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14123500000002

第2章 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到哪儿都不缺安全感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你所谓的安全感,有时只是画地为牢;你以为的刀枪不入,分分钟就被这个时代破了功。

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到哪儿都不缺安全感

我的几个自媒体朋友最近都处在想辞职而又不敢辞的纠结状态中。

她们的工资都不太高,公众号都做得不错,工资收入还不及公众号的一个零头,却还是要忍着繁重的工作量和领导用“你在外边干私活儿吃里爬外”看自己的愤怒眼神中每日起早贪黑。理由就一个——辞职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前几天我给儿子买了一副床围栏,最结实的、四面都围上的那一种,我和老笨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安好。

进去后,我就不出来了,儿子还没习惯,我先习惯了。四面一围,即便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觉得太有安全感了,感觉就是歹徒冲进来,掰开那个护栏还需要点时间呢。

正好那天事情多,我就搬了电脑坐进去葛优瘫,一边看着娃一边码字。我妈喊我吃饭,我说你端进来吧;我妈喊我喝水,我说你端进来吧。就连上厕所,不到膀胱快憋炸了我都决不出来。

也不是不想出来,而是出来太费劲了。后来我终于有事不得不出门,出去后,就再也不想进去了。我觉得,那里就像个笼子,安稳是安稳,但是人被困住了。

而我妈,就真的被铁路这个“笼子”困了一辈子。从20岁进铁路系统到55岁退休,三十多年她就换过三个科室,走的时候,那张桌子都磨出光了。

当年的她事事要强,还是个文艺青年,没事就抓着本书看,到了现在,她看见什么新鲜事物,还爱抓着我问十万个为什么,一点不肯落人后。我骨子里那点不安分,都是遗传自她。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她也想做点事,就跟我姑姑的两个博士同学合作开辅导班,第一期就招上来两百多个学生,狠赚了一笔。那会儿,俞敏洪还没开始沿大马路贴电线杆呢。可是办了两期,被单位知道了点风声,她就怂了:这要是被领导知道了开除我可咋整?工作可就丢了啊!

铁路那时候还是“铁老大”,“铁老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铁饭碗和安全感,在里面一辈子,安安分分干到退休,不用经历外面的风浪,一杯茶、一张报纸坐一天,上班连脑子都不用带。

可是这样的日子有多可怕?我妈在单位待了一辈子,他们段有一千多人,那就是她全部的视野范围。她跟我聊天,举的例子开头总是——“我们单位那个谁谁……”

我决定辞职的时候,我妈劝了我一整晚,反反复复就那几句:你辞职了五险一金怎么办?万一哪个月没收入了怎么办?将来退休了怎么办?老无所依了怎么办?

听完她的话,我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穷困潦倒的晚年:一边啃土,一边怨自己当年为啥要作大死。

我猜,这些问题和这幅画面就是她当年痛定思痛,决定关掉补习班时想过的吧?

我说我还挺年轻的,没法连退休的事儿都想了。再说,我就算不辞职,也不保证我的公司能活到我退休。体制也好,铁饭碗也罢,说到底,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只有干得好与不好,没什么安全不安全,没能力的人在哪儿都不安全。

工作不能给我提供安全感,我自己才能给自己安全感。

后来我专职做了自媒体,收入还算理想,比我妈预期的高了好几倍。她特欣慰,也特羡慕。她说:我就是时运不济生错了年代,没赶上你现在的机会。现在的年轻人,机会真多。

我说算了吧!王健林跟您是一代人,他在儿子出生那年就辞职了。人家当年的工作是区办公室主任,比您还稳定呢。

其实机会一直都有,不分年代,只有敢与不敢。困住我妈和他们整整一代人的,不是所谓的稳定工作,而是对自己的自信缺失。他们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于平台和大环境,而不是他们自己。经历过动荡、颠簸、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比起得到未知的,他们更担心失去已有的。

可你以为已有的,就真的会被牢牢抓在手心里吗?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你所谓的安全感,有时只是画地为牢;你以为的刀枪不入,分分钟就被这个时代破了功。

沈阳铁西区被称作东方鲁尔,曾是沈阳经济实力的象征和中国著名的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几十万工人迎来“下岗潮”,铁饭碗说丢就丢了。

我有个朋友毕业那年在同学们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去了当时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六年没有换过工作。他曾经风光无限,薪资待遇远远高于同行,最重要的是稳定。后来发生了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2014年,他和两千名同事一起,遭遇了诺基亚前所未有的大裁员。彼时,他刚刚贷款买了房。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真正的安全感,是你的能力和自信。相信自己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笑看风云。

纸媒曾经也有过黄金期,记者是无冕之王,是受人尊敬羡慕的好工作。可是一转眼,新媒体崛起了,报纸关停了一家又一家。我的老东家还在勉强运营,但是据说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我的很多同行转战公关、广告、自媒体圈,个个又都成了一把好手。纸媒废了,可是做记者时练就的找选题、组稿件的童子功,一点都没废。

有能力,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天塌下来都不怕。

论残酷,还有什么行业比时尚圈更日新月异、后浪推前浪?可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师Phoebe Philo(菲比·菲罗)事业巅峰期跑去嫁人,变身家庭主妇,两年后才回归职场,一回来就把垂死挣扎的Celine(赛琳)拉回了一线。

我见过一个学霸,血液里就带着一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霸气,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无所谓啊”。

“听说这次题特别难?”“无所谓啊!”

“听说这个学校特别难申请?”“无所谓啊!”

“听说这家公司特别难进?”“无所谓啊!”

因为就算有一个人通过了,那个人也是我啊!

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真是走到哪里都有安全感。

善良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周末带着家人去世贸天阶,好不容易找到个能停的地下车位,下了车却发现需要刷卡才能出去。

空荡荡的停车场内只有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站在垃圾桶旁边抽烟,穿着运动衣休闲裤,烟刚刚才点上。问了他,才得知我们误入了公寓的私人停车场,要业主刷卡才能进。我试探着问他能不能帮我们刷一下卡,男人说可以啊,顺势掐灭了手里的烟,还特意帮我们拉开门,然后一起进了电梯间,上了一楼。

出了楼门,他又陪我们绕了很长一段路,以至于我一度以为他是不是正好也要出门。直到走到真正的公寓门口,才发现还有道门禁。男人帮我们又刷了一次卡,目送我们出门,客客气气道别后,一个人又转身回去了。

公寓门口进出的人其实还真不少,他不帮我们刷卡,我们等会儿跟着其他住客也可以轻松出去,可是他看见我们一大家子人,怕我们出不去,就一路护送了这么远。这是一件挺小的事情,可是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动。

几年前我爸也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好心人。那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没开车,也没打到车,正发愁该怎样回家,一辆奥迪停了下来,一个男人冲他打招呼:上车吧!

