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该怎么读
1430100000031

第31章 校园“文青”就是要这样写(4)

“乱花渐欲迷人眼”(苏轼诗句)。商业繁荣、经济统领,世间忙碌、声色喧嚣,人们能不迷失?大学生能不迷失?

影视娱乐与社会走动的丰富、频繁;港台、西方、日韩的或好或坏、或合适或不合适的文化思潮与生活方式的袭入与影响……也都是重要因素。

反正如今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如今人们也就是这样活着。他们纯粹为生存、物质而奔波,而活着(仅仅是在满足吃穿之余需要一点享乐),哪里还会考虑以外的事情?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你还能让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学生怎么样?

其次是家长与教师的罪过。也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上出了问题。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也!

还是梅贻琦老先生那句话:“坏学生都是教出来的。”那么,只要好好教,学生又怎么会变坏呢?

在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下,独生子女成为主流,其中问题殊多复杂。孩子们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掌上的宝贝、手心里的肉,谁不是娇生惯养、溺爱十分?家长往往对孩子顺从得多,而引导得少;关心得多,而管教得少;表扬得多,而批评得少;宽得多,而严得少。长此以往,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谁的话都不听,对谁都不尊敬、尊重、听从,则传统美德、为人处世、修养情操……荡然无存。还有过于封闭的家庭环境与成长方式,揠苗助长、畸形且机械的纯智力、知识、技巧、特长的培养,那也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不少专家从诸多的恶性事件中发现,中国大学生虽然已远离父母,但心理上并未“断奶”。而其真正的根源,在于长期个性压抑和独立人格丧失。不合理的教育机制和家庭的过分溺爱,都是造成大学生恶性事件的罪魁祸首。中国在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有所欠缺。然而,社会对大学生又寄予了厚望,学校也往往只凭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离得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崩溃。心理不健康的话,不但会泼熊,甚至会杀人、自杀。从媒体报道的整体印象来看,大学生几乎是中国最喜欢自杀的一个群体。不信,你去“百度”搜索引擎上搜索,查“大学生/自杀”关键词,居然能找到781万项结果!此外,你找不到另外一个能与自杀联系如此紧密的人员群体;甚至更有理由自杀的“病人”,也仅有378万项而已。

在学校(包括大学)里,教师以为只要教学生文化知识即可,却很少教道德、修养、人文、传统、精神、个性之类。这是当今教育事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教育事业成为中国最失败的事业之一的主要原因。教师每上完一门课便迅速离开,很少与学生交流。他们当教师,主要还是看着这些薪水、课酬。教学是他们的职业,而不是事业。

曾经有许多次,某老师跟其领导、同事交谈,谈到现在的学生非常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老师、父母、长辈,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反倒叫他不要与学生“计较”,还以为他与学生是“一般见识”。“现在的学生不都是如此吗?你还能让他们怎么样?”其实,这是该老师的原因吗?现在的学生有这么多问题,难道当老师的就没有责任?就不应该说?老师就只该教专业知识,不该教如何做人?

另外,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重接受轻批判、重继承轻改革、重技术轻人文、重因袭轻创造、重记忆轻思考、重普及轻精英、重考试轻特长、重共性轻个性、重集中轻自由、重专业轻杂家,显得过于温和、阴柔、平静、苟且,缺乏阳刚、高亢、激越、灵动,也带来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副作用。

最后还是学生自己的罪过。因为自己毕竟是最关键、最主要的。

说一千道一万,上述因素都是外在的、客观的,而大学生们自己内在、主观的努力,才是最后的反映。

教育体制的问题是死的、静态的、次要的,人的问题才是活的、动态的、主要的;学校、教师的原因是次要的,学生自己的原因才是主要的。

大学生自己的缺点、不足,还得靠你们自己来调整、改正啊!

恣意而为,随波逐流,安于世俗,自我至上,功利唯一,贪图娱乐,恋情泛滥,缺乏爱心——大家少这样做好不好?不这样做好不好?

注意做人的道德,发扬优良的传统,培养高洁的思想,保持丰富的内心,提高人生的觉悟,具备美好的个性——难道就那么难?

请再回味一下著名作家王蒙在其小说《青春万岁》卷首的那些诗行吧!(“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你们还能保持上世纪50年代建国之初时,中国的大、中学校园里那种清新的情调与纯正的氛围吗?

向比自己“高”的人看齐,尽量使自己做一个超尘脱俗、灵魂高尚的人士!求学尚属次位,精神至为关键。

你们当今大学生,都是有知识、有头脑、有追求的人,难道不行吗?

你们一定行的!

