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407100000007

第7章 1879~1898年:萌芽(5)

南洋公学为清朝大臣(天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建于上海徐家汇,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从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这里的“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地区。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

19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开放城市创办了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

到20世纪前后,北洋、南洋两校是黑暗中国的科学和进步的启明灯。客观公正地讲,北洋大学堂才是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学府意义的大学,但北洋刚诞生不久,天津就开始闹义和团,此后又是八国联军入侵,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迁到西安联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学院后,备受战火摧残。南洋大学则由于地处文人荟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业救国,发展更好一些,因此到20世纪20代前,可以说长期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此后也一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直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她才受到巨大冲击,实力大为削弱。

南洋公学校训(1909年)为:“勤,俭,敬,信。”西安交大校训(1937年)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上海交大新校训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西安交通大学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当时的南洋公学,隶属于清政府的招商局和电报局,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4院,盛宣怀任督办(1896~1905年)。

由于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因此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波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从而,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实际上是在南洋公学毕业的。

南洋公学成立后几经更名,1905年叫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叫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0年代后期唐文治长校后改为南洋大学堂,之后又改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唐文治长校期间(1907~1920年),南洋公学开始走向鼎盛,成为一所学科齐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现代工科大学。

交通大学的另一支,起源于同年(1896年)创办于河北山海关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创办的工科大学之一。

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原北京交通传习所)、北平邮电学校4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1922年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7年称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8年又改称交通大学(本部),蔡元培、凌鸿勋、王伯群、孙科、黎照寰先后任校长。而分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唐山学校(唐校,即原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北京学校(平校)。校庆4月8日,也是取自交通要“四通八达”之意。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当时交通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钱学森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发现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的完全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该校起初不承认交通大学唐校之学历,故出题考核茅之水平,因为茅回答极为出色,故该校后来决定,从此对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美国哈佛大学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他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毕业于交通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上海分部内迁到重庆,即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内迁到贵州遵义。

抗战期间,交大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入渝,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建国后,吴有训任校长。

国共内战之后,交通大学部分教职员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但国民政府直至数年后才允许在台校友于新竹复校,仍称国立交通大学。

1955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同时也为支援西北教育建设,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在1955年至1957年两个学年中,分批迁往西安。1956年暑假,西安新校舍落成,学校第一批西迁开始。最后,实验设备、图书(约92%)和档案的大部分、约60%的师生迁至西安,而其余则留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两部分独立建校,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此时,上海交通大学有19个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有23个专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交大调整出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原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和国防人才培养,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岁月进入21世纪,上海交通大学又合并了历史悠久、办学优异的著名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其前身是上海第二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年)、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年)、同德医学院(1918~1952年)合并而成。

而西安交通大学则合并了西安医科大学与陕西财经学院。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蔡锷、王安、陈敏章、陈竺、李叔同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

交大毕业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交通大学深厚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经过一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交大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乘风扬帆,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附文1]唐文治长校

秉承“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唐文治认为对大学生应“以道德端其模范,以规律束其身心”,使其“蔚为通材”。大学的功能,“其大要在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全国实业为主,并极意注重中文,以保国粹”。他在办学中强调道德育人,德才统一,知行合一;主张文理兼通,两文并重,既重数学、物理、外语,又重中文学习,使学生由“文理兼通”而达“体用兼备”。

南洋公学因为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战火侵扰。当时教学所用全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原版教材,时称“东方MIT”。南洋公学学生灿若星辰,出名的有黄炎培(后为共和国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王安、李叔同等。其中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文词歌赋样样精通。

凌鸿勋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在初期60年的历史当中,任职校长最久、贡献最多,而对于学术风气、人格教育、人才造就最有深长影响的,当首推唐文治先生。唐先生之于交大,有如北京大学之有蔡元培先生,和南开大学之有张伯苓先生,都是一个大学建立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和学校的荣誉是离不开的关系。

“唐先生在交大由前清任监督以至民国以后任校长连续13年多。在这时期内,国家由专制转入共和,在学校则由普通科转入专门科,在学风则渐由恬静而入于动荡。五四运动之第二年,先生因目疾日甚,乃辞职家居。在他长校的10余年,不但对于学校的学科及设备打了不少的基础,即对于学生人品的造就、体格的锻炼和国学的修养,更有深远的启示。至今一般同学在社会上务实求是躬行实践的风气,实孕育于唐先生长校的时期。”

凌鸿勋(1894~1981年),广东番禺人。1924年12月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1924~1927年),举办了工业展览会,修订了规章制度,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国文大会,创办了工业研究所,确定了校徽,规模宏大的体育馆也竣工落成。

[附文2]交大名人榜

一、交大英才

盛宣怀 唐文治 张元济 蔡元培 黄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叶恭绰 蔡 锷 黎照寰