有那么一刻,我爸是犹豫的。但是当时雨实在太大,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猜测对方可能是出来顺手拉个活儿,可是他也不好意思问这样的天气应该收什么样的价格,心想,管他呢,贵也忍了!

男人专门给他送进了小区里,停到我们家楼下,一分钱都没有收。是的,他仅仅是在那样的雨夜,看到一个被困住的陌生人,然后行了他的一片善意。他不知道的是,他做的这件可能如今他自己都早已记不得的事情,却让一家人,记到了今天。

每次我看到那些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时,都会想起这样温暖的故事,无论黑夜再黑,总是能见到光;你走的每一段路,都有人为你摆渡。而我们能回报的方式,就是去爱这个世界,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一个人住多贵的房子、开多贵的车,其实都没什么了不起,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能展现出多大的善意,才是衡量高贵的真正标尺。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件事。

前几天我去录一个节目,就亲眼见到一个胖艺人如何为难编导。我叫不上她的名字,看上去有点眼熟,是那种经常上节目的小综艺咖。因为不爽节目组的一些决定,她一直不停地向编导抱怨,时不时就威胁要罢录,喋喋不休了一个多小时。编导是个年轻的小姑娘,为了录节目连饭都没顾上吃,全程就一直赔着小心忍气吞声地哄她。

小艺人的底气大概来源于参加过几档节目、有一点名气吧,所以她觉得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冲一个小姑娘随意发脾气。我曾经给时尚杂志做过几年明星专访,发现了一件事:越有名气的大明星越低调、待人越温和,倒是有些level(水平)很低的小明星,最爱通过耍大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认识一个业内小有名气的大V,本来印象蛮好的,她对我也挺热情,直到有一次一起吃了一顿饭,我全程目睹了她是如何为难服务员的。半个小时里,服务员被她差遣了四五次,热水太热、凉水太凉、橄榄不脆、蛋糕太甜……末了她翻着白眼说,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活该做一辈子服务员。

她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高贵不凡,可惜,这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只是让我感到low(低级)。后来,我们就慢慢疏远了。

如何迅速看清一个人,不要看他怎么对你,要看他怎么对待那些比自己弱势的群体或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陌生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一夜暴富、浑身上下大牌加身,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丝贵气。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那份随时随地的善良,那些冲着服务员大发脾气的人,在工作场合也许对谁都能保持八颗牙的笑容;那些在网上一言不合就用最难听的话留言辱骂他人的人,生活中也许是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真正渗到骨子里的善良,是一个人的天性,也是这个人的教养。

你可以买不起LV(路易·威登)、爱马仕、玛莎拉蒂,但是请不要丢掉你的善良,那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有一种道德绑架,叫“我是为你好”

我的一个小学妹前段时间陷入了一场家庭大战。

她在北京原本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是一家小创业公司的元老级员工,跟着老板从一穷二白做到了初具规模。虽然每天加班到深夜,可是学妹自己非常享受这个打拼的过程。老板也很信任她,让她带领一个五人团队,并白纸黑字许诺了未来的期权。

由于整日忙于工作,学妹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这样一来,她的父母就着急了。他们先是苦口婆心地劝她:这样在北京不是个办法,你一个姑娘家,拼什么事业,早早嫁人才是正经事。你都27了,不能这么一直晃悠着!

见学妹不为所动,家里人怒了,一个电话,要学妹放下一切回老家,相亲、考公务员、过“正常”的生活。

学妹当然不同意,双方相持不下。她妈妈竟然直接杀到了公司,当着一众员工,指着老板的鼻子说,你给我女儿灌了什么迷魂汤,让她在这里给你卖命!老板无奈地对学妹说,不行你就先听妈妈的话回家吧,想回来这里随时欢迎你。

学妹伏在桌子上哭得浑身发抖,她说,那一刻她死的心都有了。事后,她妈妈又恢复了苦口婆心模式:我们是为你好,你将来就会明白了。

我曾接待过一对母子,儿子眼窝深陷,显然已经很久没有睡过好觉了。一见我,他就说,求求你了,劝劝我妈,请她不要再干涉我的婚姻。

母亲也急了:我是为你好!那个女人摆明是冲着你的钱来的,难道你自己没发现吗?

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慢慢厘清了:这家人父亲死得早,寡母一人带大了儿子,一心要做儿子的保护伞。儿子很上进,年纪轻轻就开了自己的公司,只是情路一直不顺。之前他找了几个恋人,全被妈妈拆散了,不是对方长得丑,就是不够贤惠,再不就是太穷,可能是冲着儿子的钱来的。

最近的这个最夸张,儿子动了心,一定要结婚,母亲就一句话:有她没我,有我没她!女朋友上门,母亲连门都不给开。

儿子无语又无奈——我觉得我所有的耐心和感情都被我妈妈耗尽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忍耐多久。

母亲却振振有词地对我说:世界上还能有第二个人像我这样真心为他好?哪个当妈的会害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我,你也会这么做。

我说,如果我是你,我会相信儿子择偶的目光。即便这个女孩我真的不喜欢,要和她共度余生的也是他,不是我。如果这个女孩真是骗子,我就更不能逼儿子去做二选一的难题,那样只会把他推得更远。我会尽我所能地去默默保护他,告诉他——想清楚了你就去,但是记住一件事:如果有一天爱情没了,你回头,妈妈永远还在。

我在去年点评张靓颖妈妈的文章里就说过,我从不怀疑张靓颖妈妈是为了女儿好,可是这个方式不对。将女儿的隐私一股脑地抛给公众,只会让女儿连最后的退路都没有,义无反顾地投向那个男人的怀抱。

我们特别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将一只脚悄悄踩过界;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我是为你好”实际是一种疆界不清。当你对别人说出这句话时,想一想,你真的是为对方好吗?你设身处地体会过他的感受吗?并没有!你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蠢货。

我曾经被一个相识了七年的好友拉黑了,起因是她当年考研失败后想要复读。她高考复读了两年才考上后来的大学,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她并不适合再复读了。一来她岁数不小了,二来她真的不是应试型选手。我甚至自作主张地托人帮她找了一份工作,劝她别再瞎折腾了。我的语气不太好,摆出的就是那副典型的“我没把你当外人、我是为你好”的姿态。

绝交后,我真的觉得很心寒。而且,果然她复读一年后依旧没考中。直到过去很多年后,我冷静地反思,才想明白一件事——我才应该为这段友谊的破裂负主要责任。我犯的,就是疆界不清的问题。作为朋友,既然她是深思熟虑后做好的决定,她希望从我这里获得的就只是支持,而不是一副“我注定看扁你”的样子。

“为你好”的背后,是根本不相信别人有自己处理幸福的能力。

总有些人,喜欢居高临下地秀优越——我走过的桥比你吃的米还多,你不信我们就走着瞧!

