区会所、送节礼、送月饼、送贺年卡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为什么要抓办公用房、公车配备、出差餐饮等问题?就是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此后,在作风建设中,狠抓节点成为全党上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抓手,坚持从严整治、露头就打,狠刹各种歪风邪气,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端午抓公款购买粽子等节礼、中秋抓公款购买月饼等节礼、春节抓公款购买爆竹等年货节礼……五年来,中央纪委坚持紧盯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通过会议部署、开设举报窗口、通报曝光、案例剖析等方式,释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的强烈信号:元旦春节前,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务实节俭文明廉洁过节的通知》,对“两节”期间做好纠正“四风”工作进行部署;两会期间,中央纪委与两会秘书处建立了每日沟通机制,对两会会风开展监督;“五一”前,中央纪委召开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电视电话会议,对“五一”期间执纪监督工作、推动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出部署;中秋国庆前,中央纪委制定工作方案,向全国纪检监察机关下发通知,要求早研究、早部署、早警示,并召开座谈会,严防“四风”在“两节”期间反弹。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落实中央纪委要求,注重强化提醒警示,在“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关键节点前夕,运用多种形式发信号,划出高压线,打好预防针,营造崇廉尚俭的节日氛围,净化节日风气。如“五一”前夕,有的地方通过分层转发方式,向党员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有的地方利用函询、诫勉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纠正党员干部的“小毛病”“小错误”;不少地区和部门专门印发通知,提出具体要求。再如中秋国庆前夕,不少地方协调新闻媒体,对“天价”月饼、豪华月饼“套餐”以及月饼市场的“私人定制”问题组织追踪报道,进行正面引导;有的单位将相关制度规定和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发送到全体干部手中,督促党员干部知禁而止。

数据显示,“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点所在月份,往往会出现半年或全年查处问题数、处理人数、纪律处分人数的峰值。这表明,节点是反“四风”战场的“高地”,抓住了节点,也就掌握了反“四风”的主动权。

(二)坚持从严执纪,动辄则咎

“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冰,必须出重锤、严惩戒,刹风肃纪。五年来,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作为纪律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对顶风违纪行为动辄则咎,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越往后执纪越严、处理越重,让警钟长鸣、震慑常在,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推进作风建设落地生根,推动党员干部从“不敢”向“不能”“不想”转变。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检查作为发现问题线索、保持高压态势的重要手段,通过盯紧盯牢重点场所、重点问题,采取日常检查与节点检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突击暗访与随机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四风”问题。每到重要节点,纪检监察机关还协调财政、审计、税务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加大节日期间明察暗访力度;有的地方多管齐下、媒体跟进,采取交叉互查、快查快处等方式查处“四风”问题;有的地方在暗访中实行“四个不确定”,即暗访组组长、暗访成员、暗访区域、暗访路线不确定,形成了强大威慑力。对于群众举报、检查发现的“四风”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会严肃执纪,不仅处理组织者,还要处理参与者,不仅处理当事人,还要突出“一案双查”,问责负有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的人。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正风肃纪重拳出击,“四风”问题明显减少。但一些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仍不时出现:舌尖上的腐败变出“新花样”、车轮上的不正之风换上“新马甲”、人情上的不当往来用上“新神器”、公款旅游上的规避有了“新对策”、福利待遇滥补滥发采用“新招数”、婚丧嫁娶上的大操大办使出“新办法”……特别是转入地下的“隐秘聚会”,给监督执纪带来新的挑战。在发现、查处“四风”的过程中,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不正之风的新动向、新表现,创新方法推动反“四风”工作从面上纠治,向纵深发展。2016年1月至11月,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四风”问题中,隐形变异问题占比12.1%,高于2013年至2015年平均水平,反映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也提醒执纪机关必须深入治理隐形变异“四风”问题,防止反弹回潮。

截至2017年4月,仅省部级干部就有20人因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厅局级干部超过千人。以前罕见党员干部因为一餐饭、一顿酒、一张来路不明的卡、一次说不清道不明的“游”而受处分乃至丢“乌纱”,如今逐渐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监督执纪问责细与严的氛围下,“不敢”的态势日益强化,“不能”的局面初步显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强化通报曝光,放大震慑作用

