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老岸
14039700000007

第7章

南洲街又叫作宾馆街,顾名思义,这一条街上宾馆林立,以南洲宾馆为主的近十家宾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把一条默默无闻的普通街道变成了名满天下的宾馆街。南洲街的这些宾馆都是有一定档次的,大都是三星级,少数几家尚在二星级的阶梯上努力,其中最高星级的是南洲宾馆,前不久定为四星级,这不仅为南洲宾馆自己争了气,也为这座古老的旧城增添了光彩。

宾馆林立,外宾出入频繁,各种各样的东西交流、中外贯通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最引入注目的是南洲街上的个体工艺品店和一些袖珍型的小酒吧。

个体老板们大都做洋生意,他们常常是抱着赚一票是一票的想法,把老外们哄得团团转。

洋生意大都是夜里的生意,所以一入夜,南洲街整条街大放光明,是这座民风笃雅的小城的唯一的不夜街。

由于那些个体老板经营手段千奇百怪、丰富多彩,不法的,违法的,以及打擦边球的,打太极拳的,使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物价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但还是没有办法彻底堵住那些漏洞,以至后来许多人索性管南洲街叫作红灯街。

入夜,被新时代的风吹拂着的古城的百姓,偶尔也走进红灯街开开眼界,这时候红灯街给他们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他们可能既感受到一种勃发向上的生气,同时又觉得这地方给人一种群魔乱舞的恐怖。

当然不管是勃发向上还是群魔乱舞,南洲街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

巴豆在南洲宾馆门前徘徊着,他好像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如果巴豆是要找章华,巴豆不必要在宾馆门前徘徊,如果巴豆不要找章华,巴豆也同样没有必要在这里徘徊。

南洲宾馆的门卫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穿着保安制服,十分的气派,又不失亲切随和,基本上显示出四星级宾馆、合资部门的特征。

门卫见巴豆在门口转了好几个来回,既不进门,又不离去,门卫问巴豆:“你是不是要找什么人?”

巴豆愣了一下,摇摇头,说:“不,不找人。”

门卫说:“不找人你在这里守着做什么?”

巴豆支吾了一下。

门卫朝巴豆看看,说:“你不是拉生意的吧,如果是的,你到马路对面去,这里不准拉的。”

巴豆说。“什么拉生意?”

门卫笑笑说:“我看你也不像,就是——”门卫做了个踏三轮车的姿势。

巴豆也笑笑。

门卫又说:“我看你也不像是顾客,也不像是——”门卫说了一半停下来。

巴豆说:“你看我这也不像那也不像,到底像什么呢?”

门卫说:“我吃不透,所以要问你。”

巴豆想了想说:“一个宾馆的工作人员,你是不是都能认识?”

门卫说:“基本上吧,我也做了三年了。”

巴豆说:“有一个叫章华的……”

门卫说:“章华,我们有两个章华,一个是章总章华,一个是广播员章华,巧得很,两个章华都是立早章,中华的华,你问的是哪一个?”

巴豆认定他说的章总章华就是章华,但是巴豆没有说出来,他只是说:“我也不大清楚,是有人托我打听的。”

门卫见巴豆吞吞吐吐,便提高了警惕,巴豆给他烟抽他也谢绝了。

巴豆又站了一会,不说话,门卫主动说:“你要不要找章华,可以先打电话进去问一问。”

巴豆连忙说:“不要,不要找。”

门卫的怀疑更大了,小伙子到底年轻,还比较嫩,什么都表现在脸上了,巴豆看出了他的怀疑,就走开了。

巴豆离开南洲宾馆的大门,心里空荡荡的,好像有点后悔,后悔刚才门卫说可以打电话进去,他放弃了一次机会,然而即使现在重新有了机会,巴豆会不会真的打电话进去找章华呢,巴豆不会的,巴豆到这里来,决不是来找章华的,他只是想到这地方来转一转。

这时候巴豆看到离南洲宾馆大门大约二、三十米的地方,围着一大堆人,吵吵嚷嚷,巴豆过去一看,只见有一辆三轮车,车上坐着两个外国人,看上去是一对中年夫妇,碧眼棕发。三轮车工人大约四十多岁,脸红脖子粗,正在向周围的人诉说,说他把两个老外从虎丘拉到这里,要五十块外汇,上车时说好了的,现在到了南洲,老外小气了,不肯给了,两个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话,但大体上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用英语说:“NO,NO。”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有的帮老外说话,有的帮三轮车工人说话,意见不一。

有人说:“要人家五十外汇,是有点狮子大开口了。”

