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
14135200000012

第12章 偏科怎么办?

首先应该恭喜你,因为你这样的学生一定是因为某些方面特别地突出,才会显得另一方面比较薄弱。也许你的特长会让你日后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只要付诸努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个起点,没有一个平衡的发展,你可能连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去就摔倒了。这就是木桶原理,想要做一个盛水的桶,必须首先是由四面严实的木板组成,如果某一块木板太短,甚至缺失,那么你永远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清泉。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么多与你一样偏科的同学,还在自己的薄弱科目上不懈地努力,那么同样渴望成功的你,又有什么理由回避这个问题呢?

你不喜欢一门学科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种,因为基础有薄有厚、对老师的爱憎、几次不愉快的经历,等等。但是不管怎样,都应该用行动弥补这一切:

1.千万不要以为是遗传因素。尽管父母有时为了安慰你,会说自己小时候这一科的成绩也不好,但是它并不是你现在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如果给了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以为父母学不好,所以自己也会先天薄弱,那就永远失去了改变的可能。

2.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你来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而不会永远跟着这一个老师。如果你的基础落下了,即使给你一个你喜欢的老师也是无济于事的,那时只会让你在其他老师面前更丢脸。而且,你还可以把这个不喜欢的老师比喻成自己喜欢的某种动植物,但千万不要说出来啊,因为你必须具备起码的素养。渐渐地,你会发现老师身上有很多优点,也变得越来越可爱了。

3.不要以为之前的改进计划失败了,就不去再尝试。你一定已经付出过很多次的努力了,但是因为没有太大的效果就放弃了。其实,也许并没有你自己想得那样糟,就像那幅挖井的漫画,总不能挖几下之后,就断定这个地方没有水吧。虽然你之前列出的计划只完成了一部分,但是这些都是在进步啊,真正失败的原因不是你没有天赋,而是你没有继续坚持。其实只需要再坚持一小时,或者再坚持一天,就会多一分看到成功的希望了。

4.用已知的方法来学习。你其实是知道怎样可以提高成绩的,是的,你本来就知道。因为你在其他学科学得很好,证明你有一套自己的成功方法。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你的强项学习方式运用到这门薄弱的学科上就可以了。这样你就完全清楚自己用了多少力气和时间,也心知肚明自己学到了哪个程度。

5.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提分步骤。任何知识,只有学得懂,才会有兴趣。如果上课完全不知所云,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那么就不可能学得开心。一旦预习的习惯养成,每一堂课都相当于是老师在上一对一的复习课。那么,薄弱学科就会转变成提分科。

6.安排好学习时间。越是薄弱科目,越应该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学习,既可以保证效率,又能使自己不增添厌烦情绪。如果是把所有学科都做完了,才开始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入弱科的战斗,只会更加迷乱和不在状态,甚至会认为完全是因为讨厌这个科目才如此的。事实上,只是人的精力有限,而此时你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

7.掌握遗忘规律进行复习。不要以为自己总是忘记学习和复习的内容,是因为自己不擅长这个学科。事实上每个科目都会遇到相同的情况,只是你不自觉地乐于翻看自己喜欢的学科,或者选做那个学科的习题,这是一种无形中的复习,所以并没有过多地遗忘所学知识。对待弱科也应该如此,不要复习一遍就完成任务一样扔到一边,而是要制定好周复习计划和月复习计划,这样才能把所学内容烙印在记忆中。

8.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运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会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和用武之地。那么不妨刻意去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知识点,无论是实践还是试验,都会让你发现这一门学科的运用价值。发现它原来很有用时,你就会想多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

9.多和任课老师交流。不一定是去问学习方法和疑难题目,可以试着和老师讨论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喜欢的书目。总之,跑办公室不一定都是为了快速提高分数,而可以变成与老师交流思想、增进感情。接触几次之后,你会发现双方的态度都变了:老师发现了你更多的优点,从而会加大对你的鼓励;你也会发现老师或者这门课程里更多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10.不要寻找理由和借口。学不好一门课,很大的原因就是你的基础不好,在基础知识的技能和掌握上存在缺陷,所以总是理解不透、应用不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你“偏科”造成的,也不应该作为继续“偏科”的理由。这一切只是因为你没有付出努力,应该立刻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才能迅速地改善状况。千万不要以为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你“偏科”了,铺好了退路,就可以坦然面对任何败局了。

在此分享三篇美文,如果读完之后,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行动的理由,拜托你,也不要再“虚心”向我请教怎么提高自己了。

