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解新时代: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14226500000002

第2章 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张晓钦[1]

有幸参加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第1期)学习,通过读原著学原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领悟习总书记重要思想,努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学深弄懂做实上有了新的收获。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生动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真理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宏阔的世界视野、深远的战略眼光,顺应了时代发展变化,回应了实践发展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一脉相承,不断创新。最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了九点精辟概括。我结合党校理论研习,从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的角度,谈几点在继承和弘扬方面比较突出的体会和认识。

1. 继承并弘扬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深刻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精辟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习总书记对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判断,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的历史视野、清醒的历史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2. 继承并弘扬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并做了发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总体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运动,“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和神圣的东西”,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阶段性,这就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就与相对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认为人类历史也是一样,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毛主席高度重视辩证法,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他出神入化地将辩证法应用于中国革命战争,赢得了战争胜利。

习总书记思想充满着辩证法。他强调,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他还要求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分析矛盾,抓住关键,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3. 继承并弘扬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品格,这一科学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并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有智慧的群众路线观点,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当群众的学生、又要当群众的老师,善于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与荣誉,善于在群众中发现并培养“群众领袖”等,根本上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习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他阐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著名论断的创新发展。

4. 继承并弘扬实践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阐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克服了不可知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实践转向”的重要意义,在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他强调要做到实事求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5. 继承并弘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

列宁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认识到“首先需要和绝对需要的是增加生产”。邓小平同志做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新概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习总书记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一次新突破。

6. 继承并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马克思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明确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习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他精辟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他亲自领导改革工作,特别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中国改革在哲学和方法论层面的飞跃。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进入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深邃,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指导性。“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揭示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我从学习感受较深、工作接触较多的方面谈一些对习总书记思想内涵及其指导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1. 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习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重点谈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肩负的重大责任,他强调,这是“对人民的责任”。他鲜明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崇高的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深厚的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风格。习总书记青年时期还在梁家河的时候,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现在吃肉已经不成问题,但他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他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发展要与改善民生实现良性循环;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伟大的政党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又紧紧依靠人民。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前进动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讲得最多的就是人民,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群众感情。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灵魂。

2. 创新实践,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领域,如何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习总书记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提出了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总书记经济思想,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等各个环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以及政府的作用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结合与飞跃。

3. 和谐共生,全力建设生态文明

习总书记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人民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习总书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习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论,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六项原则”为根本遵循。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习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体现了党运用整体文明理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4. 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习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同时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总书记全力推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80多项依法治国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要求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法官、检察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力,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从而带动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 开放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立足于全球谋篇布局,加强中国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他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其中很鲜明的特点是,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既维护和平,又维护核心利益。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习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趋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中国顺应并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趋势而向世界提供的核心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 增强四个意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去

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次理论升华,是一次党性锻炼,是一次人格熏陶,是一次立场再塑,是一次方法优化,是一次奋斗感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转化为强大动力,进一步在以下方面下功夫、求提升。

1. 坚决维护核心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亲耳聆听到陈希校长第一次将维护党的权威、维护领袖权威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原则的高度来阐述,讲得充满理性、精辟透彻。对党忠诚,最根本的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全党意志统一、步调一致的根本保证。要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习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在重大国际斗争中、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习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要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停留在表态上、文件上和会议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要以切实行动和实际成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2. 自觉提高党性修养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首先,理想信念是“魂”和“钙”。“对党忠诚”“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我们一定要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漫长历史过程。路子对了,不怕遥远,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次,一定要真正在思想上入党。要从内心解决入党为什么的问题。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去河南兰考、红旗渠体验,深深为焦裕禄书记、杨贵书记的事迹所感染。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习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担当魄力、群众感情、奉献精神,不断改造、净化和提升自己。最后,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要认真参加“三会一课”,自觉对照《准则》《条例》要求自己,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廉洁从政,做到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3. 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今年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习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要确保党的领导在人大工作的全面落实,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和团结统一。要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工作,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受到制约和监督,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监察权得到正确行使。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人民群众联系的机制、方式,这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4. 充分发挥广西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习总书记对广西开放发展做了“三大定位”,要求广西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要按照习总书记外交思想,全力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一,是优化合作平台。广西近年来搭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区域合作平台,以贸易、投资为重点,延伸到农业、制造业、金融、交通、网络空间等领域合作,形成了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合作的“南宁渠道”。要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充实合作内容,发挥聚合效应。其二,是深化经济融合。广西正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合作共建中马“两国双园”、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依托产业园区深化产业、科技、投资和人民币跨境合作等,构建跨国产业链、服务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利共赢。其三,是推进互联互通。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要依托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好我国西南沿海港口和沿边通道,将我国西北与西南、中西亚与东南亚、“一带”与“一路”有机衔接起来,按习总书记要求“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更好地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其四,是促进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广西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有五分之一在广西,文化、卫生、法律、旅游、青少年等交流日益频繁。要围绕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扩大利益交汇点,促进人脉建设和民心相通,推进更多惠及本区域民众的项目,实现本区域的共同繁荣与稳定,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周边环境。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孙诚谊[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精髓要义。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早日实现。

一 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一脉相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人民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是在社会中占主流部分的人,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其主体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民带有阶级属性、世界历史性,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马克思、恩格斯曾呼吁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要联合起来。人民是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出发的,与无产阶级政党相对应,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人类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而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是主要的参与者,是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人民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存在的根基,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就是将人民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民是价值的评价主体。人民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力量,他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生成了对价值的评价。人民作为价值的评价者,就要站在人民自己的立场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他们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要揭露劳动异化的真实面目,鼓励人民通过革命甚至暴力手段把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重新占有生产资料,恢复人的本来面貌,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达到共享劳动成果、人人富裕的社会。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处处时时为人民谋利益,关心人民的疾苦,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有事同群众商量,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热爱的感情,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高准则。人民主体思想为邓小平同志一生所奉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质朴的语言,集中表达了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观点为出发点的。胡锦涛同志强调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发扬马克思“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点。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1)为人民谋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心里装着人民、感情上亲近人民,才能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应人民关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根本原因是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根基与不竭动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过程中,要把人民满意度作为评判事业成败的主要标准,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

(3)实现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实现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的事业,它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情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实现人的民福祉。

(4)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丰富、发展和升华。

三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好各项工作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贵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要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学,入脑入心。要在学习中不断领悟,在学习——思考——领悟——实践中反复循环,不断提高。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做到学懂弄通悟透做实。

(2)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把思想、观念、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聚焦民生重点、热点、难点甚至痛点,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效性的举措,努力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自然生态、更公平的社会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日子越过越安逸。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开空头支票,防止吊高胃口、失信于民,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常常走到群众当中,与老百姓“唠家常”,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让老百姓感受到我们时时刻刻就在他们身边。要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我们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时刻刻想着人民,搞清楚“我是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尺。带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做好各项工作,将重心下沉,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前发展势头良好,我们要守好两条底线,强力推进三大战略行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后发赶超,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3)在生活和家风中传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人民、感恩人民、敬畏人民为政治态度和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不搞特殊化、不搞特权。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廉洁自律、率先垂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以和睦家风诠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家国情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

李季[3]

习近平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四个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赋予了民主集中制新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与实践。

一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确保我们党实现决策科学民主高效、保证团结统一和战胜重大困难风险,从而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围绕健全民主集中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1. 深刻阐明了民主集中制在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我们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民主集中制以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为核心,融合了决策制度、群众工作制度等,既能发扬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和谐,又能实行正确集中、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同时,他还深刻阐明了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宁有序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保障。

2. 高度重视发挥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作用

民主集中制在治国理政中意义非凡,落实民主集中制离不开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方面成为全党典范。他语重心长地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拥有多大权力都要执行集体做出的决策,无论做什么决定、办什么事情都必须符合大局需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1948年请示报告制度建立对革命胜利所起的至关重要作用,指出要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报告工作,已经成为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这对于全党意义重大。