这是典型的控制欲强的表现。别人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安排才能过好这一生?小学妹明明在北京有充满期待的未来;那个儿子也有能力自己挑选爱人;至于我的那个前朋友,她的确没考上研究生,可是她也没耽误后来的工作,据说现在她过得也挺好的。

总有人喜欢把“忠言逆耳”挂在嘴边,我觉得这句话多跟自己说说是有好处的——多听点外面的声音,就算别人的建议真的啥用都没有,起码还能锻炼内心的强大。练就一副别人指着你鼻子说“你是个傻货”都能处变不惊的能力,就可以百毒不侵了。

但是偏偏没什么人这样要求自己,所有的语重心长都用来教育别人了,也不管人家愿不愿听、听完作何感想,上来就是: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啊,我都是为你好……紧跟着,就要开始全盘否定对方、打击对方,人家还不能生气,否则就是玻璃心。这是自私,说难听点,就是道德绑架。

遇见这样的,请淡淡一笑:我很好,您费心了。

还有些“为你好”,从一开始就没怀什么好意。《欢乐颂》里曲筱绡到处查王柏川的家底,处心积虑想要戳破对方的炫富真相,这哪里是为了樊胜美的幸福,不过是怀着一颗刻薄的心在看热闹。误交了这样的损友,麻溜儿离远点。

真正为一个人好,就请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不求回报,甚至不必让对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社交距离,别把你的脚伸得那么长。

如果我觉得你执意要前行的那条路很危险,我不会告诉你:别走,危险!我会跟你说:第一个路口会遇到老虎,第二个路口会看到豺狼,三点钟会刮风,四点就开始下雨,手枪和雨伞我帮你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害怕了,我随时来接你。

成年人之间的默契是:你不说,我不问。你说,我听。你要帮助,记得来找我。

你总在谈省钱,可你的时间就不值钱吗

我们家有一台用了十年的笔记本——对,你没看错,十年了。外出我会带macbook(苹果笔记本电脑),但在家还是习惯用它。特别是老笨,他不习惯苹果的系统。

其实从第三年开始,这台笔记本就已经有各种问题了,但是修一修、刷刷系统,总是还能用。如今它反应迟钝、频繁死机,还时不时断网,就像一个垂垂暮年的老人,拄着拐杖,戴着助听器,心脏还做过搭桥手术。

终于有一次,一个广告商等着看预览,可电脑十分钟重启了三次,我彻底不能忍受了,必须买一台新的。老笨说,你别着急下单,我给你选个性价比高的。

然后,他就开始了工科男最擅长的比价之路。我每天看到他,他都在用那台破旧的电脑浏览几个电商网站,对比各款机型的配置、性能与价格,看每一款的测评报告,然后研究它们各自的性价比,简直像在搞科研。后来,我终于等得不耐烦了,拿出手机打开某电商APP(应用程序),看了不到五分钟,就选了一台。

下单后,老笨拉出了这款笔记本的价格曲线图给我看:上周这台本还便宜三百块钱呢,你要能等到“双十一”,没准儿能便宜一千。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单从价格看,我一定买到了所谓的高点,可是我当下就需要啊!我说,它就是能白送我也不等了,我每天要用它写稿、写文案、接广告,一天都不能耽误,我的时间比它值钱。我的人生格言只有一条:我要的现在就要。

不得不感叹,新电脑速度快得惊人,工作效率提高了至少五倍,连心情都跟着愉悦了。不说别的,就说用几百块钱买几天的幸福感,在我看来,绝对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

爱算性价比的人往往忽略了一点:他们只核算了价格成本,忽略了时间成本;总觉得钱才是值钱的,时间不值钱。新出的手机,你但凡肯等一年,价格能降一半;等十年,它就变成了一堆废铁。所以你以为你买的只是物品本身,其实你还买了附加在这上面的时间。

时间除了值钱,还的的确确能换钱。一个银行柜员在网上讲述了他见识的新型赚钱方法:一个人每天辗转在各大银行柜台前,不厌其烦地取几分几毛的零钱。职员为了追求办公效率,想尽快把人打发走,每次都忽略其中几毛的差额,直接将整钱换给他。靠着反复薅羊毛,那人一天也能挣个十块二十块。

当事人沾沾自喜于自己占了大便宜,可是每天的大好时光即便去捡饮料瓶、废纸,一天的收入也远不止这个数字吧?人人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实际奉行的却是“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每年10月底11月初,大家都会自动进入一种打鸡血的状态:“双十一”要来了,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感觉好像要背水一战。而在这之前,喜欢什么都要克制,一瓶酱油、一袋盐都恨不能要等特价,就等“双十一”的钟声一敲响,像开了发令枪一样抢购。

这几天气温骤降,一个年轻妈妈提前储备不足,孩子还穿着单衣。她让我推荐几套宝宝御寒的厚衣服,我把链接发给了她,过两天一看,她的宝宝依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说你没买啊?她说,我放进购物车了啊,他们家“双十一”半价,反正也没几天了。

她说的“没几天”,足足有二十多天。我脑补了一下11月的北京,大概厚衣服也快穿不上了,该换棉服了。再加上宝宝个头儿长得又快,明年也不可能继续穿了。价格是便宜了,可是到头来穿不了几天,到底哪里划算了?更重要的是,娃还冻着呢!

这些年,我对“双十一”越来越麻木,急用的东西直接买,从不等打折,哪怕明天就特价。“双十一”下单的,大多是一些临时起意的。随便逛逛看看,囤一堆东西回来,落灰的多,用到的少。看似捡到了便宜,其实全是没用的鸡肋。

真正的省钱,是懂得时间的价值。能买当季的最新款,绝不等它烂大街了再下单。你多花了一点钱,赚到的都是人生。

金语俊是韩国“DDANZI日报”社长,他在“青春Festival(节日)”节目上做过一个爆红网络的演讲,我把这个演讲分享给大家共勉:

我年轻时,去欧洲背包旅行,在巴黎街头看到一家西装店。

就跟穿自个儿衣服似的,我瞅准一套西装就往身上套,连衬衫、领带、皮鞋也统统拿下来穿上了。

所有的一切,就发生在30秒以内,就跟来取衣服似的,一气呵成。

回头一看镜子,真帅!然后我才看价钱,折合韩币大概是12万左右。

当时我身上一共有120多万元。我立刻就想直接买了,不过仔细一看,原来后面多了个“0”,是120万……

我平生买的所有衣服加起来,都没这么贵。但我实在没法儿脱下来,镜子里那小伙儿简直帅得掉渣儿,于是,我陷入了苦恼中。

原本计划的行程还有两个月。每天省吃俭用,只花两万块钱,剩下的两个月我就不会饿肚子,还会有地儿住。先算上这60天分量的安全感。

这60天的安全感给我带来的幸福,能比现在把这件衣服买到手的幸福大吗?仔细一想,应该不会。

(1)算了,走吧!

