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老板沉思录
1418900000007

第7章 懂得分享,造就更大的成功(2)

俞敏洪的这种管理理念可谓是一举三得,其一,教师们得到了心理满足。其二,学生在压力巨大的苦学中听到尊贵校长的一系列糗事,不但身心放松,也对校长的好感增加。如此的胸怀宽广,如此的亲和平易,谁不喜欢?其三,也给自己喝了一罐“减压剂”。如果“愚笨”的俞敏洪也要学某些企业家那样做一个英明神武的领导者,面对这些或清高敏感或才高八斗或口若悬河的人才,再加上多年交情,镇住这些人,驯服这些人,那还不累得身心俱疲?俞敏洪此举,无意中也暗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我既无大才也无大能,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是尊重、理解学生,爱惜、重视教师,靠朋友、同事扶持,这样的“好人”谁还忍心去责怪他?

所以说不管是什么企业,中或高的管理人员,都要养成这样的性格,这不是刻意效仿得来的,如果可以去做,那么不多时间,你就会自己给自己戴一顶失败的帽子,狼狈地逃出来。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做。应该说,这是一种很隐晦需要管理者自身去领悟的策略,每个人的领悟能力不同,方式也不同。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点,然后把自己切入进去,就能够很轻松地发挥自己“温柔”的一面了。“温柔性格是逆反心理的天敌,就好比很硬的东西经受不了软化剂一样。

新东方元老之一的王强曾这样比喻他自己、俞敏洪和徐小平三个人的性格:“我的性格像钢一样脆弱,老俞的性格像芦苇一样柔韧,小平的性格像芦苇和钢一样脆弱而柔韧。”

柔韧,是俞敏洪作为新东方领导者最显著的特点。他曾说他口才不好,新东方元老们之间有争吵,他总跟不上,其实这是谦虚的说法,一个面对上千人的课堂犹能滔滔不绝的天才老师,怎么可能嘴笨呢。只能说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愿意在大家气头上使矛盾激化,很多时候,他总是默默承受着大伙儿的“轰炸”,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他的性格过于软弱,没有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魄力。

在新东方上市之后。罗永浩,原新东方教员,就非常不客气地公开评论:“俞敏洪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没有原则的人之一”。

对于他们不客气的评论,俞敏洪并没有做出什么反驳。他认可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说一不二,可是我做不到。我对我的管理团队所犯的错误一再容忍,最后实在容忍不下去了,觉得他的能力实在达不到他所在的位置,我也会想方设法帮他换位置。我的软弱,说得好听点,应该是上善若水的感觉。”

但是批评归批评,俞敏洪最让其他新东方元老感佩的却也正是他身上的这份像水一样的包容。所谓海纳百川,尤其在新东方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密度很大的企业里,宽容的胸怀是必需的。新东方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牛人,个性张扬,并不好相与,平时互相之间的语言攻击很多,而且用词尖锐,几乎开一次董事会,就是一次批判的大会。批判者慷慨陈词,被批判者无地自容,深受打击,要过好些天才能重新建立自信。而俞敏洪就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人,为此他被封为“思过斋”斋主。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容忍。这是“软化”精英人才的一种方式,他的管理理念和马云似乎有点背道而驰,这就是性格取向问题,如果你的性格更接近与马云,那么最好不要用精英人才,他要的是“整体精英”;如果你的性格和俞敏洪相似,和不妨用这种方法去试一试,世间万物皆相克,只要你把握好“克”点,那么就能逆来转顺。

俞敏洪对此曾有过一段很贴切的话,他说:“如果我以一种非常强硬的姿态出现在新东方人的面前,那新东方早就散架了。原因非常简单,新东方人都是知识分子,而且都是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怕的是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伤害,言语之间有的时候直截了当,他们都是不能接受的。”新东方的团队里很多人发生争吵的时候,矛头多是针对俞敏洪,而冤枉不冤枉他都听着,不会当面跟争吵者起冲突。所以俞敏洪在新东方有一个了不起的纪录,就是他从来没有跟人当面发生过冲突。

承认他们的优点,知识分子越牛,互相之间越不相容,我创造一个他们能够相容而且我能容他们的环境就行了,对于知识分子你给他一个自由的氛围,让他自由发挥,最大限度地表扬他们的表现就够了。他们更注重精神自由。

