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老板沉思录
1418900000067

第67章 鸿海集团:扎根中国 全球运筹(1)

郭台铭语录:

1.公司的经营理念——爱心、信心、决心。

2.公司的工作精神——融合、责任、进步。

3.主管每天要做的四件事——一是定策略,二是建组织,三是布人力,四是置系统关于产品研发

4.全球化思考逻辑——客户→产品→功能(即系统)→地理位置。

5.企业改造三部曲——改善(最容易)、改革、革命(最困难)。

6.事业成功的要素——意愿、专业、耐心。

7.竞争导向赢的策略——生意型态→经营的策略(核心竞争能力)→建立系统→建立组织→找对人才。

8.品质是什么——就是客户愿意用两倍的价格来跟你买,而且还很高兴。

9.领导——任何一个组织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领导。领导,须有独裁为公的决断勇气。

10.人资工作的重点——找到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培育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建设了多少有用的系统,举办了多少有益的活动。

11.成功的三部曲——策略、决心、方法。再加上有好的人才与组织去执行。

郭台铭简介:

郭台铭全球杰出晋商领袖获得者,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

1950年10月8日出生,祖籍山西省泽州县(现属晋城市)南岭乡葛万村人。

1971年台湾“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

2001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2002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烟台莱山区的“永铭中学”正是他与母亲初永真女士(籍贯山东烟台莱山区)捐资1500万元创办的。

“鸿海”于1988年赴大陆投资,现今“鸿海”已成为大陆台商的第二大出口商,“鸿海”大陆厂的成本竞争优势、研发技术不断提高,获利更是逐年提升。据悉,鸿海连续五年来销售成长62%,成绩骄人,而其中公司大陆厂的生产占了相当重要部分。

鸿海企业集团大陆主要制造基地富士康集团系台湾鸿海集团投资大陆发展而来,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讯、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组件与系统产品。在中国大陆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

目前,“鸿海”生产重心已经移至大陆,设立于1996年的深圳龙华科技工业园,占地1500亩,员工3.3万,建成后为“鸿海”开始大规模生产个人计算器硬设备奠定了基础。

郭台铭曾为台湾地区首富,2007年福布斯全球巨富排行榜第142位。他是台湾著名的企业界人士,根据《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信息,郭台铭以20亿美元的身价,在台湾富豪排行榜中位居第三。

★第一节:扎根大陆

众所周知郭台铭是台湾人,但在中国大陆他也是声名显赫。他在1947年成立鸿海公司,1995年公司的营业额突破台币100亿元。鸿海以各类精密模具研发、开模、制造基础,主营计算机、通讯及消费性电子等相关领域产品的零组机构件及系统开发、制造、销售。

郭台铭的鸿海公司,发展十分迅速。自2001年起至今,连续四年被评为台湾民营制造业营收第一名,并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大陆出口厂商第一名。2003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四百大企业中,鸿海精密是七家上榜的台湾公司营收排名最高者,居291名。鸿海成为台湾民营企业的龙头,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积极主动投资大陆。

早在1988年郭台铭就开始了在大陆的创业,他一下子在深圳买下了500亩的厂房用地,成立了富士康集团。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讯、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组件与系统产品。在中国大陆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1996年,该生产基地又被进一步扩充为科技工业园,占地1500亩,员工3.3万人。建成后为“鸿海”开始大规模生产个人计算器硬设备奠定了基础。

1999年,鸿海北上成立了昆山富士康企业集团,下设13家公司,总投资2.36亿美元。此时正是台商开始在长江三角洲聚集的时候。

2001年富士康出口额达24亿美元,占深圳当年出口总值的6.2%,在“中国出口200强”排名中高居第二,而与他并肩的是东方国际、中国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罗拉(中国)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有趣的是,郭台铭虽然对自己及鸿海不事张扬,却总爱张扬“山西”二字,“总裁我是山西人,未来世界是3C(山西的谐音)(3C就是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消费性数码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类似宏论鸿海内外耳熟能详。郭台铭爱喝汾酒,自己和集团“喝酒必汾”。

就是因为郭台铭只爱喝汾酒,他在深圳时,每进一个酒店都先问有没有老白汾,一声没有扭头就走。所以深圳各大酒店都摆上了老白汾。这也是郭台铭十分开心的一件事:“因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摆上了老白汾。”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位纵横三大洲、麾下数万兵的IT枭雄,居然对37岁才涉足的家乡一往情深。捐500万为桑梓葛万村修桥,捐200万设立“爱吾奖学金”,投资500万美元,设立富晋精密模具公司……

鸿海自1988年移师大陆创办富士康以来的十多年内,年均增长率均超过60%,其

它年份也在60%左右。2002年,富士康在大陆的年产值约67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创汇30亿美元。

完成了生产基地布局后,鸿海又把经营范围伸向了销售渠道。2007年11月,郭台铭投资的赛博数码广场正式进驻南京珠江路,这表明鸿海开始转型,它要通过切入销售渠道,来发展自己的品牌。

“鸿海”大陆厂的成本竞争优势、研发技术不断提高,获利更是逐年提升。据悉,鸿海连续五年来销售成长62%,成绩骄人,而其中公司大陆厂的生产占了相当重要部分。

到2006年,富士康营收接近4000亿元人民币,是1988年的1600倍,而其主要营收来自大陆,台湾只保留总部和部分研发。

无论如何,大陆对富士康腾飞的支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鸿海的发展离不开大陆,“鸿海不能没有郭台铭,而郭台铭不能没有大陆”。很多在大陆的台商都这样评价大陆市场对于鸿海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大陆的基本工资与台湾相差了五倍,大陆作业员每月的基本工资500元左右,而在台湾基本工资已经超过每月2500元人民币。而且台湾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大陆积极招商,政府给与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各地吸引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搞“五通一平”以外,优惠政策从“二免三减半”放宽到“五免五减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税,后五年只交一半,如果继续投资,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如此优惠条件下,郭台铭到深圳振臂一挥:“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

