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说服别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感上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说服别人。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
在劝说别人时,应推心置腹,动之以情。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千百年过去了,以情来感动对方仍然没有改变。要想说服别人,就要设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巧妙刺激对方的感情和情绪,使用激将法、赞美等方式来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利益的驱使。
以情动人
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它面前,纵然是坚冰也能被融化。
——罗曼·罗兰
人是情感动物,对感情尤为敏感。我们在说服别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之外,还有情感信息。这种情感信息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功能不仅是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要打动人的情感。
在说服过程中,话语所包含的情,会在传递观点、看法的同时产生语言魅力和感染作用,从而取得圆满的说服效果。有句谚语说:“情自肺腑生,方能入肺腑。”列宁也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才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这就是说,说话人的感情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情感的支配,才可能产生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林肯在当总统之前是一名律师。有一次,一位老妇人找到林肯,诉说了自己的不幸,请求他帮助。老人是独立战争时一位军人的遗孀。丈夫战死后,她就靠不多的抚恤金维持生活。这位烈士的遗孀照理应该受到好好照顾,但是负责管理抚恤金的出纳却欺侮她,在老人领取抚恤金时,要她交手续费,而手续费竟占去抚恤金的一半。
林肯听后很是气愤,他答应帮助老人起诉,维护老人的权益。
法庭开庭后,被告矢口抵赖,而老妇人一方又没有任何证据。林肯很清楚这次辩护的艰难,因为被告的勒索只是口头向老妇人提出的,既没证人,又没证物,在被告不承认的情况下,对原告一方十分不利。
轮到辩护人林肯发言了。
林肯没有去指责被告的不道德,而是面对听众,用那极富感染力的声调去描绘当年的独立战争。在说到那些爱国志士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之时,他的嗓音哽咽了,眼里闪着泪花,把听众带到了对战争场景的回忆。很多人被他动情的语言所感染,有些人在暗暗地流泪。
这时,林肯说:“现在这早已成了历史,一位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于地下,可是他那衰老的遗孀却在我们的身边。可以想象,这位老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的家庭。但她为战争付出了亲人,变得贫穷而无依无靠,只得向我们这些享受着先烈们争得自由的人们求助。朋友们,难道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听众们被林肯的发言打动了,有的眼泪直流,有的表示要解囊相助,有的竟扑过去要撕扯被告。被告一时陷入了千夫所指的困境之中。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谴责了被告,并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被勒索的判决。
现代研究证实,人的言行是由感情决定的,情感的号召力往往比理性的号召力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说服的情形很多:无论是在失意或在反抗的时候,在需要金钱或支持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和你的想法同步,你常常要借助情感打动对方。
有个男孩想要求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但是,男孩怕遭到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于是男孩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苦苦哀求或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见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颇为天真而又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事后,这位母亲谈起这事,说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钱,也不能太委屈孩子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句动情的话就说服了母亲,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以荣誉感刺激对方
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希望获得别人肯定的欲望,这也是促使人类产生干劲的能源。如果能利用这种心理作用,即使是面对一些令人提不起精神的琐事,或麻烦的工作,也能激起一个人的干劲。
有一所私立中学,在每年的旅行时,学校总要分一些事情给学生去做,但历年来被选出的学生都没有兴趣,或根本不想去做。直到有一年,学校把这些选出来的学生冠以“旅行委员”的头衔,结果,所有被选出来的学生都非常踊跃地抢着做。事实上,工作的内容完全不变,只是冠上了头衔而已。
头衔的功效,是针对一个人的荣誉感而产生的。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就善于运用这种“赋予名号头衔”的方法。拿破仑曾经为他的军队定制了各种荣誉勋章,并颁发了15000个给他的部下,又把18个将军升为“法国元帅”,以及称他的军队为“无敌陆军”。有人批评拿破仑用“玩具”捉弄摆布饱受战争洗礼的老兵,而拿破仑则答道:“人就是被玩具所统领的。”
美国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只不过改了一下员工的头衔而已,便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服务质量。之前这家公司的管理阶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被送错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要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作诊疗。戴明博士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大多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提高公司的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这么简单就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在司机的头衔被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30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错误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从此公司一年可以节省二十几万美元。
戴明博士的这种头衔赞美法,让员工感受到“我和别人做的工作不大一样”,这样,即使工作的内容没有改变,薪水没有增加,也能使他们产生干劲。
在现代社会里,以“头衔”作为诱导手段的处处可见。一个政治家可能拥有很多头衔,例如他可能是××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又是××学会的会长,因为拥有很多头衔,往往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鲁丝·霍普斯金太太是一位小学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当她看过班上的学生名册后,在对新学期感到兴奋和快乐的同时却产生一丝忧虑,原来她班上有一个全校最顽皮的“坏孩子”——汤姆。汤姆三年级的老师,曾不断地向同事或校长抱怨。只要有任何人愿意听,他就会不停地说汤姆的坏话:他不只是恶作剧而已,跟男生打架,逗女生,对老师无礼,在班上扰乱秩序,而且情况好像愈来愈遭。但唯一能让人放心的是,他很快就能学会学校的各门功课,而且非常熟练。
霍普斯金太太决定立刻面对“汤姆问题”。当她见到她的新学生时,她这样说道:“罗丝,你穿的衣服很漂亮;爱丽西亚,我听说你画画很不错……”
当她念到汤姆时,她直视着汤姆,对他说:“汤姆,我知道你是个天生的领导人才,今年我要靠你帮我把这个班变成四年级最好的班。”
在开始的几天里,她一直强调着这一点,夸奖汤姆所做的一切,并评论他的行为证实他是一位很好的学生。有了值得奋斗的美名,即使是一个9岁大的男孩也不会令她失望。而他真的做到了这些。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如果你希望改变其他人的态度和举止时,请记住这条规则:“给他们一个美名,让他们为此而努力奋斗。”
“激将法”的妙用
我最好的朋友是激发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的人。
——亨利·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