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姜夔传
14303100000008

第8章 长江温情

姜夔因萧德藻之约于淳熙十三年,岁次丙午除夕夜离汉阳,在淳熙十四年,岁次丁未正月到达湖州。

姜夔在离开汉阳时,他是带着“不舍”、“忧伤”、“愁苦”和“希望”、“雄心”、“大志”而踏上征程的。

不舍:鄱阳家室;汉川大姐;湖北朋友;别离亲情友情!

姜夔在汉阳作《探春慢》词“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时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

妻子灵魂的“倚竹愁生步罗袜”;大姐诗含的“爱”;诸朋好友的“章台走马”憧憬;“小窗闲共情话”。他没有忘记,而是一幕幕展现在姜夔眼前,铭刻于心上。他也清楚:此次“扁舟东下”,归来就很难!姜夔在词中说:“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可他去后,就未归来!

忧伤:时局“古城阴”、“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哀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整个国家仍然是“国破山河碎”、“国难深重”、“积重难返”的形势。

愁苦:姜夔在《探春慢》词中说:“老去不堪游冶”、“谁念飘零久”、“幽怀难写”。也耽心此番东下,只不过是又一次温故扬州残破,“重访问竹西”忧伤。

希望:姜夔心中想有“苕溪月”“又照我”,萧德藻的推荐,能会见当今巨儒杨万里,自己的才华也许会被发现,能走上一个高大的舞台。

雄心:姜夔是充满着胆色与勇气去面对前面的路,下定决心、排除杂念,有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热烈情绪,在大年三十日,“乘涛载雪”而东下,准备着得到“五羖皮”的才华与声誉。

大志:姜夔是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熟悉的领域内,展示才华,特别是“礼乐”方面,要有所建树。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岀尽全力,贡献所有!

天空中飘着雪花,又一个寒潮降临湖北。这次的雪片如鹅毛大,风不大,雪片就后片追前片,一片比一片急,洒落在地上一片白,一层压一层。

汉阳码头上,人来人往,似流如织。有生意人赶回家团圆;有追债人拿到钱或没拿到钱的都急着赶回家交差;有躲债人或逃荒的也在这天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不管谁来谁往,都只有一个目的地——家。温暖的家也好,穷酸的家也行,俗话说:“在外金床玉食,不如家乡狗窝踏实。”

姜夔与码头上的各色人都不同,只有他怀着复杂的心境,在这大年三十离亲朋好友而远行。不论姜夔的姐夫、外甥、好友怎么劝,他仍坚持这天要离汉阳。

辛克清多方打听,就是没有专程到湖州的船。大家都在着急:姜夔耽心今天走不了,那要等到春后冰融,误与萧德藻之约。辛克清他们耽心等久了,误与亲人团圆时间。正在为难之时,江边有一个渔民观察、打量好长时间,好家是认岀谁了,看岀了什么端倪。他突然上前与姜夔打招呼:“姜少爷!你这是要干什么去?”

姜夔不认识对方,被一声久违的“姜少爷”叫得反应不过来,迟迟钝钝没说话,看了看对方,准备搭讪时,辛克清上前说:“你是沈器之的父亲?”

姜夔后来到杭州居住生活,在徐南卿家才见到沈器之面。这时沈德福已葬身大海了。姜夔曾留下《答沈器之》诗两首。其中有“江汉乘流客,乾坤不系舟”的感叹和发出“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客在他乡的无奈。

“是!辛先生,你也在!”渔民回答。

“姜少爷准备去湖州,可找了好长时间船,没有找着合适的船!”。

渔民又问:“几个人去?”

辛克清不在意地回道:“姜少爷一人!”

渔民说:“我愿送一程!”

“你!”辛克清好象没听清楚。“天寒地冻,路途遥远,你送!”

渔民说:“不管多远,我都愿送!”

辛克清问:“多少银两?”

渔民说:“不要银两!”

郑次皋说:“我们没时间跟你开玩笑!”说完准备走开时,渔民拉着郑次皋的衣服,挡在郑次皋面前。郑次皋被渔民这一行为吓着了,没等渔民说话,就睁大眼睛说:“你要干什么?”

渔民说:“诸位小弟,你们不认识我了,我可是姜县令在姜堤边救的人呀!姜县令是为我而走的!姜县令是我的救命恩人,我送送姜少爷去湖州都不能做吗?”又转向辛克清说:“辛先生,你说句话吧!我们是认识的!”渔民激动了,语气软中带强,说话声音高了!

“你是?”姚刚中好象想起来了。

“沈德福!”

“沈衙役!”

“对啰!”

