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1404200000057

第57章 富翁大佬是怎样炼成的(2)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他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洛克菲勒有着怎样的赚钱理念呢?

1. 光明正大赚钱

我一直财源滚滚,心如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

上帝为我们创造双脚,是要让我们靠自己的双脚走路。

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面,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

2. 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而是争吵的结果。

3. 知识+智慧

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 自信与坚持

除非你放弃,否则你就不会被打垮。

我总设法把每一桩不幸化为一次机会。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

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坚信,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

在我眼里,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它不再是剥掉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应尽一切可能,努力培养达成目标的充分自信。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爱情就像一粒种子,到时它就会成长、开花。我们不知道开的是什么花,但是,肯定它会开花。

5. 勤奋务实

凡事都得试试,哪怕希望微乎其微。

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基础的最好途径。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财富是意外之物,是勤奋工作的副产品。每个目标的达成都来自于勤奋的思考与勤奋的行动,实现财富梦想也依然如此。

积累的知识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一切事情,你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你得亲自去看……盲目下手的人是捞不到好处的。他们都是蠢货。

6. 设计运气,把握时机

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所以在等待运气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这就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决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练,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

打先锋的是笨蛋,不管他们如何吹牛。只有看准时机的后来者才能赚大钱。

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才最明智。

想获胜必须了解冒险的价值,而且必须有自己创造运气的远见。风险越高,收益越大。

要取得今天的成功,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这些要素——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

全面检查一次,再决定哪一项计划最好。

首先发现对方的弱点并狠命一击的人,常常是胜者。

7. 做生活的强者

与其生活在既不胜利也不失败的黯淡阴郁的心情里,成为既不知欢乐也不知悲伤的懦夫的同类者,倒不如不惜失败,大胆地向目标挑战!

我需要强有力的人士,哪怕他是我的对手。

越是认为自己行,你就会变得越高明,积极的心态会创造成功。

任何事情你钻得深,就引人入胜,就越来越重要。

坚强有力的同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不论哪种行业,你的伙伴既可能把事业推向更高峰,也可能导致集团的分裂。

我不知道是不是勇气。一个人往往进入只有一件事可做的局面,并无供选择的余地。他想逃,可是无路可逃。因此他只有顺着眼前唯一的道路朝前走,而人们称它为勇气。

当红色的蔷薇含苞欲放的时候,只有剪除周围的别枝繁叶,才可以在日后一枝独秀,放出妩媚艳丽的花朵。

8. 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这几乎是我一生的经验。

装傻是一门学问。

在商场上,成功了的骗术并不是骗术。

做事不抢时间,不求多,稳稳当当地做,就能做许多事情,这有多好!

没有一杆完成的高尔夫比赛,你需要一杆一杆地打下去,你每打出一杆的目的,就是离球洞越近越好,直到把球打进。

李嘉诚的理财经

李嘉诚,香港国际企业家,他创立了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长江集团,事业版图横跨房地产、能源业、网络业、电讯业、以及媒体业。李嘉诚是现在香港、大中华地区及亚洲首富,绰号“李超人”,据2010年2月《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李嘉诚的总资产值高达213亿美元,折合港币约1650亿元。

李嘉诚语录

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李嘉诚最常使用的词汇是“保守”。

或许也正因为保守,这个80岁老头总是能够比年轻人更敏锐地捕捉到风险的气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早在2006年,他就提醒和记黄埔的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而在2007年5月,他以少有的严肃口吻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半个月之后,“5·30”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

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刺激市场出现非理性飙涨,李嘉诚再次发出忠告,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均处于高位,投资有风险。也正是在此时,他公开提醒股民要留意美国的次贷问题,而此时大规模的次贷危机还远未爆发。当时,一些股评家曾尖锐地批评李嘉诚“不懂股票市场”,但最终事实证明了孰对孰错。

