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处】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
【释义】天下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
【解析】其实,人人都有欲望的机心,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的机心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机心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觉得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装满势利、欲望等消极的东西,你的心灵哪里还有空间去承载积极的事物呢?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出处】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释义】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过多,他就缺少智慧与灵性。
【解析】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庄子认为:“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想要得到什么反被这所得而困,这能算有所得吗?可惜拥有贪欲的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甚或自得其乐而不觉危机已来临。现今众多诈骗案犯的成功,利用的不正是人们沉溺于贪欲一时引起的智障吗?一个人,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才能具有大智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处】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
【释义】真实的话未必好听,华丽、动听的话未必真实。信言:真实的话。美:华丽。
【解析】生活中,真实的话往往最伤人。但是听了逆耳之言绝对不可生不平之念,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要有不平之心,因为逆言和逆境都足以激发我们的斗志,以“不美之信言”不断地洗礼自我。良药苦口能治病,“信言不美”却能利于自我的修行。切不可学某些肤浅之辈,一听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如意之事就怨天尤人;反之,假如一味喜欢听“美言”,人家一夸奖就得意扬扬,失去了对人生真实的了解,生活也会随之变得放荡,在无形中就削弱了自己奋发上进的精神。这种人最容易沉湎于自我陶醉的深渊中,长此以往就等于自饮毒酒而毁掉自己的生命,即使活着也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以约失之者,鲜矣!
【出处】出自《论语·里仁》
【释义】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鲜:少的意思。
【解析】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则容易犯错。所以,只有时刻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才能减少失败。
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与处世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因为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信义的事,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内心的惩罚。而正直和诚实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一个人心中的审判官。良心的惩罚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负着良心的惩罚会让你寝食难安。要做到坦荡荡,唯有让自己的心充满正直、诚实之情。当正直和诚实的阳光照耀着你的心灵时,阴霾就会远离你的世界。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缺斤少两的事内心都称得一清二楚,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道德栅栏永远立在那里。
自我约束其实有时是慎独的一种表现。一切应从自己开始,检点、约束自己,时刻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用自己审视的目光严苛地审查自己。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过,则勿惮改
【出处】出自《论语·学而》
【释义】有了错误不要回避,要勇于改正。
【解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了过错就要设法改正,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但是对于有些人,特别是有身份的人来说,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文过饰非,明明错了也坚持不改,甚至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更有一些人,为了面子,坚持不改正自己的错误,使许多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结果不但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别人。什么是真正的过错?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真正的过错。
小人之过也必文
【出处】出自《论语·子张》
【释义】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是想办法说出一堆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
【解析】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其实很容易发现,但是人类有个通病,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下一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小人为人处世,对于自己的过错,总会想方设法找出许多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而君子自己错了就会承认,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正。人总会犯错,当意识到自己做错的时候,首先做的不是如何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责任,责怪他人。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处】出自《论语·子张》
【释义】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他。
【解析】不但君子之过人人都能看到,包括小人在内的一切人犯了错误也是人人都能看到。所以人一旦犯了错误,还是坦率地承认比较好。然后尽量找到错误的原因,再加以改正并避免再犯。这才是最好的对待错误的态度和方法。
为什么君子犯了错误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呢?这就好比一件黑衬衫,即便沾上了一点脏东西,也不那么醒目,可是一件白衬衫一旦沾上了一点脏东西,就会非常醒目。人们心里有一个期望值,总认为君子是不应该犯错误的。即使犯了错误,也愿意原谅他们。因为许多人犯错误是无意的,或是不可自控的,或一时大意,所以只要愿意改正,人们都愿意谅解。但是犯了错误而拒绝改正,那就是故意为恶,所以会得到人们的谴责和痛恨。
人们一般对老师、领导、社会名流、大众明星等,都会有这样的期望值,所以这些人一旦有错,往往也很容易被无形放大。人应该特别注意自律。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解析】人应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在面对人生的时候,要将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但是在适当的时候求助于别人也不应该被看成是小人,因为人应该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如果我们把求人帮忙都看成是小人的行为,那么还有谁会去帮助别人呢?当然,任何帮助都要有一个限度,不应该成为被帮助者的依赖。
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经常依赖家长,无论大事小情都由父母操办,于是一次次失去了培养自己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若要独立自主,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能承受的限度内,尽量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处】出自《论语·子罕》
【释义】不要凭空猜测,不要独断专行,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解析】每个人都有想象力,都可以猜测事理。一般而言,在事情尚未发生、理由尚未查明之前,我们喜欢发挥想象力,猜测真正的情况。但是,猜测成为习惯之后,主观意志往往胜过客观真相,甚至加以曲解,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必然,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并非我希望做到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事实往往未必。缺少光明,自然无法注意新的迹象,只能困在主观的狭隘世界里。凡是牵涉到别人的言行的,都要谨慎为之,以免膨胀的自我否定别人,形成各种不必要的困境。