(2)等哥到了30岁,再回到这里,买件最称心的西装吧!

(3)等等,后面的两个月,不是还没到吗?

当我想到第3项,就果断买下了那件西装,然后去公园露宿。

后来才知道,那件西装的牌子叫作“BOSS(老板)”。

第二天早上一醒,我就开始发愁了,现在身上只有5万,咋整?

我拿着这5万,去找了一个宾馆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边结账边说:老板,我去火车站拉过来3个客人,你就让我在这儿多住一晚吧。还有,如果我能拉过来5个人以上,就按人头给我提成吧。

他说行。

当天,我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拉过来30多个住客。

凭什么?因为哥穿着“BOSS”啊!

仅仅一周,我们的关系就逆转了。老板跪求我说,大神千万别走!

我手中也有了足足50多万了,当时就想到:哥这么牛,干吗给你做生意呢?

当时的东欧国家,比较缺提供住宿的地方。我就去捷克,花了50万租了一套房子,然后直接去了火车站。我心想,这次不光要做亚洲人的生意。

我一把拉过来一个刚下火车的帅小伙儿,说:给你包吃住,跟我干吧。

没理由不干吧?哥穿着“BOSS”呢!

这个英国小子,真是能干,生意直接爆棚了。

接下来我又多雇了几个帅哥靓女来拉客,生意越做越好。

我在那当了一个月的皮包老板,吃得好,睡得香。然后,我离开捷克的时候,兜里一共揣着1000多万。

这一切,是因为当时买了“BOSS”西装,才有可能发生的。

自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一直遵守到现在的原则:“现在就要幸福!”

人们通常认为,幸福就像存款一样,可以日后拿出来用。但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

日后再幸福吧?扯!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只要错过了那一刻就会永远消失。

所以,现在就要幸福起来。

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计划”更可笑、更坑爹的了。

凡事绝不可能按你的“计划”发展。

随心、随欲、随性,享受“现在”的幸福吧。

毕竟,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

没钱不快乐的人,有了钱只会更加难过

我见过太多人把自己的不幸福归为穷。

欠了一屁股卡债,怎么会开心?连一个LV都买不起,上哪儿高兴去?混了这么多年还买不起房子,活着还有什么劲?

上周写了一篇文章,被一群压抑已久的妈妈党围攻,口水差点儿把我淹死。我在文里谈到了没钱但快乐的妈妈,也谈到了有钱很快乐的妈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缺钱的人只看到了后者。她们不停地在我的微博上刷屏留言,不只骂我,也骂其他表示自己幸福的妈妈。她们只要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当妈了就不可能幸福快乐,特别是当你还没钱的时候。

“你不就是想说有钱才能养好孩子吗?我要是有钱能逛街买买买,我也不抑郁!”微博里有个女人一连给我发了N条留言,气势汹汹地说:生孩子老公不管,婆婆一分钱都不掏,没人帮忙带孩子,你说要是你,你怎么办?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满腔怨气,就差伸过一只手来把我掐死了。这质问的口气,倒像是我把她推到了如今的生活绝境。没错,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做。我压根儿就不会让自己从垃圾箱里捡老公,不会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生下来然后埋怨全世界。

我若说,孩子是你的,跟你婆婆有半毛钱关系吗?觉得穷就去努力啊!那肯定又会被喷:呵呵,你说得真轻巧!所以还说什么呢?我总不能过去替你赚钱带孩子吧,所以你继续惨好了。

有个词叫“举重若轻”,我喜欢那些将一切轻描淡写的人,每一句“轻巧”的话背后,都承载着你对生活的背负。你背得起多少,就能拥有多少。王健林一句“小目标”被全国网友调侃,看起来充满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味道,可是你知道人家当年为实现这个“小”目标做过什么吗?

我想告诉所有觉得自己不快乐是因为没有钱的人:你的问题,真的跟钱无关。没钱的时候不快乐的人,有了钱只会更加难过。

因为,你就是怎么都不会快乐的体质。

一个消极者的人生,就是生活无论给了你什么你都不会满足,都会觉得欠了自己的。你总是太容易抱怨人生,又太容易放过自己。

朋友圈这些年充斥着呼吁人赚钱啊、买买买啊、赚了钱买买买啊然后你就会快乐起来的鸡汤。这样的鸡汤,忽悠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小朋友还有点力量,可是对于一柜子爱马仕、香奈儿的人来说,你觉得多买一个包或者一双鞋,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女生。淘宝年消费十万可以加入黑卡俱乐部,她一个月的花费都远不止这个数,随便一个包可能就是有些人一辈子的收入都买不起的。可是那又怎样?她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每晚失眠,觉得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意义。

买买买只可能成为生活的调剂,是奖励自己的小确幸,但是你对生活的不满,一个包包解决不了,两个也解决不了。

没钱是一种状态,但贫穷是一种心态。

我的美容师是个19岁的小姑娘,活泼开朗,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谈到现在的状态,她甚为满意:包吃住,一周工作六天,月入四千左右,赶上个别好的时候,能拿到六七千。在北京,这样的收入在很多人眼中大概已经快属于“过不下去”的行列了吧,可是小姑娘的幸福指数比绝大多数收入是她十倍以上的人要高得多。

我有个朋友,四年前我们一起吃过一次饭,他长吁短叹,感慨收入太低,觉得很不开心。前几天我们恰巧又坐下来吃了一次饭,这四年他的事业发展得很不错,收入也翻了好几倍,不变的是他依旧长吁短叹,感慨自己太穷。

我明白,他不是没钱,他只是穷。认定自己是穷人的人只会一路穷下去,当你不满足自己年入十万时,也许觉得挣到百万人生就会圆满了;可是当你真的年入百万时,你的心理只会更加不平衡,因为圈层变了,你有了更高级的攀比对象。看着人家戴着几十万的名表,开着几百万的跑车,你觉得自己更穷了、心更酸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够有钱。

没钱其实一点也不可怕,要么你降低自己的物欲,从现有的生活中获取满足感——我收入低,买不起名牌,但是靠自己的努力生活,每天开开心心,一样值得骄傲;要么你就努力赚钱,改变穷困的现状。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很多企业家,家境都比你还普通。不是说努力就能上榜福布斯,但是努力的你总比不努力的你要好很多吧?

