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个心理技巧
1400200000059

第59章 孩子情商培养中的心理学(1)

1正确处理偶像崇拜

客观地说,崇拜偶像能满足某些心理需要,对成长有一定的好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减弱,但自身还未真正成熟,所以需要有新的参照和学习对象。由于娱乐明星外貌或才艺出众,而且总处于大众关注的焦点,显得很风光,所以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崇拜偶像也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作用。青少年逐渐脱离对家人的感情依赖,但是青春期情绪波动不稳,仍需要有外在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达对象。对偶像适度的追随和模仿,有助于使青少年确立自我认同,宣泄和平衡情绪,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而且,欣赏喜爱的影视歌作品,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每个人或轻或重都当过追星族。

大多数孩子的“追星”仅限于收藏几张他喜欢的“星”照贴在床头,听该“星”演唱的磁带、碟片,或偶尔花钱买票听该“星”的演唱会,搜集该“星”的一些生活资料……如果仅限于这些,做家长的不应横加干涉。孩子紧张学习之余,听听流行歌曲,让生活丰富多彩些,有利于健康成长。

但是,追星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行为,容易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出现极端、冲动甚至疯狂的情绪和行为,危害身心健康,拖累家人。所以在肯定崇拜偶像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崇拜偶像走火入魔。

那么,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对待偶像呢?

1.要让孩子明白偶像只是在某个方面很杰出,其他方面也很普通

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说出自己偶像身上的不足,比如他的发型、服饰、表情、习惯动作、口头禅等等。同时要帮助孩子学会分析,用理智来面对明星。让孩子清楚认识到明星也是人,他们一定也有许多缺点,不是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每一种行为都是美的。

2.帮助孩子看到明星的艰难

有意引导孩子多向思维,不要一味批评,不要激化矛盾,应学会支持孩子对的一面,指出片面的地方。告诉孩子,明星的成长历程也有勤奋、有辛酸,要看到他们鲜花掌声后面踏实的努力。

3.要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

帮助孩子把注意力从偶像身上转移到其他活动中,比如运动、书画、音乐等。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指出,大多数心理疾病的原因都是“精神交互作用”:对某些片面信息注意越多,越容易把它看得很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当从许多活动中都能得到乐趣时,就不容易执着于某一种乐趣。而且当某种活动受到挫折的时候,还能从别的途径获得乐趣,从而保证心理状态不失去平衡。

延伸阅读:

崇拜偶像,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现象,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天真,要求青少年拒绝偶像是不现实的。

了解孩子心中的“星”,和他们谈谈“星”,在评价中慢慢引导孩子明白“追星”应适度。

2“人要衣装”并非“人靠衣装”

孩子爱穿名牌,主要出于两种心理:一是显示自己身价。名牌服装不仅在审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装,在价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装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许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装看做显示自己家庭经济实力和审美水平的标准,似乎只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二是从众心理作用。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并不是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成为名牌的,而是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之后得到认可,才在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稳定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孩子们看到某些明星穿名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想穿名牌的念头。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够健康的,攀比心理会分散学习精力,从众心理是盲目的,而且都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克服这些心理,让孩子对名牌有个正确的认识。

1.走进孩子的审美标准

不要总是说孩子不听话,因为你们不了解孩子。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连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都不了解,很难因势利导;出现问题之前,要有预先的防备或者是提前的教育就很难展开的。要做新世纪的好家长,不要以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旧观念教育孩子,因为新世纪信息量是很大的,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对信息的接受跟我们小时候相比是天壤之别的,社会改变了,我们为什么不跟上,否则无法教育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容易产生审美标准上的分歧,这应通过讨论、比较、相互沟通来解决,而不应将家长的认识、观念强加给孩子。

2.告诉孩子你的底线在哪里

孩子们在青春发育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身体,里里外外,都在变化,他们经常想知道他们的真实自我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十几岁的孩子要有敞开诚实的交流。对你孩子的选择表示尊重也很重要。同时,在你真正尊重他的选择的时候,你还需要和孩子有坦诚的交谈,谈谈底线责任问题,让他知道什么是你能容忍的,什么是你不能容忍的。谈话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的话题,这样他就不会觉得你只针对一件事,也让他告诉你什么是他能容忍的,什么是他不能容忍的。