我学英语起步很早,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开始,除了学校里上课,还上了兴趣班。因此,在初二之前,我的英语成绩一直还是不错的。虽然四年级转学因为教材不统一落后了一段时间,但在老师和当时最流行的鹦鹉鸟复读机的帮助下,我的英文依然是班上成绩最好的。

初中老师要求我们背会每篇课文,但到了初二的时候,课本的文章越来越长,我就懒得背了,也就是多读几遍而已。那时候老师也没有特别严格地查,而在我看来,背课文是那么的无厘头和可笑。加上我越来越喜欢自由奔放不拘小节不苛求语法的外教口语课,就更加不愿意背课文,也不怎么好好听英语课,开始摇摇欲坠般晃荡,原来扎实的英语功底一点点开始瓦解了。我所不知道的是,对于刚刚学外语的小孩来讲,背课文是最好的形成语感的方法,就好像背唐诗宋词一样,功能并不在用,而是形成对文字语言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我能脱口而出好多文言古词,但对于英文,这么多年就记得一句“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其他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渐渐地,我的英语成绩出现了问题。严格的语法我分不清了,阅读理解也开始发生混乱,连最起码的选择填空也开始模糊得觉得好像哪个都行。成绩下降,就开始做无数的习题,但所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混乱和模糊。不能说我不会,也不能说我会,但就是不断出错,成绩平平。那时候我的前桌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她从初一开始就认认真真地背课文,直到中考后我们分开。她的妈妈在她初三的时候从国外回来,那一年,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中考英文得了满分150分,而我只有120多分,我甚至还拼写错了一个简单的单词。

后来,前桌女孩高中上了全省第一的学校,我只上了全省第三的。再后来,她出国上了名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又上了更有名的学校。而我,高中英文提升了难度之后,更加模糊。初中都懒得背,高中更没时间和兴趣,英文开始成为我一门表现平平的科目。再后来,我不得不在一个二本的校园里,起早贪黑地恶补,熬了那么多夜,下了那么大的气力,最后也只是个比同班同学好,但仍没有成为优势项目,勉强够找工作面试开个英文会议,但再高级点的,比如英文对话超过2小时就歇菜了。

那时候我总说,前桌女孩英文成绩好,是因为她有个英语很好的妈妈,能当24小时随身老师。可直到今天我心里都很深刻地记得,我是如何开始偷懒,如何开始一点点懈怠,如何开始在别人背课文的时候窃喜自己不用那么苦。

我不能说,我和前桌女孩在成绩和人生上的差异就是从背课文开始的,也不能说我们两个如今的生活谁好谁坏,但是这件小事一直提醒着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习惯开始拉开的,无论是当时的考试成绩,抑或更大格局的未来。纵观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人生,也都充满了这种偷懒和得过且过,这并不是单单出现在英语课上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必然罢了。比如我除了数学,其他学科也都学得不好不坏,不精通也不透彻,文史类需要背会的,也都挑肥拣瘦地背,而现在生活中的我也总是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就算有能力过精致优雅的生活,也依然毛毛躁躁得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每当我们的人生不如别人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别人有好爹好妈好家庭,别人有钱有势有好老公,别人有好老板好公司好待遇,总觉得自己啥都没有才造成当下的窘境。其实,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自己心里特别清楚,无非是从生活中一点点的差距中开始的。比如我的朋友中有晨起党,早晨5点就起床开始晨跑,一年后就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得个小奖;有读书党,一年能读近百本书;有写作党,每天更新5000字,一个月写成了一本小说冲上豆瓣阅读首页。我的晚上在刷手机跟代购聊天买货中度过,想读书只能在一两点,筋疲力尽的,更别提早起晨跑了,写作能一周更新一篇1500字就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没必要跟别人攀比。嗯,可关键是,不由自主地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跟自己比来比去还那个德行可怎么好?