从2013年初至今,在查处案件的同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也成为遏制“四风”的有力武器。每个案件信息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发布,都是一次强烈震动和震慑,有力地传递党中央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三条进一步明确,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应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2013年8月,中央纪委建立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要求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每月报送有关数据。同时,每月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道:“公布的情况不仅有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彰显了中央抓作风建设制度化的坚定决心。”中央纪委在官方网站和《中国纪检监察报》设立“曝光台”,专门用于曝光中央纪委和各地查处的典型案例,发挥案件处理的导向作用。2013年12月,中央纪委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其中,通报披露,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大量饮酒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严重后果,经中央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中央批准,给予付晓光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由副省级降为正局级。因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而对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降职处分,这样大的力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付晓光也被舆论形容为十八大以后第一个因违反“八项规定”被“断崖式”降级的省部级干部。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审理室还明确,要收集汇总和研究分析执纪审查对象存在“四风”问题的查处情况,通报典型案例,并要求2016年1月1日以后发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不论职务高低,原则上都要点名道姓通报或曝光,即使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只要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原则上也要通报曝光,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根据中央纪委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在案件查处后及时通报、及时曝光,将违规违纪行为晾晒于阳光之下,收到了通报一批、触动一片的警示震慑效果,充分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信心。在这过程中,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力度持续加大。2016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曝光4.02万起典型问题,共5.92万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2016年全国总共查处问题4.08万起,通报曝光就有4.02万起,也就是超过98%的问题被通报曝光;通报曝光5.92万人次,超过了5.77万的处理人数,也就是有的人在不同层级被多次通报曝光。再纵向来比较,2015年全国通报曝光1.99万起、2.66万人,分别占查处总数的55.7%、55.3%。可见,2016年通报曝光数量和比例都在大幅增长。

(四)畅通举报渠道,推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为随时接收社会各界的问题举报,中央纪委在官方网站的醒目位置公开了举报电话、举报网址、举报信箱等;同时,每到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央纪委及时开通“四风”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让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无处遁形。2014年8月,中央纪委监察部进一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先后在网站首页开通了纠正“四风”监督举报直通车,引导群众积极举报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晾晒党员干部存在的隐形“四风”问题;发布“严防公款送月饼节礼等‘四风’反弹,请您来当监督员”,邀请广大网友监督揭露遇到的“四风”新问题等。没用多长时间,网友们就晒出了18种隐蔽手法,包括送礼改送电子礼品卡、公款吃喝从大酒店转到小区私人会所、公车私用变私车公报、巧立各种名目滥发私分奖金等等。2015年端午节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手机客户端上开通了操作简便快捷的“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开通以来共收到举报4.1万余件,高峰时一天多达2149件。不少举报附有照片,线索具体直观,为查处提供了有力证据。现在,只要登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就能很方便地找到12388网上举报平台、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平台、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举报平台、客户端反“四风”一键通举报、微信“四风”举报等,多个网上监督举报平台和窗口的开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参与监督举报,构筑了一张监督的大网。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以来,已收到各类群众举报近27万件,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督办、转办、转送反映“四风”问题线索8400余件,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规党员干部,形成有力震慑。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多种方式,畅通监督举报渠道,提高群众参与纠正“四风”的积极性。吉林省纪委出台受理举报暂行办法,天津市纪委组织志愿者明察暗访,新疆阿克苏地区纪委建立了廉政微信平台,受理群众有关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作风问题的举报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注重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利用纪检监察网、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通“随手拍”“一键通”等举报窗口,方便群众随时随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举报问题线索;有的地方为政府特约监督员开发“监督评议”APP软件,做到问题随时发现、随时上传,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随时跟进调查。由于相信和依靠群众,把专门机关的监督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无处不在的监督网,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四风”的反弹。

(五)借力巡视,震慑遏制不正之风

按照中央“四个着力”要求,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自2013年甫一亮剑,就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作为紧盯的重点之一。深挖“四风”,成为巡视工作的重要“指定动作”,也是很多中央巡视组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每次的巡视反馈意见和整改报告中都会用相当大篇幅对被巡视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况进行通报。