低成本的劳动力是大陆的优势之一。富士康对这一优势的认识也不同凡响。

如何认识大陆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富士康副总经理何友成认为,以人为本与勤俭耐劳不可偏废。他说:“有人认为,纯粹低成本造就了富士康.有人认为制造业不是中国的未来;有人认为勤俭耐劳非高科技所需;有人认为以人为本与勤俭耐劳是天生冤家。政见言之凿凿,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周顾企业发展历史和现实基础,也弃中国国情于不顾,甚至视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宝贵经验为无物。若无自上而下的勤勉和务实,无十年如一日的专心和专业,无从制造到科技的扎实和稳健,再漂亮的愿景、再宏大的规划,都会夭折在虚妄的泡沫中。都说,不到硅谷不知高科技之艰辛,不去市场不知高科技之残酷。科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尤物,但迈向科技之路荆棘密布,没有为科技献身的道德勇气和文化毅力,再伟大的梦想都必将死于起点.因此,中国人只有挑战自己、挑战世界、推进研发、提升制造,走出一条‘科技长征路’,才有真正的明天。”

富士康在总裁郭台铭先生的领导下,多年来致力于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给全球3C产业的领导品牌厂商。如今,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集团的策略伙伴客户皆享有全球最优化的速度、质量、工程服务、弹性及成本等“全方位成本优势”。

全球3C代工产业向来分为两大壁垒;一是以CEM、EMS及ODM等为主的电子工程背景模式,一是以模具、零元件为主的机械工程背景模式。富士康郭总裁在多年致力于提供“全方位成本优势”下,自创出全球独门的电子化-零元件、模组机光电垂直整合服务商业模式,简称eCMMS。

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连续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2005、2006年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5年至2009年迅速跻身《财富》全球500强。

多年来集团杰出的营运成绩和扎根大陆、深耕科技的投资策略,深为国家与地方领导肯定: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瑞环、李长春、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集团视察,给集团“扎根中国,运筹全球”以巨力支持。

★第二节:开拓国外市场

台湾本身所具备的市场的劣势——市场狭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空间。必然决定了鸿海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寻求资源。从这个角度讲,大陆市场广阔、腹地广大,市场足以让一些企业吃饱喝足。然而郭台铭并不满足只在大陆发展。

郭台铭等台湾的企业家,比大陆的企业家更早地就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使他们对企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富士康副总裁何友成曾讲过这样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他还在读书的时候,台湾正在进行工业化,每天放学回家,大人就催着做作业吃饭,吃完饭,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做手工产品,直到手工产品做完才睡觉。第二天早晨,大人把产品带到工厂交货,领回加工费。下班的时候,再把手工产品的原料带来加工。何友成这一代台湾人,从孩童时期就完成了工业化训练。

资源贫乏成为动力,制造业成为优势,富士康占据这些资源与养分之后,并没有满足,上世纪90年代,郭台铭率领鸿海和富士康进军全球市场。进一步从国际市场上获取企业资源。

1、开拓美国市场

到美国开拓市场。以模具起家,从电视机旋钮升级到电脑零件,郭台铭就清楚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为了争取大厂的订单和时效。1989年,他干脆把台湾办公室交给弟弟郭台强去管理,自己站到市场第一线负责美国办公室。郭台强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律系夜间部,在鸿海成立三年后加入,由业务兼送货半工半读做起。

“我这次卸下总经理职位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以实务磨炼公司高级主管的经营能力;二是坐镇鸿海美国公司,进一步拓展公司计算机连接器在美国的营销管道,并寻找机会并购美国公司,推动鸿海公司加速国际化;最后则是寻找更多人才加入鸿海。”郭台铭当时对媒体表示,“我们计划完成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

郭台铭长驻美国,拜访客户、开拓市场。为了接近大客户,郭台铭就住在大厂所在地,为接康柏电脑的订单,直接把卫星厂设到对面,拿到新的设计马上可以进行量产。

郭台铭在美国开拓市场时,还请了一位美国人做行销经理,和他一起拜访客户。“他不但可以帮我跑业务,还可以顺便给我当司机,又可以陪我练习英文。”就这样,郭台铭和他的行销经理,开着车在一个个城市中穿梭,通常是一早先去拜访当地一家公司;接着开车出发到下一个城市,通常下午可以抵达,继续拜访第二家公司;在傍晚结束前上路,在晚上十点前到达下一个城市,休息,隔天一早就开始再拜访当地公司。

美国之行中,郭台铭完成了开拓美国市场的计划。“饿的人,脑筋特别清楚。”郭台铭意味深长地说。就这样一天跑三个城市、拜访两家公司,两年下来,郭台铭常对朋友开玩笑说,“我连高速公路旁的美国知名连锁餐厅Denny"s的菜单都会背了。”

就是用这种办法,郭台铭陆续拿下了康柏、戴尔、IBM、惠普、苹果、思科等大厂的订单。“选择外国客户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不合理杀价,也会教你很多事情。”前戴尔计算机亚太区采购管理总部总经理方国健经手了鸿海的第一张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