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410100000014

第14章 三大战略: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3)

城乡统筹,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需要大量产业工人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之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现代化进程,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因此,城乡统筹是“两化”互动乃至“四化”同步发展的途径。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工业化与城市(镇)化严重脱节,城乡差距极大。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逐步流入城市,导致城市出现大量流动人口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这种状况表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了。21世纪初,成都等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于2007年正式成为国家批准的全国2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短短几年的城乡统筹试验,既推动了成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加速了成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推动了成都“四化”的同步发展,同时大大促进了成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成都的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聚集优质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优势更加突出,“一马当先”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显。这也是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选址成都的重要原因。

(二)“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四川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根本抓手

从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可以看到,不论是提升成都首位城市,还是着力市州(城市群)次级突破,抑或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都离不开“两化”互动、城乡统筹。

1.提升首位城市需要强力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

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必须发挥好“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贯彻“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取向不动摇,力争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在中西部城市保持领先优势。“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落实到成都就是“推动成都由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成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成都的任务就是做强“核心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成都的任务就是当好“先行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都的任务就是打造“示范区”。成都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和品牌影响力,聚集更多优质资源,发展高端产业,成为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成都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做强做大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做强做优城市载体,构建规模结构合理、产业承载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镇)体系,在成都市范围内形成“双核共兴”、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新格局。

2.着力次极突破更需加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力度

与成都市相比,其他市州(城市群)“两化”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弱,城乡统筹限于经济实力不足和政策空间不大,推进速度和效益也远不如成都市。因此,在未来较长时期里,各市州(城市群)要下更大力气、花更大成本,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在艰难中力求次级突破,既要聚集优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形成核心增长极,又要培育多个新的增长点,构建特色鲜明、区域协作、点极互动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新格局。

3.夯实底部基础必须依靠“两化”互动、城乡统筹

县域经济作为四川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总体上较薄弱。而基础不牢,则会地动山摇,就难以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新格局。正因如此,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生态旅游强县。分类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提升平原地区现代化水平,推动丘陵地区县实现突破发展,壮大山区县特色经济,扶持特殊贫困县跨越发展。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优先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必须依靠“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当然,对一些适宜发展农业的县、镇乃至乡来说,“两化”主要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城乡统筹主要是指县城乃至中心镇、建制镇与乡、村、社之间的统筹。通过“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一定能够在县域经济中培育多个增长点,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夯实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的底部基础,为四川实现“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三)“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奋斗目标,也是十分艰巨而光荣的重大任务。而其难点就在农村、农业及农民。为此,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而“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就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有力保障。因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并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吸引农民聚集,形成新型城镇(市),不仅在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让农民享受城镇(市)人口的同等待遇,而且让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熏陶,逐步实现生产、生活、身份、理念的全面市民化;另一方面,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城市(镇)以后,可以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组织形态、管理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的。

五、创新驱动是动力

四川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实现“两个跨越”目标的动力何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明确告诉我们:“以创新驱动为动力”。这一论断是在科学把握世界潮流、深入分析国家战略、准确研判四川实际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四川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实现“两个跨越”的行动指针。四川已经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必须大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科技、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发展进入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创新驱动是世界潮流

“创新”概念的首创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如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可以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引领创新的潮流。

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抓住了世界性的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全面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引领者,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将创新驱动作为追赶发达国家、争取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要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创新格局出现了新变化。五国R&D经费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7年下降至70%以下,而新兴经济体的研发份额逐年上升,形成了美、欧、亚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已不再可能成为世界唯一的创新中心,在创新全球化的过程中,还会形成更多的创新中心国家,国际创新多极化的局面正在形成。在这种国际创新背景下,省委做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而重要。

(二)创新驱动是国家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高速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世界合作、追赶世界潮流的创新驱动发展史。通过以技术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带动了中国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思维理念乃至社会文化的全面创新,实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和国家地位的快速提升。进入21世纪,面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层出和不穷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新技术、新管理、新理念带动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巨大竞争压力和对华技术管制的倒逼机制,党的十七大做出了自主创新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谈到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可见,省委做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的重要决策。

(三)创新驱动是四川发展动力

四川是欠发达的省份,但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新时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形成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极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的动力既有内外部的压力,也有良好基础的条件。一方面,近几年来年四川经济总量已经稳居全国第八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是,四川的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使四川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而没有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与此同时,在国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四川自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新时代、新环境下,四川过去依靠要素驱动特别是投资拉动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四川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四川良好的发展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四川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极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的新动力创造了条件。目前,四川已有专业技术人员234.3万人、居全国第6位;有两院院士59人(60人次,居全国第四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共1191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重点实验室8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2家,高新技术企业1375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54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有世界级水平的成都高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个,成为创新资源整合的良好平台。这一切表明,四川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完全可能的。省委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能够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能够解决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从而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注入强大的持久动力。

(执笔人:李后强盛毅蓝定香邓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