从2014年开始,在专项巡视中,中央巡视组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查处又呈现出新特点,即在巡视开展的过程中立行立改,发现存在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线索不再等巡视结束后才通报,而是发现一起就立刻转交相关纪检部门查处,并及时通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等媒体进行曝光。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银监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信集团、教育部等多家被巡视单位先后公布查处本单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情况,并通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对违纪者进行了点名道姓的公开通报曝光,这应该都要归功于巡视组的“火眼金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发现并推动解决了大量“四风”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风”的变化和“走势”。特别是随着巡视工作的深入,中央巡视组发现,“四风”问题不断滋生出一些隐形变异新形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四风”问题虽然花样百出,但都没有逃过中央巡视组的明察秋毫;纵使有七十二般变化,最终也难逃纪律紧箍的约束和惩戒。

三、建章立制,不断巩固正风成效

查处、曝光重在改进作风的“表”,建章立制则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里”。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边界的模糊认识,需要制度来廓清;通过执纪问责开拓的作风“疆土”,需要制度“防线”来守护;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经验、好做法,需要制度来巩固。从八项规定颁布之初,党中央就十分注重提炼总结实践成果,形成有效管用的制度,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2013年,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明确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着力点,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加大作风建设方面党内法规建设力度,提高相关制度的集成性、针对性和执行力,为推进作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50多部涉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改革、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党内法规相继出台。五年来,一枚枚制度“钉子”牢牢钉下,为作风的持续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

(一)细化作风行为规范,明确操作指南

2013年11月18日印发实施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陆续印发的《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等50多部法规制度,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差旅住宿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全面、细致的要求,为把优良作风的目标要求分解为实际行动,给出了清晰的操作指南。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一张严密的制度之网已经结成,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各种违规违纪现象,有力地保障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在党中央的示范带动和强力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把抓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狠抓建章立制,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细化配套制度规定。有的地方制定《改进作风加强制度建设计划》,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有的地方完善政务服务、改进行政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有硬性约束,有监督检查,有责任追究,有惩戒惩处,使以往“割韭菜”式的解决问题方式变成了“连根拔”,确保了贯彻不走样、落实无变通。据统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共出台配套制度2600多项,各省(区、市)机关本级共出台配套制度1100多项,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修订了1000多项配套制度,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步入制度化、长效化轨道。

(二)严肃惩处问责要求,强化纪律震慑

2016年元旦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的实践成果制度化,列出一系列作风方面的“负面清单”。2016年7月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则要求问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落实,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等情形。2015年8月3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巡视组应着力发现被巡视对象的“四风”问题,并及时移交巡视发现的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线索。2015年7月19日起施行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第八条也规定,干部若“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经组织提醒教育后不能改正,必须及时予以调整。这些带有惩戒性的规定,都是改进作风中的“高压线”。

(三)细化作风建设责任,督促担当履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第五部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为全党反对“四风”指出“重在解决”的4类突出问题,并提出抓常抓细抓长、防范和查处隐形“四风”等一系列硬性要求,明确全党必须“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则对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作风中负有的监督责任做了详细分解。党委(党组)对抓作风建设负有主体责任,2015年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对此进行了细化,规定相关党组织及其成员应当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这些明确的履责规定,为相关主体落实抓党风责任戴上“紧箍”。

(四)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以制度“体检”促作风建设步步深化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回头看”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中央巡视有“回头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也需“回头看”。2016年以来,中央纪委先后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措施的制定、执行情况等开展“回头看”,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在坚持中深化发展。

“回头看”,“看”什么?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部门紧跟中央精神,纷纷制定实施办法或措施,有的十多条,有的二十多条,最多的达六十余条。应该说,这些规定绝大多数在改进作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有的规定联系实际不紧,或操作性不强;有的有规定,但落实不到位,等等。“回头看”,就是“看”本部门本单位制定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是否严格落实了;在新的形势下,当时制定的制度是否符合现在的实际?对制度“全面体检”之后,就要结合实际修订完善,能够执行的坚决执行,违反的就严肃处理;执行不了或者条件不具备的或果断废止,或修改调整,或补充完善。说白了,就是要做到言出纪随,说了就要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写。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5月,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进行修订;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回头看”中修订完善配套制度1078项。党员干部普遍反映,回头一看“百‘畏’生”。通过查摆突出问题、织密制度之笼,让铁规更铁、规矩更硬,大大增强了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