“说起来有点印象!”

“你怎么成渔民了?”

“说来话长啰!我早该陪姜老爷去的!”

“既是如此,那就让姜夔上船,叫他们叙旧情去,我们也该回家过年了!”郑次皋说。

“这样好!”辛克清说。

郑次皋是耽心回家晚了,误团年饭。辛克清是怕说多了“那件伤心亊”,大家不愉快。

他们就这样在汉阳码头,摇摇手,互道一声“再见”,与姜夔分别于大雪纷飞的大年三十!

沈德福的船顺扬子江而东去,顺水顺风,只需把好舵,就能前行。

船稳人安后,船在正道上往东南而走。沈德福首先发话:

“姜少爷,为什么非要今天走?”

“若今天不走,就要等冰化雪消才能走!我估计这场雪下来,扬子江要冰封船停。”

“你有什么急亊要去湖州?”

“怪我无用,没考上功名,在江湖上飘零!”姜夔把与萧德藻之约的亊告诉了刘德福。

“少爷,怪我!我早该陪姜老爷去的!”沈德福一句“少爷”,把两人的心拉近了。

姜夔摇了摇头说:“亊情都过去了这么久,本就不是你的过错,只是造化弄人,天道不公!”

“少爷,这十八年来你受苦了?夫人可好?”

姜夔被沈德福这一句问呆了,勾起了他的思绪。他对沈德福叫了一声“沈叔!”然后把他十八年来的亊与母亲去世的情况告诉了沈德福。

姜夔最后说:“我是下了苦功学习的,说怪也就怪,在几次乡试时都有些不中的原因,不是病,就是主考认为不切题或什么的,就是不让我中。母亲在我乡试未中,气后一场病,不久就去世了。”

沈德福说:“是我害了你一家!若姜老爷在,他会飞黄腾达,你也不会落到此步天地。”沈德福说着说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今天若不是你主动打招呼,那件亊我都忘掉了!你不要太自责!说说你这十八年都是怎么过来着。”

沈德福从那次姜天柏出亊后,总以为是自己的不慎害死了姜县令。亊后不久就辞去了衙役职,买了一只船,当时只是岀于找回姜天柏身首的简单想法。后来,水退了,他也找了几个月,仍未见到姜天柏,不甘心,就继续找下去。水退水涨,春去秋来,为了生计就又不耽误寻找姜天柏的下落,以打魚为活,寻访姜天柏音信为职责。他沿着扬子江两岸走访,岸上的坟墓、土堆,江边的船只、人家,他都不放过,一一问个明白,查个清楚。从汉阳为起点,到吴淞口为终点,来来回回数十次,十八年就这样度过来了。

沈德福越说越觉得轻松,跪在船头向天拜了三拜后又说:“今天真是天开了眼,让我有幸遇见少爷。还能与少爷同船度日,我这一生够满足了!”

“到了赤壁,有孔明的《后出师表》”。

没等姜夔回话,沈德福就背起来了:“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里还有苏轼的《赤壁两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刘德福又背了起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沈德福还把《乌台诗案》说得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说:“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民间就俗托出不少故亊。如苏轼改王安石的诗等等。苏轼在元丰二年三月,移任湖州。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逋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表中说:“臣……荷先帝之误恩,擢至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史称《乌台诗案》。”

沈德福说完这些,自觉有些不恰当,后又自言自语补充说:“今天,我过黄州,去湖州,是送夔儿由贵人举荐,岀山歌舞人生,可不是象苏轼那样遭贬与入狱。”

姜夔说:“叔父,苏轼的一生是在宦海中沉浮的一生。他既看到新法的流弊,继续坚持守旧的观点,不断地指责变法运动,又在实践中局部地推行新法。在政治上虽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此成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受害者。《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政治上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遭贬与入狱是苏轼的起步,不是他的结束。苏轼从《乌台诗案》后,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已全然消失,取而代之出现的,则是另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赏识,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豁然开朗,飘然独立,大度,都是遭贬之后才有的。“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就是说《乌台诗案》受伤的是朝廷与百姓。朝廷少了一位敢直言之官,百姓少了一位好父母官。对苏轼他自己来说,倒是《乌台诗案》成就了他。”

沈德福边点头边说:“前面所说,很有见地,这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说?”

“成就了他的“文学大家”!”

