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世界历史
1400800000012

第12章 暴风骤雨——改变世界格局的政治革命(3)

1919年3月初,军事当局在敖得萨枪杀了法国女共产主义者让娜·拉布勃(1879—1919),激起了士兵的公愤,军队中的革命运动由拒战转变为公开的起义。4月5日,驻在敖得萨的第72步兵团士兵起义,与那里的工人、红军战士联欢。他们高喊“布尔什维克万岁!”“打倒战争!”的口号,赶走军官,离开城市,把武器交给俄国工人。指挥部被迫放弃敖得萨。

战后法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战后国际革命运动高涨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支援了苏俄人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加速了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左派的成长,促进了共产党的成立。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法国社会党内的三派,环绕着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左派主张退出第二国际,加入共产国际。法国齐美尔瓦尔德左派代表团参加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代表亨利·吉尔波在共产国际宣言上签了字。5月8日,“重建国际关系委员会”改组为“争取参加第三国际委员会”,创办了《共产主义公报》。右派主张继续留在第二国际,坚决反对加入共产国际,反对布尔什维克党。他们参加了1919年2月成立的“伯尔尼国际”。中派站在中间立场,既反对第二国际的活动,也不参加共产国际,主张以第二国际为基础,重建一个“国际”。1920年2月25日到29日,召开了社会党的斯特拉斯堡代表大会,就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展开论战。中派的主张取得胜利。大会决定派出马赛尔·加香、弗罗萨尔组成的代表团,去莫斯科进行考察,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6月13日到7月底,以马赛尔·加香为首的代表团在莫斯科等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访问,应邀参加了共产国际“二大”,得到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具体指导。他们二人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同意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并打电报给《人道报》说:“依我们看来,参加第三国际势在必行。”

马赛尔·加香回国后,立即周游全国各地,为加入共产国际、支持苏俄展开广泛的宣传鼓动。社会党的各省总支部,大多数拥护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

1920年12月25日,图尔代表大会(即社会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出席代表285人,代表了4575个单位。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最终解决加入共产国际问题。会上,三派代表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左派坚决主张接受《二十一条》,加入共产国际。右派坚决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竭力否定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勃鲁姆预先声明不承认最后的表决,拒绝服从多数。他认为参加第三国际是违背“传统的社会主义”。中派的主要代表龙格已经撕破了“中间派”的外衣,公开反对第三国际,攻击苏俄革命说:莫斯科所推荐的“外科手术”是“致党于死命的,是极可诅咒的”。

1920年12月28日,共产国际代表、德国共产党人克拉拉·蔡特金秘密地来到会场,受到大会的热烈欢迎。她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只有用革命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她主张要与改良主义者、中派和社会爱国主义者决裂。29日,会议主席特罗凯宣读了季诺维也夫以共产国际名义发给大会的电报,指出要开除中派分子龙格、保罗—富尔一伙,认为“他们是资产阶级影响在无产阶级中的忠实代理人……共产国际与他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季诺维也夫的电报引起了各派激烈的争论,分裂已经不可避免。29日晚上9时,大会进行表决,赞成立即加入共产国际的计3208票(占67.8%)、反对加入的计1022票(占21.6%)、弃权的397票(占8.3%)。由马赛尔·加香为首的社会党多数派组成法国共产党。代表们高唱《国际歌》,表示庆贺。大会选举弗罗萨尔为总书记,马赛尔·加香为《人道报》领导人。法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的少数派,宣布脱离党的代表大会。次日,在勃鲁姆建议下,在市政厅开会,保持原有党的名称法国社会党。

法共的成立是战后法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成就,是第三国际在法国的一个重大胜利。

德意志民族统一:闵采尔领导的国农民起义

1522年,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分裂,农民和城市平民坚决要求在消除教皇剥削的同时,也消除一些世俗剥削,特别是封建分裂割据统治。在他们的推动下,爆发了德意志农民战争。