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淡定从容,不怨天,不尤人。

可是穷很可怕。贫穷的心态会让你陷入一种失衡,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都抛弃了自己;你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只会盯着自己失去的。即便将来有钱了,这种心态也会深植于你的脑海,让你难以去拥抱这个世界。

一个妈妈一旦陷入“我是穷人我最惨”的思维中,就看不到孩子可爱的笑脸、成长的喜悦,她的目光所及之处全是自己的失去:我为了带他,放弃了工作、放弃了身材,如今连个包包都买不起了……而这种心态,最终都会投射到孩子的成长中。

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爱的回应。有位我很尊敬的大学教授曾说,他小时候家里穷,书包、衣服鞋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妈妈教他折飞机,教他写字,教他懂礼貌,教会他爱与责任,即便是在最艰难的连饭都吃不起的时候,他也没有听妈妈抱怨过。

贫穷心态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是原生家庭、人生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一切不开心的源泉。

如果你沉浸在“全世界我最惨,谁也别来叫醒我”的负面情绪中,大可把这篇文章当作满纸废话,继续享受着自己对自己的同情。是的,没有人比你更惨了,而且你的未来也许会更惨。

如果你受够了这样一个压抑、沮丧、负能量满满的自己,我没有办法教你如何变得更有钱,但我可以教你一个简单获取快乐的方法:从丢掉那些没用的抱怨、假装自己很快乐开始。

行为的改变往往先于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当身体“假装”出某种状态足够久时,思维也会开始采取同样的态度。

试一试,和更多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每天对着镜子默念一百遍:我爱这样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很完美!

试着这样做,直到真的能做到。

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那么惨。

你不是无法买房,你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埋单

去家门口的小饭店吃饭,旁边坐着两个北京老爷们儿,一人面前摆着一瓶牛栏山二锅头,喝得脸红脖子粗。其中一个喷着酒气,一口一句满是脏字地咒骂着现如今的房价。我听了一会儿,大概听出了其中的意思:当初拆迁时他没多要房,要了钱,现在钱不值钱了,儿子的婚房还没着落。

“不是我跟你吹,当年这边好房子多了去了,我都没看上!”

有什么用呢?俱往矣!

前两年全民谈股价,这两年全民谈房价,“当初要是买房就好了”这句话的出镜率特别高。几个人聊起天,绕着绕着总能又绕回到房子上,没买房子的咒骂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买到房子的抱怨当年没有趁还有财力时多买一套,好像这些年一切不开心的根源,都要追溯到当初没有买房子上。

可是你若真让他们趁现在买,他们一定会说:再等等吧,房价都这么高了,会降下来的。我有个朋友从2010年开始等着他想买的小区降价,从均价1万等到了7万。

没有人能预测到遥不可及的未来。万一房价真的降了呢,谁又能说得好。只是如果真的降了,这些眼巴巴等着的人就更加不会买了,因为无论降多少,都降不到他们心中的那条底线上。

表面看,是选择失误,没有把握住最好的时机,可是就连上帝也不能告诉你到底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好时机。人们的不幸并不是来自于无法买房,而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埋单。

活着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人生都有A面B面,一旦你笃定了没选的那一面才是最好的,你就永远无法再从现有的人生中获得幸福。

我表姐2000年专科毕业,靠着家人托关系送进了当地最大的科技公司,待遇、福利皆好。可是同年她收到了自己专升本的录取通知书,无论旁人如何劝阻、反对,她都一意孤行,坚决辞了职选择读本科,圆自己的大学梦。遗憾的是,这个本科并没能为她镀金,毕业后整整一年时间她都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赋闲在家。后来勉强进了一家小企业,拿着一份微薄的薪水,挨了十几年。岁月不饶人,如今她鬓角都生出了白发。

于是,2000年便成了她终生难忘的转折点,一提起来,尽是唏嘘。她放弃的那家公司依然是当地的龙头,与她同期进去的人,收入早已轻松过万。全家人连着她自己,回想起来总是难过地说,如果当年没有去念书该多好。

可是如果真的进去了,谁又能保证就一定会一帆风顺,不会遇到调岗、裁员?等待她的最终还会是后悔:如果当初去读了书,现在也许早就是另一番光景?

失意的人讲话最爱以“如果当初……”开头,好像如果把错误归咎于选择,他们就可以不用对自己失败的人生负责。事实上,当初的选择并不能为今日的不幸背锅,并不是做决定的那一步走坏了,而是选择以后的人生都没有走好。

我的朋友A有着和我表姐差不多的经历,同样顶着一家人反对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去读书,后来一路读到了最高学府,如今已经赴美,成了她所研究的领域的专家。

这些年流行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听上去好像是真理:如果我当初选择了买房,也许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创业,如今也许身家早已过亿;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嫁给他而不是他,大概就不会离婚……

当一个人憧憬B面时,唯一的原因就是没能过好自己的A面。然而过不好A面的人,就算给他吃再多的后悔药,换成B面也一样会过不好。

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一个选择是不是错,要隔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光阴去回望、去复盘。其实回望的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选择,而是你为了这个选择做过些什么。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考试,把众生分成了三等,学霸、学渣和普通人。学霸和学渣永远是发挥最稳定的两批人,学霸是不会在乎考题难易的,选择对他们并不重要,什么样的试卷他们都能拿第一。王健林二十几岁就做了街道办公室主任,不辞职,仕途大概也可以平步青云;李彦宏不去创业,也是硅谷成名的科学家。

选择对学渣而言同样不太重要,他们总是随波逐流,即便摸到再好的牌,也一样可以烂在手里。

只有大部分表现平平的人最在乎选择,也最患得患失。任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他们的未来,然而无论选了什么,又似乎都留有遗憾。遗憾的背后,不是错过的一面更精彩,而是已有的那一面你从未全力以赴。

回到看似高不可攀的房价,讲一个励志一点的故事:我的朋友B前几天刚刚在北京按揭买了房,请大家去做客。首付是这些年他自己挣下的,朋友们佩服之余,难免替他不值——不过晚了几年,当年全款能买下比这大几倍的房子,如今却只够付首付。

他淡淡一笑:可是当年的确买不起啊。2008年那会儿我刚工作,月薪才三四千,即便八千一平方米对我而言也是天价,只好拼命工作赚钱。如今月薪早就过了十万,七八万一平方米的房子,努努力还是够到了。

弱者才会去纠结选择的好坏,对于强者,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谨以此文,送给所有站在分岔路口踌躇不定的人:听凭自己内心召唤去选择吧,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选择,而是承担。