3. 从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新要求

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要求,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民主集中制本身意味着必须讲政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首先要求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进而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重大发展。他强调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应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了“五个必须”,增强了“四个意识”,才能健全民主集中制。

4. 深刻阐明了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有什么样的党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生活抓起。针对党内生活曾经屡屡出现的“家长制”“一言堂”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两种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党内生活既不能只讲民主不讲集中,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也不能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对多数人意见置之不理。他指出,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坚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组织和组织、组织和个人、同志和同志、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等重要关系。

5. 深刻阐明了“一把手”以身作则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关于民主集中制论述中的一个重要创新观点,就是抓住“关键少数”。他深刻指出,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把手”以身作则很关键。民主集中制贯彻得怎么样,关键看领导干部做得怎么样。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要把“一把手”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一把手”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带头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做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

6. 强调要用民主集中制教育培训干部、考察领导班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考察领导班子,要看班子日常运转和决策执行情况,看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行为表现如何,不能简单进行结果性评价。对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力、发生重大偏差和失误的班子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习近平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阐明了新时代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深刻学习领会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含义,在新时代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推动决策科学民主高效,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对于我们进一步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准确认识把握习近平关于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论述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实践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鲜明的时代背景。

1. 深厚的思想渊源

民主集中制思想源于长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初步提出和表达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内涵。他们在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章程》中,对该党的组织和活动做了一系列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既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又体现了集中的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建俄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民主集中制并不是在建党之初就提出的主张。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到1906年3月,列宁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谈到党的组织原则时,明确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现在公认的原则”,才在后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上将其载入党章。从此,民主集中制正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时起就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展活动。经过斗争实践,到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进行了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载入党章。1928年,中共“六大”党章,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三条根本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将民主集中制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将民主集中制概括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个概括,看似只比八大多了“相结合”三个字,但实际上,它是我们党几十年来坚持民主集中制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迄今为止对民主集中制内涵最为科学的概括,是民主集中制最本质、最深刻的含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推广到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我国现行《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党的建设实践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历史和理论的丰厚积淀,为习近平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提供了坚实基础。

2. 鲜明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1)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新的历史进程,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面临新考验,党的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都需要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服从中央,确保决策科学民主高效,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把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是我们党的独特创造。《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可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充分说明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事关治国理政成效,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持续提升运用民主集中制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3)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新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处理党内关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关键环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党内既有集中不够的问题,也有民主不够的问题。有的领导班子软弱无力,不敢担责,不能实行正确有效的集中;有的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唯我独尊,独断专行,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好人主义严重,怕得罪人,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监督徒有虚名;有的干部在涉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时不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纪律意识淡薄等。这些都是民主集中制意识不强、执行不力的表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四个服从”,严格按照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的原则来处理个人与组织、民主与集中、下级与上级、局部与全局等关系,确保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

习近平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对民主集中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晶,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发展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一脉相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思想宝库,为新时代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依据和行动指南。

三 切实增强新时代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意识和能力。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要求,重点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 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

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很重要的就是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定力、政治担当,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四个服从”的本质是少数服从多数,关键是全党服从中央。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最重要的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经常、主动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步调行动,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决不能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 提高观大势、抓大事、管全局的能力

观大势、抓大事、管全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各级党委(党组)坚持集体领导制度的明确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贯彻民主集中制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观大势,就是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树立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世界格局中来谋划,把握方向、掌握主动,抓住关键和要害,做出正确决策。抓大事,就是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集体领导主要是对大事的领导,抓住那些在全局中处于主导地位,带有决定性、关键性的事情,拿出战略性规划和宏观指导意见,而不是事无巨细统统拿到党委会上讨论,也不是本该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问题却不上会讨论。管全局,就是要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思维的方法,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要努力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各项工作。

3. 提高正确处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关系的能力

党委的统一领导,主要是以集体决策重大问题和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实施的方式实现的。集体领导是实行分工负责的基础和前提,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是实现集体领导的有效途径和保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完整过程,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割。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做出决定。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善于当“班长”,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担责。班子成员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在研究工作时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形成后一抓到底,不得违背集体决定自作主张、自行其是。

4. 提高维护团结统一的能力

团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团结出凝聚力、战斗力。对领导班子成员来说,团结既是德也是才,既是党性也是能力。一要认清职责、摆正位置。“一把手”既要认真履行对班子其他成员的领导职责,又要放手让他们在职权范围内大胆开展工作,使其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既不能管得太紧、统得太死,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班子成员则要强化配角意识,在对集体负责的同时,必须尊重主要负责同志,积极配合支持工作,既不能把“分管”变成“专管”,也不能偏离组织意图另搞一套。这样才能实现精诚合作,增强相互团结。二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毛泽东同志说过,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有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跟自己闹过别扭的,跟自己作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的那部分人。领导干部在团结问题上,觉悟要更高一些,心胸要更开阔一些,律己要更严一些,尤其是要处理好与自己有过不同意见同志的关系,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做到能容言、容人、容事,这样就会化解不少隔阂和矛盾,形成浓厚的团结氛围。三要在原则和纪律基础上维护团结。讲团结不是不要原则。维护班子团结绝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相互包庇,不是“和稀泥”、当老好人,而是坚持讲原则、讲规矩,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指出,对错误倾向和行为敢于批评和帮助,真正做到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共同维护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

5. 提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

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防身治病的锐利武器,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相互批评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真刀真枪,敢于指名道姓讲问题、提意见、论危害。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襟怀坦白、见筋见骨,对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同志的提醒批评闻过则喜、虚心接受。要真正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达到照镜正冠、洗澡治病的效果,实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通过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完善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8日,

[5]《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

[6]《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新华网,2016年11月2日,

抓住“关键少数”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明特色

刘卫平[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成效卓著”的高度评价。这一卓著成效的取得,最关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最鲜明的特色是抓住“关键少数”。

一 抓“关键少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关键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领导全党不断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性认识。

抓“关键少数”是由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大家要清醒认识高级干部岗位对党和国家的特殊重要性。自觉按党提出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炼自己、提高自己。职位越高,越要夙兴夜寐工作,越要毫无私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这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执掌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高级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重要性。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抓?就是从中央政治局抓起。全党看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手中掌握重要权力。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承担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突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重点。

抓住“关键少数”才能示范引领全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从严管理的要求能不能落到实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非常重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出样子,下面就会跟着来、照着做。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央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做表率。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强调,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建设好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我们这个层面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搞好,以令人信服的表率作用,推动全党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对高级干部,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越是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越是对其严格要求和约束,就越能释放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越能树立党的权威和公信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抓住“关键少数”是运用辩证法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实效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重要经验时指出,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实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破解重点难题。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只有管住“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才有震慑力和说服力。牵牛要牵牛鼻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少数”就抓住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就能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实效。

“关键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出问题对党的损害尤其重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正面深入阐述抓“关键少数”的极端重要性,也从反面深刻指出“关键少数”出问题的极大危害性。在2013年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总书记引用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警示并指出,那么在党内,谁有资格犯大错误?我看还是高级干部。高级干部一旦犯错误,造成的危害大,对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大。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指出,这些年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因素,有党的队伍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因素,但一些高级干部发生的问题往往是所在地方和单位各种问题滋生蔓延的主要导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了近200名高级干部,其中不乏省委书记、省长、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曾经位居高职的人,给我们党的形象和威信造成的损害是特别巨大的。因此,抓住“关键少数”,不仅是基于丰富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源于一个时期以来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的深刻教训。

