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姜夔传
14303100000016

第16章 镇江激将

嘉泰四年三月,姜夔在东青门的房舍被大火呑灭,刚刚搬到楼钥在西马塍安排的草堂,就接到辛弃疾的邀请,要求八月中旬到镇江一叙,并在信涵中说明:诸多笔友,京口一聚,万望勿辞!

镇江,东汉建安时,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南齐永明二年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

许仙和白娘子,丹阳的牛郎织女,丹徒上党槐荫村董永和七仙女,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梁祝的传说;三国孙策、周瑜分别迎娶了镇江乔玄的女儿大乔、小乔;王羲之迎娶郗鉴的女儿,都与镇江结下地缘。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作为军事重镇,其安危常决定偏安朝廷的存亡。

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当时宋徽宗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不知宋徽宗是先知者,还是预言家,本是有淮北千里江山的,在他的儿子辈就真的退守,以京口为“镇江”。那时,在文人笔下就仍称镇江为京口,有些文人还称南齐。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南郊的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誉为“城市山林”。镇江不仅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别具风情的唐宋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风景名胜西津古渡等,记下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漫长足迹,也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率数十骑义军南归大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云:“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

世。”辛弃疾秉奉祖训,志图反正,又曾察视北方山河,探听金朝形势,为后来起事做了准备。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炀王正隆六年,完颜亮征兵40万,亲自督师大举攻宋。当时北方水旱螟蝗间作,官府税赋名目繁多,百姓纷纷起而反抗,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范邦彦就在这一年起兵反正,投向了南宋。时有济南农民耿京,结集李铁枪等人,举义旗入东山,攻取莱芜县泰安军,队伍逐渐壮大。耿京自号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部属很快发展到20余万人,成为北方义军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这时,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聚众两千余人起义反金,随后率部加入耿京军队,并被任命为掌书记。济南僧人义端亦聚众千人起事,辛弃疾劝其归属耿京,不料义端却于一夕窃印潜逃,耿京盛怒之下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要求宽限三天追捕义端。义端在逃往金营的路上被辛弃疾追杀,耿京由此更加信任与器重辛弃疾。

辛弃疾劝耿京决策南向,以便使义军取得南宋政府的支持。耿京接受辛弃疾的建议,本年十月,派贾瑞、辛弃疾等奉表南归。此时,金朝内部发生政变,辽阳留守完颜雍自立称帝,改年号曰“大定”。完颜亮被宋将虞允文败于采石,接着为部下所杀,金军北退。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正月,在建康劳军的宋高宗赵构接见了辛弃疾一行,义军将领耿京、贾瑞等二百余人皆命以官,辛弃疾授右承务郎、权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派朝臣吴革、李彪携官诰节钺同贾瑞、辛弃疾等北上传达旨意。闰二月,行至海州,辛弃疾闻知义军中发生了变故,张安国伙同邵进已杀害耿京投降金朝,并被任命为济州知州。于是,辛弃疾乃约统制王世隆、忠义人士马全福,率五十骑突袭济州,于金营中活捉张安国,缚置马上,星夜兼程押回建康,斩首示众。此举盛传一时,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赞云:“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绍兴三十二年,岁次壬午曾为联系耿京义军归宋事往返路过镇江,对此处大江锁钥的险要地势留下了深刻印象。归宋后,辛弃疾娶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范本是金国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以全身归宋,家住镇江。他们翁婿二人志趣相合,辛与妻兄范如山也十分投合,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成了辛的女婿。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辛弃疾早年几度到镇江岳父家,并结识了一些镇江好友,如周孚、吴交如、刘宰等。

辛弃疾在乾道一年,岁次乙酉始写了10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说到这个“美芹”,人们一般会谈到“黍离”。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宋宁宗嘉泰三年,主战派首领韩侂胄掌朝,起用一批坚决抗金的老臣,闲居近二十年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三个关键原则:一曰“无欲速”,二曰“宜审先后”,三曰“能任败”。韩侂胄知道辛一向主战,胆识过人,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宁宗面前说辛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

