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四堂课
1430300000047

第47章 从“华为的冬天”到“北国之春”(1)

——华为的发展历程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华为基本法》

§§§第一节 南国华为初长成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邮电通信的技术改造。1986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经委、海关总署、财政部联合发文,对邮电通信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了降低50%海关税的政策,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这加快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使得中国的电话网通信设备市场上充斥着外国的先进设备,形成多国割据垄断的局面,外国供应商的设备价格居高不下。

1988年,任正非与他的合伙人在深圳南山区创建了华为。当时,华为只有14个人,注册资本21000元,主要业务是为代理销售香港HAX模拟小交换机,华为根本还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和品牌。在那时,为满足通信网发展的需要,国家进口了一批国外程控交换机,还引进了国外的生产线。但是,这些程控交换机只分布在一些大中城市,而国内自行开发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则大都安装在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华为代理销售的程控交换机比国内自主开发的要好得多,所以当时华为在农村市场具有一定的有竞争力。

一、选择研发路线

自成立之日起,任正非就希望做出自己的产品,这种渴望也成为华为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原动力。当时全国上下大约有200多家小型的交换机生产厂家,但是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只能生产一些小型的交换机。1990年,华为在代理香港的模拟交换机的时候,就开始一边做国外交换机技术研究,一边开始研制自己的数字交换机。1990年,华为研制了阳春机型交换机,这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自主开发产品,主要的卖给那些酒店和厂矿等小用户。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当HAX的工程师对已售出产品进行现场维护时,华为必派出自己工程师到现场观摩学习。

1991年,华为决定开发当时还属尖端技术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填补程控交换机市场的国产空白。1991年12月,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出HID-04程控交换机,它成为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个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机型,成为我国交换机研发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之后的几年里,中国出现了以巨龙、大唐、电信、中兴、华为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民族通信制造商,实现了中国在通信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1992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恢复性的经济快速增长期,整个中国经济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经济进入一个膨胀期。南方几个地区掀起了房地产热潮,当时的深圳也陷于另外一种热潮中。1992年的8月10日,深圳上演着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8.10”风波。当时很多企业开始转投房地产和进入股市,就连联想也经受不住诱惑开始在惠州投资房地产。

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亿元,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员工平均创造利润达百万元之多。但是这个时候任正非却毅然决然地做出决策:投资上亿元研制C&CO8机。在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投机之风的时候,华为却不为之所惑,开始专注的做自己有自主产权的交换机,踏上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自主研发之路。这是华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很难想象它是在一个狂热和疯狂的环境中完成。

任正非在后来的一次讲话中提到:“我们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技术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核心技术体系。我们紧紧围绕电子信息领域来发展,不受其它投资机会所诱惑,树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设想,为客户服务。公司从创业到现在,紧紧围绕着通信,后来扩展到信息。大家知道,深圳经历了两个泡沫经济时代,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票。而华为公司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点都没有卷进去,倒不是什么出污泥而不染,而是我们始终认认真真地搞技术。房地产和股票起来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但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认认真真地搞技术这就是当时华为人选择的发展路线。

从1992年第三季度开始,国家对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进行宏观控制,人民银行开始控制商业银行的发放贷款,以控制投资过热的问题。这个时候,华为倾其所有投入到C&CO8机的研究上,使得华为在财务上十分的窘迫,迫不得已华为开始向当时的一些大企业进行拆借,来缓解资金不足。

这个时期是华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对当时的华为来说C&CO8机研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研发的动员大会上,任正非曾经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正是任正非这种破釜沉舟的魄力,激发华为人的创业激情。

同时在1992年,深圳的中兴通讯和长虹通信分别研制出了端局数字交换机产品和2000门数字交换机。交换机行业的利润由于竞争的加剧急剧下降,很多小企业在竞争中纷纷倒下。

二、破釜沉舟研制C&CO8万门机

华为负责产品研发的总工程师郑宝用曾这样说:“回想起08机开发的经历,现在感到全身发抖啊,全世界没有我们这么搞科研的—同时采用这么多的新技术,没有样机的借鉴,一步到位地从头设计。幸亏我们成功了,失败了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1993年,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付出了6000万到1亿元的代价,华为终于获得了第一次的研发成功,推出了2000门网用大型交换机设备C&CO8机,这是华为第一次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标志着华为完成了从一个通信设备代理商到通信设备的供应商角色的转变。

1993年7月,财政部制定电信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这一政策规定,提高电信设备的综合折旧率,特别是对程控电话交换机采取双倍余额法,五年内将其折旧提完,以鼓励电信部门更新改造,加快发展。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发展良机。同年9月份华为推出了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C&CO8万门交换机。1993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超4个亿,华为挖到了第一桶金。

1994年,在北京国际通信展览会上,华为特意把展台设在国外展区,让C&C08程控交换机的产品、专利、商标亮相于跨国公司眼前。一位国家领导人参观后高兴地说:“在外国展区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华为做了一件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事情。”