16世纪德意志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表现为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然而波及德意志大部分地区,三分之二农民卷入的农民战争则使这场革命达到了顶点。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农民斗争都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只有在德意志,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已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国家统一的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农民战争领袖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生于哈茨的斯托尔堡。曾就学于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获文学硕士和神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先后任见习神甫、神甫、修道院长和中学教师。

闵采尔中学时曾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封建诸侯和天主教会。宗教改革运动初期,他赞同马丁·路德的主张,积极宣传新教教义,但比路德激进。随着斗争的深化,路德倒向诸侯后,闵采尔逐渐与路德分道扬镳。1521年11月,闵采尔发表《布拉格宣言》,提出与路德不同的宗教和政治主张。他呼吁上帝的“特选子民”不要一味死背圣经和“祈祷哑巴上帝”,而“要祈祷活的、会说话的上帝”,以免受骗。他在《宣言》中还声称:“我正在磨快镰刀,准备收割”,准备为“至高无上的真理”而斗争。这实际上是号召人们用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变革。他认为,“在普通人掌权的国家里,根据基督爱的要求,谁也不能高于别人,每人都是自由的,一切财产应当公有。”闵采尔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国家政权的一种理想社会。他的理想虽然带有空想的性质,脱离社会实际,但为德意志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524年,闵采尔奔走于图林根、萨克森等地区,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发动组织农民准备举行全德武装起义。在闵采尔的影响下,南德意志地区成为农民战争的策源地。

1524年6月底,南德施蒂林根伯爵领地上的农民首先举起义旗,并迅速传播到德意志大部分地区,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

施蒂林根的1000多农民军在汉斯·米勒的指挥下占领了瓦尔茨胡特。不久,农民军几乎控制了整个士瓦本地区,人数扩大到数万人。起义农民提出许多纲领性条款,其中较主要的是《书简》和《十二条款》。由闵采尔门徒制订的《书简》,主张“尽可能不动干戈,避免流血”,但如果办不到时,只好使用暴力,用暴力对付压迫人民的宫廷、教堂,处死压迫者和叛徒。《书简》是农民战争中最激进的纲领。1525年3月制定的《十二条款》,要求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强调“友爱、和平、忍耐与和谐”,而不是消灭封建制度。《十二条款》是农民军中温和派的纲领,表明士瓦本农民军中占优势的是温和派,闵采尔的激进派虽然是核心和骨干,但居少数派。这一状况给了封建统治者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农民军内部的弱点,施展拉拢、分化、离间等手段于4月初将农民军主力击溃。

1525年3月末,弗兰肯的农民起义,以诺德林根、安斯巴赫、洛腾堡、维尔茨堡、班堡和比尔德豪森6个地区为中心,形成了6支农民军。弗兰肯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他们占领了数百个城堡和寺院,惩办了许多农民痛恨的封建主。但是,弗兰肯的起义者成份复杂,没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纲领、统一的斗争目标。据史料记载,起义者们曾提出了300多个不同的纲领。加上领导权大多为市民和骑士所控制,很快遭到诸侯军队的镇压。1525年6月初,弗兰肯的最后一支农民军——维尔茨堡的农民军被解除武装。

农民战争的第三个中心地区是图林根和萨克森。这里是宗教改革发源地,也是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的主要活动地区。1525年3月17日米尔豪森的平民集团和市民推翻城市贵族议会,选出实际上由闵采尔领导的“永久议会”。1525年4月底,德意志的封建诸侯拼凑了一支军队前去镇压。闵采尔亲自组织了一支8000人的农民武装迎敌。但由于缺乏武器和训练,闵采尔本人也缺乏军事斗争经验,未能抵挡住诸侯军队的进攻。5月16日,农民军被击溃,3000多起义者惨遭杀害,闵采尔受伤被俘,同年5月27日被杀害。

农民起义的失败基本上宣告了德意志农民战争陷入低潮。但这场农民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对德意志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