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人们都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可我觉得人间还有一种大爱,是更无私更接近幸福的爱。我献血和资助学生,都没有觉得有什么负担,就是以为这种大爱之下,个人的荣辱和得失都不算什么。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郭明义微博
现在流行“幸福感”这个词,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民的物质满足感空前提高,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发现,自己活得好像没有以前自在了。
2012年,央视对中国百姓进行了生活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7.9%的受访者感觉幸福,比2011年的调查数据44.6%略有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比较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受访者人数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12.4%,也就是说,环视我们身边,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幸福”的人。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评论:过去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了吗”,现在真希望人们互相问一句“幸福了吗”。
一个国家要腾飞,一个人要进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好比鸟的两只翅膀,只有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物质财富我们多多少少已经积累了一些,精神财富呢?
关于“幸福了吗”的追问,雷锋说过属于自己的答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郭明义也说过:“人们都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可我觉得人间还有一种大爱,是更无私更接近幸福的爱。我献血和资助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负担,就是以为这种大爱之下,个人的荣辱和得失都不算什么。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感?说到底,它是一种感觉,人的感觉建立在行动之上,有什么行动,就有什么样的感觉。整天觊觎别人的成就,自己却懒惰疏忽,久而久之,生出妒忌,成了一个凡事找借口的人。古人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之所以可以选择宽容彼此,伸出援手,是因为帮助别人让我们有了存在感,有了人生的挂念。
助人为乐——帮助送给别人,快乐送给别人,也送给自己。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快乐,就要看他能放下多少自我。你读《雷锋日记》,写到又帮助一个人,不管多累多辛苦,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一种充实。郭明义无数次献血,同等收入水平的人都搬进了新房,买了私家车,他还住在单位分的小房子里,每天徒步上下班,饭菜简单,但吃得好,木床年久嘎吱吱响,却睡得香。
只有内心充实幸福的人,才能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所以雷锋精神的首先之义便是助人为乐。在这样一个讨论“幸福感”的年代,郭明义能将助人为乐精神化为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这无疑值得每一个“不幸福”的人去思考。
爱人不外己
我帮助别人和顾家过日子,也不矛盾,我家里吃的、穿的、用的都安排得好好的,孩子也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别人家孩子的事情都能管,自己家孩子的事情更要管。
——郭明义
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有人觉得墨子这个说法太自私,高尚的人应该忘我,怎么可能爱人又爱己?
这样认为就太机械教条了,其实想一想,一个人如果不爱惜自己,不爱惜身边的人,又怎么会对陌生人有爱呢?现在讲郭明义的事迹,好多都写他帮助陌生人,实际上,对自己的家人,郭明义也“一视同仁”。
郭明义在家中排行老大,三个兄弟姐妹,四个家庭中,二弟郭明月条件差一些,他早些年在鞍山轧钢厂工作,可是企业效益差,破产了,他和妻子都成了下岗工人,靠四处打工为生。二弟的儿子考上大学,夫妻俩供儿子上大学着实有些困难。郭明义主动把这件事给揽了过去,孩子上学的费用他全包了。他说,别人家孩子的事情都能管,自己家孩子的事情更要管。郭明义包下了侄子4年的学费,直到侄子大学毕业。2007年,二弟媳高娟不幸患上癌症,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给亲人治病,郭明义召开家庭会议,自己牵头拿出6000元给弟媳治病。治疗期间,郭明义还经常探看弟媳,开导她,劝解她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为了让家中老人过得开心,郭明义还独创了一个“拥抱节”,要求家中晚辈见到奶奶姥姥,都要热情地拥抱一下,并且把这个礼节当成“家法”,一直延续下去。在矿区,郭明义孝顺父母,爱护弟妹,疼爱妻女,是出名的大孝子、好大哥、好丈夫、好爸爸。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杀亲”。大概意思是,距离远的人大家反而相处得非常好,都很开心,但是距离非常近的人其实是会有痛苦的。对待陌生人非常谦和,可以接受对方的缺点,但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便会对对方的行事做人有更高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说话非常刺耳。