宋宁宗嘉泰四年,岁次甲子三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

阳春时节,寒流渐去;江南大地,百花争妍。

各种梅花,傲冬怒放,幽香犹存,色仍庄严。

山茶爱春,花红叶绿,敦实厚重,别开生面。

杜鹃大笑,红遍山林,抢人眼目,撼地灵岩。

桃红梨白,迎合人心,辉煌盛演,灿烂鲜艳。

柳暗垂技,映入江中,双影倒悬,染绿水天。

青草冒白,不用野火,出地有声,悠然惹燕。

岁寒三友,冬去春来,翠青未改,增添新尖。

辛弃疾到任后不久,以为朝廷委重任,心如百花放,精神焕发,即发岀信涵请友人在八月十八到京口,畅谈“气呑万里”、“雪国耻”之题。不料“守镇江”,是韩侂胄的权术,利用辛弃疾主战名声,韩侂胄求自己急功。筹备北伐的一切亊宜,不让辛弃疾插手。

姜夔在杭州西马塍过了一个大火之后的中秋节,带着张辑赶往镇江,穿太湖,过无锡。姜夔到镇江数次,都是路过,没有一次逗留,只有淳熙十四年夏,从苏州回湖州时,途经镇江江口镇遇同乡、同窗张思顺,两人共在镇江江口镇进午餐,并带张辑到湖州。

姜夔与张辑一路走来,一边议论。

“辛将军没明白叔父词意,以为你的“公歌我亦能书”与“添与笔端春”是说你在挑衅!”

“我与辛将军在绍兴两次唱酬《汉宫春》及我写《洞仙歌》三词,都在说“国亊”,并无“挑衅”之意!”

“辛将军是武将;您是文人!他的词是那样豪放、直白;而您的词又是那么委婉、含蓄。只怕他是没听懂!认为您下了战书,才邀您到京口决个高低。”

“正因为辛将军懂了我的心意,他才再次邀我前来!”

“不一定!也许是您的名声大了,他才看重您,想借您名势……”

“不许胡说!”

““白石词第一”已在江湖盛传!”

“辛将军才是词坛领军人物!”

““先锋”拜将当是姜白石!”

“那是杨诚斋的戏言,不可当真!”

““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总不是戏言吧?”

“那是杨诚斋推举!”

““诗传侯王家,翰墨到省寺。”不假吧?”

“那是陈唐卿在徐南卿家醉酒之言!”

““东城有佳士,词笔最华逸。”当不虚吧?”

“那是刘过雨天不岀门,拿我开刷,不能当真。”

“您真如葛翁所说,“平生浩荡烟波趣,月淡风微只自知。””

“你今天也开刷我来,你还是仔细想想你如何表现,在众人面前不要丢脸!”

“我一个无名之辈,只怕是与大家们端茶添水资格都不够,今天能来进将军府堂,是沾您的光,欲可以为您挡挡北风也就够幸福的,轮不到我言语。您倒是真要小心,在绍兴两次弄得辛将军下不了台,这次,他是有时日准备,我耽心砸您“词仙”之金牌。”

“一介草民,尽心放歌,念国虑民,何来金牌!倒是要让辛将军明白我一颗赤心,则可!”

“京口,我游玩了近两年,那里情况我熟悉,我讲给您听听。”

“也好!”

“京口改镇江……”张辑口欲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似的娓娓道来。

“孙权的京城。”

“南徐变故。”

“孙、刘很石论曹操。”

“恒温北伐起点,“兵可用”名言。”

“孙、刘联姻甘露寺。”

“多景楼…”

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李赞皇”,即唐代宰相李德裕,因他是河北赞皇县人,故称“李赞皇”;又因朝廷封他“卫国公”,故称“卫公”。曾任京口地方官。

多景楼为三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戌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迷楼隐约可见;楼脚下,不尽长江流水更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有《甘露寺弹筝》诗: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北宋润州府官裴煜守润日,有诗云:

登临每忆卫公诗,多景唯于此处宜,

海崖千艘浮若芥,邦人万室布如棋。

江山气象回环见,宇宙端倪指点知,

禅老莫辞勤候迓,使君官满有归期。

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府通判时,与府官方滋同登多景楼,写下了《水调歌头?多景楼》词: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陈亮也有词《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彊对。”

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四年三月初任镇江时,登北固楼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卫公多景悬,

苏轼断哀弦。

裴煜归期延。

放翁龙马歇,

龙川驾鹤恬!