五年耕耘,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严纠深治中落地生根。随着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越来越紧密,节日期间的明察暗访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准。而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有效运用,群众监督也更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四风”无处藏身。从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2017年6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17.61万起,平均每天达100多起,尽显“敢管敢严”“真管真严”。动真碰硬的实际行动,在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深处投下巨石:“八项规定”绝非说说而已,是名副其实的铁规。

数据,是诚实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重要节点、严肃执纪问责,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露头就打、深挖细查,越往后执纪越严,查处总量始终保持在高位。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2016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共15.53万起,具体到2013年至2016年这4年,查处问题数分别为2.45万、5.31万、3.69万、4.08万,始终保持在数万区间。从处理力度上看,这四年给予党政纪处分人数在逐年递增,分别为0.77万、2.36万、3.40万、4.25万,给予党政纪处分人数占处理总人数的比例,从2013年的25.3%上升到2016年的73.6%。也就是说,如果4人违反“八项规定”精神,2013年有1人受到党政纪处分,而到2016年就有3人受到处分。这充分说明,党中央铿锵有力的“越往后执纪越严”绝不是一句空话。

判断作风建设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如今查处的问题主要是过去发生的老问题,还是不断发生的新问题。据了解,在截至2016年12月查处的15.53万起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为12.15万起,占78.2%;

违纪行为发生在2015年的2.34万起,占15.1%;违纪行为发生在2016年的有1.04万起,仅为6.7%,表明违纪增量不断减少,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具体来看,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款国内旅游这三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明显减少。截至2016年12月,全国查处的这三类问题共3.18万起,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占76.1%,发生在2015年的占16.7%,发生在2016年的仅为7.2%,逐年大幅下降。更突出的是,公款出国境旅游、违规兴建楼堂馆所之风基本刹住。截至2017年4月,全国查处的发生在2016年的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仅有14起,未发现发生在2016年的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说明搞这方面不正之风的惯性已经得到扭转。

五年来,无论是在中央国家机关还是在边远基层单位,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在深居内陆的贫困县乡,都能感受到中央八项规定带来的正气清风。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时间多了,与商人之间拉拉扯扯、同进同出豪华会所的少了;政府部门主动跨前一步为民服务多了,不同部门间推诿扯皮的少了。过去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的“官场雾霾”被逐渐驱散,广大党员干部焕发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畏首畏尾、敷衍塞责之风逐渐成为“过去时”,鼓励担当、崇尚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渐趋形成。党风政风向好向上,社风民风也渐善渐淳。如今高档餐饮、“天价”商品纷纷改走“亲民路线”,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风气降温,社会消费回归理性,人际交往也回归感情……点滴之中斑斓尽显,中央八项规定如同“空气净化器”,带动整个社会浊气下降、正气上扬。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以“四风”的有效遏制、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大大的“信”字。这个“信”字,既包含着“信用”,也包含着“信心”,更包含着“信任”和“信赖”。人民网所作一项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网友认为作风建设只是一阵风的比例为11%,而2014年,这个比例锐减为3%;2016年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报告则显示,有高达92.1%的群众认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有效果,比2013年高出10.8个百分点。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人民群众看得真切、感受最深。不少人发自肺腑地说:“亲民爱民的共产党又回来了。”朴实的话语,正是对五年来党的形象改变和提升的生动写照。

违纪增量减少、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和群众满意度的提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带头,上下一致,没有特殊的党员干部,执行起来便雷厉风行,畅通无阻;第二,把端正党风细化到可操作的具体要求、规定,便于落实和监督、检查及违规处罚;第三,从实施起就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及时检查,公开惩处结果,震慑邪恶,提升正气;第四,丝毫不放松、不懈怠,步步跟进,层层深入,越抓越紧,越做越实,让人民心顺,使盼望风头快快过去者绝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他指出,“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作风建设的症结,强调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抓常、抓细、抓长”。现在,我们能够感受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四风”实实在在的成效,把握作风建设向好的发展趋势。但趋势并非定势,唯有乘势而进、锲而不舍,方能巩固成效,不断深入,打赢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