有时候,离我们最近的人,往往是受我们伤害最深的人。家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这时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就像孩子面对母亲存在着放肆性,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不理性沟通实现的。压力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却给家人带来了伤害。“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一个在人前温文尔雅的绅士,回到家中居然如此疯狂。他可以爱他的学生,为他的学生不辞辛苦地教学,却对家人拳脚相向,表里不一,真的配不上和“爱”这个字联系在一起。
学会爱别人,请从爱我们自己、爱我们的亲人开始。
微公益
微博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用爱心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去带动更多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同时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传递给更多人。
——郭明义
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不幸,但我们有心无力;不得不承认,我们肩膀太稚嫩,承担不了太多爱的期许;不得不承认,爱心不分高低,但能力却有差异。
古人说,不因善小而不为。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微博带我们走进了“微时代”,也孕生了微公益。所谓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家,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刚刚接到一名临产孕妇的丈夫打来的电话,他妻子大出血,婴儿恐怕保不住,急需血小板止血,请A型血爱心队员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献血小板,救母子命!”2012年2月10日13时59分,一条求助帖在新浪微博出现,旋即被转发了764次;几分钟后,便有大量志愿者疾驰在去血站的路上;一小时后,要求献血的市民挤满了采血大厅。又过了一会儿,28岁的小伙子刘东博,第一个躺在了采血机旁,捐献了一个单位的血小板。18时16分,微博上欢快地跳出4个字:“母子平安!”医院里,孕妇的丈夫杜兴龙望着平安的母子喜极而泣。
大家发现,发出这条求助微博的人正是郭明义。从2011年3月25日开通微博起,仅仅一年多时间,郭明义的粉丝已达970多万。通过网络,有5000多人报名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1000多位遇到困难的人得到了网友的救助。郭明义微博当之无愧成为互联网“微公益第一微博”。
事实上,对微博这个新生事物,郭明义起初并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一是觉得年龄大了,对互联网知之甚少;二是网上鱼龙混杂,怕自己难以应付。后来大伙劝他,你当初还没学过英语呢,最后还不成了翻译?网上言论七嘴八舌不假,但是,越是鱼龙混杂,不是越需要正本清源吗?
“‘微友’您好!How are you!今天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我开始融入这个群体,同‘微友’一起分享阳光、温暖、力量、快乐。谢谢!”2011年3月25日,郭明义发出第一条微博。
在郭明义的影响下,2011年10月,辽宁省的武秀君、袁纯泉、高玉贤、徐文涛、曹伟等5位道德模范相继开通了微博。2012年,又有120多位辽宁省的道德模范开通了微博,加入到以郭明义为群主的“道德模范之家”微博群,成为全国首个道德模范微博群体,在网上共同谱写着“大爱辽宁”的壮美诗篇。
担心自己弱小孤单的你,还等什么,用你的微博,发出第一声公益呼唤吧!
好事不嫌小
也许,以我个人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贫困家庭的生活,但至少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惦记着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看不得别人受苦,见不得别人有难,能帮上一个人就帮一个人,能帮上一点就帮一点。
——郭明义
小时候学雷锋做好事,常常像写作业一样去完成,学着雷锋叔叔的样子,扶老人过马路,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成年后,在单位听从领导指挥,学雷锋日一来,大家响应上级号召,捐钱捐物,可能还要写几篇演讲稿,最后嘻嘻哈哈混过去,第二天把做的“好事”忘得一干二净。
做了好事,却不是出于自己的内心,照葫芦画瓢,完成的仅仅是形式,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东施效颦”还是少一点比较好,不能提升个人品格不说,还容易给人添麻烦。媒体以前就报道过,某敬老院3月5日当天被各种爱心团队打扫了八次,一拨拨“爱心人士”给孤寡老人喂饭,老人们不好意思拒绝又吃不了那么多,“爱心人士”刚走,老人们上吐下泻,真是苦不堪言。
有人会说,雷锋的境界太高不可攀,他做过那些好人好事,一般人可达不到。目标太高太缥缈,于是,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有些人干脆放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学雷锋真有这么难吗?