3、“教不严,师之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辉煌发达,飞速前进,应该说大家有目共睹,赫赫功勋,不可磨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地、各族、各界人民,上下团结、众志成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一派欢腾;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空前提高,基本达到富足。伟大祖国巍然屹立在亚细亚,东方巨龙奋翮腾飞。今天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科技强大、军事有力,国泰民安、云蒸霞蔚、山河壮丽、面貌可观。人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度、美好的时代里。

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万事万物并非十全十美。中国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历史这么长,情况非常复杂,执政殊不容易,问题仍然很多。总有阳光照耀不到的阴影,总有政策难以顾全的角落。例子不胜枚举,此处不引。虽然它们是次要矛盾、少数现象,但要是能发现缺点、纠正缺点,使得国家、人民更加完美、幸福,自然再好不过。譬如,近些年来,教育事业正是我们最大的失误。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与诸位商榷。

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有着国际的、时代的大背景。俄罗斯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维尼奇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社会已对教育失去信心。教育正在以社会不能接受的方式往“全面商业化”发展,这将迅速削弱整体的文化构成和社会发展。他说:“一般而言,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全面商业化,使社会倾向于生产纯粹实践性或工具性知识。按照这一观点,即使重大科学发现或艺术创作,只要不带来经济效益,就没有什么价值。正常的人类社会不会接受这一点,但迫于经济以及经济以外各种压力,而不得不这样做。”正因如此,大学(包括中学)以经济效益、功利实绩为中心,在其他方面(如学生管理、道德教育、素质培养、人文意识等)就大大“缺席”了!一派混乱、处处松懈、缺乏重视、关爱不够,其中暗暗滋生、潜伏、蔓延甚至爆发着大量、严重的问题与危机。

反映类似问题的书籍有不少,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有问题》(作者熊丙奇),接力出版社出版的《“逃离”大学》(作者吴宓雯)等,以及韩寒批教育的系列著作、余杰骂北大的众多文章。各个网站上的BBS、聊天室中,各大学的论坛里,对教育(包括大学)彻底否定、过于偏激的言语,尤其铺天盖地。报纸、杂志上也连篇累牍地报道:

大、中学生卖淫、非法同居、性行为泛滥、盲目恋爱、为情而他杀自杀;大、中学生抽烟、酗酒、猜拳、斗殴、赌博、玩牌;大、中学生偷窃、抢劫、诈骗、勒索、绑架;大、中学生到处搞破坏、随地吐痰、乱说脏话、在车上不让座、对路边乞丐大打出手;大、中学生高消费、穿高档服装、吃高级酒楼、用高档手机、过生日谈朋友开舞会泡迪厅花钱大手大脚;大、中学生迷恋网络、玩电游、网聊、网恋、视频、经常逃课睡懒觉;大、中学生不尊重老师、不关心长辈、在家里颐指气使;大、中学生抄袭、舞弊、剽窃、弄虚作假、请“枪手”成风;大、中学生拉选票、贿赂领导老师入党入团当班干部拿奖学金抢保送名额、参与计划外高招、当三陪女、做二奶、干非法传销……

此外,硫酸泼狗熊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残杀数名同学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勒死奶奶砍倒父亲的天津大学生马晓明、绑架两女生的北京某大学学生马忠义、微波炉活烤三月小狗的某名牌大学学生、在各地骗钱骗色的“北大研究生”、堕落的高校“走廊歌手”、“夜郎自大”的地方大学生、“问题之王”的民办大学学生……

面对这么多据说是属于“被妖魔化”的大学生负面现象,大家还有什么话可说?难道只怪学生本人不争气、不学好,而教育工作者是无辜的、没有责任?

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显得过于温和、阴柔、平静、苟且,缺乏阳刚、高亢、激越、灵动。于是,校园里明显出现“阴盛阳衰”,个个“犬儒化”,世俗享乐,一盘散沙;大学生们集体缺钙,雄风不振,精神萎靡,表现淡然;世俗化,功利化,享乐化,自我化……种种状况,可不合时宜啊!

今天的中国青少年一代,历史传统、道德修养、人文意识、政治觉悟、精神追求严重欠缺。他们恣意而为,随波逐流,安于世俗,自我至上,功利唯一,贪图娱乐,恋情泛滥,缺乏爱心……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似乎成了通病。这样又怎么好?

