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1404200000029

第29章 富人左右逢源的投资策略(3)

王老板认为做生意,很重要一点就是不熟不做,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做商业,比如卖手机、电脑等,这些零售业务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经营的商品不同。王老板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他都要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否则决不轻易涉足。

几年前,他在郊区找到一块约两万平米的地皮,本想做百货超市,但那时附近大批楼盘都还没建起来,显得很荒凉没人气,不适合做超市,其他行业又不太熟悉。

最后,经过调查,他发现附近还没有一个档次较高的大型建材市场,而周围又有大量楼盘在建,所以他觉得做建材市场应该很有潜力,于是他说干就干。一个大型建材市场很快就建起来了。

不到一年,周围很多楼盘都交工入住了,王老板的建材城,生意好的不得了,钱自然少赚不了。

现在看看,当年和王老板一同创业的人当中,有的还在继续做着小本生意,有的发财后因投资失误损失惨重。唯独王老板,在恪守自己投资理念的同时,基本上进入一行,就旺一行。俗话说:熟能生巧。投资者做自己熟悉的行业才更容易找到赚钱技巧。

在银行工作的柏女士,理财非常有一套。当年基金刚刚发行的时候,老百姓还都不知道基金能赚钱,都不愿意投资的时候。柏女士就想到,现在各行各业都越发专业化,理财投资专业化也是个趋势。

她认为基金投资是委托专家为自己炒股,正符合理财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是个新事物,但是应该很有前途。在与家人商量后,柏女士一家便投资了20万,用于购买基金。事实胜于雄辩,张女士的投资截至到2007年初,已经获得了几倍的收益。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一些余钱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便想着如何才能获取超过银行利率的回报,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向,比如证券、期货、外汇、房产、字画、古董等等,甚至还出现了职业投资人。

但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投资者还是应该遵循懂什么就做什么的原则。比如对书画有研究的就收藏字画,对汇率变化敏感的就炒汇,喜欢以小搏大的就在期市中拼杀等等。

对投资者来说,只确定大方向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每一个行当里面也是千差万别,而且每个投资领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投资者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商机处处有,要去研究才能捕捉到。

投资不是赶时髦,哪行热,跟哪行。在任何投资领域里都有“幸福的像花儿一样”的投资获益者,也有“杨白劳”型的蚀本族。其中原因无外乎天、地、人的配合。有的投资者认为自己是某行的专家,走遍天下都不怕,殊不知各地、各国投资环境是有差异的。

内地一位炒股“大腕”,携百万元巨资征战香港H股市场,高手就是高手,几仗下来收益巨丰,但是意识到风险的大腕为了保住胜利成果,决定转战新股认购。

不成想,这个在大陆只赚不赔的投资领域却没能在香港大获全胜。几毛钱的认购价,百分之百中签,谁知上市开盘后却跌到一半价格,账面迅速缩水一半,最后又跌到几分钱。

可是厄运还没有结束,这位内地大腕也许还不清楚,在香港做股票是可以融资的,最高甚至可以1比9的比例进行融资。如果那位“大腕”遭遇到融资,那后果就更悲惨了,即使以极低的1比1的比例进行融资,而且坚持一开盘就全部成功抛售,得到的资金也已经全部不属于自己了。万一融资超过1比1,或者开盘后没有坚决抛售,结局不堪设想。

充分利用信息

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财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状态瞬息万变,谁能够掌握变化多端的信息,谁就能获得无尽的财富。

提到信息的掌控,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彼得?林奇的身上,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位投资高手的风采。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麦哲伦基金,在第10年就遇到了美国股市的大崩盘,结果是可怕的,这场股市崩盘差点让麦哲伦基金遭到灭顶之灾。当时作为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彼得?林奇发挥了他力挽狂澜的领袖作用。