雷锋生前战友于泉洋讲过一个故事。那是1961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雷锋和于泉洋向部队领导请假上街买牙膏。路过照相馆时,雷锋提议两人一起合个影,然后把相片给于泉洋的老母亲,让老人家想儿子时就拿出来看看。当时照相馆不少人在排队照相,雷锋一看,就主动拉上于泉洋帮照相馆扫地、擦玻璃、打扫卫生,干了半个小时,排到他俩照相时,照相馆也打扫干净了。
过去咱们都宣传雷锋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习,其实,雷锋在助人为乐这方面,也是见缝插针的。排队照相无事可做,不如做点好事,帮助别人可以事无巨细,可以随时随地,细微之中见人格。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做过多少大事,还要看他做过多少小事。延安时期,反动派对革命圣地实行封锁,生活条件艰苦,党中央提倡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不仅发动和领导全党全军的大生产运动,而且亲自开荒种地、背篓拾粪;周恩来、任弼时认真捻棉纺纱,纺得快、质量高,还被边区人民评为“纺织能手”。
好事不嫌小,日行一善。郭明义妻子孙秀英说,老郭有时早上一双新鞋一身新衣服上班,晚上一双旧鞋一身旧衣服回来——他在路上看到哪个人穿着破烂的,心一软就跟人家换衣服。人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可郭明义不是。不是不需要,从郭家到矿山,步行得40分钟。但老郭送自行车送上了瘾,听说海城有个孩子要走4公里路上学,心一软,就把自行车送了;妻子只好又给他买一辆,没多久,他又将自行车送人了;又买一辆,又送……妻子给整怕了,按这速度,得开自行车铺才行——老郭从此只好走路上班了。老郭送电视机也上瘾,他家曾买过三台电视机,每一台没用多久就被他捐给了别人。
郭明义说过,看不得别人受苦,见不得别人有难,能帮上一个人就帮一个人,能帮上一点就帮一点。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注意到许多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男人继续朝前走着。忽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在浅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助人不是为了自己在乎,而是为了别人在乎,好事不嫌小,能做一件是一件。
助人的尺度
我资助别人,不求任何回报。我不希望他感恩我,但希望他感恩社会。如果没有感恩之心,我心里也不好受。真碰到这种不懂感恩的人,也许就中断资助了。
——郭明义
无私助人,也要有点“私心”,这份“私心”便是理智。助人之前,有必要判断什么样的困难值得帮助,什么样的人值得帮助。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孤儿,生活困难,人已成年,却很懒惰,他把民政部门的资助当成自己的经济来源,隔三差五就跑来要资助。他在大学唯一一次勤工俭学,赚到钱后为自己买了一部手机。学校放暑假,他不出去打工赚钱,而是选择继续向政府和媒体寻求资助。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他甚至向民政部门编造自己的考试成绩。
如果我们资助这样的人,无疑就助长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对那些真正困难却耻于求助的人造成不公。助人为乐,首先应该擦亮我们的眼睛,让爱在理智中传递。
郭明义成了全国道德模范之后,烦恼也随之而来,有人通过别人找到他,希望他帮忙搞一台电脑,有人让他帮助把单位会议室的桌椅搬到自己家,有的社区搞建设缺建筑材料,也找到郭明义,让他帮忙弄几车砖头。更可笑的是,有个孩子给他写了一封求援信,心中大吐苦水,表示暑假快要到了,他想参加夏令营,需要六七百块钱,希望郭明义帮忙解决。
类似这种“不合理”的请求,郭明义感到无奈,他仅仅是个普通人,不是提款机,一些人无止境的求助让他觉得很为难。类似郭明义这种无奈,现在这个社会上不算少数。2013年3月,民政部表示,我国低保工作误差率4%,确实存在着少量的“关系保”、“人情保”、“错保”和“骗保”现象。现实生活中,有人拿着低保开豪车,有人领完低保就去买高档烟酒,还有个别官员利用政策漏洞,大量占用本该属于中低收入群体使用的经济适用房,事情败露,成了人人喊打的“房爷”、“房姐”。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一名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是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给他送些食物去。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悉起来,再到饿了的时候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是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并再三叮嘱弟子慢些给他送去。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物,如今却总在故意拖延呢?”大师微微地笑着说:“以前他是想吃东西,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是要东西吃,我们再给他送去,则成了迁就。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为了达到助人的目的,避免“好心办坏事”,我们应该把握好助人的分寸和尺度,成全而不迁就!