华为的C&CO8万门机采用光纤连接,此前,国外的万门交换机都是通过电缆连接的。电缆的最大弱点是对维护技术要求高,在用户过于分散的地方铺设成本过高,不适合远端市场,而光纤最适合远端,在中国的农村农话市场采用国外的万门交换机成本非常高而且不实用。于是华为就自己自行研发设计了一个标准,采用光纤作为交换机的连接材料。华为的这种交换机母机设在县电信局,维护系统、计价系统都是在县局统一进行,而远端运行模块设在乡镇里,中间通过光纤连接。后来,又设计了RTU系统,把终端由乡里拉到了村里。这样,中国广大农话市场终于有了一套完整实用的解决方案,适应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

当时,国内光纤通信技术(SDH)尚不成熟,没有一个统一的通信标准。华为的这套基于SDH架构的独特的农话系统一下子打开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市场空间,为后来进入城市打下了基础,华为这套适合远端的SDH架构后来形成了华为的接入网HOTNET概念。

当时,城市里是从电信局拉一根电缆到小区,再从小区到用户家里的。由于光纤容量巨大,一根光纤相当于一捆电缆。华为采用光纤直接从电信局拉到了用户家里,节省了很多成本。在无线通讯方面,华为最成功的还是ETS,这是对交换机的一种补充。当时,中央提出村村通计划,要求农村各地都通电话。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住户非常分散,拉电缆成本很高。华为的ETS产品是利用已有的交换机,加上无线接收设备开发的。具体地讲,就是在乡镇与村委间通过无线设备进行对接,再从村委拉有线电话线到各个农户家里。华为的这种产品在渔民众多、居住分散的海南、广西等省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8年发洪水的时候,华为捐赠了一批ETS产品到抗洪前线。洪水把原来的有线通讯设备都冲坏了,这批无线通信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视察抗洪前线的时候,还在现场使用华为的这种电话。

三、邮电改革迎来发展契机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进一步改革邮电管理体制,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邮电部要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统一经营全国公用邮政、电信通信网和邮电基本业务,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邮电系统继续实行邮电部和省区市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邮电部负责对全国通信行业的宏观管理,统一管理国家公用通信网和通信业务市场。

1994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电信部门并做重要讲话。江总书记视察北京国际通信中心时指出,发达的市场经济需要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之服务。他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通信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信设备真是‘鸟枪换炮’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邮电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成绩,党中央、国务院是满意的。”

1994年8月,邮电部提出“联合投资、有偿使用、按资分利、照章纳税”的原则。1994年10月,邮电部决策发展GSM移动电话。GSM数字移动电话实验网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始建设,此后在全国迅速发展。

1994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在北京举行。华为首次参加这样的展览,万门机在会上首次亮相便取得不错的效果。

邮电部门与地方政府、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合作,逐步形成了依靠政策筹资与依靠自筹资并存、以自筹为主的通信投资的格局。这些政策也为后来华为与各地邮电局展开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个时期中国电信迅速发展,电信设备迅速更新,国家对电信改革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为华为等国内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华为也终于迎来了发展的第一次春天。

1994年,实现年销售额8亿元。从这以后,华为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不断加大,虽然这个时候,华为还饱受缺乏资金的困扰,但是华为还是保持着对技术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投入,坚持着进行技术储备,令整个业界震撼不已。

在1994年6月5日的庆功会上,任正非说到:“几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华为从一个小公司逐渐变为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更有机会向市场提供良好的服务,售后服务的成本也在降低。在当前市场外患内乱、不正当的竞争几乎把国内厂家逼到临近破产的状况下,我们一定要坚持提升技术的先进性,不惜代价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建立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当前产品良莠不分的情况下,我们承受了较大的价格压力,但我们真诚为用户服务的心一定会感动上帝,一定会让上帝理解物有所值,逐步地缓解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能生存下去,为中华民族的通信产业,发出光和热。历史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危机,也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努力,在公平竞争中生存发展,决不退步、低头。”

四、GSM跟随先进技术

1993年,中国邮电第一研究所开始跟踪GSM规范和设备研究。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并在国内率先选择了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标准GSM,从此中国移动通信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995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开通了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大城市容量共8万门的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开设“130”网号实现全国自动漫游。同年,中国电信开始建立全国数字移动电话网,并在十几个地区开设“139”网号。

1996年3月28日,中国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该研究中心依托电子部第七研究所,受国家计委和电子工业部直接领导,1996年底中国联通共建成48个城市总容量达到100万门的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全国数字移动电话约170万户。

GSM在国外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1996年美国移动通信用户总量是中国的5倍,而人口只有中国的1/5,中国移动用户的普及率不满1%,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设备的成本和销售价格越来越低,GSM用户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1995年,华为销售额达到14亿元,全国电子行业百强排名第26名。注册资本也增长到7005万元,员工也从1991年的20人,发展到800人。1995年,华为成立北京研究所,负责数据通信研究。同年,华为开始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华为启动GSM移动通信研究。尽管华为的起步很晚,华为开始GSM研发的时候,中移动通信90%以上的市场都被外国电信公司占据了。但是华为对GSM充满了信心,华为每年坚持加大对GSM的投入力度。1997年,华为GSM系统首次在北京通信展发布;1998年,中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华为GSM系统在内蒙成功商用;1999年,提供GPRS全网解决方案。

1997年3月,华为发布了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GSM移动通信系统,10月份,华为的GSM产品开始推出,并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和投入市场。这对我国这个被国外产品长期垄断的移动通信设备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GSM市场上终于有了中国人自行研发的产品,它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