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要说服有问题的学生,如果用正面劝解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虽说这是他本人的问题,但也要当做与他无关,他便能很乐意地接受,并且不伤害到他的自尊心,他也能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当张三把王五和丁六说服后,他自然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并改过自新。
想要说服难以说服的人,何妨给予他一个说服别人的任务。
主动示“弱”
言语当然是人类使用的最有效的药物。
——拉迪亚德·吉卜林
有经验的说服者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会选择恰当的时机,主动提及自己的观点或产品等可能具有的一些“欠缺”——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可思议,似乎在拆自己的台。但是,人类的心理是很微妙的,主动挑明一些不利信息,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从而促使他下定决心接受你。
1787年,在美国费城举行了宪法制定会议。会议中,赞成派和反对派的争论,使讨论变得白热化。双方出席者的言论都非常尖锐,最后演变成人身攻击,会场充满了火暴和不信任的气氛。在会议的关键时刻,持赞成意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收拾了混乱的场面,独排众议,促使宪法通过。
面对反对派猛烈的攻击,富兰克林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反对派说:“老实说,对这个宪法我也并非完全赞成。”
这句话使议会纷乱的情形突然停止了。那些反对派的出席者听了这句话后愣在一旁——富兰克林对自己所支持的宪法居然不完全赞成。富兰克林等了一会儿,又继续说:“我对于自己赞成的这个宪法并没有信心。也许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对于较细的法则还有些异议,但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项法案是否正确持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种态度下来签署该法案的。”
由于富兰克林的这番话,反对派的激动和不信任态度终于平静下来。一般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感,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或者说“没有那回事”,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因为这样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这也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于其所说的话,就会存在不信任的潜在心理。如果为了要让对方相信自己,除去他的不信任感,而一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的意愿,这时,你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些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富兰克林就是利用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使对方反而对自己产生信任感。
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即对方先向自己挑明不利信息和缺点的话,即刻就会认定对方诚实。反之,如果讲得天花乱坠,反而会使人产生怀疑而提高警惕。据说这也是诈骗者常用的欺骗手法之一。
桑先生就曾经陷入了这样一个圈套。诈骗者在劝说桑先生集资入股时,说了这样一些话:“你如果投资20万元入股,在年底要分红20万元估计是不可能的,但是,分红10万元是肯定不成问题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取得了桑先生的信任,使一开始还犹豫不决的他开给骗子一张20万元的支票。
骗术大功告成的决定性语言就是“在年底要分红20万元估计是不可能的”这句话。骗子巧妙地将负面信息融入了谈话,给予对方安心感。如果骗子说的都是“好事”,估计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地相信他。
让对方参与进来
教导他人时必须看起来不是在教导他,而是把他不知道的事情看做他忘记的事情。
——亚历山大·蒲柏
要想把你的想法和愿望变成对方的,就要让他加入你的阵营,参与你的活动。人的潜在心理经常会对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有一种参与意识,有一种“想了解得更深”的“参加欲望”。虽然有时不想去理会某事,但这种想法却违背了潜在心理的要求。例如,平常总认为参加会议非常无聊而不去参加,但如果想到只有我一个没有参加,就会有强烈的被隔离感,这时从无法满足参加的欲望中,就产生了一种不满的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设计了这样一项实验:实验者登门拜访许多家庭主妇,希望她们支持一项宣传交通安全的活动,只要求她们在一张请愿书上签个名,并告诉她们这个请愿书将交给参议员,使他们为立法鼓励安全行车而努力。所访问的妇女几乎都同意签名。
几星期后,另一些实验人员又去要求许多妇女在她们家的庭院草坪上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大牌子。结果,以前同意签名的妇女中有55%的人同意立大牌子,而起先未被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名的大多数妇女(83%)都拒绝了这一要求。
实验说明,即使对方对这类事情完全不感兴趣,但如果能在一开始就让对方成为参与这类事情的人,他们就会产生对该行动的态度,即觉得自己对参与的活动负有责任,这就消除了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对抗心理。所以,当随后再提出与此类事情相关的要求后,对方就感到不难接受了。
事实上,这种共同参与能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道理很简单,一起同甘共苦过的两个人,感情自然就会很深。即使是陌生人,只要有过共同参与某件事情的体验,也会马上成为好朋友。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男一女,他们以前一直是一般的朋友关系。有一次,他们随一帮朋友一起去野外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两人跟大队人马走散了。为了避风避雨,两人逃进了不远处的山洞。经过这次接触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好,半年后竟然结为伉俪。
注意到人的这层心理后,如果你想争取某个特定的人,具体做法就是让他参与谋事或共同行动。例如,对一些意志消沉的员工,如果能让他参与从未参加过的会议,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些平日里工作懒散的员工,此刻却充满干劲。
有些时候,我们无法让对方直接参与,如果能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让对方参与进来,也会大有益处。
在学校里,对一些在课堂上吵闹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以训斥的方法使学生暂时安静下来,但这种方法会令教室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从而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一些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这么做,他们反而会有意无意地指点那些顽皮学生邻座的同学读一读课文或问一些问题,那些吵闹的同学便立刻安静下来,并且集中了注意力。这也可以说是用间接说服的方式,提醒他们参与上课的意识,而且也不会产生紧张的气氛。
这种做法也适用于会议中。在会议上,总有一些人对会议的参与意识十分淡泊,在会上半句话都不说,而对于会议的结论,又总是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若是要他们发言,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意见,所以用直接点名发言的方式,不一定起作用。如果集中指点其左右的人来发言,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因为他们觉得左右的人都相继发言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继续保持缄默。这种心理反应对迫使他们积极发言最具效用,也不会产生直接点名带给他们的难堪和反抗心理。
本章总结
利用混淆目标说服对方的六个要领:
要领一:把动机隐藏起来,通过语言和心理攻势,巧妙地将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甚至把自己的希望和愿望变成对方的,这种方法在直接说服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值得一试。
要领二:说服对方的时候,如果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方会有压迫感,但若使用对方用过的表现法,就完全不同了。
要领三:学会有意识地说“对!你这样说,倒使我想起……”或是“正如你所说的……”等,这就是利用对方的话,让他们说出你的意见的连接语。
要领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请教能起到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在与人说话时,如果你主动以一种请教式的语态和对方说话,往往能满足对方的自尊心,也更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
要领五: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即对方先向自己挑明不利信息和缺点的话,即刻就会认定对方诚实。反之,如果讲得天花乱坠,反而使人产生怀疑而提高警惕。
要领六:想把你的想法和愿望变成对方的,就要让他加入你的阵营,参与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