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取关中,于是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县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迅速被刘邦占领了。
刚愎自用,未肯用命
【出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释义】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解析】公元前597年春,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跪地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国大将先縠和荀林父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
楚国军队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楚国大将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所以,这一仗,晋军必败。”于是楚王进兵,果然打败了晋兵。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出处】出自《礼记·杂记下》
【释义】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解析】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赐(子贡的名字)也乐乎?”子贡答:“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里的“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整段话的意思是: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释义】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解析】原文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尚书》中也说:“民为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
这句话在明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其中的这句话让他感到越来越不舒服,他把书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当时正赶上对古代先贤哲人的祭祀活动,朱元璋当即下达旨意,取消对孟子的配享和供奉。朱元璋担心大臣们会反对这一作法,又明告群臣,有敢劝谏者,以“大不敬”论罪处死,“命金吾射之”。当时的刑部尚书钱唐,明知劝阻皇帝有杀头之罪,仍然具本抗旨劝谏,并命役人抬棺随己上殿,“袒胸受箭”。他说:“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看钱唐“情辞剀切,为之感动”,急忙命令太医为钱唐治疗箭伤。过了不久,诏告天下,赞扬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子的地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处】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明暗》
【释义】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解析】全句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后来唐朝的魏徵也引用过这句话。唐太宗问宰相魏徵:“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而这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徵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的。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处】出自《论语》
【释义】君子不只凭一个人的言论来提拔人才,也不因为某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建议。
【解析】关于这句话,在唐朝还有一个故事。唐宣宗时,令狐绹也引用过这句话。那时令狐绹任宰相,他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听从了令狐绹,后来派李远去治理杭州,他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出处】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将才难得,形容对人才的重视。
【解析】关于此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急需要一个大将军,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之前并不认识韩信,认为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拜完将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
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萧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教导寡人呢?也就是委婉地说,你到底有什么本事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接着说,好,那么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刘邦一下子答不上来了。司马迁曾写道:汉王“默然良久”,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于是,韩信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但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说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刘邦一听,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清晰的对整个局势的分析,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后来,韩信的表现确实印证了萧何“非此人无以取天下”的话。
强将手下无弱兵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题连公壁》
【释义】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
【解析】原句是:“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英勇的将领手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中也有此语:“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南宋著名的将领岳飞背刺着母亲期望着的“精忠报国”,心怀着收复中原的赤胆忠心,带领着他的岳家军,打得金将闻风丧胆!正是由于岳飞的优秀与强干影响了整个岳家军的每一个士兵,岳家军中强兵满盈。善于用强者才是更强者,他们那里才真正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当然,这个“强将”也是相对而言,并非什么都强,“善将将”者即是,如刘邦,而刘备、宋江在团结强者、使用强者方面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将军。王近山将军曾经指挥中野六纵参加定陶战役,部队主攻大、小杨湖。王近山请战时说:“六纵是年轻部队,让我们上,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都打光了,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句句掷地有声,绝对是强将的风范。那么战役后,六纵一战成名,荣升为主力部队。
六纵曾经与黄维十二兵团八十五军血战。八十五军的一个团长在望远镜里看了六纵五十四团的一场血战后对他的部下说:“弟兄们,不打了,投降吧。”
王近山将军打仗凶猛,麾下猛将如云,如解放战争时期他手下著名的“三剑客”: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晋升为上将;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后历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1988年晋升为上将);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后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此外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马宁(解放战争中为六纵五十团团长)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处】出自《论语·泰伯》
【释义】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解析】原句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在政治上是一种美德,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在其位,却干预朝政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