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大全集)
1413900000042

第42章 与亲戚间的相处之道(2)

示弱一时,赢得一世

示人以弱也就是把自己比较强的一面暂时隐藏起来,而向别人展示自己比较弱的一面,给别人一个不太强大的感觉!这里的“弱”,并不是展示自身实力的“弱小”,而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一种谦和的、柔中带刚的处世原则;示弱是为了便于双方的沟通、争取对方的理解、避免矛盾的升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相关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了汉朝的创立者;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最后成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值得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争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的些许抵抗,所以得以先入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做了王者,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添油加醋地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10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40里地,兵力悬殊,力斗的话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了。”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人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是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大松了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为他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楚汉之争这段恢宏的历史虽已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刘邦遇强则避,适时示弱,却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朝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从楚汉相争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项羽处处逞强,最终难以坐得天下;刘邦懂得适时示弱,因而在秦末乱世最终胜出,一统四海。我们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谓的“弱者”是在不该当“老子”时绝对不逞英雄气概,但一旦得势就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一举强攻以获得成功。这就是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当别人的“老子”当然好,可以指手画脚,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当“老子”的,很多时候人难免会失意,这就要有点心计,先当“孙子”,以求日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即力量的强大者,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即为强者;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在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强者不会永远强大,弱者也不会永远弱小,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当“孙子”时就当“孙子”,千万不要强出头当“老子”。

避开强势,以柔克刚

一只狼在路上遇见一只羊。狼说:“我要吃了你。”

“狼先生,你要吃了我,我非常没有办法。不过,我提醒你注意的是,我可绝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软弱无力的弱者,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头公牛。不信,你可以让我试试。”羊说道。

狼哪里肯相信,于是,它找来一头力大无比的公牛,让它与羊搏斗。为了防止羊临阵脱逃,狼把羊和牛关在一间屋子里,自己在门外等着。

开始,狼在门外听见里面传来一阵阵“咚咚”的声响。后来,声音渐弱。最后,完全没有了声响。

“哈哈!说大话的羊一定被牛抵死了,该我去品尝美味了!”狼说着,打开了房门,要看看羊成什么样了。然而,从门内昂首阔步走出的,不是那头高大健壮的牛,而是那头矮小瘦弱的羊!

而那头牛呢?正躺在屋里有进的气儿没出的气儿啦。它头上的犄角己经折断,鲜血满头都是。

“天哪!那只古怪的羊怎么把你打得如此惨呀?”狼说。

“唉!其实,我是被我自己的蛮力打败的,我每次鼓足力气向羊冲去时,它都灵巧地一闪,而我则硬生生地撞在石头墙上。我越扑越生气,越气就越容易撞到自己。而它呢,越躲越灵巧,越闪越得意。我就在它的得意和我的暴怒中受了重伤。”牛老老实实向狼交了底。

“喔!狡猾的羊!原来它是以退避为进击呢,我得赶快抓住它!”狼恍然大悟地说道。

狼赶紧出门找羊,然而哪里还找得到呢?退避的羊,成了这场较量中的最终胜利者。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几只“狼”,那个时候你准备如何对付他们呢?是像小人物一样针尖对麦芒,还是和大人物一样斗智不斗力,和故事中的羊一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后一种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大人物认为,战胜对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打倒他的人,而是打倒他的心。要征服别人的心,必须要从感化他的心灵、摧毁他的意志入手。

其实,人生有时候就像砍柴,当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与其费尽周折把它们都掰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装回去,还不如找根儿绳子把它们捆起来背回去,既省时又快捷。

炼钢冶铁,须用柔火才能将钢铁烧熔。立身处世,也最忌用强。倘若对方跟你以强对强,必然出现“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两败俱伤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柔克刚的高手,恐怕更要败个稀里糊涂。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众所周知。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了。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捺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时之气,反而会激起孟获族人的敌忾,竞起效尤,那么他不但会对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他顾而被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川蜀。

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不同的人遇到别人高高在上不怀好意的打压,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往往将此看做是人生和事业的尽头,他们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怨天尤人听天由命;而有的人,大有进取之心,往往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唐朝开国之君李渊就是这样一个有进取之心的人。

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还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要有心计,就应该懂得变通的道理,如果暂时不得势而依附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得低下你的头,收敛自己的个性,以隐忍换得以后的腾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低头收敛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自讨苦吃?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这是明哲保身的心计所在。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并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一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莫名其妙的指责和讥讽都可能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可以选择离开,但是前路艰难,祸福难料;你也可以选择留下,以低调的姿态慢慢融入这个集体,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如果你不想做令人憋闷的“檐”下之人,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在人屋檐下时,如果你不想碰头,最好的办法便是低头,在生存与尊严的矛盾中,有心计的人会先把尊严放在一边,顽强地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屋檐”拆得掉拆不掉,你总会受伤的,老祖宗早就有“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要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来个“鸠占鹊巢”,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先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