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410100000001

第1章 代序: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1)

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部署,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习近平同志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今后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必须紧跟全国发展步伐,圆满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答卷,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近几年来,四川夺取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胜利,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四川作为西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人均水平靠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发达;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贫困问题突出。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充分看到困难和挑战,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

现在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屈指可数的七八年了,时间紧、任务重。四川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必须坚定地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步,就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今后5年至关重要,要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目标,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全面,就是既重视全省整体全面小康,更注重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既在经济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全面进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小康,核心要义在富民,发展成果必须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重视总量更重视人均,重视平均数更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靠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四川实际,要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四川发展现实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高起点谋划发展的鲜明取向,是更大力度推进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二、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

发展战略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发展问题的全局性抉择。推动四川“两个跨越”,要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紧扣四川发展主要矛盾,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三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

(一)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全省竞相发展新格局。综观国内外发展,多点多极支撑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四川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四川省情特征,对于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要树立全球视野,追求更高目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到2017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要推动全面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部分产业向其他市(州)转移。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要推动成德绵眉乐资遂同城化发展,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更好地发挥成都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着力次级突破,就是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率先突破,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多点”,就是要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市(州)经济梯队,推动绵阳、德阳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加快提升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力争到2017年形成10个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5个超过1500亿元的市(州);其余市(州)奋力追赶跨越,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多极”,就是要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要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要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要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要建立经济区协调联动机制,推动经济区内城市规划互融、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互补、公共服务互联。同时,引导各市(州)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科学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

在次级突破中,要依托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加快启动纳入规划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抓好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用好绵阳科技城这一特殊平台,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作用。抓住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机遇,推动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和吸引投资的聚集区。

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县域强则底部实,底部实则支撑稳。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制定支持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力争有一半以上县(市)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40个左右县(市)超过300亿元。要确定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要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要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二)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党的十八大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四川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要把这一战略作为四川省推进“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径,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

坚持“两化”互动,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四川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既能催生巨大内需潜能,又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在互动上下功夫,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做到产业和城镇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要在结合上做文章,把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同步规划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同步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以产业支撑城市发展。要在新型上求突破,发挥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导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制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统筹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必须着力解决城乡分割分治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运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三个集中”,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五个统筹”,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四川省现代化健康发展。要遵循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四化”发展,努力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弊端。要从四川发展阶段性要求出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城乡形态。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四川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前提是发展观念创新。四川地处西部内陆,解放思想尤为重要。要进一步破除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观念,推进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观念,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趋势,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社会和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在加快转变中促进加快发展,努力赢得竞争优势。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观念,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高端切入谋跨越,努力实现后发赶超。树立“危机也是发展契机”的观念,顺应大势抓发展,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主动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寻找新的出路,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把四川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主攻方向是结构调整升级。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要靠创新加以突破,通过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进行化解。要坚持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继续在全国经济大省中保持速度领先,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坚持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的高端融入并举,针对七大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高端引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发展实践。要深刻把握“三大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和工作要求,使之贯穿于全省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开创四川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把握主要任务和着力重点,保持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

今后几年,要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