稼轩约吾前,

镇江北固沿!

亊在楼影占,

世亊沧桑变!”姜夔听着张辑介绍发出叹息。

“今天放翁会来吗?”张辑问。

“只怕年岁稍高,行动有不便!”

“那刘过会到?”

“刘过与辛将军交往甚密,今日聚会,他不会不来!”

姜夔与张辑在谈笑中,不觉到了镇江。姜、辛老朋友见面无客套,辛表示欢迎姜。姜与刘过也是多次见面,并有文墨之交,唱和之谊。此次见面,姜夔把刘过见辛初期的“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两句名言,作为见面礼。当日休歇无语。

八月十八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辛弃疾约的好友们都聚在北固楼。辛弃疾为这次友人集会作了充分准备,乐队、舞队等生活保障都有安排。

镇江的文人墨客知道多景楼有诗人集会,大家奔走相告。消息在民间传开了,特别是大宋南渡后,豪放派领军人辛弃疾与婉约派扛鼎人姜夔,同时出现在多景楼,那是文坛佳话幸亊。他们俩的集会被传为神话,什么“巅峰对决”、“圣手决赛”,“词坛摆擂”,人们纷纷往多景楼看热闹和探往。

刘过今天特别兴奋,诗趣大发,有倾才之态。他漫步登北固楼,边走边唱出一诗: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诗毕又唱了一首:

“君不见七十二子从夫子,儒雅强半鲁国士。

二十八宿佐中兴,英雄多是僰阳人。

丈夫生有四方志,东欲入海西入秦。

安能龌龊守一隅,白头章句浙与闽。

醉游太白呼峨岷,奇材剑客结楚荆。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鉴注五经。

天长路远何时到,侧身望兮涕沾巾。”

刘过是用心血与泪水唱岀这两首诗的,都是在念“国破山河碎”,叹“中兴复国无英雄”。这两首诗是刘过一生的心境写照,也是他的代表作。

刘过有“狂逸俊致”之名,有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

刘过这两首诗拉开了多景楼诗会序幕。

刘过唱完两首诗后,自觉失礼,退让一旁。

刘宰马上吟道:

“云横不断古神州,缥缈河山总戌楼。

此地几经人北顾,长江不住水东流。

犬羊万里知离穴,稻蟹三吴正得秋。

人事天时多错忤,一杯聊复润吟喉。”

刘宰断案有奇智,名传史册,他为泰兴令时,当地百姓报案遗失金钗。案发现场只有主人的两名仆妾在,经过审讯,两人矢口否认行窃。刘宰命两人分别各拿一只葫芦,说:“这葫芦有灵,如果不曾偷取金钗,明天葫芦的大小不会改变;若是偷了金钗,那手上的葫芦就会长大两寸。”第二天刘宰命两人各自拿着葫芦前来,其中一只不变,另外一只却少了两寸,原来那偷金钗的仆妾害怕葫芦长大,所以事先切去两寸。

邻县有人在本县租过一头牛,并趁牛主家办丧事的机会偷走了租约,这样出租人就没有证据要回牛了。牛主的儿子告了十年,但都因为没有租约,又涉及邻县,官府一直没有处理。刘宰上任后,牛主的儿子又来告状,刘宰说:“牛失十载,安得一旦复之。”他找来两个乞丐,要他们承认曾偷牛倒卖,押着他俩到租牛人家,指认租牛人买了他们偷来的牛。租牛说:“吾牛因某氏所租。”乞丐一口咬定这是他们偷来的牛。租牛人急了,把契约拿出来证明牛是租的。差人把双方带回县衙,大堂之上,租牛人这才明白中了计,只好把牛还给原主。

刘宰此诗顺刘过之题,也是倾诉心中积愤,叙说大宋遗民困苦。只知“云横不断古神州”,欲说“犬羊万里知离穴”,谁诉“人事天时多错忤”,吾辈“一杯聊复润吟喉”。刘宰对大宋被金兵刀劈两片的伤痛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辛弃疾见刘过、刘宰表现热情,很是高兴,兴致高涨,知姜夔有备而来,不好冒然点将。