比起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的华尔街行家们,李嘉诚的明智并不是来源于任何深奥的理论。恰恰相反,他用了一种过于朴素的语言来解释自己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的认识:“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李嘉诚语录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老话:“未买先想卖。”在你还没有买进来之前就要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我在做任何项目时,都会要用99%的时间去考虑失败,用1%的时间去考虑收益。

尽管由于长实与和黄的股价下跌,导致李嘉诚的身家出乎意料地“缩水过半”;但是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由于2007年其在股价高位时将多只中资股及时套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损失。同样是出于这种谨慎的做法,当富豪榜上的其他巨擘纷纷因炒作累股证而折戟时,李嘉诚的保守更有了些独善其身的意味。

“持盈保泰”是李嘉诚应对危机的公开策略,“精简投资”则是其核心所在。

仅从2007年中资股套现的过程中,李嘉诚便实现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对持有近10年的南方航空,他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密集减持10次之多,共减持1.62亿股,套现17.02亿港元;对中远控股的6次操作,则使其获利44.07亿港元;二五次大幅减持中海集运,则令他套现20亿港元。

有人替李嘉诚算了一笔账,如果李嘉诚没有进行减持,而依然将这些股份保留至去年10月底,那么他对这三只股票的实际持有价值仅剩不到14亿港元,其跌幅高达86%至91%。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一贯强调“做实业”的李嘉诚对于“股神”的头衔毫无兴趣,但是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这腾转挪移间的“神来之笔”。

“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要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的一次课程上的表述,与“股神”巴菲特的“恐惧贪婪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福布斯》富豪榜公布后,香港《大公报》撰文指出,富豪们缩水的财富是以股份市值为主的数字,其实质是“虚拟财富”。只有持有现金的人,此时才真正拥有真金白银。

李嘉诚语录

流动资金,你一定要非常留意。因为有的公司有了盈利,但是没有现金流的时候,就会容易撞板。

李嘉诚在经营的过程中极为偏爱现金。“持盈保泰”策略的执行结果是,旗下和记黄埔多达69%的持有资金,以现金形式存放,接近1190亿港元。其他主要投资则放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而股票投资所占比重相当之小,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积期权产品则完全没有投资。

从2008年5月开始,李嘉诚便不断开始抛售其名下的上海地产物业。这一度被业界视为外资看空中国楼市、大举套现离场的信号。反而是一些观望者对于李嘉诚的做法看得更为淡定。一项针对这一事件的网络调查显示,61.9%的网民认为,这是“现金为王”的明智之举,值得学习。

保持高现金的同时,低负债也是李嘉诚必须坚守的原则。据了解,目前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的负债率仅保持在12%左右。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欠别人一分钱,因此睡觉睡得好。”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评价是:“也许很多人会说李嘉诚胆子太小了,但我认为稳健才是李嘉诚成功的法宝。”

大量现金在握,正是李嘉诚多次成功实现大手笔投资的关键所在。例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以及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他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有人揣测,李嘉诚很可能是在等待另一个危机后复苏期,届时他肯定会将手头的“鸡蛋”投入更好的篮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惜金”行为更像是在养精蓄锐。

李嘉诚语录

投资环境是否成熟,决定于瞬间的时机把握,既要反对盲目的投资,又要摒弃乐观的投资。总而言之,要掌控一个度。

几乎每一次危机,都能够激发李嘉诚惊人的创富能力。1996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106亿美元的身家名列香港富豪第三位,居于李兆基家族和新鸿基郭氏兄弟之后;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其财富反而在两年内迅速暴涨,并于1999年首次坐上香港首富的宝座。

2007年出炉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的身家比位列第二的李兆基多出50亿美元,而次贷危机爆发后,2008年的排行榜中,二者间的财富落差已经达到75亿美元。在金融危机中,“长和系”比李兆基“恒基系”的股价跌幅小得多,因此有人预测,此番博弈之后,二者的财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李嘉诚实行“持盈保泰”策略的同时,他对于增持自家股份的热情却与日高涨。2008年4月至7月,李嘉诚先后10次斥资5.8亿港元增持长实;9月底至10月初的一个多星期,又继续投入3525万港元增持长实;10月底,他连续四次增持和记电讯国际股份;11月,又出手增持和黄。