三轮车工人说:“外国人住旅馆,也都是双倍收钱的。”

别的人说:“这倒也是的,虎丘到这里也有好长的路,五十块不算多,再说反正老外有的是钱,赚他一票,也是应该。”

巴豆的英语基础是很好的,虽然长时间没有外语环境,但一般的会话、听讲能力还是有的,他知道两个外国人在骂三轮车工人“骗子”,于是上前用英语询问。

两个外国人一见有了说英语的人,立即来了劲,他们告诉巴豆,三轮车夫只拉了他们很短的一段路,要这么多钱,这是诈骗。

三轮车工人听了巴豆的翻译,抹了一把汗,说:“天地良心,我怎么能骗他们,我真的从虎丘拉过来的,不信你问问他们,刚才玩的地方有没有一座塔。”

巴豆问了,两个外国人说是有一座塔。

三轮车工人说:“你看他们买的虎丘泥人,不到虎丘,哪里有的卖。”

巴豆看三轮车工人一头的大汗,很诚实的样子,就把他的话跟外国人说了。

外国人确实是买了一大堆工艺品,其中有虎丘泥人,他们看看这些东西,一时说不出话来。

经过巴豆的来回传话,再三解释,外国人最后还是付了五十元外汇券,他们不再是怒气冲冲的样子,临进宾馆还向巴豆道谢。

人散了以后,巴豆正要走,背上被人拍了一下,他回头一看,是那个三轮车夫,朝巴豆笑笑,一边递过来一张外汇券,巴豆看是一张十元面额的。

三轮车夫把钱塞给巴豆,说:“朋友,拿着。”

巴豆缩了手,说:“什么?”

三轮车夫说:“你嫌少啊,可以了吧,你不过动动嘴的事情,我们到底是要花力气的。”

巴豆明白了,他说:“你没有从虎丘拉过来?”

三轮车工人笑着说:“当真呢,从虎丘拉过来,这几个小钱怎么能放他过门。”

巴豆有一点不解,说:“他们自己也承认看到了虎丘塔的。”

三轮车工人又笑:“塔呀,什么虎丘塔,他们看到的是北寺塔。”

巴豆说:“怪不得他们一再说你骗了他们。”

三轮车工人不再和巴豆多说什么,他见巴豆没有拿那十元的外汇券,想收起来,巴豆却说:“怎么,不给了。”

三轮车工人只好又把钱给巴豆,巴豆接过那张票子看看,他心里涌出一股酸涩的味道,当初巴豆被聘为南洲宾馆的临时翻译,他曾赚过不少钱,后来巴豆和威廉交往时,这样的钱更是大把大把地拿。

时过境迁,现在的巴豆,基本上是身无分文。

巴豆最终还是没有拿那十块钱的外汇券,巴豆为什么不拿,是巴豆的廉耻之心未泯,还是巴豆另有别的想法,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三轮车工人把钱收起来,问巴豆:“朋友,哪条路子上的?”

巴豆笑笑,没有直接回答。

三轮车工人又说:“朋友,搭得够的,以后有什么麻烦,来找我好了,我就在这块地盘上。”

巴豆注意到他一边说话一边留心着南洲宾馆的大门,一看到那边有几个外宾出来,就不再同巴豆说话,连忙踏了车子迎过去。

巴豆站在远处,看他们比比画画,说了几句,外国人又拿出地图指指点点,弄了半天也不明白,但巴豆却不想再管闲事了,他站了一会,看那个三轮车工人最后还是成功了,外宾上了车,他踏起来,浑身是劲,意气风发的样子。

巴豆沿着这条街慢慢地走,街面上商店比肩而立,每一家店门口,几乎都有一二位妙龄女郎在招徕生意,她们大都浓妆艳抹,衣着时髦,在闪烁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迷人。她们多半会说几句应酬性的外语,看到西方人,就说“哈罗”,看到日本人,就喊“伊那沙”(先生),有港台同胞,她们会用惟妙惟肖的广东话跟他们交谈。这样的女子是小老板们不可缺少的好帮手,所以许多小老板不惜以高薪聘用。

巴豆一路走过去,看到每一家宾馆门前不远处都停着三轮车,三轮车工人们盯着宾馆的大门,就像机警的猎人盯着猎物。

巴豆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会,就回家去了。

家里有客人,是找毕先生的,巴豆回去的时候,他们正在毕先生的东厢房里谈,巴豆进去看了一下,知道是请父亲看病的,他想应酬几句就出来,可是毕先生说:“你不要走,一起听听。”

