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神隐小面馆
14302000000016

第16章 范小伍的定盘星(上)

天下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张铭的人生也时常充满着不期而遇的相逢。

神隐聊斋在告示牌挂出来的第二天,晚上八点十分迎来了第一个开书人。在张铭或曹雪芹看来,完全猜不出他心里藏着什么故事。

这男子和张铭年龄差不多,看起来却如两代人。面相其实并不老,只是不修边幅,显得老气。头发长而乱,还有些油腻。双手十指上戴着有四五颗硕大的,方圆各异的戒指。

雪芹先生盯上了那颗硕大的绿松石戒指,款式土气,绿松石的品相却绝非俗品。进店后,脱下羽绒服挂在给客人预备的挂钩上。曾多年留学生活在美国的张铭一眼能认出,这件羽绒服是今冬最新款的“加拿大鹅“,轻薄却极耐寒。别说江城买不到,眼下北京国贸,燕莎都未必有货。在加拿大本地购买也至少1500美金一件。

“想吃点什么?“张铭拿出食单递给来客。

“来杯茶吧,钱照付。你这里的东西看起来都吃不饱,不如路边摊来一碗牛肉面实在。”

一杯祁门红茶,升起了袅袅云雾。张铭给来客配了两款简单茶点。天冷,今晚客人不多。张铭破例允许客人抽烟。打开了换气扇,和明厨间的抽油烟机。推给来客一个碟子做烟灰缸,客人点起了一支烟……

没有凌凌七那般绘声绘色,也不似雪芹先生那般才情四溢。但是男子说话的思路很清晰,故事就此开讲!

神隐聊斋第一回:

《范小伍的定盘星》

男子姓范,家里排行老五,大名小伍。从小爷爷就拿着家谱和小伍说,他们家祖上名人是春秋大家——“陶朱公”范蠡。迁移到这个自然村大概有三百年的历史。如今族群凋零,村里姓范的只剩下不到五户。

老祖宗的丰功伟绩,小伍完全没兴趣。对范蠡唯一的认知就是“听说他和西施有过一腿“。更是完全没兴趣听爷爷的唠叨,说什么祖上给后人留下了若干“商道”。

也难怪小伍没兴趣,爷爷辈儿开始就养牛为生的家庭,让小伍也实在看不出“商圣”的后人能有什么从商的基因。

爷爷的乏味故事中只有一个是小伍记住的。那就是墙上挂着的一杆秤。这一副老式秤砣还真是有年头了,哪一辈子传下来的不知道。可是小伍记住了自己的祖宗范蠡给中国人发明了这个东西。

乌黑发亮的秤杆辨不出材质来。上面刻着十六颗星花大都模糊不清。可是第一颗“定盘星”却亮闪闪的,从小印在小伍的心里。爷爷说,秤砣挂在定盘星上,刚好与秤盘平衡,相当于称重的零刻度。

小伍对此印象深刻。因为小时候家里的老旧电视里总是放着爷爷爱看的《宰相刘罗锅》。顺带记住了那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呦,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爷爷说,秤杆子古人叫“权”,秤砣就是“衡”。所谓“权衡”之意就来自于此。据说祖宗范蠡定下的规矩,沿着定盘星往下数,秤杆足有十六颗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天下六方,福禄寿三星加在一起的数量。

尤其这秤尾的福禄寿三星,老范家家谱有云:天下从商者须公平买卖,凡缺斤短两者,少一两就没了福,缺二两则没了禄,若是短了三两则要折寿!

秤砣上刻着四个繁体古字,被磨的依稀只能辨别出一个“儿”字。爷爷说,秤砣就是“公道老儿”。

范小伍十年前进了江城市,工地打工攒了点钱。发现江城市从东到西的菜市场,竟然买不到半斤好牛肉!村里是养牛专业村,从小便在牛肉堆里长大的小伍一眼就能辨出牛肉的部位,老嫩和品质。打了水的牛肉更是逃不过法眼。

进城之后便没有吃过一顿好牛肉的小伍心里就纳闷了。江城市场的牛肉,都涨的水淋淋的,一按都要喷出来了。看着就没胃口,就没有一家规规矩矩做牛肉生意的?