所以,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要毋意:凡事不能只凭主观想象,要破除执妄,看清事物的本相。毋必:世事无常,没有什么是一定发生的。事物不会按照你的预见丝毫不错乱地走。因此放松,再放松,尽心即可,无愧即可。毋固:凡事应留出一点儿余地,以便回旋,物极必反。毋我:抛弃“我”的观念,就事说事,就人论人。
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出处】出自《论语·宪问》
【释义】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解析】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总是看别人的错误比较清楚,看自己的错误比较糊涂。所以能看出评论别人的错误,从而引起自己的警觉,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被评论的人听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则更加功德无量,何乐而不为呢?许多时候,善意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对别人的关爱。“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这话比主张不批评别人的观点更有道理。
当然也要注意,不要整天只评论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议论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而是为了取笑别人,或者通过评论别人的错误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的评论就真正要不得了。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出处】出自《论语·子罕》
【释义】恭维赞扬的话,谁听了会不高兴?但要能对其进行冷静的分析才可贵。只感到高兴而不去冷静分析,只听从规劝却不改正,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解析】这里孔子主要强调了怎样对待别人的规劝和赞扬的问题。生活中,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规劝从来就不少,也知道应该按照规劝去做,可惜却很少实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缺乏足够的自我修养和理性约束能力。一个人会被别人的赞美冲昏头脑,甚至分不清哪些赞美是真心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对自己成绩的肯定,哪些只是对自己的鼓励。不能够正确对待赞美,那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对于遵纪守法的规劝,明明是对的,却容易当成是耳旁风,对于许多虚假的恭维之词,明明知道是假的,却依然甘之若饴。
一个人要能真正学会理性看待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克己复礼
【出处】出自《论语·颜渊》
【释义】克制自己,使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礼的要求。
【解析】生活中总有诸多的失意、落寞,看不惯的人和事实在太多,遭人误解,被人诽谤,甚至被别人小耍一两回也是常有之事。对此,那种动不动就骂娘,或以牙还牙、或以拳相向、或自暴自弃的冲动,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做人就应当学会心存坦然、宽容,意寄旷达、宁静,情系深沉、真挚。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学会克制的前提。
其实,克制也很简单。当你置身于狂热的球迷之中,面对赛场的风云突变,不跟着起哄,不吹口哨,不扔汽水瓶,这就是一种克制;民主生活会上,面对种种意见、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诘难,你眼不瞪、眉不皱,这种功过任人评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度量就是一种克制;在家庭里,你面对妻子、丈夫的小题大做、喋喋不休,却一点儿不发脾气,仍然笑容可掬地端盘洗碗,审视孩子的加减乘除,这份理解和忍耐就是一种克制;别人踩了你的脚,你竟对那人宽容一笑;你申报的高级职称再次落空,依然不闹情绪,埋头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克制。
克制体现出成熟美。一个成人如果不懂得克制,往往被人看不起,认为你经受不住痛苦、挫折和失败。一个人遇事老是沉不住气又怎能挑起重担,干出一番大事业呢?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出处】出自《论语·子路》
【释义】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解析】非常赞同孔子的这一观点,人应该坦然自若而不应该傲慢无礼。一个人要做到安静坦然,首先必须能沉着冷静,不浮躁,也不胆怯;其次,必须能开阔心胸,不轻易生气动怒。一个人要做到不傲慢,首先必须懂礼貌;其次,必须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谦虚谨慎。
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或自我感觉良好地滔滔不绝,都不是一种很安静坦然的表现。除非你是聚会的召集人、主持人或表演嘉宾,否则,在公共场所还是安静坦然些比较好。与人交谈,声音要低一点,让对方听到即可。交谈时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不要说起来就没完没了。别人不开口,不一定是欣赏你的口才,也许是处于礼貌才不好意思打断你乏味的长篇大论。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出自《礼记·曲礼上》
【释义】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过甚。
【解析】一个人总会骄傲自满、贪得无厌,因此要律己,面对事物要懂得谦虚自守,要有理性的态度。取得一点成绩不足为奇,也许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许时机已经成熟,也许这是一种巧合,不管怎样,要理性地看待荣誉,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暂时的成绩不足以让你目中无人,天高地厚唯我独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还是规矩一些,以平常心看待个人取得的成绩为好。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出处】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使自己变得不正直的人,是不能够使别人正直的。
【解析】良好的品德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要做公众的领头人,其道德水准就应该高于社会平均水准;事事处处皆应垂范在先,作出榜样。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信任你,敬仰你,进而跟随你并向你学习。
但是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德行,说一套,做一套,不为朋友着想,不从实际出发;还有的甚至欺压他人,视他人利益于不顾,这样别人就不会信服你,更有可能照猫画虎,各存私心,最后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直人”不再。
自恃,无恃人
【出处】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诸说右下》
【释义】靠自己,不要靠别人。
【解析】生活就像一棵树,要懂得自我灌溉,这样才会成长。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是的,人要靠自己。一个人要靠自己,并不是说不需要别人帮助,也不是说不去帮助的别人。只是朋友不可能永远陪伴你左右,父母也不可能永远是你停泊的港湾。
出名要趁早,独立也要趁早。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复杂的人际关系,都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别指望不劳动而有收获,要学会自立,别太依赖别人,凡事要自己动手。
但攻吾过,毋议人非
【出处】出自清·陈确《不乱说》
【释义】一心只想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要对别人的是非妄加评论。
【解析】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彼此之间又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给事物下一个永久性、终结性和全面的评判是不大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随意去论人是非。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没有看明白,又怎么有能力去看明白别人呢?议论别人的是非不但是自己轻贱了自己,而且很可能还会破坏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在隐瞒着一些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人隐私”,就像每个人都要戴着面具生活一样。其实判断一个人很简单,只要他没恶意就是个好人,没必要一定要让他像正人君子一样一直不犯错。
人的通病在于总能看见别人身上的缺点,总想指导别人,殊不知,自己也被别人指指点点。与其在背后说别人是非,倒不如用这些精力来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身的修养。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