二 发挥“关键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对“关键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极端重要性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紧紧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带头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论述中央八项规定时明确表态,说到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视察哪个省都讲从严治党,下哪个代表团都讲从严治党,到访哪个国家讲“中国故事”,其中都有从严治党,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历次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总书记都就全面从严治党发表重要讲话,宣示决心,明确方略,提出要求。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行动有力、意志品质顽强,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中央政治局示范引领,推动全党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从中央政治局抓起,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做到。十八大后,党中央通过的第一个文件就是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带头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形成了以上率下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党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在正风肃纪上对“关键少数”从严要求,以“惩治极少数”推动“管住大多数”。在作风建设方面,党中央把中管干部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点,对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干部进行严肃查处,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并不断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和家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在惩治腐败方面,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以“惩治极少数”推动“管住大多数”。5年间,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查处的中管干部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占中管干部总量之比远高于其他各个层级,特别是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翻遍二十四史,未见如此力度”,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贪腐问题上,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的铿锵誓言。

紧盯“关键少数”加强监督、强化问责,推动全党动手一起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把手权力集中,受到的监督很少,遵章守纪基本上靠自觉,这样能不犯错误、不出问题吗?为此,党中央紧盯“关键少数”,不断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监督作用,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实效。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巡视制度和工作方法,紧紧盯住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并建立起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根据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党中央严肃查处孙政才、苏荣、周本顺、王珉、白恩培、王三运、黄兴国、卢恩光等严重违纪案件。十八届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一半以上的问题线索来自于巡视,巡视利剑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得到充分发挥。十九大后,党中央加快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起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党中央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的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特别是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严肃查处了湖南衡阳、四川南充、辽宁省严重贿选问题,对山西省委、甘肃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党组、司法部党组等党组织的失职失责问题严肃问责,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有力地推动形成了全党一起抓的管党治党格局。

坚持刚柔相济,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制度问题并举,把“关键少数”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坚持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之一。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必须用刚性制度把一把手管住,保证一把手正确用权、廉洁用权。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从严管理干部,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既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又从制度上严起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连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夯实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基础的同时,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兴利除弊、破立并举,与时俱进推动管党治党制度改革创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实施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文件,无一不突出紧抓“关键少数”,无一不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党中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用房、住房、用车、交通、工作人员配备、休假休息等工作生活待遇做出明确规范,对全党具有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 抓“关键少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起抓实,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党心民心,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确立了全党的领导核心,极大增强了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伟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以全面从严治党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这新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卓越的思想力量、领导力量和人格力量,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成为我们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这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振奋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正风肃纪带来政治生态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自身做起,从制定实施八项规定破题,聚焦纠正“四风”问题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解决了许多积习甚深、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以霹雳手段惩治腐败,特别是果断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清除了党内最大的政治隐患,有力地维护了党和国家政治安全,推动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根本性基础工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更加改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正风肃纪反腐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竭诚拥护。

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立党兴党、管党治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阐述了把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对全面从严治党规律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的坚持做到“六个相统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精髓之要。特别是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提出了统筹兼顾之法、明确了权责一致之规,既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咬住“责任”二字,用好“问责”这个利器,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使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宝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于监督“一把手”用权行为的研究与思考

张金英[5]

“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关系着班子能力和执政能力。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规范其从政行为极其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一直是个难点问题,从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分子来看,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一把手”,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新形势下“一把手”权力腐败,主要是利用人事权、财务支配权、物质分配权、项目决定权、建筑工程决策权、各类审批权、政府采购或商品购销决定权以及权力的影响力来寻租。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靠制度铁笼锁住“集中的权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为加强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的研究,相关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一把手”用权行为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 加强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监督的重要意义

权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根据其意志、愿望或者达到某种目标,对他人的行为加以控制或者决定的力量,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政治力量。权力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权力,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权力来管理。一方面,权力是用来给人民当好公仆的,首先是表现为一种信任、责任和奉献;另一方面,没有约束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公共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就一定会导致腐败。

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规律表明,任何腐败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腐败行为发生的完整链条,而公共权力在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如何将“一把手”所掌握的权力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制约,对预防腐败,构筑权力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历史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权力的滥用还不同程度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分权制衡不足,专门监督机构独立性和职能发挥受限,民主监督作用还不能有效发挥、制约监督手段还很缺乏,这在党政“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民群众对此还不是很满意,对由此导致的消极腐败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根基,损害了党的公信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置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保证党政“一把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二 当前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一把手”用权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乏力的局面。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监督意识淡化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中存在监督意识淡化的占30.1%。一方面,从监督的客体来讲,“一把手”不愿接受监督,主要表现为:一是“官本位”思想,有的“一把手”只习惯于发号施令,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和监督别人,除了上级可以对自己进行监督外,别人无权监督;二是“权威论”思想,有的“一把手”错误地认为被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甚至认为监督有损“一把手”的权威和形象,反感监督;三是“特殊论”思想,有的“一把手”认为监督主要是对副职和下级的,自己不在监督之列,常常把自己置于监督之外,没有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自我审视,不愿接受他人的监督。以上三种情况,分别占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化表现的39.19%、35.26%、29.57%。另一方面,从监督的主体来讲,有的人认为,监督“一把手”是上级组织和纪检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不愿监督;有的则片面地认为监督一把手会被“穿小鞋”,甚至担心遭到打击报复,不敢监督。

2. 制度建设软化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把手”在权力运行的监督中存在制度建设软化的占到了27.2%。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占“制度建设软化”问题的30.12%)。很多监督制度是上级党委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规定和要求过于原则,不够具体,不便于把握,而下级党委又没有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这些规定不能很好地落实,从而削弱了相关制度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应有作用。二是制度缺乏强制性(占“制度建设软化”问题的23.99%)。一些制度规定不完整、不周全,缺少强制性的保证措施,对监督对象和监督主体形成不了刚性约束。比如,有些规定为规范“一把手”行为而提出一系列“不准”,但这些规定中大都没有违反“不准”的相应处理措施,“一把手”违反之后不需要承担后果,有关部门也不需要做查处工作,致使这些规定成了完全依赖“一把手”自觉性的“软约束”。三是制度同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占“制度建设软化”问题的21.54%)。部分监督制度没有能够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进行改进,赋予其新的内容。比如民主生活会制度,由于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而加以改进、完善,特别是在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上没有研究出新的措施和办法,因而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普遍不高,在监督“一把手”上所发挥的作用大为削弱。四是制度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占“制度建设软化”问题的20.38%)。目前的很多制度往往是针对“一把手”出现的问题而临时制定的,一些制度制定的随意性较大,有不少属于应急性规定,使整个制度体系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3. 监督力量弱化

通过调研发现,监督力量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级监督太远。长期以来,干部教育监督管理中普遍存在重选拔轻管理、重使用弱监督的现象,致使对“一把手”的监督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同级监督太软。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政治思想、领导能力、勤政廉政等方面情况最有发言权,但根据现行体制,他们又时刻处于“一把手”的领导调控之下,有的班子成员根本不敢行使这个权力。三是下级监督太难。下级本身就受制于上级,面临着一系列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很难有效地对“一把手”行使民主监督权。四是专门机关难以监督。在目前的双重领导体制下,专门的监督机关在监督“一把手”用权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具有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而在现实中,由于人、财、物等均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上级的纪检监察机关,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下级党政“一把手”活动情况和问题,也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主体的职能与权力不相适应,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这种状态下的制约监督难以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有效的制约。五是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的渠道不畅。群众监督、媒体监督是整个监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两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领导用权缺乏“透明度”,群众缺乏“知情权”,媒体对“阴暗面”的曝光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群众、媒体监督的渠道不畅,使他们想监督而无法监督。

4. 工作落实虚化

调查中46.9%的被访者认为,当前对“一把手”监督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落实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时间上,监督工作的期间过于狭窄。目前,重点是对“一把手”工作时间和工作表现的监督,但对其生活圈、社交圈和娱乐圈子监督较少,而往往“八小时”外,恰恰是领导干部容易犯错误、出问题的重要时段。从目前全国查处的大案要案来看,90%以上被查处的领导干部是从生活腐化开始的,可见,对“一把手”八小时外的监督已经是刻不容缓。二是在空间上,监督工作的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我们尽管已有许多种监督规定和监督制度,但各种监督形式之间不够协调,尚未形成法律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合一”的监督体系和机制,以致造成监督主体之间在工作上有时互相脱节、各自为政,使应受监督的得不到及时监督和处理,人力、物力运用也不尽合理,影响了监督整体效能的发挥,减弱了监督力度。三是在操作中,部分监督工作的实施流于形式。以对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为例,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被确定为提拔、使用对象或已调离升职,此时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有所顾虑,既怕被认为是“多事”或“不识趣”,更怕查出问题没人撑腰,因此,对这些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工作大多流于形式。