打定了主意的小伍找到了江城市的牛肉加工厂。他们村里的牛都卖到这里,每天坚持在那里拿货。在江城的一个叫做“中菜市”的农贸市场做起了牛肉批发零售的生意。

爷爷口中的“商道”小伍几乎忘光,但就坚持了两个习惯。首先是自小练就了一手辨肉,切肉的好功夫。不要说牛腱,牛腩这些大块肉。就是背脊,脖颈,胸口这些刁钻部位,哪块肉嫩,哪块油肥都了若指掌。如何寻找肉的纹理下刀,切块还是切片。不同的肉蒸、煮、涮、捞如何口感最好,均如数家珍!

小伍的第二个习惯就是牢记那缺斤少两就短了“福禄寿”的说辞。其实现在想来算不上什么道德约束,就是自小刻在脑子里的东西抹不掉。

小伍就用爷爷留下的那杆称做生意。在电子秤已逐步普及的当下,小伍改不了这个习惯。但是常来此买肉的客人都记得小伍的口头禅:“人心里的定盘星偏了,别说电子秤。金子秤杆,银子秤砣都不准!”

小伍的“生意经”在这中菜市里似乎并不怎么吃得开。首先是在市场管理秩序还不那么严格的年代。缺斤少两已经是小贩们的“江湖规矩”。所以短了斤两之后的牛肉单价就成了江城老百姓默认的“市场价”。

实诚的小伍卖的牛肉不注水,斤两又实在。成本一高,每斤售价贵了三分之一还多!默认了“市场价”的老百姓根本不买账!

其次,小伍他们村周围有一个回族自治乡,回民老乡们对牛肉的质量特别挑。所以小伍他们村的养牛户,杀牛卖肉都特别规矩。可如今江城市老百姓吃牛肉的少,识货的更少。没多少人见过不打水的干净牛肉是啥样!祖上八辈子农民,从不知“阳春白雪”为何物的小伍,如今卖肉却遭遇“曲高和寡”的尴尬!

半年下来,几乎快赔掉打工三年赚来的钱。小伍横下一条心,把批量存货贱卖了。就剩下零星几斤牛腱子在肉摊上。打算今晚卖完收摊,卷铺盖卷回家养牛去!

江城人的买菜习惯是傍晚五点半还要赶一个晚市。无心练摊的小伍有气无力的对熙来攘往的人群喊着:“最后五斤牛腱子,包圆了50块全拿走!”

以品质上好的干身牛腱子来算,这确是极便宜的价格。基本上和中菜市的“注水市场价”持平。

“真是好牛肉,就是……老板,我来3斤行不?”一个中年妇女驻足摊前。素面朝天极朴素,带着几分羞怯和窘迫。

“这年头30块能干什么?这么好的牛腱子,你整个江城都找不着,我赶着收摊,才五斤一起卖的!“

”师傅,我知道。我女儿下个月高考。说想吃我做的卤牛肉。这平常人家,孩子高考就是想吃龙肉也得买啊,要不是我和孩他爹都下岗了……“

小伍仔细瞅了一眼,中年大嫂其实不难看。只是被憔悴面相拖累了,身上穿着印有“江城毛巾厂”的车间制服。

小伍想起了上个月听隔壁卖菜摊的大婶说起过。毛巾厂今年正式关门破产。厂里一个下工人家里人口多。下岗办考虑到他是特困户,安排了他的工作。

可汉子倔的很,总觉得清洁公司就是扫大街的,没有国企上班听起来体面,硬不去上班。五岁孩子在家嚷着要吃肉,买回家里二斤大骨炖汤,越想越憋屈,把肉汤里面放了老鼠药,打算全家吃了就一起走。幸好送医院及时,救了一家子命。

小伍眼眶一湿,心想自己回家还有半亩薄田。眼前这大嫂真是……想到这里,小伍把五斤牛腱子麻利地套入塑料袋。强塞到大嫂手中,还叮嘱了卤牛肉的时间火候。小伍不爱跟人客套,把非要留下三十块钱的大嫂轰走了……

小伍收摊回到家里,打包好了行李。次日来中菜市管理处办理退摊子的手续。刚到摊位前,昨天来买牛肉的大嫂子正站在自己空出的摊位前焦急的边剁脚,边念叨着:“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