爱心可以传递
我想借助微博这个更广阔的平台,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带动更多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同时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
——郭明义
曾经有人问雷锋:“把幸福给别人了,你会得到什么?”他的回答是“更多的幸福”。
雷锋不知道,几十年后,一个叫郭明义的人,与他拥有相同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弘扬整个大江南北。
郭明义几乎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他献出了自己大部分工资,捐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紧接着,他还要做出更伟大的牺牲——决定死后捐献器官和遗体。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患者因为没有及时进行器官移植而丧失了生命。郭明义决定发起遗体(器官)捐献活动。虽然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但郭明义的身后,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人们纷纷报名,有三位矿上退休的老师傅,特意跑来找郭明义,要求死后捐献眼角膜。人们惊讶与疑惑,郭明义是如何动员大家的?而此时的郭明义却会心一笑。三位老人中,有一位与他有着“手套之缘”。
故事追溯到郭明义的一个经历。郭明义办事路过矿区文体活动场地,数九寒冬,有几个鞍钢退休老师傅在打球。其中一位没戴手套。只见老师傅双手通红,不断地摩搓。郭明义马上摘下手套,径直跑到老师傅面前,套在老人手上。郭明义突如其来的爱心举动,把老人吓愣了,半晌缓不过神儿。郭明义扬起嘴角,拍打着老人的手说:“您为鞍钢辛苦一辈子了,一副手套算啥!您戴着。”寒风凛冽如刀,只因这一句话瞬间化作了春风,暖人心田。
老人开始相信,只要是郭明义发起的活动绝对没错。于是老人不仅自己来做好事,还拉来了两位曾经的工友一起做好事。
爱心的传递没有那么复杂,一个问候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微笑的动作……足以震撼身边的人。内心从惊讶到温暖到感动……一系列心理反应的结果是喷薄而出的爱心。这种变化很微妙。
人是社会动物,拥有庞大的社会关系。利己主义者的生存之道,便是顾己不顾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天下大吉。外人的疾苦与求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可反过来,当你陷入困境之时,套用利己主义的做法,你也将得不到什么帮助。于是,每个人的嘴里都喊着“人心冷漠”,却从来不深省自己的作为。郭明义的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凡事不要总想着自己,当你用心地、不计回报地去帮助一个人时,你将会获得双份的快乐。喜悦源自于内心的感激与爱心的传递。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舍得的真谛便是不舍不得。人习惯于在爱与被爱之间游走,而这种氛围却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
独乐乐不如同乐乐,同乐乐不如众乐乐。一颗爱的种子,抽丝萌芽,芬芳满春,飘然而成一缕春风,吹入人们的心田,绽放出更绮丽的花朵。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让爱心传递下去!这就是雷锋与郭明义的境界。
不做孤胆英雄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现在做什么事都流行团队,助人这件事上,团队的作用也很重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大家能够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效果是惊人的。
雷锋战友张训社回忆,雷锋当年做好事,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人出风头”,经常拉上战友一起帮助别人。一天早上,张训社还在被窝里睡懒觉,雷锋兴冲冲跑过来,把他拉起来,说要带他“出去玩玩”。两个小伙子一人带了一个窝头就上路了。他们翻过两座山,来到一家五保户的小屋。老两口70多岁,无儿无女,看见经常到家里干活儿的雷锋来了,别提多高兴了。“老人家的麦子该收了,没有人帮忙,咱俩把麦子割了吧。”这个时候,雷锋才向张训社说明了来意。两人二话不说,卷起袖管就开始干。7月的太阳晒得脊背发烫,两人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饿了嚼一口窝头,渴了就趴在河沟边捧水喝。割完麦子,两人又认真地把麦子捆好,送到老人家里。
多年之后,回忆起当年和雷锋一起做好事的情景,张训社感慨良多,雷锋感动了他,影响了他。雷锋离开的日子里,张训社在家乡默默践行雷锋精神,为家乡人民服务。
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面对茫茫麦田,雷锋纵是有助人之心,一个人恐怕也收不完一整片麦田吧?都说雷锋助人,他其实也懂得“求助”,为了帮助别人去求助。
与雷锋一样,乐于助人的郭明义也是个懂得“求助”的人。2006年年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下班后,在齐大山矿职工浴池里,工友们都会看到郭明义准时来到浴池,当起搓澡员,义务为工友们搓澡,最多时,他每天要搓20多人。郭明义为什么要义务给工友搓澡呢?原来,除了想为工友服务,他还有别的心思。那年,齐大山矿有两名工人的孩子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要想治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是国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还不够多,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于是,郭明义萌发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矿里组织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每增加一个捐献者,就增加了一线挽救工友儿女生命的希望。为此,他义务给工友们搓澡的同时,向工友们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在郭明义的真情感召下,2006年年底,共有400多名矿业职工参加了矿业公司首次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活动,为造血干细胞库提供了宝贵资源。
助人为乐需要团队。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某工兵团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多年来,上百名青年成为“雷锋班”的战士。他们在“雷锋班”当兵时间无论长短,都自觉以雷锋为榜样,做合格的“雷锋班”战士。而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郭明义爱心团队已经遍布全国,辽宁、北京、重庆、山东、湖北……陆续组建150多支爱心分队,成员从2010年8月的5800人,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人。这些人中有部队官兵、大中小学生、机关干部、清洁工人,甚至耄耋老者、学前儿童。曾经一个人的跋涉,成为一群人的爱心之旅。