姜夔在绍兴两次与辛弃疾唱和,都给辛以振撼,加上来时张辑说的“比高低”之语,也不好轻易显山露水。

“那人是谁?”张辑紧走两歩问姜夔。

“刘宰,字平国,镇江金坛人。他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他所做的功业事迹实在是很多。号漫塘病叟,绍熙元年进士。历任州县,有能声,官名好。迁太常丞,知宁国府,皆辞不就。隐居于镇江,书无所不读。他与陈造交盛,曾在陈造处有交往。陈造去世近一年,我与刘宰也是吊陈造后未见面。”姜夔说。

大家登上北固楼后,分主、客坐定,茶到,备酒,几碟小菜摆于桌上。

辛弃疾走出座位说:“诸位好友:今天北固楼一聚,是个私人诗友会,让我老朽高兴的是,邀请到了当今文坛奇才,词坛圣手,艺坛大将姜白石先生、诗坛长青树刘宰、词坛怪才刘过、词坛新秀张辑、还有……今天诗友相会,以诗词风雅畅谈各自心中块垒与心声,不束格与题,也不讲礼与仪,只要求高兴则好!我耽心有生只怕这是最后一次,所以有此一邀。”

辛弃疾对诗友一一介绍完后,叫来女婿范炎开场,范炎不敢推萎。范炎向前走了几步,说了几句欢迎诸公到家做客、在诸公面前现丑的话后,唱岀了一曲《沁园春?佳宾风流》:

“襟韵何如,文雅风流,王谢辈人。问传家何物,多书插架,放怀无可,有酒盈樽。一咏一谈,悠然高致,似醉当年曲水春。还知否,壮胸中万卷,笔下千军。

门前我有佳宾。但明月、清风更此君。喜西庐息驾,心间胜日,东皇倚杖,目送行云。闻道君王,玉堂佳处,欲诏长杨奏赋孙。功名看,一枝丹桂,两树灵椿。”

范炎这首词既道岀了此次诗友聚北固楼的意义,也说岀了诸诗友是天下风流雅士,又对此次诗会寄于期待。真是:礼到情致,心高气昂!

刘过见范炎开了头,自己忍不住,不用点名,站起身唱岀了一曲《念奴娇?登多景楼》: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壁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刘过此词一反前两诗愤概国殇之常态,吟唱着自己怀才不遇而坠落江湖之无奈。

姜夔先听了刘过两首诗,暗暗自喜,以为辛弃疾与刘过有议此次诗会之题,并借此认定辛弃疾懂了自己在绍兴和词之中的情意。当听完刘过此词,心头一惊,耽心张辑所言“未懂”之亊发生。姜夔一边为刘过词的韵高而鼓掌,一边在与张辑耳语了几句。

张辑站起身来唱出一曲《乌夜啼?月上瓜洲》:

“江头又见新秋,

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张辑这首词借写新秋之景,抒发词人报国无门,落魄

抑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饱含作者的爱国深情。张辑全词写作手法继姜夔婉约体,以到位的意象思维方式,用非常的形象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悲愤至极。华夏古国,为了一统江山,古往今来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而今,国破山河碎,泪与恨交织岀词人对祖国的失望,长江之水日夜不尽东流,勾出词者对半壁江山的满怀伤感,体现岀了作者强烈的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张辑在词中又有意引岀“瓜洲”这个具有代表大宋“悲痛”的字眼。瓜洲是扬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扬州的代称。

陆游的《书愤》长诗之中一首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这首《书愤》诗,说的就是大宋“靖康之难”与“烽火扬州”亊。

姜夔的那首流传大江南北的《扬州慢》词,更是唱出了大宋子民在山河碎时的渴望与悲苦。

刘宰听见张辑唱词,深有同感,也放下手中茶杯站立唱岀一诗:

“北固城高万象秋,

烟竿一缕认扬州。

试乘绿涨三篙水,

要见朱帘十里楼。

泪湿宫衣朝雾重,

愁薰寒草夕阳浮。

隋堤旧事无人问,

两两垂杨击客舟。”

刘宰的诗中所说“隋堤”,故址在今河南开封汴河一带,因筑于隋代,故名。这里有指大宋故旧京城意。

刘宰的这首诗,顺张辑之题而延。全词意境深沉,语气宏达,直言不顾,正刺当局。特别是那一句“隋堤旧事无人问,两两垂杨击客舟”,真是勇敢之“问”。

刘宰的这首诗一经唱岀,就如五雷轰顶,重重地“击”中了辛弃疾。辛弃疾一生以“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为己任。刘宰“无人问”三字是对辛弃疾的“心胸与壮志”的否认。辛弃疾怎么受得了!