当然这些并不能表示俞敏洪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避开的只不过是冲突,但是会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做法。他会等争吵者脾气发过以后再去沟通。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艺术,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争吵的人都冷静下来了,是对是错,也就很容易辨别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俞敏洪能把一批个性迥异的精英人才凝聚在自己身边的真正原因。俞敏洪就本着,你们吵吧,争论吧,我听着。我的话会在火气“降温”的时候说出来。对于自己该说的话,俞敏洪会选择最恰当的时机。

俞敏洪的这种性格并非是被人一直认可的,在新东方实行组织结构改革时,就容易被别人视为“软弱”、“和稀泥”。从战略决策上来说,俞敏洪不够果断的性格确实导致新东方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俞敏洪这种宽容的风度和境界,使得他性情和蔼,也使他在矛盾纠纷中有转圜退让的余地,能化干戈为玉帛。2000年那场股份改制风波,如果不是因为俞敏洪的宽容,新东方早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这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要看使用者要利的一面,还是钝的一面。很多人更倾向于利的快绝,不喜钝的迟缓。俞敏洪则不同,在对事情的抉择上俞敏洪就保持了一种很沉稳的态度,这和三国中曹操的老谋深算是不同的。

俞敏洪说:“在‘逼宫’事件中,我完全可以脑袋一热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压这些朋友,或者自己干脆甩手不干离开新东方,但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伤害新东方的利益,所以就必须冷静地坐下来分析员工或者股东的想法,来帮助自己去处理问题。”

新东方“逼宫”事件的发生以王强和徐小平退出管理层、俞敏洪重掌新东方控制权而告终。虽然王强和徐小平是这次“逼宫”的主要谋划人,但是俞敏洪并不记恨这一点,相反,他还惴惴不安,担心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会不会太伤两人的心。为了挽留王强,俞敏洪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将新东方的产业开发交给王强负责。新东方具体说来由两块业务组成,一是教学,二是与教学相关的产业开发,如出版、翻译等。所以产业开发亦是新东方的命脉。俞敏洪还动之以情,陈说“东方马车”十几年的交情,并决定如果王强不留下,就不举行新东方八周年庆典……终于感动了王强,决定尽弃前嫌,留在新东方。后来在某一次采访中,王强曾将俞敏洪的行为理解为“宽容”,委婉地表达了某种歉意。而另一位关键人物徐小平,也在2001年11月底主动向俞敏洪写信,他们没有像别人担心的那样反目成仇,反而换来了更长久、更深沉的友谊,可以说,是俞敏洪的宽容深深地感动了同样是性情中人的徐小平,他以宽容回报宽容。

我们结合以上给俞敏洪做一个评价,或许俞敏洪并不是一个最有魄力的决策者,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无疑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考虑到新东方人才构成的特殊性,考虑到新东方是从非规范转向规范化,俞敏洪能保住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功绩了。更何况,对于中层管理者和底层员工来说,俞敏洪确实是一个宽宏大量的老板。大多数人对俞敏洪的认识评价是,胸怀博大,能包容,善于谅解社会和他人的弱点。他的下属可以与他争辩,甚至于吵得天翻地覆,事后却更加钦佩他。新东方也因此形成了它充满魅力的文化之一:用人才之长,而不计较人才之短。

用人需要头脑,当时你可以用各种“手段”去感化他们,但是做到让他们认可一个管理者的能力,钦佩管理者的话,却绝非“一日冰冻三尺”,这需要用你的性格加着时间去“感化”他们,把俞敏洪当作一个“榜样模版”并不足为过,他用他的谦逊温柔,富有人情味的性格为新东方打造了一条广阔之道,管理制度的体现也并不是死板的,只要你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潜力。

★第三节:团队创业团队分红,俞敏洪的糖纸理论

在今天这个团队创业的时代,拥有过人的天分不如拥有一个完美的创业团队。新东方的成功就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也许俞敏洪跟其他的创业者比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倒是有些地方还显得稍有不足。但是非常幸运的他有一个绝对出色的明星团队,而且这个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一个本身算不上明星人物的家伙如何带领一个人人都比他还要优秀的明星团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俞敏洪始终认为:创业的时候是整个团队一起在打拼,那么成功以后的果实也应该由整个团队一起来分享。这就是俞敏洪曾强调过很多次的“糖果理论”。