凌鸿勋 邹韬奋 茅以升 吴保丰 侯宗濂 彭 康 陆定一 钱学森 张光斗 汪道涵

吴文俊 王 安 江泽民 丁关根 蒋新松 江其务 蒋正华 韩启德

二、交大英烈

白毓昆 侯绍裘 陈虞钦 穆汉祥 史霄雯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蔡金涛 蔡睿贤 曹春晓 曹建猷 陈桂林 陈国良 陈俊亮 陈学俊 陈永龄

程孝刚 褚应璜 丁舜年 方守贤 高小霞 葛守仁 顾翼东 顾诵芬 韩启德 何祚庥

侯 洵 胡和生 胡仁宇 胡 英 胡聿贤 黄宏嘉 匡定波 李大潜 李济生 李乐民

李文采 李正武 刘高联 罗沛霖 马寅初 茅以升 钱保功 钱崇澍 钱学森 钱钟韩

邵象华 沈珠江 苏元复 孙 钧 谈镐生 唐九华 陶文铨 汪 耕 汪菊潜 王方定

王景唐 王希季 王之卓 吴承康 吴杭生 吴文俊 吴学周 吴有训 夏培肃 熊有伦

徐光宪 徐如人 徐晓白 徐芝纶 徐祖耀 许学彦 杨嘉墀 杨 槱 姚 熹 张大煜

张德庆 张光斗 张 煦 张钟俊 周惠久 周 仁 周同庆 周志宏 朱物华 朱 夏

诸福棠 庄逢辰 庄逢甘

四、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敬熊 陈俊亮 陈明致 陈士橹 陈太一 陈先霖 陈 新 陈志恺 董石麟 杜庆华

冯叔瑜 高鼎三 顾懋祥 顾夏声 顾诵芬 关兴亚 侯德原 胡光镇 黄旭华 季国标

蒋新松 雷清泉 李伯虎 李鹤林 李佩成 李天和 林宗虎 刘建航 刘友梅 柳百成

龙乐豪 卢秉恒 罗沛霖 毛用泽 潘健生 钱皋韵 钱学森 秦裕琨 邱爱慈 屈梁生

阮雪榆 沙庆林 邵象华 沈闻孙 苏君红 孙九林 孙俊人 唐任远 童志鹏 屠基达

屠善澄 涂铭旌 汪应洛 翁史烈 吴祖垲 谢友柏 徐秉汉 许国志 姚福生 叶尚福

章基嘉 张光斗 赵国藩 赵梓森 郑南宁 周 镜 周炯磐 周永茂 朱伯芳 朱英浩

6、1896年B:冀东苍松

1877年,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在直隶省(今河北省)创办开平矿务局。这是我国最早用机器开采的一个大型煤矿,是今开滦煤矿前身的一部分。为将开平矿务局生产的煤由矿区运往天津,经清政府批准,开平矿务局在1881年修建唐胥铁路,并逐渐延伸。

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铁路建设人才。1896年,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始人之一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此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校舍坐北朝南。房舍为砖瓦建筑,建造对称整齐。大门门楣上悬一横匾,镌刻“北洋山海关”5个小字,“铁路学堂”4个大字。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山海关铁路学堂为俄军强占,学堂教学被迫中辍,师生离散。这对中国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损失。1902年8月,八国联军从山海关撤军。1903年,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和关内外铁路总局总办曾积极筹划,力图恢复山海关铁路学堂,终因经费支绌,未能实现。

1905年10月,路局总办亲自前往探伤火车站以西、谈山铁路机器厂以北择定校址,旋即购地192亩,唐山建校工作从此开始。此年,学堂仍按山海关铁路学堂旧制设立铁路工程科,以唐山铁路学堂命名。

1906年3月,确定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但因校址已在唐山,后称唐山路矿学堂。8月初,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广告,开始招生。经过考试,一共录取学生121名。

1907年2月,建校工程大体竣工。春节过后,学生齐集唐山校园,分为甲、乙两班,于3月4日正式开学上课。

7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主管“路轮邮电”四政。8月,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改称京奉铁路局,归属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归邮传部京奉铁路局管辖。

1908年1月,学堂脱离京奉铁路局,改由邮传部直辖,校名改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从此学堂成为独立开办、面向全国铁路的学校。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清政府的邮传部为民国政府(北洋)交通部取代,该校归交通部直辖。

1912年7月,该校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9月,该校又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6年是该校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页,是自该校成立20年来办学成绩的一次大检阅。1914届毕业生黄寿恒、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考取官费赴美留学。黄寿恒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修习飞机制造;茅以升入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修习桥梁专业。

是年春,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该校以94分荣获全国第一名。12月,教育部除给该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范源廉特奖“俟实扬华”匾额一方。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该校学生群起响应,既而成立学生会,发表宣言,通电全国,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正义斗争。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拟订统一教育办法,将交通部所属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设立上海学校和唐山学校。后来,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并入,称为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