由于基金遭到大量赎回,彼得?林奇不得不对麦哲伦基金采取封闭性措施。根据股市行情,他对麦哲伦基金采取了“高换手率”的策略。据统计,在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的第一年中,麦哲伦基金的投资换手率是343%,也就是说,他会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大约买进5 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 000万美元,后3年的换手率也都保持在300%以上。让林奇备感欣慰的是,3年对新客户的封闭期终于为麦哲伦基金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封闭期结束的第一年,麦哲伦基金数额跃升到1亿美元,并重新开始公开发行。这次险些失败的经历让彼得?林奇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在信息万变的经济领域中,能够及时掌握可靠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在之后的10年中,彼得?林奇将麦哲伦基金送上登峰造极的位置。据他回忆,麦哲伦基金重新向社会开放后的10年间,其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0%,基金管理的资产扩张到140亿美元,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从原来的40种股票增长到1 400种。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彼得?林奇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华尔街:《时代》周刊称他是全球“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他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基金评级公司将彼得?林奇评定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

彼得?林奇的成功宝典是:他不相信理论和市场预测,不依靠技术分析和动态曲线,他只凭借灵通的信息和准确的调查研究。

彼得?林奇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他对于一些投资理论和市场预测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风险在股市中是无处不在的,既然风险常在,那么股市理论家和预言家的意见就具有可怀疑性,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们的指挥,要根据捕捉到的信息自己来判断,否则人云亦云,很容易走进投资误区中。彼得?林奇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

那是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的第一年,他便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当时,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分析家告诉他:“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要慎重啊!”开始,彼得?林奇并没有听这个分析家的结论,他坚持自己的初衷。因为他已经调查过华纳公司,数据显示公司运行良好。他暗自想,如果信息准确,那么股票必定是上涨的。果然不出他所料,仅仅几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8美元。

分析家再次警告彼得?林奇,说38美元是超值的顶峰,已经没有空间再继续上涨了。这次彼得?林奇接受了分析家的劝告,于是把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

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后来维持在了170美元左右。由于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跟踪,彼得?林奇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他一直对此懊悔不已。通过这次教训,彼得?林奇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投资专家非常反感,不再轻易相信他们的言论了。

当他不相信那些理论说教以后,他便非常注重对投资公司的调查和信息收集。有一次,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某玩具公司股票非常有前景,便亲自到那家公司旗下的玩具商店去询问顾客信息,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彼得?林奇觉得这家公司的确实很有前景,于是他大量地买进该公司的股票。据说彼得?林奇在买拉昆塔公司的股票前,曾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住了3夜,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收集。

善于根据信息判断投资方向的他非常留意亲人的购物习惯。有一次他的妻子买回了好几件“莱格斯”牌紧身衣,而且对这个商品赞不绝口。彼得?林奇敏感地觉得这个品牌很有前景。于是第二天,他就买下了大量生产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涨到了原始价格的6倍。

纵观自己多年的投资经历,彼得?林奇说,无论对于谁,是资深的投资者,还是普通的投资者,都需要信息的辅助,而对于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即使不懂也没有多大的障碍。只要能够对信息敏感,再加上一点智慧,那么肯定就会有巨大的回报。股票投资是一门关于信息的艺术,不能按理论生搬硬套。

有人称赞彼得?林奇的投资就是一个信息过滤漏斗:他会先买进大批的股票,然后经过信息分析,把那些优质的,受益大的股票留下来,而那些不好的则迅速滤掉。例如当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详尽的研究即大量购买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结果,彼得?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股票赚的7 900万美元,使麦哲伦基金再次表现出傲人的成绩。

“信息过滤漏斗”最重要的是信息过滤功能,它是对好坏股票进行过滤的关键,谁具备了这个本领,谁就深谙了彼得?林奇的投资秘籍,谁就能像彼得一样通过投资成为一个富人。

许多股票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组合里仅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一年也至少翻检一次。此外,在林奇经营的1 400多种股票中,其中最大的100种始终占其所投资金的一半,可见他对股票过滤的慎重对待。

很多投资者喜欢向彼得?林奇提及如何选择投资对象的问题,彼得?林奇的回答生动而形象。他说,投资者拥有股票就像收养孩子一样,不要贪多,要根据搜集来的信息挑选最好的。业余选股者最好抽出时间调查8~12家公司,然后在有条件买卖股票时,根据调查来的信息确定投资组合,但是最好控制在5家公司左右。

彼得?林奇还建议:最好避开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票,不要人云亦云,否则是无法挣到大钱的。相反,那些被冷落的行业里的好公司则是需要关注的。关注才能换来准确的信息,依靠信息才能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买进和卖出股票。