二十岁守住嘴,三十岁守住心

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破五”的鞭炮声噼里啪啦,我正好三十岁。

《老友记》里,Rachel拒绝过三十岁生日。曲家瑞说,到了三十岁,一切相亲电话突然都停了。

二十岁的时候喜欢扮成熟,三十岁了最怕别人说老。二十岁的时候,什么错误都可以被原谅;三十岁,最难的是放过自己。经常听到有人说:三十岁还一事无成,觉得自己是个loser(失败者)。

二十岁,你的朋友遍天下;三十岁,想找个说话的人却越来越难,那些看似深厚的友情,在利益面前一秒钟就被打回原形。

有些道理,二十岁的时候说没用,真要到了三十岁,翻看人生的一幕幕,才能恍然大悟。如果你问我最深的感悟是什么,那就是二十岁守住嘴,三十岁守住心。

二十岁的时候向外扩张,少说,多做,给自己做加法,努力扮演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所有受过的苦,都是成长路上的学费。三十岁的时候向内生长,学会做减法,云淡风轻,宠辱不惊,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守住内心的底线。

之前有个媒体采访我,常规问题问完了,突然冒出一句:“我觉得你写得挺好的,但是没红起来,你着急吗?”我当时大概受到了一万点暴击,内心OS(内心独白)是:那你还来采访我?然后故作镇定地说:“是啊,我好急,怎么办呢?要不我写一篇《三十岁还不红,好急哦》。我的读者都很热心,也许会帮我实现这个愿望。”

我这三十年来最缺的,大概就是一颗必红的心。想红不是错,可是有时会出问题。

在前几天的文章《他给老婆孩子买了票,却把自己送进了虎口》里,我举了一个让大家失望的例子。我的邻居屡屡不守规则,故事止步于她三十岁那年。很多人等着看下文,他们以为我没有写完,一定要看到她遭受了什么恶报才觉得圆满。然而很可惜,生活不是三言二拍,她现在过得很不错。更讽刺的是,这才是现实。

有留言说,你这是在打规则的脸。

对,如果什么都有现世报,那谁还敢不守规则?在这个功利的社会,恰恰不守规则的人才是既得利益者,所以那么多人才敢践踏规则。

三十岁你才会真正明白,自己不是活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童话里,你才需要更大的勇气去说服自己,守住内心,不让自己成为曾经最鄙视的那个人。

最好的人生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赢了多少名,而是不疾不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从从容容。

有些人恨透了自己的三十岁,再没人把你当作小孩,错了的人生也不能推倒重来,世界那么残酷,活着那么苦;有些人爱极了自己的三十岁,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好得意,最好的时光才刚刚开始。

更多的人,就像李宗盛的那首《山丘》,也许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站在三十岁的人生路口,别慌张,深吸一口气,只要自己还在,一切就都好。三十岁不红,你还有四十岁;四十岁没有功成名就又有什么关系,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态啊。

无论二十或者三十,不负自己,就是最好的年纪。

我爱我嚣张、恣意的二十岁,可我更爱我沉静、平和的三十岁,有人爱,有期待,不为浮名打扰,也不再需要取悦任何人。有过孤独和失落,重要的是醒来仍有前行的勇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没人爱听你的碎碎念

朋友和老公前两天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大过年的谁也不理谁。两个人的那点摩擦最多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但是她跑来找我,车轱辘话来回来去地说,足足碎碎念了一个下午。

最开始我耐着心想要开解她,后来发现她陷入了老公对不起自己、日子过不下去了的执念中。老公已经向她道了歉,但是她放不下,全然不顾我的一脸疲态,反复地问:他居然敢吼我!你说,他到底要干啥,还想不想过了!

那天事情本来就多,我要抱孩子,还要听她吐槽,什么都做不了,心情渐渐也有点烦躁,感觉全是负能量。最后我没了耐心,打断她说: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她说你讲啊。

我说你现在就三条路: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你要么现在回到家,把话沟通清楚,或者当什么都没发生,好好过日子;要么你去抽他俩大耳刮子,先解了气再说;要么,民政局也快开门了,你去扯证吧!

她愣住了:你不是应该安慰我吗?

我说你也看到了,我现在手头全是事情,我都没时间安慰我自己呢!我有听你吐槽的时间,真的很想很想去睡一觉。

逢人就碎碎念,是一种自私。

以前,我总觉得别人找你倾诉,是对你的信任,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他们能够抓住你碎碎念个没完,把所有的坏情绪都一股脑儿地倒给你,只有两个原因: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你的感受;他们觉得你的时间很不值钱。你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个情感垃圾桶。

也是前两天,我好不容易才抽出点时间出门透口气。那几天实在太累了,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工作,还要兼顾孩子,终于得闲把孩子交给我妈出门透口气,看到有家涮毛肚店开着,我就进去吃,当时只有我一个客人。

结果刚坐下,老板娘就抓住我开始聊天,讲她的工作如何艰辛,讲现在的物价有多贵,又讲到她前几天被一个电动车撞了,司机逃逸找不到,给电视台打电话记者也不来,说了一大堆。我的耳根子从坐下就没清净过一秒,但我所受的教养让我还要时刻保持礼貌和微笑,真是比工作还累。最后我勉强吃了一点就扔下钱落荒而逃,心真是好累。

我通过公众号接咨询一向是付费的,有人酸溜溜地说,哎哟,你真贵,找你聊天还得给钱。我说聊天不收钱,但是我没时间跟人闲聊。咨询,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几百块的收入于我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因为付了钱,你会格外珍惜,说话会直奔主题,不会浪费彼此的时间。

碎碎念,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

当你把伤口一遍遍扒开给人看时,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做吃瓜群众。更重要的是,不管抓着谁都事无巨细地碎碎念,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你并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不怀好意的听众。

我的一个邻居老太太经常抓住人就说孩子不在自己身边,现在自己有多少多少存款,可是有什么用呢。结果没过多久,卖理财产品的、卖保健品的一窝蜂全上门了,还差一点招来小偷,想一想多危险。

如果你真的有难以化解的事情,千万别憋着,一定要找最信任的人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化解。如果你发现一个曾经活泼的朋友突然变得抑郁、沮丧,请不要太冷漠,主动去关心一下他,告诉他,如果他需要一个肩膀,你在这里。但是对于那些凡事就抓住你说起来没完的人,该拒绝时,要学会拒绝。

每个人在求人前都要学会先求己,自省是哪里出了问题,劝自己放下,学会让自己变得乐观豁达。你自己都不能让你自己快乐,谁还能让你快乐呢?你不能三天两头地化不开,有个鸡毛蒜皮的事就抓住别人倾诉起来没完。