巴豆就坐下了。

毕先生告诉巴豆,是市里的刘主任和他的夫人杨老太太,还有一位年轻的是他们的儿子,他自我介绍叫刘东成。

杨老太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巴豆坐下来就听她说:“你们不要瞒我,我知道了,你们瞒我也没有用的,我知道我是得了什么病——”

刘主任说:“你不要急么,现在就是在给你确诊呢,还没有确诊,你怎么知道是什么病。”

老太太说:“大医院都查过了,片子也拍出来,是有毛病,再查也没有意思了。”

刘东成说:“你这个人,不带你看病,你又说我们希望你早死,带你出来看病,你又说没有意思,你到底要怎么样。”

毕先生打圆场说:“不要急,不要急,大家都不要急,我现在看下来,情况是不错的。”

老太太说:“你怎么看的,你又没有拍片子,你怎么知道好不好。”

刘主任说:“毕先生是很有名气的。”

老太太说:“名气能治好我的病?”

刘东成说:“你这个人,叫你做胃镜你不肯做,现在叫你来看毕先生,你又啰啰嗦嗦,话多。”

老太太说:“我也没有几天了,你还不让我说几句。”

毕先生拿一张片子举起来,对着灯光,给大家看,一边指着片子上的阴影对大家说:“你们看,这个部位,这个地方,还大有可以推敲的余地。”

大家伸过头去看,看了就点头。

毕先生说:“我先开点西药,你吃着试试。”

老太太说:“我不吃西药,西药吃了多少,一点用也没有,我要吃中药试试。”

刘主任说:“这个你不好自己说什么就什么的,有病就要听医生的,再说毕先生是西医。”

老太太说:“我不管,反正我是不再吃西药了。”

刘东成有点急,说:“你怎么总是跟别人过不去。”

老太太又要说什么,毕先生连忙劝住她,说:“你放心,你要吃中药,我就给你开中药。”

老太太说:“你不是西医么,西医怎么可以开中药,你们不是串好了捉弄送我吧。”

毕先生笑笑说:“我们现在不是开了中西汇通门诊么,中西汇通,就是这样的,西医也可以开中药,中医也可以开西药。”

老太太说:“这算什么,寻开心啊,中医西医,各人管各人的事,怎么混到一起,这算什么,这样能开出什么好药来。”

毕先生说:“老太太说的也有道理,不过——”

老太太说:“不过什么,你们不要以为我什么也不懂,我跟你们说,我学医的时候——”

毕先生奇怪地问:“你也学过医?”

老太太枯黄的脸上有了一点色彩,她说:“我学医,是在枪林弹雨中学的,我是一边打仗一边学的医,我的师傅就死在我的手里。”

老太太这样说了,别人一时都没有话接上去,巴豆在一边听他们说了半天,现在他看这位老太太,可是没有一点点老革命的样子。

老太太谈兴上来了,说:“我们那时候给人治病,什么条件呵,简直是——”

刘东成打断她,说:“好了好了,你是来请医生看病的,不是来作报告的,你不要搞错了。”

老太太纠缠说:“我怎么会搞错,我救人命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刘东成说:“你有本事,为什么还要请别人看病,你自己看看就行了,把我们拖来拖去。”

老太太把手一拍,说:“这倒要说说清楚,到底是谁把谁拖来拖去,是我要来看什么医生,还是你们硬要我来的。”

半天没有说话的刘主任挡住儿子,叫他不要再跟老太太啰嗦,啰嗦下去没个完,刘东成说:“我没有跟她啰嗦,是她盯着我说话的。”

他这么一说,老太太又来劲了,说:“你们现在看不起我了是不是,我开一张方子你们看看,就不会看不起我了。”

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向毕先生要了纸和笔,可是没有带老花镜,看不清楚,老太太说:“看不清,不写了,可是我懂的,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缺一不可,互相结合……”

毕先生和巴豆听老太太这么说,心里都有点吃惊,看起来老太太倒真是个内行,老太太见大家都不说话,她看看巴豆,巴豆说:“您是内行。”

老太太听巴豆说她是内行,高兴得笑起来,她回头对儿子说:“你看看人家毕先生家里的人,多有教养,这一位,比你也大不了几岁,哪像你,什么也不懂,只是一张嘴。”

大家听她这样说都笑了起来,老太太也笑了,她问毕先生巴豆在什么单位工作,本来大家都笑着,老太太这一问,毕先生脸上的笑意就没有了,支支吾吾没有说出来。

老太太偏要追着问,说:“看上去也是子承父业的,对不对?”