三 加强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的监督诉求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财权(58.42%)、人事权(54.17%)和重大项目安排权(40%),这些权力结构对一个部门甚至是一个地方来讲,就构成了维系部门或地方正常运转的主要功能。就如何监督“一把手”的用权行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升监督意识

一是加强预防教育。认真执行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加强对新提任“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打好反腐倡廉“预防针”,为其今后的用权行为提前注入“防腐剂”。二是加强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党校、红色教育基地、领导班子中心学习组等主流阵地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研讨班,努力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一把手”的大局意识和自律意识。三是加强廉政教育。通过开展谈心谈话等活动,坚定“一把手”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党性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认识到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是职责所在,不履行则是失职,全面夯实监督意识,在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行使好自己的监督权。引导“一把手”充分认识到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的危害,牢固树立“监督是关心、是爱护”的理念,增强自觉接受监督、加强自我监督的意识,并把自觉接受监督当成一种内在需求、一种日常习惯,自觉接受监督。

(二)健全监督制度,狠抓监督落实

一是制度建立取向要明确。涉及建立“一把手”用权行为规范和监督的制度,务必抓住重点部门、重点职位和重点事项,突出针对性、系统性和强制性,具有可操作性和量化性,并配套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二是制度覆盖范畴要全面。加强“厘权”“制权”“分权”“控权”等机制的建设,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权力,做到合理赋权,使权力运行和用权行为处于有效制衡状态。按照班子职责分工,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实行党政正职不得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审批、执法等制度。通过合理分权,形成权力制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权力滥用的机会。继续改革行政审批体制,防止和克服国家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一把手”化现象。三是制度完善方面要创新。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加快完善现代法律制度,推进反腐败立法工作。四是制度执行要更加严格。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的规范和监督,规范是重点,监督是中心,落实则是关键。在执行“三重一大”“末位表态”等制度时要有相关记录,以备日后倒溯追查。五是要加强干部交流,以干部轮换交流的新常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任职应该有一个时间考量,太长太短都不好,要加强干部轮换交流,特别是对那些关键部位、关键岗位的“一把手”进行轮岗和定期交流,让干部轮换交流成为新常态,对防止一把手专权、形成团团伙伙和小圈子有益处。对于纪检干部也是如此。还有益于解决碍于熟人情面,案子查不下去的好处。建立健全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家庭助廉教育和身边工作人员廉洁教育相结合、廉政宣誓教育和廉政承诺教育相结合等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制度。

(三)改进监督方式,完善监督体系

一是要强化组织监督。要自上而下加大上级组织、同级职能部门、下级组织的监督力度,保持监督的独立性,对发现的问题应客观、公正、及时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二是要强化内部监督。班子成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有效责任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班子成员应该尽到的对“一把手”用权行为的规范和监督责任没到位应负什么责任等以明文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如建立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审批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都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任何个人都无权做出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度。集体决策后必须按照分工由领导个人负责贯彻和落实,任何个人都不能越权插手他人负责的工作。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以制度严格制衡一把手权力行使。三是要整合监督资源。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其检查政府部门是否依法行政,权力是否按程序运行,是否集体决策、合理分权、公开用权。试行决策“社会旁听制”。重大决策前充分协商,广泛听取社会反映和意见,是杜绝“一把手”位高擅权、权重谋私的有效办法。建议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重大决策机制。对社会涉及面广、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试行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公众对决策事项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合理引导日益壮大的网络监督力量,让腐败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新华网,2016年11月2日,

[3]《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推进微观制度创新》,网易新闻,2016年12月5日,

[4]《一把手权力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新文化报》2016年6月9日,第6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推进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赵惠令[6]

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深远的历史贡献,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新修订的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同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做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践中,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灵活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坚持带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为这一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过去的五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之所以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最重要、最关键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八个明确”侧重于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第一个明确侧重于国家发展,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关键词界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特征。第二个明确侧重于人的发展,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达了宏伟的理想愿景。第三个明确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强调推进两大布局,建设充满自信的社会主义中国。第四至第七个明确分别从改革、法治、军队、外交四个方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动力、法治保障、军事安全保障和外部环境保障,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第八个明确侧重于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十四个坚持”侧重于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这“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打通了历史与实践的联系,为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不断提高攻坚克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论指引。

三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纪委的战略部署,全国财政系统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各领域改革、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供了坚强保障。进入新时代,财政系统要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势头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数字里面有政治,收支里面有乾坤”。财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作为最大政治,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提高财政工作的政治站位,着眼于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地位,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强化“财”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确保财政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财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为引领和召唤,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确立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治理思想,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治理能力。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财政系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制度,着力提升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为改善政治生态筑牢根基。坚决纠正和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财政干部“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把正确政治导向树起来。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为敢于负责的人负责,为敢于担当的人担当,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财政系统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关键,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钉钉子精神巩固拓展财政系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既紧盯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费旅游、公车私用,收受礼品礼金,滥发奖金福利补贴等老问题,同时又抓住“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问题,抓一个成一个,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深入查找财政部门“四风”突出问题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阻碍党中央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抓住典型、坚决问责、形成震慑。突出“关键少数”,督促各级财政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形成“头雁效应”。

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规范和保障。必须对财政干部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校、干部培训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修课,增强教育实效性,把党的纪律刻印在财政干部心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剖析近年来查处的财政系统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典型案例,用好用活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发挥警示、震慑、教育作用,让党员干部引为镜鉴,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贯彻党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贯方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强化日常管理监督,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感觉干部快要“触线”了,就及时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让他感到刺痛发热、如芒在背,做到良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不搞不教而诛。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腐败始终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财政系统更是如此。要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坚持强化不敢、知止氛围。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形成利益集团的腐败案件。财政系统要聚焦重点公共财政支出、民生资金、扶贫资金分配与使用等领域的问题,要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强震慑遏制作用。深化标本兼治,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压紧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坚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党组织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本单位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班子成员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管党治党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各种违纪问题。持续推进源头反腐机制建设,规范财政权力运行。

强化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最大的挑战来自对权力的监督缺失、监督不力。必须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推进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深入检查被巡视党组织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章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情况,充分发挥政治“探照灯”“显微镜”和利剑作用,不断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强化派驻监督,体现“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聚焦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探头”和“前哨”作用,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监察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实现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在党内监督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以党风廉政工作和反腐败斗争的优异成绩回答“窑洞之问”,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着力提高新时代国企基层党建质量——以中铝集团为例

赵钊[7]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目标。习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落地,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在打牢基础、补齐短板上下功夫,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我认为,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进一步实现党的建设从“有形”到“有效”、从体量到质量、从入脑到入心、从上层到基层的深化和延展,以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和影响,并切实从具体的办法和制度上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是对全党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需要全党同志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提高新时代国企基层党建的质量,决定了国企全面从严治党的既有成果巩固和持续发展。本文期望在对中铝集团党建实践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在党校的学习,对新时代条件下解决国企基层党建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思路。

一 十八大以来国企基层党建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根据中央国企改革与党建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层党建活动,取得了一些效果。基层党建更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基层党建的纪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1. 党建促进经济发展效果增强

在国企基层党建的改革中,基层党建的加强使得决策的效率提高,整个国企把握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能力加强。许多国有企业能够从政治、经济等全局高度思考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效益不断提升。中铝集团党组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引领企业发展,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攻坚克难,以崇高的政治品格凝聚力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有力推动了集团扭亏脱困转型升级。特别是2015年中央巡视以来,集团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面对行业市场低迷、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集团在2015年同比大幅减亏153亿元的基础上,2016年扭亏为盈,2017年取得近9年来的最好经营业绩。