碎碎念,是一种慢性自杀。

闲人才会像祥林嫂般一天到晚地碎碎念,忙到飞起时,你连看表的时间都没有。

一个人之所以喜欢碎碎念,是因为生活中缺少了重点,找不到可以投入精力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情,倾诉,是唯一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事情。当有人听他们倾诉的时候,他们就暂时成了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主角。至于倾听者能够听进多少,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他们只是想获得关注,而不是真的想从中寻求解答。

偶尔为之的倾诉,是一种解压;当碎碎念变成一种习惯,沉溺于他人同情的目光和自己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时,生活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你不只是在浪费他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在一点点地杀死你自己。

鲁迅在《而已集》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当你抓着别人抱怨自己买不起一百平的房子时,你可能不知道,对方刚刚丢了工作。没人要听你的碎碎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要打、经要念。

你不是因为过不好人生而碎碎念,恰恰相反,太多的碎碎念,才是你过不好人生的原因。

我们要去什么样的公司工作

一个朋友跟我说,公司现在业务急速扩张,几千万的单子没人跟,HR(人力资源)招聘到了疯狂的地步,恨不能从隔壁竞品家听到个名字就把人挖过来。

这两年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小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越来越难招到人了,员工都奔着福利高、收入稳定的大公司去了。但是你看朋友圈,这些招不到人的老板依旧乐此不疲地给员工洗脑、打鸡血:“你的努力老板都看得见;骂不跑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老板不狠,员工不强;你看老板傻,老板看你亦如是……”

讲真,这就是他们招不到人最重要的原因。

他们笔下的好员工是不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呢?当然存在。问题是,你又有何德何能去吸引他们?凭你给人开的一份远远低于市场标准的工资,还是凭你让人家一天干18个小时?这就跟相亲一个道理,屌丝追不上白富美,最后扔出一句“你不就是嫌我穷吗”——对呀,就是嫌你穷。

有些老板,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迷之自信,给员工开点工资,就真把自己当成了人家爸爸。我有个朋友,是个挺能吃苦的姑娘,被她的前老板各种花言巧语地挖去,一个月开六千,一周上六天班,天天干到深夜。让她一个人扛几百万的KPI(关键业绩指标),美其名曰委以重任。就这样,姑娘还是干了大半年。

后来又为啥离职的呢?因为姑娘要请一天假去领证结婚。老板一听,勃然大怒,大半夜给人家打电话:你结婚经过我同意了吗?你知不知道你现在结婚特别耽误工作啊?结婚和辞职你自己选,不想干就给老子滚蛋!

姑娘还没说啥,她老公就把电话接过来了:滚,必须滚!

别以为这只是个例,这样的极品老板真不在少数。有的老板使劲鼓励员工加班,疯狂加班,加班时间直接和年底的加薪画等号。

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你却想要我的命。命都快没了,是情怀能当药吃,还是期权能让人起死回生?所以我特别烦各种洗脑文,工作八小时之外加班是出于情分也好,是缘于上进也罢,都是个人选择,我若不干,那就是本分。

屁股决定大脑,站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是真的有智慧。

作为一个员工,如果想要一步一步走向金字塔尖,当然要比别人更拼、花更多时间钻研你的业务,要能替你的老板分忧。面对有躁郁症和公主病晚期的老板,你还得充当他的出气筒和私人保姆,所以不能玻璃心,也别太计较一时的个人得失。但是反过来,一个老板,你没资格这么要求你的员工。你给他开的工资,就是让他完成他分内的事情。至于他是不是追求上进,那是他自己的事,你犯不上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指点人家的人生,忽悠人家给你当免费劳动力,甚至每天端茶递水,就差给你泡脚了。你是请员工,不是请勤杂工。

对于有追求的员工来说,工作是给自己干的,成绩是可以带一辈子的;对于没追求的员工来说,工作就是给你干的,不出岔子,那就是敬业爱岗了。很可惜,后者其实占了大多数,不然也不会轮到你来当老板了。

我有个特别聪明的老板,是我这些年接触过的老板里活得最明白、看得最通透的。他告诉我,任何一个公司都是由猪、马、牛、羊、鸡组成的,你只要善于驾驭他们就好了,永远不要对一只猪有一头牛的期望。

你得承认,金字塔上的员工毕竟是少数,都厉害了,你还领导谁去呢?大部分员工就是平平淡淡、本本分分,奉行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儿。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你觉得干到吐血混个总监是成功,我还觉得能天天准点出现在饭桌前和老婆孩子共享天伦是最大的成功呢。

别真把员工当傻子,员工才不傻,现在跳槽成本这么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也许看死他这辈子没什么大出息,但人家仍然不难找到一个下家,而且工资还会越来越高。倒是你,重新招一个员工的成本要高得多,不是走一个来一个那么简单,招聘需要花时间,新员工培训需要花时间,磨合、融入都需要时间,更别提还有人熬不过磨合期就直接走人。大公司可以不计成本,小公司人员流失频繁就是种灾难。

《财富》有份报告,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接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层则代价更高。

留住员工的正确方式有一百种,但是洗脑绝对是最脑残的一种。如今的都市白领收入不高、地位不高,终日满负荷辛苦奔波,到最后或许只落得个血压、血脂、血糖高。一面是生活的艰辛,一面是工作的压力,不规律的作息、无休止的加班、不稳定的饭碗,重压之下,随便哪一根稻草都可能成为压倒职场人的最后砝码,白领们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也正是源自于此,于是持续焦虑、不停跳槽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常态。

所以,留不住人时,不要总抱怨你的员工没有上进心。想要让员工踏踏实实地留下给你创造更多价值,就要让他们有安全感。你给了他们安全感,他们才有可能给你安全感。

首先,钱很重要。

前几天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他跟我吐槽,现在的年轻人不安分,一有点不顺心就撂挑子走人。招人难,留人更难,一点都不踏实。我跟他聊天:

“你给的工资高吗?”

“不高,但是给期权啊!”

“你的平台大吗?”

“虽然是初创,但是有前途啊!”

“你的工作环境好吗?”

“租的居民楼,有钱了会换,但我们有梦想啊!”