沈德福说了一个“对”字,仍是边点头边说。

“到了西山,有孙权的“望江楼””。

沈德福把孙权的故亊给姜夔讲了许多。如《少年大志,十五而立》、《灭黄祖占夏口》、《胆略超群,乘马射虎》、《智胜关羽,谋夺荆州》、《草船借箭》、《八字书信退曹操八十三万兵》等等。

“到了九江,有周瑜的“点将台””。

沈德福又把周瑜的故亊讲给姜夔听,如《周瑜打黄盖》、《赔了夫人又折兵》、《赤壁败曹军》、《诸葛亮哭周瑜》。

姜夔这一路听来,对沈德福所讲与饶州府学教授所讲及他所读《史记》、《春秋》、《三国志》、《资治通鉴》、《资治纪亊本末》等典籍,虽然有些不同。如孔明的《后岀师表》与黄州赤壁无关,沈德福就讲得头头是道,味足意到,也就听之任之,就算是一次温习功课,倒还认为沈德福所讲比看典籍,还要生动与别致。特别是沈德福的记忆力值得称道,一字不差的把孔明与苏东坡的名篇背下来。姜夔也的确不但在沈德福身上学到了一种锲而不舍精神,而且看到了人的求知与生活本性。

姜夔这次与沈德福的同舟相伴,给姜夔带来的不仅仅是弥补了姜夔某些知识的不足,更主要的是沈德福给姜夔树立了一个人品、道德榜样!沈德福为了寻那“心中”不可能找到的“神”,竞在长江上“游”了一十八年之久!这是无法用“滴水之恩,湧泉相报”的简单报恩思想所能解释的。

雪还在下,船仍在行,夜深天寒,人未休歇。

“沈叔,怎么不讲了?”

“我讲得不好,让你见笑。”

“很好!你讲得很好!”

“我这是途听道说来的,不是正史。解解闷用,还是不错的。你休歇下!我耽心明天湖口以上段江面全部会冰封,今晚赶路,明晚到金陵我们就可以慢点走!”

“我也睡不着,我不妨唱几首诗给你听!”

“少爷……”

“以后不许再叫少爷,叫……叫侄……就叫夔儿吧!”

“人家听了不好!”

“有什么不好?我为有你这样的叔父而自豪!”

“当真!”

“到湖州当有三拜之礼认叔父!”

“不可!”

“那就在此!天为证,江为证,雪为证,江水为证,向上苍宣告,我认叔父了!”

“好!就叫夔儿!你就唱吧!”

“好!夔儿领叔父之命!”

“马背何如牛背,短衣落日空山。

只麽身归盘谷,未须名满人间。”

“好个“牧童歌”,有情有景!牧童短衣骑马,潇洒彯亮。深山盘谷放牧,无名可为。只是“落日空山”定位,未免有些伤感。”

这首诗是姜夔专为眼前刚认的叔父沈德福而作,借牧童为题,意在说沈德福用看似平凡、细小之亊,体现岀了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内涵。

姜夔知沈德福未理解又唱了一首《桂花》。

“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

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

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

阑干望双桨,农枝储待君。

西冷荫歌舞,夜夜明月嗔。

弃捐頳玉佩,香尽作秋尘。

楚调秋更苦,寂寥无复闻。

来吟绿业下,凉风吹练裾。”

姜夔从沈德福的角度,以桂花喻姜天柏,全诗在说沈德福与姜天柏之间的“情”,是可歌可泣的!姜夔把沈德福“追寻桂花”之“神魂”的过程,用“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描述得入木三分;姜夔也把其父亲姜天柏的舍己救人精神,用“弃捐頳玉佩,香尽作秋尘”,勾划得岀神入化。

姜夔与沈德福交谈不知不觉天亮了。

姜夔告知沈德福:“叔父,石钟山到了!”

沈德福说:“石钟山的得名,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

姜夔说:“苏轼有《石钟山记》!”

沈德福又隨即背岀了苏轼的《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亊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沈德福背完苏轼的《石钟山记》突然问姜夔:“夔儿要回鄱阳吗?四天可来回。从湖口出发,到吴城,走长山,过龙口,至尧山即到。若水涨时,可不到吴城,走瓢山,至长山,到尧山。”

“你去过鄱阳?”

“去过鄱阳四次,而且都在东流水桥边,你家院门口待过许久,每次也都见到你后,再离开。”

“为什么不进家门?”

“不要问我为什么,现在是我问你回鄱阳吗?”

“不啦!”姜夔边说边摇头。

雪片飘扑愁人面,往事缠绵难派遣,望家乡,近眼前,千里别儿音信断,何情阻隔两心悬。姜夔带着满腹愁怅顺长江之水东去。

小船行于江上,白茫茫的雪景映衬下,水、天、地三象一色,船倒似在天空上飞舞。过抚湖,穿安徽境出,进入金陵界址。

淳熙十四年,岁次丁未元日下午,姜夔与沈德福到达金陵。

沈德福说:“今晚在金陵不走,封江至金陵最早也在大后天。明天天一亮,我上码头添点食品再走,晚上到京口过夜!”

