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3]。
居善地[4],
心善渊[5],
与善仁,
言善信[6],
政善治[7],
事善能[8],
动善时[9]。
夫唯不争,
故无尤[10]。
【对译】
最好的品质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
所以更接近于得道。
居处以适合自己的处所为善,
内心以深藏静默为善,
待人以真诚相爱为善,
说话以遵守信用为善,
施政以精简处理为善,
做事以发挥所长为善,
行动以掌握时机为善。
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
所以才不会有过失。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最高的美德,最好的品质。意谓最高的德行如同水一样。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益、有益。意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3]几于道:几,接近、近于。意谓近于道,进入道的崇高境界。
[4]居善地:居,居处。善,意动用法,以……为善。以下六句中的“善”皆是这种用法。地,在此指恰当的处所。居处以适合自己的处所为善。意谓道德高尚的人,能像水那样甘心处于卑下的地位。
[5]心善渊:心,心性、心境。渊,本指深水,此处作沉静讲。意谓思虑深邃宁静。
[6]言善信:言,诺言、承诺。信,信用、守信。意谓说话遵守信用。
[7]政善治:政,纯正清平。治,治理平和。意谓为政理事能像水一样有条有理。
[8]事善能:事,为、作。能,才能、长处。意谓处事能够发挥特长。
[9]动善时:时,适时、时机。意谓行动起来能像水那样善于把握时机,事半功倍。
[10]尤:过失、过错。
【解析】
老子用水的特性比拟具备最高美德的人亦即理想的治国理世者的行为,说水的同时也在说人。水,柔静温和,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于卑下,这正与天道吻合。具备最高美德的人只有像水一样为人处世,才能没有过错。所以,老子将谦下不争,视为立身之本。老子所概括的水的“七善”特性,其实就是“无私”居后,谦下不争的表现,这是一种泽被万物,从不图报的崇高境界。理想的治国理世者应具备水一样的德性,乐于居“众人之所恶”的“不争”善地,诚实守信,造福万民。如此,则没有任何仇怨,就能够天下大治。老子对水的德性的赞美,其实是一首“水之歌”。老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几于道”的水德的表现:一是它善于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争功,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是它甘于为下,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洼污秽之地而不自卑,尤为难能可贵。三是水性极柔,但是却有坚韧不拔、持久不懈的精神,所谓“水滴石穿”。
无独有偶,与老子一样,孔子也善于观水,并以水德比拟古之“君子”的形象,《荀子·宥坐》记载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可为参照: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锯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枟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地必东,似态。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由观东流之水而引出的对水的德性的高度概括,与老子的“水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家论道】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俄)列夫·托尔斯泰
“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地流淌而不须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美)艾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