毕先生说:“是,是学医的。”

老太太兴趣很大,又问巴豆在哪个医院工作。

毕先生说:“原先是在第一人民医院内科的。”

老太太又拍一拍手,说:“好的,第一人民医院是最好的。”

巴豆说:“现在不在医院工作了。”

老太太听巴豆这样说,大概也看出一点苗头来了,她的气势不再那么高昂,换了口气问道:“是不是碰到什么事情了?”

毕先生和巴豆都没有回答,刘主任曾经听李医生说过毕先生儿子的事情,这时连忙和老太太耳语了几句,老太太听了,说:“哟,我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过去的事情过去了就拉倒,对不对,现在回来,不是很好么。”

毕先生和巴豆听了,觉得这位老太太思想倒是很开放的,一点也不保守,对巴豆这样进过宫的人,也没有另眼相看。

毕先生叹口气说:“好是好不起来了,现在也没有地方做事,只好在居委会办的小旅馆里打打杂。”

老太太看看巴豆,说:“那你的专业都要荒废了。”

毕先生抢着说:“就是呀,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他自己不争气。”

刘主任和儿子看老太太不再提自己看病的事,反而关心起别人的事情来了,一心要把话题拉回到看病的事上来。

可是老太太却说:“你们不要多嘴,我的病我自己有数的,该看不该看,我自己知道。”

毕先生连忙说:“是的是的,你的药我马上给你开出来,其实我倒要劝劝你,还是做一做胃镜检查,放放心。”

老太太:“胃镜我是不做的,胃镜是死也不做的,你不要劝我,多少人劝过我——”她说着回头喊了刘主任一声,说:“喂,你在想什么心思,毕先生家的事,你想想办法么。”

刘主任皱了皱眉头,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现在下来了,说话没有用了。”

刘东成说:“我托他的事情还没有眉目呢,早知这样,我应该早一点办的。”

刘主任说:“你现在知道人情冷暖了。”

老太太说:“什么人情冷暖,说到哪里去,我问你,毕先生的事你帮不帮忙?”

刘主任苦着脸,不答应,也不回绝。

老太太说:“好的,你不帮忙,我来帮忙,你说人情冷暖,我倒不相信,毕先生,你放心。”

毕先生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连点头。

刘主任说:“毕先生,她的病,还要烦你操心呢。”

毕先生说:“今天先不开方子,我再仔细想想,总要开出一帖好方子来。”

刘主任大概怕老太太再待下去要惹更多的麻烦,急急地把老太太劝走了。

刘主任一行人走后,毕先生跟巴豆说:“这位老太太,看上去是个热心肠的。”

巴豆不置可否。

毕先生自言自语道:“说起来都是很热心的,可是弄到后来就冷了,唉——”

巴豆说:“他们既然是做领导的,为什么不去大医院看病,要来找你。”

毕先生说:“听说老太太脾气很怪,就是不肯做胃镜检查,医院里说不做胃镜不能确诊,不好治疗,刘主任先是找了季风达医生,季医生又介绍了我。”

巴豆说:“你能确诊她不是恶性的。”

毕先生摇摇头:“我也没有把握,但当着她的面也只能这么说说了。”

巴豆说:“那以后是不是要你拿出治疗方案来?”

毕先生说:“先不说这些了,还是说说你自己,刚才根芳来找过你,你到哪里去了?”

巴豆说:“根芳找我,什么事,她说了没有?”

毕先生说:“说是明天沈美珍不去车站了,叫你一个人直接去。”

巴豆没有作声。

毕先生看看他,问:“你这样,也不是个长远之计呀,刚才那位老太太,你怎么不跟她说说,说不定就碰上好人了。”

巴豆笑笑:“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父子俩相对无言。

一会儿响起了敲门声,巴豆去开了门,他大吃一惊,是毕业站在门口,背着一只沉甸甸的书包,她身后,是小李,背着一个大包裹。

巴豆回过神来,说:“你们怎么——”

毕业回头看看母亲,小李朝女儿点点头,毕业说:“爸,我回来住了。”

毕业的话正好被闻声出来的毕先生听见了,他顿时老泪纵横,抱住毕业说:“乖孙女儿,你到底回来了。”

巴豆接过小李手里的大包裹,小李说:“时间不早了,我不进去了。”

巴豆说:“就这样走了——”

小李回过头去。

巴豆问她:“你们怎么过来的?”

