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401600000003

第3章 千古修身名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2)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轻易对别人许下诺言,这些承诺或许会成为你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与动力,但是诺言多了总会有实现不了的,这样就容易导致失信和失败,又容易在人群中留下轻浮和浅薄的坏印象。所以,不要轻易对人许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出自《论语·为政》

【释义】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我)不知道怎么能立身处世。可:可以立身处世。

【解析】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就要讲信用,这样人们才会信任你。信用是个人最好的无形资产,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别人才可能对你委以重任,办事才容易成功。

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重诺守信,别人才会相信他,愿意与他打交道,这样,双方才有可能建立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联系。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总离不开同他人打交道,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十分重要。而重诺守信,则是维系人际关系、增进情谊的重要一环。

言忠信,行笃敬

【出处】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

【解析】说话要忠诚,做事要尽责,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更是在社会打拼的基本准则。不管在哪里工作,一个人能做到“说话忠诚,行事敬笃”会更受大家欢迎。

虽然你有一技之长,你对社会有用,社会重用你,但如果你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乏最起码的诚信,那么别人宁可选用比你能力差的人,也不会选用你。因为提高一个人的技能要比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既有一技之长,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你就会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君子贞而不谅

【出处】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贞:信。谅:信,这时指小信。

【解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就是为了某种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牺牲比较小的有价值的东西。但从道德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万万要不得。一旦以守信是否给你带来什么价值来衡量,那么守信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所以生活中,不能因为是“小信”就可以不去遵守。

许多时候,也许你觉得是“小信”,而对于别人来说却是影响一生的“大信”,比如带个口信、送封信之类的事情,你可能觉得是“小信”,但对委托者来说,可能就是关系到其一生婚姻甚至命运的大事。所以即使是“小信”,也不能不守。如果你觉得是可有可无的小信,在你被委托的时候,应该坚决拒绝,或者不要轻易许下你不准备去兑现的小承诺。

失信不立

【出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释义】一个人若失去信用,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语,无不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

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争功推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出处】出自战国·庄周《庄子·渔父》

【释义】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解析】对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真诚。自然、率性而行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都是影响你成功的因素。“真”表示一种至诚的境界: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具体来说就是: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而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这种真心在内,神态在外,内外统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巧诈不如拙诚

【出处】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奸巧诡诈,不如笨拙诚实。

【解析】“巧诈”是指欺狂而表面掩饰的做法。乍看之下,好像是机灵的策略,在短期内也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时间一久,周围的人便会怀疑甚至有远离的可能性。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行为或许比较愚直,但是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心。

如果做事情没有进行长远的打算,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虽然暂时能赢得一些小利,但时间一久你的“信用价值”就会人人皆知。所以,如果你打算把事业做大做久,还是要以诚信为本,因为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人心。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释义】与其获得百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解析】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信用如此重要,故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有“一诺千金”之誉。

诚信对一个人、一个企业都是无形的财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本。一个人、一个企业坚持走正直诚实的道路,必定会实现良好的愿景。如果你以诚待人,在工作中树立起诚信的品牌,相信你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帮助,你的工作和事业也会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反之,你将会被众人所隔离,成为一株在角落里生长的小草。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出处】出自北宋·周敦颐《通书·诚》

【释义】诚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的基础。

【解析】诚实地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益,而且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种种猜疑,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互信与团结。在工作中保持诚实与守信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所从事的职业会严格地考验你能否诚实与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和坦诚。唯其难能,所以可贵,那些经受了考验、没有被玷污并且能保持诚实与守信品格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并将被赋予更重大的任务,而且有机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吾日三省吾身

【出处】出自《论语·学而》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家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教我的东西,有没有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呢?”

【解析】原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出自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解析】这句话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出处】出自《论语》

【释义】意思是说:君子要修身,要从内在端正他自己的思想,外在要端正他自己的仪容。

【解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当时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来在外面,听说后立即赶了回去,正好遇见子羔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进入城中,在平定内乱的厮杀之中,子路受了重伤,而且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也被击断,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子路系端正自己的帽子而死,被乱兵剁成了肉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释义】顺随善良像登山一样,顺随恶行像山崩一样,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解析】原句是:“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

这句话通俗的解释就是人如果选择了走正道,那么自己的地位也就像登梯子一样会越登越高;如果选择了走邪道,那么就如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恶势力最终的结局都是要崩溃的。一个人学好很难,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他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学好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学坏却很容易,因为社会上有很多的诱惑在向你招手,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稍有疏忽,就会出偏差。

从善就像登山一样,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从恶就像山崩一样,速度很快!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这句话用来比喻为在位者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后来,曹操在他的诗中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说的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若在吃饭,会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解析】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那时候,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太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称为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