我说,找对象得图个有钱、有颜或者人好吧,你哪头都不占,光开空头支票,谁给你卖命?能靠画饼活着的实在是少数,给足了钱再谈理想和情怀,这才是成年人的世界观。

这个钱,还包括福利。其中有显性的,比如各种分红、补贴、报销、礼品甚至年会。前不久鹅厂全员发股票火遍了互联网,离职员工现在说起旧东家还念念不忘。但也有的公司年会拿移动电源当奖品,还有个朋友的公司连移动电源都没有,年会就吃了一顿饭,饭后老板给每人发了五十块钱:你们打个车回家吧。这个朋友说起他的前东家也是念念不忘,就像姑娘们提起自己的渣男前任。

也有隐性的福利,比如办公环境,后者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现在大小公司招聘最喜欢炫的就是什么茶水间、下午茶,号称自己有多人性化。同样是上班,你在谷歌办公室里待一天,和在东莞的工厂里待一天的体验绝对是天壤之别。

办公室是公司提升员工敬业度和归属感最具性价比的一种方式,工资条不好意思晒,发展潜力只有自己知道,但办公环境是一张活名片,随手在朋友圈晒一张高逼格的工作间,效果远胜过招聘时的画饼。

除了福利待遇,好的公司还要让员工能够学到东西,有成就感。工作是给老板干的,也是给自己干的,但是如果干不出成就感,那就只能是给老板干的。一些人际关系太复杂的公司,出来没学到别的,就学会了怎么拉帮结伙、看人下菜碟,时间久了,完全就是在消磨人生。

同样是互联网公司,有的是黄埔军校,出来就能独当一面;有的连技工学校都算不上,出来能保住饭碗就不错了。遇到前者烧高香,遇到后者断舍离。

好的公司要让员工有参与感,能够看到未来。让员工不同程度地参与公司大事的讨论和决策,充分放权。不要频繁空降高管,你一边跟人家说“别计较得失,这是事业,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一边并不信任人家能够独当一面。人家吭哧吭哧卖了半天命,结果一扭头,新官上任来放火了。

让每个员工都能看到希望,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才会有努力下去的动力。

最后说一句,当老板的,也别有玻璃心。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员工才能把你当回事。

我们无力改变潮水的方向,那又怎样呢

老K前两天闹着要辞职,问我有没有好介绍。我说别闹,你不是年前刚刚升职加薪了吗。

他说没办法,来了个新总监,93年的,我上小学那会儿他还在穿开裆裤呢,现在天天把我像孙子一样呼呼喝喝,面子挂不住。挂不住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觉得窝囊,迷茫,现在都90后的天下了,自己还有出路吗?

春节回老家集中参加了几波聚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大家都老了。不止是体现在难掩倦色的脸上,更体现在心态上,饭桌上,听到的全是抱怨。

“跟不上时代了”、“发的工资还不够去植发的”、“发的年终奖,打一针玻尿酸就没了”……

明明感觉自己还是个宝宝,可是一转眼都老了,人到中年不如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似乎越来越小,年轻人们生猛又能干,一下子就把前浪拍死在了沙滩上。

35岁的职场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另一个朋友F也在面临着这样的烦恼。毕业后就去了一家公司上班,辛苦打拼五六年后,终于做到了部门的小领导,刚凑足了首付买了房子,去年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日子看上去挺圆满的。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环境整体变差,公司开始筹划着转型,要走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的路子。

F的工作压力陡增,面对着自己不熟悉的套路、打扮怪异的网红,摸不清套路的热点营销,天天焦头烂额。

他本来想着公司一时头脑发热,“转型”只是和以前一样喊喊口号,过一段时间就蒙混过去了,日子还能回归之前的平静。

不料公司突然空降了一个年轻的VP,90后,海龟,斜杠青年,据说在网上还挺有影响力的,段子、设计、社群,样样精通。

这条90后的鲶鱼,真把公司搅了个天翻地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策划了几个影响力不错的案子,还帮公司拿下了一个很难搞的客户。

总结会上,boss(老板)拍着VP(副总裁)的肩膀,一边夸赞“后生可畏”、一边暗示“老员工们可要注意了,不能拿着公司的钱混吃等死”,一句话说得公司的老同事们一个个面红耳赤。

有些老同事受不了,自己离开了,公司现在的招聘里没有明面上的年龄歧视,但是真正招进来的全是年轻人。

F也承认,这个新领导确实挺有办法的,一些听都没听过的营销手段,他一下午就做出了一个完整方案;听着他插科打诨地打完几个电话,难搞的网红们就搞定了,配合度极高。

不仅有才华、脑洞大,这个新总监还很拼,加班是家常便饭,凌晨一点多发完工作邮件,第二天早上依然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会议室,逼着他们出方案、改进度,每天工作像打仗。

F哀叹:别说拼才华了,跟人家一比,就连身体都拼不过。

上周的例会上,一个同事刚刚把方案递上去,就被领导甩了回来,给出“没创意、套路low(低端)”的评价,几句话说得同事脸像着了火。

同期进公司的几个同事,压力特别大,又想辞职又怕辞职后断了收入来源,除了在茶水间吐吐槽,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前一阵张泉灵的一篇文章《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跟你打》在朋友圈刷了屏,又是引起一阵共鸣。

这届80后,工作刚刚有了起色,才进入婚姻,就迎面撞上了一个不断更迭的新时代,无力改变潮水的方向,还差点做了新时代的韭菜。

中年危机,也切切实实地降临到了我们身上。

看上去意气风发,在单位里混成了个小领导,手下有几个下属,也在大城市里安顿了下来。实际上,这个位置就是个夹心饼干,替老板背锅、挨下属白眼,新进公司的年轻人一个个生猛无比,盯着你的位置;每个月的工资,还完房贷、车贷就只够基本开支了,诗和远方一个都没挣着。

往好听了说,80后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但实际上一家人的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走不了、扛不住。压力巨大的同时,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打开消费网站的购物车,下单最多的就是“葡萄籽”、“褪黑素”、“颈椎理疗仪”……

现在80后最害怕的就是生病,要住院、要花钱、要耽误工作,一个链条脱节,整个家庭运转就崩溃了。

跟几个做猎头的朋友聊了聊,80后的中年危机主要源于:固步自封造成的职业技能退化、不客观的对比引发的焦虑。

离开学校后,很多人就不再学习,不再接触新的事物;整天拿资历、工作经验说事儿,殊不知在这个风气迭代的新时代,资历、经验都在急速贬值,三个月前的新兴事物,三个月后就过气了。

别那么在乎自己的脸面,虚心向年轻人请教,多掌握点新东西,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才是你可以仰仗的筹码。

学着放轻松,大多数的焦虑和挫败感,都是源于和别人的比较,但很多比较并不客观、也没有意义。不必一味和同龄人比较,不如其中的佼佼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不意味着真的被时代抛弃。

站到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在风口上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薪资待遇当然比传统行业要高很多。所以很多传统行业、公务员面对进入新兴行业的飞黄腾达的老同学,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感,觉得自己混得失败。

这种对比完全不必要,不在一个空间里的两个人,无论是薪资还是职业发展都没有任何可比性,要么就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行业里谋求更好地发展;要么就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新行业的知识,鼓起勇气跳出来,一味等待、抱怨、消耗,就变成了被煮熟的青蛙。

人到中年,除了永不言弃,更重要的是一颗平和的心。被年轻上司把策划摔到脸上?没关系,捡起来,重来。不然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