小李说:“坐公共车来的。”

巴豆说:“我送送你。”

小李说:“不行,你送了我回来,可能赶不上末班车了。”

毕先生在一边说:“那怎么办,这么晚了,你一个人回去,叫人怎么放心。”

这时候毛小白癞子走过来说:“这有什么不好办的,我踏三轮车送你们,巴豆你和小李一起上车,送了小李再把你拖回来。”

毕先生说:“就麻烦毛师傅了。”

巴豆和小李上了毛小白癞子的车,毛小白癞子刚要踏起来,毕业却“哇”地一哭起来,小李心一酸,眼泪也流了下来。

小李重又下了车,搂起女儿亲了又亲,说:“毕业不哭,毕业不哭。”

可是越说不哭,母女俩哭得越是厉害。弄得大家鼻子都酸酸的。

毛小白癞子说:“不哭了不哭了,小毕业一起上车送妈妈。”

毛小白癞子这样一说,毕业果然不哭了,小李抱着她上了车,三个人挤在一辆车上,毕业的情绪马上好了起来,她坐在妈妈腿上,对毛小白癞子说:“好了,开车吧。”

毛小白癞子又踏起车子,很快就上了大街。

一路上巴豆很想和小李说说,看得出小李也有话跟巴豆说,可是有毕业在,又有毛小白癞子在,就不大好多说了,倒是毕业的话不少,一路上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在离小李现在的家还有一大段的地方,小李就叫毛小白癞子停了车,她对毕业说:“毕业,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要听话了。”

毕业没有再哭,点了点头。

小李说:“爸爸忙,爷爷老了,你要少找麻烦。”

毕业说:“我知道。”

小李又说:“妈妈会常常来看你的,你也可以常常去看妈妈,不过,你走出去,要跟大人说,千万不能自说自话出去。”

巴豆知道小李如果再往下说,母女俩又要伤心了,所以他说:“好了,毕业跟妈妈再见。”

毕业跟妈妈再见时,果然又是眼泪汪汪,巴豆对小李说:“你去吧。”

小李狠了狠心肠,转身走了。

巴豆看毕业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但终于没有掉下来。

毛小白癞子踏起车子往回走,毕业突然说:“我不哭。”

巴豆和毛小白癞子都不敢看她。

车子上桥的时候毛小白癞子有点吃力,巴豆问要不要下车帮一帮,毛小白癞子说:“你想得出,这一点点坡都上不了,还叫什么毛小白癞子。”

毕业“扑哧”一笑。

毛小白癞子说:“小丫头,笑什么。”

毕业说:“笑你吹牛呀。”

毛小白癞子说:“你问问你爸爸,你爸爸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就很有名气了。”

毕业开心地笑,她说:“你们三轮车,为什么没有女人踏的。”

毛小白癞子哈哈笑,说:“好,好,小毕业问了一个从来没有人问过的问题,我告诉你为什么女人不踏三轮车,是因为女人没有本事。”

毕业叫起来:“你瞎说你瞎说,你才没有本事呢,我长大了,就要踏三轮车给你看看。”

毛小白癞子突然有点感伤了,他长叹一声说:“等你长大了,哪里还有三轮车给你踏呵。”

毕业说:“怎么会。”

毛小白癞子说:“就是这样的,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我说小毕业,你有空就多坐我的车子,说不定不等你长大,三轮车就要进博物馆了。”

毕业回头问巴豆:“爸爸,他是不是骗我?”

巴豆说:“没有骗你。”

毕业听了,居然也像模像样地叹了口气。

有一辆三轮车从对面过来,毛小白癞子认识那个工人,老远就打招呼:“老三,出去啦。”

老三也远远地喊过来:“毛小白癞子,今天怎么做到这么晚,当心老卵子做窜裆啊。”

毛小白癞子“呸”了他一口,说:“你自己当心吧,弄到这时候出去做,当心脱了力。”

毕业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问巴豆,巴豆说:“他们在开玩笑。”

老三的车子走后,巴豆问毛小白癞子:“他怎么这么晚才出去,这时候还有什么生意。”

毛小白癞子说:“这你就外行了,好生意都是在夜里的,不说别的,光是在火车站,半夜里的生意就很好的,车钱都是开双倍以上的。”

巴豆说:“我在南洲街那边看到了夜里有好多车子。”

毛小白癞子出了一口长气,说:“那地方,就不要说了。”

夜已经深了,大街上没有什么行人,街路两边的人家也大都关了灯,这座小小的古老的城市,从来都是睡得很早的,但是,巴豆想,即使是在这样一座雅静悠闲的小城,总还是有不睡的地方和不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