回过头来想,如果我妈妈也是个精通外语的人,或者随便精通别的学科,我就一定能得满分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从最开始就不是个扎实学习的人,外力再好又能怎么样呢?也就是俗话“烂泥扶不上墙”

的意思。

我有一个前辈,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读报纸30分钟,比如《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每天在地铁上读一本杂志或者粗读一本书。其实都是粗粗看过,并不精读。我们当时都嘲笑他,现在谁还读报纸啊,您真是又红又专啊。但当真正工作,与客户开会沟通的时候才会觉得,党政经金随口就可以来,客户对前辈每次的指导意见都心服口服,我们这种天天看天涯八卦论坛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仿佛什么潮流都知道的人都跟傻子一样,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有时候自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才后知后觉。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以前在墨尔本的一个室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在我这里马上要凌晨三点的时候。他让我猜他现在在哪里,我说不是在墨尔本嘛,你还能去哪?他很神秘地说,不是哦,我现在在西班牙。我愣住了。因为很久之前我在人人相册里看到有关西班牙的照片时,曾跟他说,西班牙那么漂亮,自己将来一定要去一次。没想到,在我就要把自己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忘记时,他的电话就这么来了。到最后,站在我最想去的地方的人,却不是我。

挂了电话后,耳机里正好放到阿姆的《lose yourself》,依旧是那熟悉的节奏,依旧是那段:Look, if you had one shot, or one opportunity. To seize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In one moment, would you capture it or just let it slip?(瞧着,如果你拥有一次,一次机会。去完成你曾经梦想拥有的一切,此时此刻你是抓住它还是仅仅让它溜走?)不知为什么,此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幸福来敲门》,是男主角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在车站的厕所里过夜,是他身上只有20美分的日子,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

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

老爸同事的女儿,比我大三届,我刚进那个高中时她已经出国两年了,正好我们的老师是一样的。高二时,老师给我们读了一封信,是她从英国寄回来的。她说现在过得很好,谢谢老师当年的教导,然后老师慢慢地念出信的最后几个字——来自剑桥。我当时就懵了,对那种学校也只有敢想的份儿了。老爸总是感慨地对我说,一个女生,能那么优秀,真的很不容易。后来有幸跟她见面,她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因为想要过自己的人生吧,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决定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

突然就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出国时,不到17岁。奇怪的是在机场时,我并没想象中的那么不安,我只是反复告诉自己,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不管怎么样,也要走下去。可是留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恋爱也是无疾而终,毕竟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一时兴起去打工,却因为太累,最后还是辞职了。

后来有一天在脸谱网上看到Leo,一个澳洲本地小伙,成绩好到令人发指,最可贵的是他的性格还很好,做事能力好到让人嫉妒。我就开始跟Leo聊起最近的生活,到后来就变成了我的诉苦。等我说完了很多,我看到他打过来的字:我到现在都用不起iphone这种在你们那里随手可见的东西,我现在的学费都是自己赚的,你虽离家很远,但你父母一直在后面资助你,你每天就做这么一点事情,你凭什么说自己撑不下去了,你有资格吗?那些比你累的人都没说什么,那些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得多,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唉声叹气?

然后他对我说了一句我到现在还一直记着的话: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

我突然间就醒了,我一直只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人身上的闪光点,却不知他们到底是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代价,才换取了这样的一个人生。我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抱怨?我为什么要出国,在那个时候义无反顾的自己,怎么现在反而后悔了呢?什么时候起,那个有着梦想的自己就死了呢?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青春很苦涩,老是在想这么下去会不会有未来。自始至终也没能对这个不属于我的城市产生过一丝归属感,很多想法都只是一闪而过。为什么明明知道时间那么少,青春那么短,想得最多的,不是怎么样去接近梦想,而是反复地不安疑惑?

从我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无法回头的青春。记得上次一夜没睡跟朋友去山上看日出,偶然听他们说起自己之前的生活,才明白不管是表面多么快乐优秀的一个人,不管是外表多么光鲜漂亮的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结和苦涩的过去。就像是青春注定要漂泊和颠沛流离一般,那些流过的泪受过的苦,总有过去的一天,又有谁的青春不曾苦涩过?

一个人二十岁出头的时候,除了仅剩不多的青春以外什么都没有,但是你手头为数不多的青春却能决定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你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在于在这个阶段你想要什么。一个人一辈子能去过几个想去的地方,能看过几处难忘的风景?能读到几本改变你人生的文字?又能经历多少次难忘的旅行?这个世界那么多不顺心的事情又能怎么样,对他们说一句fuck you,然后继续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像阿姆歌里唱的那样,我不能在这里变老。我要在变老之前,做一些到了80岁还会微笑的事情。

我想,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曾退缩过。

我当老师这些年,最怕学生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怎么学英语?