在各大学里,教师以为只要教学生文化知识即可,却很少教道德、修养、人文、传统、精神、个性之类。教师每上完一门课便迅速离开,很少与学生交流。这是当今教育事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前文多次提到过杀害数名同学后亡命天涯的云南大学广西籍学生马加爵,其人性、行为、场面的确非常残忍、血腥、恐怖。此案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长久的反响、报道、讨论与思考。案发后,其校方、警方、媒体,似乎把主要甚至是全部责任推到了马加爵的家庭与身世上,从其最初的根源挖起。因为,马加爵从小没了父母,缺少教养,无人关爱,性格孤僻,思想偏激,内心叛逆,充满忧郁与怨恨,这才有他最终的失去理智、丧心病狂、放肆杀戮、彻底毁灭。这道理从一些方面来看是没有错的。

但是,人都是自动物变来的,哪个人身上敢说没有兽性、毫无罪恶?那些最终丧心病狂、做出令人发指暴行的人,并非个个都像马加爵这样从小身处逆境、遭遇不幸,因而孤僻偏激、充满忧郁与怨恨。倒是有许多罪犯的家庭挺好,生长顺利而舒适。相反,许多从小身处逆境、遭遇不幸的人,又有几个后来成了罪犯的?对此你又作何解释?所以,追本溯源、盘根究底并非次次都奏效。似乎什么事都要硬找出个理由、根源来,其实不然。一个人违反常规地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来,也很常见。人一旦碰到特殊环境、异常变故,也会改变其本性的。

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马加爵杀害同学,关键还不是他从小缺少关爱,孤僻偏激,有潜在危险;关键是在他杀人那一刻,其场景、对象的特别情形,让他豁出去了,不管那么多了。那时,谁都可能成为潜伏的凶手,并不光是马加爵。

如何制止?还是归结到两点,政策体制、社会(校园)风气;发现、关注、教育、引导。也就是说,马加爵在大学里的教师、同学,以及过去中学里的教师、同学(这还次要,因为悲剧最终还是发生在大学),对他的言行、心理若能早日发现、随时关注,给以恰当教育、良性引导、真诚帮助,特别是在他最终制造恶性杀人案的前前后后,校方、领导、老师、同学在管理上若没有漏洞、不过于疏忽,能及时发现与察觉,于是进行正确教导、善于疏通,这桩悲剧就不会发生,至少不会这么惨重,再至少马加爵不会那样容易就逃出校园,亡命天涯,久久不自首吧?他可能会逃不出去,可能会很快自首,至少不会逃跑。

归根结底,就马加爵杀人一案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他本人,还是学校(尤其大学)管理、教育有问题。也不是云南大学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所有学校的问题。体制不健全、风气不良好、管理不重视、教导不认真……终于酿造了这场大祸。学校(尤其大学)在管理上如此松懈、在教导上如此疏忽,才是最大的危险啊!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梅贻琦老先生也说:“坏学生都是教出来的。”中国所有学校(包括大学)的领导们、中国所有的教师(包括大学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官员们,你们难道没有责任、与此无关?你们难道还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领自己的工资、过自己的安逸日子?你们难道还愿意继续袖手旁观、熟视无睹下去?

在国家民族如此强盛、经济建设如此蓬勃、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教育却如此失败、问题如此严重,岂不让人痛心?

4、大学与社会,越接近就越冲突

起初,年轻气盛、却又淡薄低调的钱钟书的那部据后来声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罕有奇书”的、众所周知的长篇力作杀青并付梓时,市场上的喝彩之声还并不多。连专业、权威的文学史家们修史时,似乎对这位“姿色”卓独的“美女”也颇为冷落。

然而,“六十年风水一轮回”。半个世纪眨眼而过,“风水”由河西移到了河东。《围城》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竟一夜之间红得发紫,霎时洛阳纸贵,一部准学术型的旧世小说倒成了畅销书。此等现象,在古今中外均不少有。相信真正看破红尘的钱老自己(痛悼钱老今已作古)并不会将该书命运的大起大落放在心上。作家的快乐只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一旦完笔,便是他人的事了。

社会对《围城》的时冷时热,原因有多方面;如文学的滞后、时代的特色、传媒的炒作、作者本人的声望与历程等。暂且不论。据说,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就之一,便是将整个社会、或者社会的任何某个局部(如婚姻、学校)喻为一座被紧紧包围的城池;并提出其曾广泛流传的名言:“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青年钱钟书不亏是位大才子。往后,世人便对号入座地将一个一个校园视为一座一座“围城”了。情然,这校园主要是指大学校园(中学的体系尚不完整与成熟)。高校围墙,把有“象牙之塔”美誉的学校与物欲横流、“充满铜臭”、“穷得只剩下了钱”的世俗尘寰,分隔成两块似乎截然不同的区间,仿佛“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长期来便成了不行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