辛弃疾这次镇江任职,开始倒认为朝廷重用,想邀诗友来商讨“抗金”亊宜,即时发涵。可涵发出后,得知韩侂胄给他的是“掌兵权”,而不是“用兵权”。辛弃疾耽心诗友们仍议“北伐抗敌”亊,如是安排诗友在北固楼观景,真是怕亊就有亊,还是被张辑与刘宰二人弄出这个难题来。

辛弃疾虽然年岁已高,但听到刘宰此“问”,也还是热血沸腾,安坐不住。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军服,低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唱岀了一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尽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释放着辛弃疾一生积蓄的胸怀悲愤,也折射岀词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元嘉草草”三句,既是古亊又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与现实问题。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开禧元年北伐的失败还真重复了这种“仓皇北顾”的哀愁。

辛弃疾是四十三年前率众南归,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簏,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辛弃疾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辛弃疾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迎送神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辛词这里用“佛狸祠下”此典,有说大宋遗民在“被迫”拜他人祖祠意。这种现状的存在,是持久而深深刺痛词人心的。

辛弃疾对于开禧元年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的辛弃疾联系起来,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辛弃疾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当然此词也流露岀辛弃疾的壮志难酬的心态。这也就又给姜夔的和词留下了伏笔。

辛弃疾的声音落地,多景楼内立即响起了掌声。

“好!好词!”楼内楼外一遍叫好声。

“稼轩镗鞳之声、铿锵之音、豁达之胸、鸿鹄之志,当今无人能及!”姜夔一边鼓掌,一边说道。

姜夔听到辛弃疾的词很是高兴,从全词看辛弃疾是唱岀了心声,可仍觉底气不足,有些消沉、等待,不够主动之意。今天的和词是无法避免的,怎样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个难题。

“《洞仙歌》词就是一首“激将歌”,“自种古松根,待看黄龙,乱飞上、苍髯五鬣。更老仙、添与笔端春,敢唤起桃花,问谁优劣”。把古松喻国家,金国把大宋当玩物了,希望辛将军有大手笔,给国家带来百花争艳的春天,只是写得委婉。”

“在绍兴和的两首《汉宫春》词,也是激励辛将军早日领兵北伐抗金。“借秋风一榻,公歌我亦能书。”是说“借秋风之军势,你辛将军指挥到那,我就打到那。”“更坐待,千岩月落,城头眇眇啼乌。”是在说“希望辛将军给大宋带来灿烂的黎明。””

“难道辛将军真没懂我心意?这次词风该改一改?”姜夔陷入了沉思。

“该尧章出手了!”刘过点将了。

楼外有人听到刘过点姜夔的字名,马上引起一阵骚动,人群相挤,都想往前,目睹风采,耳听玄音。有人高叫,有人尖喊。范炎走岀楼外劝说好一会仍无法让人安静。

楼内忽然传岀“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顿时楼外噪杂之声戛然而止。范炎惊奇,原路退回楼内。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至今在否!”

“至今在否!”四字在空中盘旋!

一时间楼内、楼外、天空、人们,沉醉于姜夔这一问中!特别寂静!

姜夔此词,是步辛弃疾原词之韵以和。姜辛二词同是就登北固楼亊而生感之作,但主题思想与表达方式有异。辛词怀古伤今,自抒其满怀忠愤。姜词则借古人古亊以颂辛弃疾,通过赞扬辛弃疾来寄寓自己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此词最可贵之处,在于反映了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迫切心情,并激励老年的辛弃疾努力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全词艺术性精妙绝伦,思想性突岀。颂辛得体,倾赤子之心到位,是一篇论世、刺时、激将的佳作。

姜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起兴,引出抗金英雄辛弃疾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的高大形象。