3.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些名牌产品,而对于过分迷恋穿名牌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投降”。有的孩子由于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又哭又闹,甚至以不吃饭、不学习相威胁。家长们在又气又恨、又怜又爱的心情下常常会做出让步。这只能助长孩子的高消费心理和一意孤行心理,使他们得寸进尺。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向孩子妥协。

4.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

许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不知父母辛劳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余额多少,对于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劳动更是不了解。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参观一下,让他们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以及工资的来之不易。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记录家中收支情况,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费水平。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要教育孩子懂得节俭,这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5.避免诱发孩子的名牌心理

孩子心中的“名牌热”,有些可能是父母无意识诱导的结果。他们无非认为父母给自己买的衣服贵就是名牌。而父母往往有意无意说些推波助澜的话,比如这是什么牌子的,穿了就是漂亮等,使孩子有了胜人一筹的优越感,更有可能让孩子滋生炫耀心理。因此,身为家长,平时不要过多谈论名牌,也不要炫耀和过分追求。

延伸阅读:

承认你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她)的选择,赏识孩子装扮上的长处,哪怕这种选择与你所希望的不同。

帮助孩子理解青春自然美和修饰美的区别。告诉孩子“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关键是大方得体、适应场合。

3让孩子与老师正常相处

小学生几乎都把老师当成偶像,认为老师是世界上最有学问、最值得尊敬的人。到了中学,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们渐渐学会了评价老师,对老师不再盲目地喜欢和崇拜了。有的人更是只看到老师的缺点,说老师太严厉了,对学生没有好脸色;说老师太偏心了,就向着学习好的学生;或者认为老师太主观臆断,不调查清楚事实就乱批评人等等。这些同学对老师有了意见可又不愿意给老师提,怎么办呢?就用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来发泄,比如给老师起绰号、上课故意捣乱、当众顶撞老师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关系紧张,其最终结果是影响自身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1.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

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

2.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而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合理的需要,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会受教育的愉快。当然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件事上,家长与老师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时候,要避开孩子互相交换意见,而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各行其是。否则,会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或无所适从,甚至使孩子养成两面派的坏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讲有损老师尊严的话。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的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

延伸阅读: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

鼓励孩子多与老师交心。如果孩子过于害羞、胆怯,那么可以鼓励孩子以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并主动写出自己的打算、措施。

4朋友多了路好走

身为父母者都知道,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

即使最腻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盲目到让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长大。对于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谊,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友谊是他们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千万别加以剥夺或者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孩子一辈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你应当帮助他找到原因,补上这青春期的重要一课。

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1.请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家庭氛围

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与别人交往,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伙伴。让孩子在充分善良、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保证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是孩子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的基础。

2.请不要对孩子的交往横加干涉

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他……”首先,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地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3.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

让孩子多接触同龄的孩子,要给予他们发展独立性的自由,尽可能让孩子与邻里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观念待人。并让他在穿衣、交通、玩耍、零花钱等方面与其他孩子一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样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4.请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和赞赏他人的习惯

让孩子努力倾听和了解周围人的思想和感受,积极沟通情感。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别人的个性、特长、信仰、习惯、爱好等均要尊重。要做到不侮辱别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并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培养他们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向前望而不要向后看的习惯。在感受到他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提醒孩子赞扬他人的优点,只有真心实意的赞扬,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各种可贵的品质。

5.请正确对待孩子交往中出现的冲突

中小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家长不应过多干预。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通过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使他们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这往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不到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观点,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并学会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懂得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延伸阅读:

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接纳孩子的伙伴,并鼓励他去结交朋友,让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获得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串门时尽可能把孩子带上,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机会学习一些社交的礼仪和规矩。培养孩子倾听、赞赏他人的技能,让孩子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杜绝他们吃吃喝喝交朋友的想法。

5正确对待孩子的异性朋友

许多初中生都对家长的过分管束非常不满。有的孩子说,父母经常私拆他的信件,偷看他的日记;有的孩子说母亲“像特务一样”监视他与异性同伴的交往;还有些母亲一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在一起,便格外紧张,不给异性同学好脸色,弄得孩子很难堪……

应该说,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性成熟提前,早恋现象在中学已很普遍,家长适当地过问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家长同时应该明白,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渴望与别人交流心里的感受,渴望别人的关注、认同,他们渴望友谊就像植物渴盼阳光一样,他们不但喜欢同性、同龄、同志趣的朋友,他们更渴望结交异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