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齐景公美其国,嘉其乐,云:“使古而无死,何若?”晏子曰:“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读书读到这段,我意识到,脑中那颗隐隐作痛的子弹始终没有被拔去。晏子的回答如同我们所熟悉的一切说教一样,无力而苍白。“使古而无死”这个问题,远比晏子所回答的要远大,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几乎在死亡所投下的长长的阴影之下。这个故事是我在一本汉代的说教味甚重的书里读到的。那时候的人为了寻求不死之术做了很多努力。“美其国,嘉其乐”,那些追逐不死的人一定都是幸福的人吧?整天劳作不息的人怎么会愿意这苦累的生命永不停止?秦始皇寻不死药,那他一定是幸福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嘲笑这种愚蠢的做法的呢?大概是随着我们开始习惯死亡而开始的。我见过好几种类似这样的说法,“永生不是祝福,乃是诅咒”。勒古因的一个故事里写一个岛上的人,有些人是永生者,但他们被赐予了无限的生命却没有永远的青春,这样他们在周围的人都死后继续活着,直到变成动物般的生物,到最后变成地下的煤炭和钻石,但是依然拥有无尽的生命。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人类开始不那么为死亡担心,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不过我认为宗教起了莫大的作用,比如基督教和佛教都给了人们巨大的宽慰,以巨大的努力盖住了人直面死亡的无力,而这种无力的忧伤在更早的文学作品里随处可见。吉尔伽美什不愿意就此逝去,但是他千辛万苦找到的不死药却被蛇吞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痛。
These men know the pathos of life, and mortal things touch their hearts.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好几个人问愿意怎么死去的时候,都说,愿意在最完美的时候突然死去。很多人宁愿接受各种天灾,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变成那种衰老成痴呆的样子。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说法是一个女人给的,她理想的死法是在岁的时候被为她争风吃醋的男子从背后一枪打死。岁时尚有人为她争风吃醋可谓风光无限,从背后一枪打死既无恐惧亦无痛苦。
不,蒙田说不,倘若我们必须要死,那不如我们老而死去。蒙田说,谁的生命点点滴滴逝去,那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因为他最后失去的只是一半甚至只是四分之一个生命。
蒙田是我所读过的最富生命感的作者之一,他在最后一篇随笔里清晰地描述着他的生命和他的病痛,他清楚地知道在折磨他的肾结石之中,生命所赐给他的依然是无限的快乐和幸福。蒙田的随笔从死亡开始,到最后却以生命结束。他因他最爱的挚友死去而开始动笔,他早年的作品题目是,学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我们的感情延续到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