2. 思想引领力度不断加大

国有企业党建中思想建设的成效巨大,基层党组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指导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企业的引领力度空前加强。中铝集团以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培训,举办了专题轮训班和集中宣讲等活动,切实推进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成立中共中铝集团党校,每年组织培训管理骨干和党务干部2000多人次;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主渠道、新媒体等载体推送学习资料,有力推动党建精神进基层一线,为集团扭亏脱困转型升级汇聚了磅礴力量。

3.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企业各层级的党委领导制度不断完善,党员档案体系不断健全,基层党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中铝集团在深化改革发展中同步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出台了《境外企业党建工作实施办法》,实现了党组织“应建必建”;通过建立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从严规范企业党委按期换届;基层队伍不断强化,集中排查党员档案7.26万份,找回失联党员1590名;根据下属企业的经营规模及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情况等,为下属10户企业配备了专职党委副书记、为41户企业配备了专职纪委书记;大力培养年轻干部,选拔了70后副职后备干部人选、80后中长期培养对象。

4. 企业人员作风和纪律建设加强

五年多来,国企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习作风等建设力度加强,国企对党员干部和职工违规查处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大。中铝集团党组成员主动以上率下,带头做起,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在改进调查研究、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出访活动等方面率先垂范,形成“头雁效应”。中铝集团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高压态势反腐不手软,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件件有处置,对中央纪委和中央巡视组移送的线索、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线索优先核查。2015年以来分类处置、核查线索2200余件,重点查处了中铝国贸等系列重大腐败案件,累计挽回损失30亿元,收缴违纪款近6000万元。每季度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累计召开17次警示教育大会,通报违规违纪问题和问责案例586起、1825人次。重要节假日下发通知进行明察暗访,持续开展“四风”问题自查自纠、领导人员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违规购买消费高档白酒问题等专项检查,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24起。集团先后出台了办公用房规定、领导人员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禁止与干部亲属所办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等制度,给党员干部划清了纪律红线。

5. 党的规章制度建设正在铺开

国企在基层党的制度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许多企业内部党的规章条例正在制定,许多党建的制度设计正在进行。中铝集团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有企业“六种力量”“根魂”优势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党的领导不断落实到公司治理中,集团和二级企业全部完成党建入章程工作,明确了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的重大事项范围和内容,在二级企业均实行了“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分设”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定了《集团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试行)》《集团党组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创新实施党建工作考核与生产经营考核各为100分,两者互为系数的“双百分”考核方式;定期约谈企业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层层传导压力,督促其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建立了巡视巡察系列制度,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党的十八以来巡视企业全覆盖。制定了《中铝集团决策权限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投资管理办法等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不能腐”的制度体系,构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屏障。

二 国企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国企在基层党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党的组织、制度、纪律建设等有了加强,国企党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也在提升。但是,国企基层党建暴露的问题也很突出,最大问题就是国企基层党建实现了有形覆盖,但还没达到有效覆盖,基层党建的效果和质量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对中铝集团的考察以及对国企基层党建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两张皮”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下述几方面。

1. 国企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

国企基层党建存在“两张皮”问题。“第一张皮”是指基层党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引领保障生产经营的作用不够;“另一张皮”是指基层经营管理者就生产经营抓生产经营,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不够。国企基层党建“两张皮”问题体现在思想和行动的全过程,这也就导致了结果的“两张皮”。

首先,思想上的“两张皮”。有的认为基层党建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业务工作主要是做事或物的工作,表示“我们就是管专业,党风廉洁是你们党建、纪检的事”;有的认为党支部作用就是简单学习党中央、上级党组织的文件;有的认为基层组织中,行政人员兼职做党务工作,往往难以同时兼顾;有的认为参与党内组织生活是“负担”,表示“挤不出时间”学习、“工作都干不完,哪有时间学习”。上述这些认识是在思想上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对立起来,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抓党建也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

其次,行动上的“两张皮”。国企基层党建普遍存在对上级文件、网上下载课件、学习读本等原始材料进行“照本宣科”,对于具体工作安排简单以“请做好本单位的相关工作”进行概括。有的只是为了应付督查评比,突击搞“落实”,热衷于“材料党建”;有的创建党建载体和平台时没有从实际出发,往往为了做党建而做党建,一味地求新求亮搞“花样”。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粗浅,很少开展党员思想状况分析工作;谈心谈话“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虽进行过了一些谈话,但“三言两语”,讲工作多、谈思想少,讲套话多、心灵沟通少。组织生活会敷衍了事,走走过场,批评与自我批评“隔靴搔痒”,没有“辣味”,达不到“见人、见事、见思想”的要求。这些“两张皮”行动,对生产经营工作非但没有起到引领保障作用,反而成为累赘。

最后,结果上的“两张皮”。有的基层“党建”搞得有声有色,“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一次都不少,相关记录都有,学习心得还上了墙,但生产经营不达标甚至持续劣化,现场管理、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老问题依然如故。如2017年中铝集团所属企业纪委主动出击“接地气”、深入一线开展巡察活动,在3个月的时间里,发现现场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9104项,这些问题长期存在,没有一项是由基层党支部自身主动发现的。2015年以来,中铝集团通报违规违纪问题和问责案例586起,同样没有一例是由基层党支部自身主动发现的。这说明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突出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基层组织堡垒的战斗性不够强,党员模范先锋性不突出。

2. 国企基层党建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国企基层党建存在的“两张皮”问题有着深刻的原因。虽然国企对基层党建显得重视程度很高,但国企基层党务工作人员还没有真正从党是领导一切的高度,把主要精力和业务能力放在党建引领保障国企发展上考虑。具体原因主要有精神懈怠,本领恐慌,作风不实,消极腐败等方面,从而总是感觉欠缺有效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是精神懈怠,思想意识不纯。基层党建队伍的精神懈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理想虚无与理想羞涩并存。不少党员表现出理想虚无,认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遥不可及,不相信共产主义;受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不够自信。不少党员表现出理想羞涩,有的虽心中相信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嘴上却不敢说,更不敢于在非政治生态、次政治生态场合下勇敢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情怀,而现实生活中,真正敢于表达理想的党员往往被冠以“虚伪”的帽子而被疏远。因此,谈享受多、讲理想少,谈回报多、讲奉献少,谈变通多、讲坚守少。

二是政治厌烦与政治恐惧同在。有的没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论述,没有将社会主义政治理解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而是把政治狭隘化、肮脏化,片面地认为政治就是权力角逐、阶级斗争、整人运动,往往谈政治色变。有不少党员政治厌烦,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政治恐惧,自觉选择逃避政治,以追求过好日子就行了的名义与政治划清界限。

三是党性不强和宗旨淡漠兼具。有的“好人主义”盛行,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捣糨糊、和稀泥,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动真碰硬,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人。有的宗旨意识淡漠,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将服务挂在嘴上,贴在墙上,为群众办事拖延,“为官不为”;更有甚者在一些事关民生的问题上与民争利,忽视乃至损害职工群众利益。

其次是本领恐慌,干事能力不强。基层党建能力在诸多方面无法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和国企发展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习能力不强。学风漂浮的问题仍然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不重视学习,特别是不重视理论学习,认为那是理论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有的把学习当成负担,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既不“入脑”也不“入心”;有的把学习当成“通行证”“敲门砖”,奉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有用就学,没用就“弃之如敝屣”。有的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存在“时间挪一挪”“学习缓一缓”等想法。学习能力的不足,致使部分支部委员党务工作知识匮乏,对“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支部基本制度、基本要求较为陌生,概念不清,工作中抓不住主要矛盾,拿不出过硬措施,“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屡屡遭遇“本领不足、本领落后、本领恐慌”等尴尬。