众人拾柴火焰高,助人为乐,需要发扬团队精神。
当个“傻子”,让别人笑去吧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雷锋
几千年前,亚当·斯密将自己憋在家中,苦心孤诣之下写出了巨作《国富论》,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人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在这个杰出的年代里,继雷锋之后,郭明义又一次用他的事迹,从某种程度证明了一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比如,人不都是自私的。这个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公路管理员,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舍己为人……他通过自身的行动,温暖了身边的人。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赢得了无数人的掌声,也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道德。
郭明义的事迹不仅仅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那么简单,他心里有一个信仰,就是要“别人过得快乐”。20年来,郭明义参加了54次捐献全血和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这些血至少能够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16年来,他累计捐款12万多元,达到工资总额的一半,共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儿童;汶川地震时,他连着捐了很多钱,最后连女儿那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了……郭明义的善举给他赢得了一个绰号“活菩萨”,邻里与同事们纷纷说他是“活雷锋”,然而,更多不了解他的人,则说他是一个不开窍的“傻子”。
然而,正是郭明义的这种“傻子”精神,让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不计得失,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能量从个人传递到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在他的倡议下,有1700多名矿山职工和社会人士累计献血15万毫升;成立了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他组建的“郭明义爱心联队”资助了1000多名“希望工程”特困生……
倾其所有,给予他人。郭明义看起来“傻”,却活得最真实、最畅快。“一家三口,40平方米的房子足够了,开心就好。”摆脱心灵的枷锁,不再用物质与利益的天平去衡量“得到”与“失去”。像老郭一样,踏踏实实地去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有困难的帮一把,有跌倒的扶一下……也许那时,你才会理解那句老话“知足常乐”。这种“傻子”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为。看淡了争名逐利,摆脱了物质束缚,心系着别人的疾苦,渐渐地,快乐并未与你走散,却填满了你的心房。
当今社会,“房奴”、“车奴”、“卡奴”以汹涌之势席卷而来,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忘记了内心中最朴实的快乐。“妻子平静而体贴的笑容,女儿的一封家信,朋友的一声谢谢”……这一切都会让你感觉到,幸福其实很简单。点滴的恩惠,可以得到整片大海。种下一颗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整个春天。
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能够以己之力帮助别人分担忧愁、减轻痛苦,能够使更多的病人及时输入救命的鲜血,能够使更多的贫困儿童露出幸福的微笑。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郭明义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叩问哲学家心灵的终极疑问。五百多年前,法国哲学家蒙田历经了世事沧桑后,给出了答案:“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着的日子并不多,却活得很长久。”将有限的生命,用于为他人的服务上,在奉献中提升自己,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愉悦。
当22岁的雷锋在事故中牺牲,遗憾地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旅程,蒙田的这句话又重新回荡在人们的耳畔,他短暂的人生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光辉。人生的坐标系上,他选择了无私奉献作为毕生的追求。
追随着雷锋的脚步,郭明义在这条奉献的大路上痛并快乐着。按照郭明义的习惯,他每年会献一次或者两次血小板。一次,医院里来了一个临产的孕妇,患有严重溶血症,面临生命危险,所需的O型血小板又告罄了,医护人员只好求助同是O型血的郭明义。一个下午滴水未进的郭明义是不适合献血的,然而他隐瞒了这个情况,放下电话冒着漫天大雪直接奔赴医院。血站同志让郭明义献出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可他坚决不肯。他说,还有孩子呢,两条人命,宁可浪费点,也得保母子平安。历时1小时40分钟的血小板采集结束时,躺在采血床上的郭明义,疲惫得睡着了。
有时候,很多人都有疑问,像雷锋、郭明义这样的人,是如何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帮助别人呢?“我不图任何个人名利,我帮助的人,很多都没有见过。我这么做,是让他们坚定一个信念,这个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好人的,这个世界有它美好的一面。能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温暖,我就无怨无悔地去做。”面对柴静的追问,郭明义的回答震撼人心。
无欲则刚。“让每个人的内心开出圣洁之花”。雷锋、郭明义一生在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奋斗着,而很多人却在物质的大道上逐渐迷失。欲望模糊了人们的视线,搅乱了步伐,偏离了最初的目标。最简单的伊索寓言中也有类似的道理。当国王找来魔法师,帮助他治愈郁郁寡欢的女儿时,魔法师说:只要找到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衬衫就可以了。而历经千辛万苦,国王找来的最快乐的人,居然是一个流浪汉。那个流浪汉快乐地漂泊于世,将身上的东西都给了需要的人,包括衬衫……快乐无关其他,只关乎内心的满足。当人们纷纷举起大牌子高喊着“提升道德修养”时,郭明义却在默默地奉献着,改变着。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份努力开始,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奉献着自己,丰满着生命,你可以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