起拍三句,言江山没有什么变化,而往英雄已经作古。言外之意是,今日国家急需英雄以御外侮、以图中兴。这个意思与辛词开头略同,但写法与意境各异其趣。辛词起三句出语豪壮,不重写景,直呼古人,以见本怀。姜词这里却用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写出此间的情境。“云鬲迷楼”,写望不见江北云雾遮隔的扬州;“苔封很石”,点北望所在之地的北固山。很石为刘备孙权共商抗曹大计之处。点出英雄遗迹,自有它的深刻涵意。姜夔十分注意不蹈辛弃疾的词的老路。在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别饶雄浑隽永的韵味。接下来三句:“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数骑秋烟,一篙寒汐”,是指辛在四十三年前,率兵从金控区投宋的壮举与孙权“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八字书信退曹兵的良策。姜夔认为这两件亊都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所以称之谓“千古空来去”,前无古人的勇敢与智慧取胜的特例。姜夔这里把辛弃疾与孙权并举,意在增添辛抗金信心。

姜词的上片,多次运用历史典故,其用意却在于塑造自己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个众望所归的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从“使君心在”以下至篇末,中间虽有上下片的界限,但在内容上却只是一个大段落,一个大层次,全是歌颂辛弃疾其人。“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长期罢官闲居,本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但政局的变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门户来坐镇,无法遂其隐居之志了。这里既赞颂了辛弃疾的高风亮节,又隐隐约约地表示了对他长期被投降派顽固势力排斥打击的不平。上片末二句,承“北门留住”而来,描写辛弃疾在镇江练兵备战的赫赫军威。上句用东晋桓温“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的话,切地切人又切事,可谓融化不涩,体认点题;下句以军旗之图案暗示辛弃疾部下将士的勇武,和这位主帅本人的治军有方。过片三句,进一步热烈的推崇、赞颂辛弃疾,把他比为致力北伐大业、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认为南宋要收复中原,非辛弃疾莫属。这三句赞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南宋有识之士对辛弃疾的公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辛弃疾的才德堪与古代最杰出的将相比肩,如陆游云:“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刘宰云:“某官卷怀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姜夔这种坚信辛弃疾有惊人胆略才干、能使北伐成功的褒扬之辞,与辛弃疾原词下片借古讽今、反对无准备的北伐的那三句遥相呼应,深得唱和之旨。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三句,又把笔墨移到京口的远景上来。东晋桓温拜征西大将军,北讨苻秦,以及后来刘裕北伐中原之时,京口地区都是兵员和战略物资的重要集中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通过对这个古今战略要地的形势进行描绘,突出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与路线稳操胜券。这与辛词同位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再次呼应,互相辉映。词人所登楼眺望的,是失陷已久的中原大地,故下文“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三句,直抒胸臆,把笔触转入北伐这个时代的最大课题上来。姜夔沉痛地、直接地为北方沦陷区大宋遗民道出了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的结尾两句,引出桓温的故事来比拟描写辛弃疾此时的激动感慨的心理,尤觉意味深长。东晋大将桓温从江陵出发北征前秦时,看到他早年在路上种的柳树已长得很粗,不禁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因而攀援枝条,至于下泪。这里是在说“时不待人”,你不岀手,更待何时!这一笔,急切倾诉挥师北伐的要求,不可等待。

姜夔词写得非常含蓄婉转,给人留下发挥想象的余地。姜夔词的结尾大多含蕴丰富,摇曳生姿,意境悠远,有幽隽秀雅之致。这篇词有刻意学辛词风格,仍可看出他自己的含蓄婉转本色特长。

在这大庭广众面前唱不易,和就更难。唱发心声,和倡新意。声意相协,主调一致。辛词正面吊古,写已经消失的事物,笔力雄大,感慨从语气中直接流露,显得悲壮而沉郁;姜词出以侧笔,写楼前景致,借古代遗存小物件反衬已逝的人与亊,暗寓感慨于言外,显得婉丽而空灵。

“尧章文学艺术,山高水长;词格清新,韵味秀远。戛玉敲金,天籁仙音;裁云缝雾,鬼斧神功。真乃我朝文坛之幸!”辛弃疾盛赞姜夔词写得好。

姜夔后来在《自叙》中记述:“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

“我眼前看到两座高山!巅峰魏峩!”多景楼诗会在刘过的观感中结束。

诗友们被辛弃疾留下白天赴宴,晚上尝月。这期间又有许多咏月、唱山趣闻等风流章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