二是改革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不求突破,不讲实效,不能科学引领企业改革发展。有的对改革创新有抵触情绪,“穿新鞋走老路”不愿创新;有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搞假创新;有的依葫芦画瓢、照抄照搬,按部就班开展党建工作,不会创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组织生活形式单调、枯燥,统一性、任务性的规定性动作多,说教灌输的多,切实契合党员群众实际需要的活动少。改革创新的能力不足,致使基层党建失去了动力,问题依然是问题,矛盾已然是矛盾。

三是狠抓落实能力不强。不督查、不曝光、不考核,工作就推动缓慢,或停留在表面,甚至一动不动的现象在基层不同程度存在。对巡视巡察提出的问题和不足,或整改措施不具体、整改责任人不明确、整改落实不了了之,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举一反三,整改于同类。有的没有建立党建工作的中长期目标规划,党建工作往往是根据上级组织的要求临时被动安排,出实招、求实效的主动性不够。有的没有把党建思路目标、方法路径和载体抓手分析准确,并具体运用到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欠缺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有的党员工作拈轻怕重,甚至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攻坚克难和久久为攻的韧劲不够。狠抓落实的能力不足,致使不少基层组织作风不实、纪律不严、问责不力、微腐败屡禁不止等问题久治不愈。

再者是作风不实,联系群众不密。部分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企业职工内部,没有与基层职工打成一片。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很好地掌握群众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简单粗暴地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未能坚持民主集中制,既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又不善于集中统一,谋划企业改革发展的决策往往不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的以领导自居,不爱听群众的意见,对群众的批评“一蹦三尺高”。有的不习惯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习惯对职工群众发号施令。有的身在基层脱离基层、身在基层不下基层,面对群众服务不了群众,高高在上,沉不下去。有的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跟踪督办不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未能严肃认真对待,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未能坚决纠正,往往不能以维护好和发展好职工的切实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工作,不能让职工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最后是消极腐败,攻坚克难不硬。基层党建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消极腐败现象,表现在:一是微腐败问题仍然突出。在群众身边发生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履职不公、习惯性违规等不正之风屡见不鲜;基层车间班组、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有的利用职权为其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各种便利,进行利益输送;有的利用职权截留资金、虚报冒领、虚开发票、滥发奖金。如一个检修班班长,3年来多次从员工手中克扣奖金累计达5.2万余元,班组职工敢怒不敢言。

二是形式主义仍然存在。“三会一课”、学习教育等组织活动联系生产经营实际不紧、针对性不强,独立运行,自我循环。党的宣传工作与基层文化建设相脱节,党的组织建设与一线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相脱节,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与基层治理相脱节,党风廉政建设与依法治企、依法办事相脱节。有的重制度制定、轻制度执行,不少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贯彻,甚至形同虚设;有的制度设计不合理,只有宏观制度,缺乏具体制度设计和配套制度安排,制度不具备操作性。工作形式化、内容脱节的基层党建,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削弱了对党员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严重损害了党组织形象。

三 推进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的思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经过实践探索,已由“有形”阶段迈入“有效”阶段。这一新的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紧紧围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力戒思想意识不纯、干事能力不强、联系群众不密、攻坚克难不硬,打通基层党建落地最后一公里。

1.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力戒思想意识不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这就要求国企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基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基层,用过硬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夯实基层。

首先,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基层。具体的,就是要把党的组织生活作为查找和解决基层问题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党员民主评议等党的基本生活、基本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政治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坚决防止表面化、庸俗化倾向。要开展市场开拓、管理提升、技术攻关等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通过大评选、大比武、大检查、大整改、大宣传等系列活动,让“以客户为中心,强化精益管理、增强科技引领”等理念深入人心,创造实效。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党支部,通过开展“强化工序服从拓市场,持续质量改进扭亏损”为主题的质量月党日活动,有效促进了员工提升质量的激情活力,为质量兴企注入了不竭动力和源泉。

其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基层。具体开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年长一技能”活动,推行“每周三题、每季一课”学习教育活动。基层党支部针对党的基本知识和生产经营技能,每周为每名党员出3道思考题,每季度末,组织党员结合所学知识上一次党课,并在年度末开展新技能集中展示活动。中铝西南铝锻造厂挤压制造部党支部,通过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有机结合,激发了党员的学习热情,促进党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步提升。

最后,用过硬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夯实基层。要把党性内化为共产党人的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把宗旨意识体现在基层日常工作生活的实践创造中,始终做到对党耿耿忠心,以人民为中心,信念坚定,从善如流,甘于奉献;始终做到对事业孜孜追求,履职尽责,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毫不懈怠;始终做到对生活积极向上,严于律己、为人正派,绝不为一己之私利而损企业之公利。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铝集团广西分公司纪检干部李兆雄同志,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用共产党人的党性品格,谱写了新时代基层党员不懈奋斗的壮美篇章。

2. 坚持增强基层治理本领,力戒干事能力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过硬。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和狠抓落实本领。

首先,增强学习本领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学习的形式多样,关键是能够让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爱上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为此,可以设立类似党员“年度攀登”的近景学习目标,同时制定三年递进的远景学习目标。制作党员攀登计划公示板,详细记录每一名党员的“年度攀登、三年递进”的计划细则、推进过程、节点成效。中铝山东有限公司第二氧化铝厂沉降车间党支部“攀登”计划中,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有色行业技能大奖获得者”等先进典型,让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新风吹拂基层的沃土。

其次,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推动党员队伍建设。具体可以组织“两带两创”(党组织带党员创效、党员带群众创新)活动,开办“创新大讲坛”,倡导“全员创新,全员创效”理念,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实干”的浓厚氛围,紧扣改革发展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和技术难题、经营难点、“瓶颈”工作等,设立创新创效项目,让党员先进性的示范效用在基层绽放光芒。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将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宽容失误、容错纠错、撑腰鼓劲的强劲合奏。2017年,中铝集团通过党员“一带N”或“N带一”模式,带领职工设立创效项目3926个、创新课题5283个;中铝瑞闽“创新大讲坛”,2017年仅安环类问题“合理化建议”超过3.9万条,班组职工参与率100%,18个职工创新项目获福建省“五小”创新表彰,其中,2个项目获福建省“五小”创新金奖,勇于创新的音符在基层串联成最美的旋律。

最后,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推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可以推行“专业人做专业事”,引导党员践行“状态再好、节奏再快、力度再大、办法再多”的工作要求,从基层的每一件实事、点滴事、具体事办起,在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中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秉持“超前谋划,领先一步”的工作理念,自加压力、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强化执行,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反映强烈的问题严肃认真对待,跟踪督办;对巡视巡察提出的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举一反三,整改于同类。包头铝业华云新材料热电厂项目党支部,推行“专业人做专业事”,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克服重重困难,主动执行,推动过程管控,突破核心主线,确保稳定运行,提前42天完成任务目标,用点点滴滴的务实行动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奉献力量。

3. 坚持凝聚职工热情,力戒联系群众不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坚持群众路线,引导和凝聚广大职工有信念、有兴趣、有意识地投入党建活动中。

一是用情心系职工。积极开展“五必谈五必访”工作,及时收集职工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及时回应广大职工的诉求和期盼。中铝山西华圣电解厂党委年均谈心、谈话90余人次,家访、病访150余人次,达到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目的。

二是保障物质福利。建立健全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具体机制、优化考核激励分配机制,把职工个人付出与创效有机结合起来,让职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铝集团山东铝业公司氯碱厂实施分类考核、基准激励机制。根据市场营销、生产制造、项目管理等人员类别,构建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薪酬分配着重向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完善价值分配激励体系,有效地调动了基层职工的积极性。

三是善于与群众说话。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让职工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管理举措。中铝东轻公司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力,利用东轻报、东轻电视、OA新闻、微信平台等新技术形式,将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编成小段子,用群众能听得懂的语言搭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达到了“小段子解决大问题”的效果。

四是抓关键人群。紧紧抓住团员、青年、妇女等关键人群开展群众工作,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山东铝业公司氯碱厂党委抓住关键人群做群众工作,增强了基层文化融合,提升了基层组织形象。