在今天这个团队创业的时代,几乎所有明智的创业者都明白拥有一个高效能团队的重要性,他们也都在为打造这么一个团队而努力。但是事实证明,一支高效能的团队并不是每个人所能拥有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控制得了的。一个好的团队就跟千万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一样永远只属于极少数的那几个人,因为精英团队里个个都是精英。精英固然是很多的过人之处,但是也有其非常个性的一面。他们出众的才能就像是一把尖刀,在商场上打拼能够无往不利,但是将他们紧紧绑在一起也免不了彼此伤害。他们能为团队的拥有者带来极大的成功,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麻烦,管理者稍有不慎就会有导致整个团队的解体。不过再困难的事情也总有人能够做到,俞敏洪就是这极少数人当中的一个。所以他就成了不多的几个成功的当中的一位,因为他能将那个仙人球一般的精英团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要是别人问起来这其中奥妙之处,俞敏洪恐怕十之八九会告诉你他独家所创的“糖纸理论”,会跟你讲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因为他的那个“糖纸理论”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产生的。糖纸理论的产生当然离不开糖果,但是那个时候的糖果跟现在的糖果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因为那个时候还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那时候能够拥有几块糖果绝对是一件能让自己幸福好一阵子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还真的就让俞敏洪给遇上了,有一次母亲去走亲戚回来的时候竟然变魔术一般从兜里逃出来两颗水果糖来。这样小小的俞敏洪可高兴坏了,可是这么珍贵的糖他怎么能够舍得吃呢?于是他就在手中攥着,这一攥就是一整天。每隔一会儿把糖拿出来看一看,看上一眼就像吃到了甜甜的水果糖一样,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晚上,就在小敏洪准备好正要吃掉水果糖的时候,两个很要好的小伙伴来了。看到小敏洪手中的糖,两个孩子的眼睛也是馋馋的。而此刻的小敏洪,心里却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平时他们都是有什么好吃的一起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的,自己这两块糖,该怎么分呢?

犹豫了半天之后,尽管很不舍得,小敏洪还是把手中的两块糖给了两个小伙伴一人一块。那两个小伙伴把糖拿在手里也是馋的只咽口水,但是看见俞敏洪自己都没有留一颗也不好意思往嘴里放。俞敏洪就骗他们说:“没关系,我早就已经吃过了,我母亲给我带回来好几颗呢。这是专门给你们两个留的。”

听他这么一说,两个小伙伴就也不客气了,心安理得地把糖放进嘴里,美滋滋地吃着。可是自己还没吃到糖的俞敏洪在一边看得既高兴又嘴馋,拼命地忍住自己的口水不让它流下来。

看着伙伴们快吃完了,敏洪说:“把糖纸给我吧。”

小伙伴们虽然都不知道敏洪要糖纸干什么,但还是给了他。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已经“吃过糖”的俞敏洪要回糖纸,只是为了舔一舔上面残留的碎渣,尝一尝糖的味道。虽然这一次俞敏洪没有能够吃到水果糖,但是后来却又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小时候的俞敏洪人长的比较单薄,平时总是受那些调皮孩子的欺负。以前他的两个朋友也总能帮他说话可是一到要紧的时候还是先顾自己。可是经过这件事以后俞敏洪发现这两个小伙伴真正的成了他的死党,别的孩子要是再跟俞敏洪瞪眼睛他们就冲别人瞪眼睛。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刻水果糖,而是后来人家也知道了俞敏洪把水果糖给了人家,自己却舔糖纸。这对于俞敏洪来说还不是最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这次的事件让他明白了这样一个让他受益终身的道理——糖纸理论。后来在创业的时候俞敏洪就是运用这一理论打造了新东方的以“三驾马车”为核心的精英团队。

如果说俞敏洪是一个聪明人的话,那么他的聪明之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强,他也知道什么该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他也更知道怎么用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身体比较单薄,他把糖果留给自己的朋友吃自己留下糖纸,从此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多。现在他要创业,新东方要有更大的发展他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俞敏洪这次运用他的“糖纸理论”从国外请回来了那些当年比他优秀很多的北大同学。当时俞敏洪的新东方已经拥有了两万多名学生,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糖果”了。这时候他既有请高人的必要,也有了请人的资本。

1995年,新东方年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学生已经达到两万人的规模。看着越来越大的“摊子”,俞敏洪深深地感到自己个人力量的有限,如果再继续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的话,新东方的前程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俞敏洪怎么忍心让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办起来的新东方毁在自己的手里?他想把新东方做大,但要把新东方做大,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思考再三,俞敏洪想起了那些比自己“有出息”的大学同学、大学同事。要找合作伙伴的话,这些有多年的老交情、一起共同生活或者工作过、留学国外颇有才华的朋友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