李嘉诚牛年首次出手,依然是继续增持自家股份。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从2009年2月3日至6日,李嘉诚三度出手增持长实股份,涉及资金533.275万港元。几乎与此同时,李兆基、郭氏家族、郑裕彤等香港富豪也都采取了同样的增持策略。有评论者认为,此举除了摊薄股价下跌带来的亏损压力外,也有明显的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意味。

香港商界奇才冯两努的成功法则

冯两努(1953-2008),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山县翠亨村,四岁丧父。先后寄居于四个亲戚家中,直到十四岁才和亲母相会。这样的童年经历,令他对人生不存幻想。他深信只有咬实牙龈不求人,才可以冲破限制。跑嬴命运的挑战,主动地掌握了自己的能力和心态,便可以掌握人生。

他只受过九年学校教育,凭着自修自学自励自勉,七六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他自成一格,写出了近七十本没有框框的书,向不甘放弃的人分享不死的奋斗心得。

加拿大约克大学学士学位,香港籍著名营销导师、陌生拜访之王、纵横商战谋略大家、著名商业作家、闻名省港澳的电视节目评论家,高级营销管理培训专家,新任香港区议员。冯老师潜心研究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将上下五千年的谋略精华与现代商战紧密结合,融汇贯通,总结出一套独到的经营管理谋略,从商业调查、决断谋略、领导艺术到为人处世、情报资讯、企业兼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冯两努是一位实践派作家,只写一些试验过又行得通的经验。他为了丰富内容,经常亲自再闯江湖,靠“一双快腿,一张巧嘴”推销商品或意念,然后将心得反映到作品里面,与读者分享。下面是推销大王冯两努所讲述的成功法则。

1.喜欢自己

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在顾客面前推销自己是一个直销员成功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要是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信任,不喜欢,怎么能说服期他人喜欢你,喜欢你推销的产品呢?

而且调查表明,推销的成败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商品的优劣。为什么呢?因为除了那些出类拔萃、确有魅力的商品,或是其它商品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而这种商品实际上是很少的)之外,顾客的购买意志并不由商品本身来决定。

相反的,直销人员给顾客的印象,往往是促成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顾客中的许多反应,往往是对直销人员的印象和感触。如“xx先生可真是一位信守合同的人,值得信任”,“xx先生人品可太好了,无论何时,我都愿意从他那里进货。”等等。

“因为我认为这件商品好,所以,在没有接触过直销员的情况下,就作为好东西买了下来。”持此种观点的顾客绝无仅有。

商品本身并没有长脚。因此要靠长着脚的直销员把它介绍到市场(家庭)中去。也可以说商品和直销员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用者在没有感觉出商品具有魅力之前,若再感受不出直销员魅力的话,顾客就会对商品无动于衷,不会投以审视的目光。

业绩良好的直销员则永远充满自信,内心只有一定会成交的想法,只有一定要让顾客购买的信念而积极行动。

当然,无论多么讨人喜欢的直销人员,还是有可能遭到拒绝。拒绝,本身就是推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否则,人人都可以成为超级直销员。所以,一个成功的直销员还必须:

2.习惯拒绝

被顾客拒绝一次,10个直销员有5个会从此打住;被拒绝第二次,5个人中双少掉2个;再被拒绝第三次,就只剩下一个人会做第四次努力了,这时他已经没有了竞争对手。

一位保险公司总经理用“50—15—1”原则来激励推直员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所谓“50—15—1”是指每50个业务电话,只有15个对方有意和你谈谈,这15个人里面只有1个人去向你买保单。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哪里来良好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