五是发扬实干精神。不讲条件,不找借口,务实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既定目标和时间节点,扎实开展工作。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在近三个月时间里,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反复论证,自内而外、自外而内问诊把脉,提前实现了阴极生产线全部打通,用实干精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4. 坚持党建促进生产经营,力戒攻坚克难不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企党建工作,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

首先,实施党建项目管理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载体保障。如通过立项、研究、评估、结项等项目制管理方式开展党建工作,着力解决生产一线急难险重的难题。中铝集团河南分公司热电厂党委通过开展党建项目制管理工作,培育了“新系统飞灰在线取样改造”等优秀项目11项,创效百万余元。既为基层党员提供了奋斗的新舞台,也为企业开源节流注入了新动能,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了载体保障。

其次,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纪律保障。以“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种新表现”为切入点,持续开展基层巡察,持续推行纪检干部“接地气”活动,持续紧盯问题整改,持续开展警示教育,正风肃纪不停步。紧扣“两金”压降难题,深挖背后腐败根源,督促围剿欠账“老赖”。针对经商办企业问题,落实中铝集团禁止与干部亲属所办企业发生业务往来暂行规定。中铝集团通过持续正风肃纪反腐,2017年,督促企业清收账款214.5亿元,压降库存24.7亿元,收回违规款项3.27亿元,促进了党风企风的根本好转,有效净化了政治生态,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了纪律保障。

最后,推进党建质量评估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机制保障。构建指标设置科学、评价标准清晰、导向作用突出的基层党建考核体系。从党组织及党员自评、上级党组织考评、基层群众评价等三个维度,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等两个方面开展评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主要考核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等情况。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主要考核党支部凝聚职工,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情况;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狠抓落实本领,打基础强基层情况;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载体、纪律、机制等保障情况。中铝集团“双百分”考核机制,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落实落地,提升了基层堡垒的战斗性,为促进生产经营提供了机制保障。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筑牢民族地区执政基础论析

王宇燕[8]

民族地区历来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是推进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维护民族团结、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对筑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来讲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及内涵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思想的成熟源于深厚的底蕴积淀,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孕育了政治建设思想的优秀基因。马克思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性。列宁强调,必须坚持共产党在本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这些政治建设论述既有无产阶级政党对政治的定位,也有对待政治的根本态度,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提供了优秀的成长基因。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滋养了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土壤。毛泽东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党要实现正确领导,全靠政治路线的正确。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世纪之交,江泽民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六个关键环节。进入新世纪,胡锦涛确立了“一个主线、五大建设”的党建工作总体布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不断丰富完善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升华了政治建设思想的核心品质。十八大以来,针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治国理政方略和管党治党措施,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政治建设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探索出了一条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有其丰富的内涵要义。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是政治建设的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坚定对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信念,始终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第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树立“四个意识”,并将“政治意识”排在第一位,就是要求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坚决维护爱戴追随捍卫党的领袖是政治建设的核心关键。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强调要始终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坚决地做到认同核心、爱戴核心、维护核心、服从核心、捍卫核心,绝对忠诚核心,永远紧跟核心。第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不断增强党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领,以人心向背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成效的检验标准。第五,严明党的纪律规矩是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守好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第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文化的深层次上来把握和谋划,以文化来涵养支撑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我们党关于自身建设的重大理论发展和实践拓展,充分体现出我们党推进自身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政治自觉与深刻历史文化自觉。

二 青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

青海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握正确方向,积极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引向深入,夯实了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基础;坚持以青海发展的“五四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思想为指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坚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青海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藏区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员“双重信仰”问题依然存在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积累深厚,社会影响广泛,党员信仰宗教或者有双重信仰问题的党员依然大量存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识淡化,大局意识不强,核心意识不坚定,看齐意识不到位,在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思想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2. 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党员干部时刻面临政治考验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十四世达赖集团遏制、搞乱我国的政治图谋始终没有改变,与我们争夺民心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藏青会”等非法组织开展的有策划有预谋的破坏活动仍在进行。加之青海寺院多、信众多、僧尼多,信教群众和寺院僧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还不够强,基层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有待持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考验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党员干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时刻面临重大考验,如果不及时强化思想引导,帮助党员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就极有可能给各种错误思想以可乘之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 藏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任务艰巨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业发展粗放、低效的特征明显,农牧民按期实现精准脱贫的压力很大,是减贫脱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青海藏区绝大多数地区处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生态资源同时也是生产资源、生活资源,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藏区守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既需要政治担当和奉献精神,也要靠物质基础的支撑,只有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争取人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4. 基层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干部能力素质与新时代赋予民族地区的政治使命还不完全适应

实现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长期执政基础,是新时代赋予青海的重大政治使命。青海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行政成本高,公务员编制紧缺,加之藏区条件艰苦,非主体民族干部由于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心理认同等问题,外流严重,造成民族地区非主体民族干部断层、民族乡镇领导班子中主体少数民族干部占比过高。基层基础是整个组织的支撑、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支撑、联系群众的桥梁支撑,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就很难真正掌握政治建设的主动权,如果不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就可能动摇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充分运用问题思维和底线思维,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民族地区存在的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以“常学常用、常用常灵”的理念,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论述。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构筑民族地区思想堡垒的根本举措,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关键举措,作为夯实民族地区执政基础的战略任务,旗帜鲜明地把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用“四个意识”促进党内大团结、用“四个自信”促进全社会大团结、用中国梦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三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思想落地生根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对党的各方面建设必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青海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遵循,推动落实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筑牢民族地区执政基础。

1. 从严从实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锻造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执政骨干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加强政治建设,第一位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突出政治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突出对“关键少数”的理论武装。组织州厅级领导干部和县委书记、县长,采取省委常委专题辅导、专家学者详细解读、结合实际开展交流研讨、严格纪律保证质量等方式开展培训,并有计划地抓好党员干部轮训,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三是多措并举凝聚党心民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持之以恒补“钙”铸“魂”,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宣讲辅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心,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2. 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扩大各族群众的政治共识

在青海这样的多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本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一是坚守目标导向。牢固树立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党的政治建设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以党的政治建设拓展民族团结的深度广度,使各民族之间亲如一家,使党的团结更有基础。二是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认同。持续深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农牧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传递给各族群众,始终做到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的节拍。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解决民族地区民生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使各民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四是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高度重视宣传手段创新,善于运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贴近群众实际,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服务群众激发政治建设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一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二是坚决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针对青海各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的客观现实,下足“绣花”功夫,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三是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坚持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在培植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上下功夫。四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族群众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4.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巩固扩大党在民族地区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重视基层、提振基层、服务基层是筑牢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一是持续筑牢基层组织。坚守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政治定位,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充分发挥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政治功能。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来,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党的旗帜在全省每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二是持续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本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机制,清晰工作职能、严格工作标准,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基础工作达标活动,建设覆盖城乡、上下贯通的综合服务平台,规范基层组织职能,普遍推行岗位责任制,强化机关效能考核,推动各项工作精细务实高效。三是持续提升基本能力。加强政治能力、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建设,对标不同岗位需要,重点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全面提升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应具备的共性素养和体现不同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业素养。

5. 坚持不懈全面从严管党、从严治吏,始终确保青海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海改革发展稳定也站在了新起点,我们一定要在全面从严管党治吏上有新气象新作为。一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确保党的任何组织和成员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项工作部署都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以实际行动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二是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各项规定。严格按照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十二项内容,逐一对照落实,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都必须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做出决定。三是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把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内在精神,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腐朽思想、庸俗文化的侵蚀,使广大党员、干部明是非、辨真伪,养正气、祛邪气,管思想、固根本。四是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突出实践实干实效,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注重培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涵养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强化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理直气壮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凝聚形成创新创业、奋发有为的强大合力。

以习近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为指导 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陆明[9]