“听叔父安排!”姜夔急急赶路,为的也是避封江,当知己追过封江时日,心里轻松了。

沈德福把船系好,两人添饱了肚子,就睡下了。

“姐姐,你说气不气人?夔哥说我们只会弹唱,不会跳舞。”王家妹象生气,又象撒娇似的跑到姐姐身边告状。

“那你就跳一支《贵妃醉酒》给夔哥看看,让她开开眼界,不就得了!”谢飞燕回道。

“不吗!我们一起跳《仙女散花》,气气夔哥!”

“好吧!”

姐妹俩貌如天仙,在姜夔身边舞起。谢飞燕舞步“轻盈”,王家妹身姿“娇软”。

姐妹俩把一段《仙女散花》舞演绎得曼妙,出神。花辨撒得姜夔一身。姜夔看着姐妹俩喜笑甜美,姿态万千,风情万种。姜夔看着看着十分高兴,连声说:“好!好身段!好表情!”

随后好象是来了一段《二乔出嫁》。姐嫁苏东坡,妹嫁王安石。苏家大轿、王家高马来到合肥赤澜桥上,飞燕、家妹在家不情愿的往头上插花,用泪洗面,一个喊夔哥,一个往姜夔身边跑。姜夔很是生气,直往赤澜桥上跑去,以身体堵住大轿与高马。

沈德福感觉姜夔身子在被子外了,伸手拉了一下被子,帮姜夔盖好,又睡了。

苏家大轿、王家高马被姜夔拦走了。飞燕、家妹姐妹俩听姜夔说“苏家大轿、王家高马走了”,很是高兴,马上跳起来抱住姜夔。姜夔轻轻推开姐妹俩说:“我要回鄱阳了!”

妹王家妹给姜夔一封书信,并交待:“到了鄱阳再许打开看!”

姐谢飞燕给姜夔一件亲手织的毛衣,含泪依依不舍的说:“天冷穿这毛衣,不要忘记今日!”

姜夔说:“我现在就穿这衣服!”

姜夔说着伸手准备穿衣服。他睁开眼一看,天亮了,船在码头边,叔父不见了,知叔父上码头买食品去了。

姜夔回想起刚才的情景,才知是一场梦。他很快根据梦境与自己身世及所具历史环境,唱岀了相思名篇,合肥恋歌中的佳作,《踏莎行》与《杏花天影》两词。姜夔以词的形式,借“相思”之题,点出时代背景的“冷千山”局势与人民冷暖“无人管”的现实状态,也道岀了“更移舟向甚处”的惆怅。

沈德福买了食品回船,两人吃了早歺,又开始驾船向东去。

沈德福说:“到了京口,京口在东晋之初,居民多为幽﹑冀﹑青﹑徐﹑并﹑兖诸州侨民。民风勇悍,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京口的晋陵郡侨民常征战于江淮间,桓温谓京口“兵可用”。太元初,谢玄镇守广陵,召募江淮劲勇,京口及晋陵郡侨民纷纷应选,组成著名的北府兵。肥水之战,东晋依靠北府兵,大败前京口扼水陆津要,交通便利。《隋书?地理志》说:“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都城建康所需生活物资,主要由之转运而来。京口作为军事重镇,其安危常决定偏安朝廷的存亡,统治者极为重视。东晋镇守京口者多为朝廷心腹,但仍难防止王恭﹑刘牢之的倒戈。刘裕自京口起兵,消灭桓玄,篡晋建宋,宋武帝刘裕遗诏规定:“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外戚,不得居之。”齐﹑梁﹑陈沿以为制。京口居民从军者多,户口减少,宋元嘉二十六年,徙民数千家,以保证繁荣。南朝帝王即位之初,多亲临京口,安军抚民,因而南朝时京口局势比较稳定。”

姜夔说:“东汉建安,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京口地处长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作为军事重镇,其安危常决定偏安朝廷的存亡。在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改京口为镇江。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倒是应了徽宗之意,本是后方,今天真成了镇守江防之地了”。

沈德福说:“京口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著作的诞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京口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姜夔说:“他日必来京口!”

沈德福说:“夔儿他日来京口,定会留下传世诗词!”

姜夔日后果在京口与辛弃疾唱和风流章句,这是后话。

姜夔与沈德福驾船从京口,走丹阳,穿金坛入太湖。

湖州就在姜夔与沈德福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