在彼得?林奇看来,股票并不神秘,无非是根据信息来确定转折点,这也是投资的关键。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有一些人总是在股市慌乱时,头脑一热胡乱地买进或卖出,这才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抓住信息,必须做到又快又准,这样对于投资致富才有意义。苏茜?欧曼说:“赚钱要趁早。信息是不等人的,错过了好的时机,或许下一次就是下一个世纪的事情了。”

对于很多从事投资的人而言,巴鲁克学院的名号如雷贯耳,这所学院是由华尔街传奇人物伯纳德?巴鲁克创立的。

投资大师巴鲁克生于1870年,最初他在纽约的一家经纪行从事一些打杂的活儿,之后他通过不懈的努力,被迅速提升为公司的合伙人。后来他倾其所有,购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个席位,结果不到30岁便成了百万富翁。到1910年的时候,他已经和摩根等富人齐名成为华尔街屈指可数的大亨了。

你或许会想,他为什么可以在30岁前就能成功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把握信息投资的。

巴鲁克2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外出旅游,在旅途中无意间听说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被美国海军歼灭,这意味着美西战争将随即结束。这条消息给了巴鲁克灵感,他立刻意识到如果在第二天的黎明前赶回办公室操作,就能大发一笔。他立刻赶到火车站,包租下一列专车,连夜疾驰,终于在黎明前赶到办公室。在其他投资者还没有获知关于美西战争的事件时,巴鲁克已经果断地出手,赚了战争财。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股市崩塌对全世界投资者的震撼是难以磨灭的,指数从2 200点急挫到250点,这对于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是灭顶之灾。然而,巴鲁克却顺利地逃过了这一劫。巴鲁克回忆道,股市崩塌的危机前夕,当时股价飞涨,人们的脑袋都炸开了锅,所有的人都在买进,想大发一笔。然而巴鲁克预感到或许是该脱手的时候了。

他拿着信息表仔细地对比着:一般本益比超过17就是不祥之兆,即使股市再热,也应该脱手;相反,如果本益比低于10就是要买进的时候了。于是他果断地抛出了他手头的股票,躲开了股市崩塌的灾难。

从这次股市崩塌事件中,巴鲁克得到了很大的启示:真正的投资者都是靠思考和信息投资的,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大众跑,或者跟着一些所谓的投资理论跑。人云亦云是投资股市大忌,当大家都奔向一个目标时,即使有赢利,一瓜分平均到每一个人手中,估计也所剩无几。所以投资一定不要跟风,要根据信息悄悄地买进,悄悄地卖出,这样才能成功。

巴鲁克在总结自我优势的时候说:“我并不聪明,但我喜欢思考,喜欢搜集信息。大家都看到过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只有牛顿才去问为什么。刮什么方向的风我们不必去问气象学家,从飘扬的红旗便可以知道。”

可见,信息才是成功投资的指示灯,如果你想通过投资获得大收益,那么你就必须掌握好如何获得以及利用那些信息的技巧。

投资大师索罗斯也认为陈旧的经济理论是没有什么现实参考价值的,必须通过对华尔街的考察,掌握及时的信息动态,才能抓住投资的关键。现在的经济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那些固定的数学公式已经不能够再描述那些变化多端的股市。正确的投资要立足于经济的变化、政治的变化而统筹决定。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索罗斯嗅出了政治调整的味道。他通过对里根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循环。于是索罗斯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果断地进行投资。

历史证明索罗斯是明智的,美国经济在里根的新政策刺激下,开始走向繁荣。1982年夏,贷款利率下降,因此股票不断上涨,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获得了巨额回报。1982年年底,仅量子基金就上涨了56.9%,其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猛增至3.028亿美元。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元表现得越来越坚挺,美国的贸易逆差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预算赤字也在逐年增加,索罗斯确信美国正在走向萧条,一场经济风暴将会危及美国经济。他想,他要好好地把握住这次风暴的变动,于是他密切地关注着政府的决策以及经济的发展动向。

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美国通货膨胀开始下降,相应利率也在下降,这些都造成了美元贬值。索罗斯预测: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而同时德国马克和日元则将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