自人类取得进化优势主宰这个星球起,人就成为影响地球上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作为人类不同时期引领发展潮流的精英,由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而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和战略资源。因此,人才必然成为利益集团乃至国家之间的争夺焦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随着人才跨国流动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国际上的人才争夺将更加激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0]”“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11]”。

一 当前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主动实施“千人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我国的人才规模、结构和综合素质取得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市场格局和生产流通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球人才供给、流动速度和模式也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将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重点行业领域的人才总量、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差距,在高端人才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这将成为制约我们高质量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障碍。以芯片设计领域为例,2020年需要约28万专业人才,而现在仅有13万从业者,存在15万的人才缺口,而我国目前高校每年培养的各类集成电路人才数量不到2万人。[12]此类情况也存在于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业(如航空发动机等)。

第二,严重的人才流失已对我国人才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尚处劣势,仍是世界主要的人才流失大国。1978 ~2013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滞留在外的有161.38万人。[13]据美国《科学》报道,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博士生来源国,仅2003年就有超过6万名中国出生的学生留美读博,其中多数毕业后选择留下;2002年在美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到2007年仍滞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比例高达92%。迄今为止,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有7位华裔诺奖获得者,在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有近70名华裔院士,在美国太空总署有超过300名的华裔顶尖科学家。在欧洲、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至少有超过1万名的华裔教授。[14]在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推行“人才套利”政策加剧人才争夺时,我国尽管频频发力,但仍存在严重的“留学赤字”、“移民赤字”和“人才赤字”。近年回国人数虽有增加但结构并不乐观。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显示,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约一半为国外一年期硕士学位项目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博士回国率不到10%。发达国家的“人才套利”行为直接威胁我国人才安全。

第三,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极大地压缩了我国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国际人才跨国流动趋势进一步加强,且持续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从政治动荡国家流向社会稳定国家。为了抢占新世纪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跨国流动态势,积极探索新条件下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大力实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国际人才竞争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仍保持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优势,凭借其已经构建起的以强大经济实力和优良人文环境为基础、以相关立法和优惠政策为保证、以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资源为后盾、以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四位一体”国际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进一步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争夺。2017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目前H-1B签证是以完全随机的抽签方式发放的,这是错误的。相反,它应该给予最有技术和最有高薪水的申请人”,并签署行政命令拟要求联邦部门收紧此类签证,限制普通和非法人员入境,以确保外国高端专业人才留美。同年8月2日,特朗普提出旨在降低合法移民数量的《改革美移民强化就业法案》草案,如果通过将大幅限制一般移民数量而更加注重吸引美国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其他西方国家也频频发招,加紧吸引全球人才,如德国从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欧盟“蓝卡计划”、日本法务省出台“高级人才积分制”、法国于2016年5月正式实施《新移民法》并从当年11月1日起发放“人才护照”长期居留签证、以色列移民部制定了未来每年接收5万移民的宏大计划等。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严密控制高端科技人才外流,奥巴马就曾经叫嚣决不让“下一个英特尔或是谷歌诞生在中国或印度”。

二是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等国家积极制定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引进战略规划,实施一系列引进计划,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同时,这些国家都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本国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回国服务。此外,越南、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国际人才引进。

三是跨国集团公司和研究机构根据其全球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利用资金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利用,各类境外NGO也一直将我国作为引才重点,通过合作研究、联合教育、基金支持等活动,使我国人才竞争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中国大批高级人才外流已无须跨越国界。

另外,我国在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制约我们吸引国际人才的“瓶颈”,特别是政策缺失或落实不到位,许多高端人才的积极性因而受到挫伤。

深度参与新一轮国际人才竞争、维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国家人才安全,我们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面对挑战敢于亮剑,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优势,打好新时代国际人才竞争攻坚战。

二 学习贯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人才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对国际人才竞争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战略意义、组织原则、思想方法、基本要求和遵循做出深刻阐述。这是习总书记集我党在不同时期人才理论之大成,根据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凝练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指导我们深度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眼于全球筹划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不断拓展引才空间、拓宽引才渠道,努力改善用才环境,建立健全机敏的人才安全预警机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高效智力保证。

第一,立足于在对外开放大局,面向全球谋划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首先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应用先进的世界知识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5]”。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应该建立起内外互动、双向流通、互惠互利和彼此尊重的国际人才交流格局,并在此格局下实现人才在思想、知识、技术上的彼此相互开放,在开放中互相启发、借鉴、完善和提升,从而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要明确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战略定位,着眼于全球营造国际人才交流良好环境,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不断提高我们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16]”“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7]”,从而提升我国自身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在国家竞争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体现国家意志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贯彻。将促进和扩大双边或多边人才交流与合作纳入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的基本内容,使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取得与经贸、科技、教育等在政府间合作框架中的同等地位。以制度的形式将促进国际人才交流纳入我驻外使领馆和机构的重点工作并与国内建立动态实时的沟通渠道。

第二,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引才用才需要,“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18]”。引才用才的政策、制度、法律等“软环境”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上取得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聚”才的必要条件。我国引才用才“软环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需根据新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优化,并切实解决操作层面上一些具体问题。一是继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的实施,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相匹配的“工作许可配额”管理制度和规范统一的准入准出评价体系;二是抓紧完善中国绿卡制度和技术移民政策,简化签证审批手续,选择性实施双重国籍政策,为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工作交流、定居生活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选择途径;三是梳理、整合现有引进国际人才政策措施,健全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联合督促检查,早日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完善引进人才成果评价、分配、奖励、税收、专利使用和保护、社会保险以及纠纷仲裁等相关法规,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聚集人才,用国际通行的有效办法、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更便捷的服务,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19]”的指示精神,健全针对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高效的“因人而异、因国而异、因事而异、因需而异”甚至“一人一策”的特殊人才引进机制。

第三,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做好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工作。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我们要把人才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20]”“在人才选拔上要有全球视野,下大力气引进高端人才[21]”。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精神,一是要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人才缺口,周密筹划、完善措施、灵活运作,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建立统一的动态海外人才信息特别是急需紧缺人才信息档案库;二是加强对海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开发机构中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籍人才的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其产生“人才溢出”效应,就地为我所用;三是创新引才方式,政府猎头、市场运作等齐头并进、互通互补;四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要用事业吸引高端人才,有的重大科技项目,只要是不保密的,境外有合格合适的人才也可以主持,给他个首席科学家,同时按照国际规范强化合同约束和法律约束。我看可以试一下[22]”的指示精神,尽快完善海外引进人才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试点逐步推开。

第四,防患于未然,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级人才安全预警机制。人才安全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必须尽快构建适合国情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式人才安全预警机制。一是要尽快在国家层面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实时动态、统一完备的关键人才资源信息库,定期发布重点行业、领域、岗位人才状况信息,按行业、领域和岗位特点,设立人才需求与供给的预警红线;二是建立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岗位人才流失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完善对掌握国家核心机密和关键技术的人才流动、准入准出限制和约束机制,建立有约在先、防范在前、责任到人的人才安全和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另外,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在外留学生回国服务。

国际人才竞争动机和驱动力来自对本国发展阶段所需人才“缺口”的填补需求,如果只看到利于本国发展需求一面,确有“零和”的现实残酷性,但放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这种竞争却是应对人类所面临共同挑战的全球人才资源高效配置手段,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的有效方式,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中国必须同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安全等各个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分享和借鉴彼此有益经验,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成就各自梦想注入动力[23]”。国际人才交流既有互鉴也有竞争,既有友谊也有谋略,既是国家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民族发展自信的展示,背后则是国力的比拼和智慧的较量。只有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才会堆砌起“聚”才的高地、积聚起竞争的优势,才能在新一轮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0月21日, htm。

[2]《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新华网,2012年12月12日,

[3]《习近平在上海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23日,

[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4月21日, 04/21/c_1122720324.htm。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4日,

[6]《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3月6日,

[7]习近平:《加快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共产党员网,2014年6月9日,

[8]《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201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