我脑子里一堆“羊驼”:如果我能用一句话回答清楚,请问我为什么要开一个20小时班跟你讲。

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会扒拉一下发型,潇洒地告诉他:好好背单词。

结果,一个学生说:怎么背单词才是最有效的呢。

我无奈地说:每个单词读三遍。

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学生每天都把单词读三遍,然后告诉我:我最后考试还是没过。是你告诉我读三遍的,虽读了三遍还是没用,我还坚持了那么久。

后来的一次机会,我跟她一对一辅导,上完课后,我看着她凄惨的词汇量,问她,你到底怎么背单词。

她拿出翻破的单词说,说:就是按你说的,读三遍啊。

我于是看着她读了十几个单词,然后让她合着书,读了第一个她读过三遍的单词。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挠挠头,说:忘了。

关于学习方法,是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纠结的话题。我们报培训班也是希望能掌握一套对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而这市面上的所有老师都在传授着“神奇”的学习方法,他们有些是“武林高手”,有些是“江湖人士”,他们告诉了你很多办法学英语,比如说早上起来晨读,比如说晚上睡觉前看一篇阅读,比如说把单词写在小纸片上,比如说单词要读三遍。你用了,可对自己没用,是不是因为这些方法错了?不是,而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太注重学习的方法,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用这些方法背下来这些倒霉的单词。有时候由于太纠结如何走,竟然连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去。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第一步能走得潇洒霸气,却一辈子没有迈出第一步。

而只要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背下来这些单词,方法其实就不那么重要。学习跟其他东西不一样,你需要重视的,是结果。这世界上的方法那么多,你何必要因为老师或大家的评价而使用这个方法,却忘记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达到提高能力效果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刚开始当英语老师的时候,背单词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对着字典不停地一遍遍来。效率不高,经常背前面忘记后面,后来我听很多老师说过,第一遍忘记很正常,那就再背第二遍,背第三遍,我坚持背第二遍的时候,逐渐发现挫败感太强,根本坚持不下来,意志力被消磨得一点不剩。于是慢慢琢磨,自己发明了一套方法,背了一遍单词后马上开始做大量的真题,把单词放在题目里背诵,当单词有了意义,背单词的效率就高很多。那时,我经常嘲笑那些把单词书背好多遍的人,后来我见到了一位业内很厉害的翻译,惊奇地发现,他学英语的方式,就是把单词书背好几遍,背了忘忘了背,坚韧不拔,成效颇佳。

那一刻我惊讶了,忽然明白了,所谓学习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的节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效果的才是最好的。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来不问今天我要学到点什么,只是刻意地追求学习的方法,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心想,我明明按照这个方法做了,怎么一点效果都没有啊?

仅仅是因为,在学习的开始,我们忘记了目的是什么,只是过于追求所谓万能的方法。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方法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所有的天才,都是不走寻常路才变得卓越。甚至,每条路都能到达远方,多尝试几次,多听几方的建议,剩下的还是要靠自己坚强地走。

正确的路,加上不停歇的步伐,就总能走到终点。

你一直在想第一步怎么优雅地走,或者边走边怀疑自己走得够不够完美,这样能到终点才怪。

在每次学习的时候,你是否问过自己,今天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走到哪里。没有目的的旅行只能叫漫游,没有目标的学习只是叫看起来很努力。形式什么的,根本没必要纠结,适合自己就好。

我想起我的高中童鞋Z,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听讲,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玩俄罗斯方块。老师让自习,他在下面看漫画。班上同学都称他为天才,虽然平时不怎么爱讲话,但考试成绩还特别高。而我更加了解他,因为他是我同桌。此前的几个同桌,全是因为他,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于是老师换我跟他坐的时候,跟我千叮万嘱,说:你千万别受他影响。

那时我学习特别刻苦,每天上课笔记记得超认真,下课还去问老师问题,但考试总是考不过他。我经常很奇怪地问他,你到底怎么学习的?

他笑笑,说:就这样啊,你也看见了。

有时候被我不停地问烦了,他简单地说:我回家学习很刻苦的。

我很幸运,没有被他影响。因为我本身不算聪明,就只能每节课听讲,坚持问老师问题,做练习。而很多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都以为他的方法适合自己,也上课跟着一起玩儿,最后都一落千丈。

几年后的同学聚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父母是高中老师,每天回家都会让他做很多习题……

所以,关于学习,形式方法不重要,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关键看是否适合你,是否能学到东西,是否从中受益。记住,不求目的的学习都是作秀,不问效果的努力都只是浪费时间。

摸清自己适合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埋头努力了。

别怕走弯路,走了弯路再调整一下就好,总比站在起点花那么多时间想如何走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