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401600000033

第33章 千古成功智慧——志之所向,金石为开(2)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名字就是从这句话得来的。林毅夫出生在中国台湾东北部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县城——宜兰市。林毅夫主要都在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是他潜心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段,也是他在国际经济学界崭露头角的重要阶段。1990年,他关于中国1959~1961年大饥荒问题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世界最顶尖的经济学杂志之一《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论,从此以后,“中国饥荒”成为国际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1979年5月16日夜,中国台湾海峡中的金门岛被沉沉的黑暗笼罩着。“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队长林正义看了一眼约两千米外福建厦门的海岸,跳进了海水中。他的神秘失踪在台湾军队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台湾方面曾拼命寻找这名26岁模范军官的去向,但没有成功。一年后,台湾军方宣布林正义失踪后“死亡”。

而实际上,林正义冒死从金门泅渡,成功地登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并改名为“林毅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要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出处】出自近代·秋瑾《对酒》

【释义】要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解析】全诗为:“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民族濒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秋瑾只身东渡日本,投身革命风潮,立志“但持铁血主义报祖国”,手持倭刀,到东京麴町区神乐坂武术会练习剑击和射击技术,又学习制造炸药。她“不惜千金买宝刀”,正是为了实现“澄清神州”的壮志!1904年,秋瑾为筹集赴日本留学的学旅费,变卖掉自己全部首饰衣物,经济十分困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瑾从日本回国后,走访好友昊芝瑛,将其在日本购得的倭刀相示。秋瑾所写“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也算是对好友叮咛的回答。

秋瑾确是这样做的,她回国后,与革命党人徐锡麟秘密策划浙皖两省武装起义,不幸失败被捕。敌人严刑逼供,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杀便杀,革命党的事不必多问。”她咬牙闭目,坚贞不屈,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波”,这两句诗用碧波来形容烈士所流的血,意思是要将一腔沸腾的热血飞洒出去,变成滚滚波涛,冲溃一切恶势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庄子·外物》上说:相传春秋时,周大夫苌弘忠于祖国,得罪了晋国,晋迫使周王杀死苌弘。人民怜惜他,用石匣藏起他的血,三年后他的血化为碧玉。后人常以“碧血”与“丹心”连用,称颂为国而死的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出自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释义】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历史。

【解析】全诗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最后两句也成了千古名言。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

【出处】出自元·白朴《喜来春》

【释义】自古以来好事就稀少,瓜都是先是苦的,熟了以后才甜。

【解析】姜子牙的故事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姜子牙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他先后编过笊篱、卖过面粉、经营过饭馆、贩过牛马猪羊,结果都是只亏本不挣钱;然后告别结拜弟兄,一路风尘来到了磻溪。这一年他80岁。八十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磻溪河边,每日置身在滋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后来,西伯侯姬昌因梦见飞熊而动了访贤的心思。在访贤的途中,他首先听到了一群渔人在唱歌,歌词内容包括夏朝末代国君桀的灭亡、商朝的建立和其后600年的政通人和、后来纣王的荒淫无道,以及尧帝访舜的故事,这歌词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西伯侯的心弦。他认为既然能唱此歌,内中必有大贤,一问才知众渔人不过是鹦鹉学舌,他们是从35里外的一条小河边的一个老钓翁那里学来的。西伯侯一行继续往前走,最后终于找到了姜子牙,请他出山。姜子牙后来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最后被封在齐地,成为以后齐国的建立者。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出处】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释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解析】王霸是西汉末年颍阳人。新莽王朝末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西汉皇族刘秀也趁机起兵,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刘秀的队伍路经颍阳时,有个名叫王霸的人联络了一帮朋友投靠刘秀。从此,王霸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王霸忠心耿耿,多次助刘秀打了胜仗;在昆阳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不久,王霸因父亲年老体衰,便辞别刘秀回乡照料父亲。后来刘秀率军路经王霸的家乡,特地登门看望,王霸心里很感动,就请求父亲让他再跟着刘秀。父亲欣然同意,王霸又回到刘秀的军中。这年,刘秀到河北去招降当地各州郡的地方势力。但队伍进入河北后,战斗进行得很不顺利。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军事行动遭到了重大挫折。王郎重金悬赏捉拿刘秀,形势很危急。队伍中很多人感到前途渺茫,再加上忍受不了艰苦的军旅生活,便偷偷地开小差了。只有王霸还继续留在军中,忠贞不贰。为此,刘秀非常感动,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后来,刘秀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夺得天下,登上了皇位。王霸也被任命为偏将军,成为刘秀的心腹将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出自《论语·子罕》

【释义】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解析】夏完淳的事迹就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览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方十五,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顺治四年春,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严缉夏完淳,完淳躲避在嘉善岳父家中,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洪承畴亲自讯问并亲自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假装不知道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差役们告诉他堂上坐着的就是洪承畴时,夏完淳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气急败坏,无话可说。当时夏完惇的岳父钱梅也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他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从而使钱梅保全了晚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处】出自唐·黄檗希运《上堂开示颂》

【释义】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

【解析】原诗为:“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人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的事迹就印证了“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话。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不时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处】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这句话是说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解析】原句为:“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窦固和匈奴打仗,立下战功,后来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开始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却忽然变得怠慢起来。后来,班超发现是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郑善国王,使他不知顺从那一边。于是班超对随从们说,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便继续说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没有了退路,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杀死了匈奴使者。郑善国王于是决心同匈奴断绝关系,亲善汉朝。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处】出自唐·李白《行路难》

【释义】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这是李白所写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中的最后一句。全诗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组诗从内容看,是写在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官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的时候。最后两句说明他悲而不伤,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中“长风破浪会有时”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来源于《宋史·宗悫传》。宗悫年少时,有人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已经十分高强。有一天他的哥哥结婚,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人们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家仆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当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时,他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处】出自战国·朝非《韩非子·喻老》

【释义】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解析】原句为:“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这句话最早的典源在此。

这则故事中的楚庄王,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当时朝政混乱,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为了稳住事态,他在即位的头三年表面上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有位大臣不甚理解,试探着问,曰:“我们国家来了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知道是为什么?”他回答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他励精图治,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公元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史记·滑稽列传》也曾载有楚庄王这件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飞倒还罢了,但一飞便可冲天;不鸣叫则已,一鸣便能惊人。后世遂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作出惊人的业绩。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出自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解析】原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