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1430700000059

第59章 舒新城:教育史研究的轨道

写图书馆和学人,不能不说舒新城。

他是20年代《辞海》主编,50年代,又出任新《辞海》主编。

他也是中国教育史研究大家。这是海内外公认的读书多、善于和图书馆打交道的学者。“在中国研究学问,最少亦不比富人进天国容易”

舒新城所以能在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一是向社会调查,二就是得力于图书馆的藏书。

1920年后他研究教育史,搜集到的都是1920年以后的资料;要解决清末民初的资料,只有靠跑图书馆。

当时舒新城定居南京,他到江苏省立图书馆借阅资料,但该馆专藏古籍,其中虽有少量民初出版的旧书,但新书极少,关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方面的可称绝无。

舒新城到东南大学图书馆借阅资料,经查阅才知该馆的藏书以西文书籍为多,虽有少量教育类藏书,却缺乏教育史料,连普通的《教育公报》和《教育杂志》也不全。

他又踏进金陵大学图书馆,该馆历史颇长,经查阅才知它以藏志书闻名,对一般刊物及各地赠送之刊物则较丰富,虽不足以供研究专史之参考,但总算查到一些材料。他消磨于该馆的时间有好几个月。

金陵大学图书馆热情地接待了舒新城,允许他自由入库查阅各种书报杂志,携带笔记本入库抄录资料。该馆除普通书报杂志外,关于近代中国教育专史之重要材料,如《钦定学堂章程》、《学部咨奏辑要》、《光绪谕折汇存》、《光绪政要》、《光绪宣统新法令》、《约章成案汇览》等书以及各校章程及报告、各种教科书等均没有收藏。

舒新城为了弄清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年月日,查阅了多家图书馆的藏书,也拜访了多位教育界前辈,均无结果。

舒新城请黎锦熙代向教育部找一份最近的留学生统计(时舒正著《中国留学生史》)。结果仍是没有。黎回信说:“在中国研究学问,最少亦不比富人进天国容易”。

教育部与教育界前辈不能供给所需资料,于是舒新城又分函上海陈启天、向达、武堉干,北京刘炳藜、刘舫,四川陈岳安、李劫人、长沙刘范猷、昆明马耀武及南京蒋维乔、李儒勉等友朋、又向各地书后及私家搜购清末有关教育之各种出版物。并请陆费逵转函中华书局各省分局代为搜购,但结果收获甚微。

是陆费伯鸿先生信任我、帮助我

1928年,舒新城应中华书局之聘,在南京主编《辞海》。1930年1月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仅五六万册,所藏缺乏特色,亦不够系统。为丰富馆藏,他将自己所收藏的各类教科书和教育史料7000余册,连同教具多种捐献给图书馆。他并决定凡是各大书局所出新书,一律采购。对于工具书,通得采购两部以上。对于古籍也要求多购。

舒新城还抓图书馆科学管理工作。原先馆藏图书仅有分类簿本目录,无卡片目录,更无书名、著者及其它目录,查找借阅颇不方便。他决定建立各项卡片目录:即书卡、著译者卡、分类卡、丛书子目卡、书名目录卡,并用五笔检字法排列,使每种书名,著译者均有定位,检索起来准确方便。又附设史料整理小组,凡是有关近代史料的图书报刊,图书馆购备一份供永远收藏,史料组亦购备一份,作为资料剪贴使用。对书刊上的重要文章均制作文摘卡,卡的内容包括篇名、作者、字数、内容提要、出处、日期、卷期等。对报纸上的右用文章则剪贴,对每份剪报亦注明所载报名、日期、然后分类、合订成册。这项基本建设,直至1937年秋,因抗战爆发才停止。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书局的业务虽全部停工。而舒新城主持的图书馆却始终未停。1941年10月购得江苏常熟藏书家蒋孟苹藏书311箱,419部,54366册。1945年4月,又购进郑振铎在沪的藏书902部,5500册。

从1930年至1949年在舒新城任馆长的二十年中,馆藏骤增至55万余册。

建国初期,私营股份制的中华书局面临经济困难,有些股东主张将图书馆的书出卖,作为红利分掉。也有人觉得图书馆藏书是一堆废纸,还是把它交给国家算了。又有人主张将图书馆化整为零,按学科、门类、分捐给若干家图书馆。中央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还致函舒新城说:“中华书局图书馆出让事,我局极为重视,兹因我局王冶秋副局长赴沪之便,拟与您面谈其事,请和他细谈一切为荷。中华的书堪足以补充中央所未备,故极盼能收购。当然,能够捐献更好,但决不勉强。”

舒新城却认定图书馆一定会有用处,并毅然决定完整地保存图书馆。他认为化整为零的捐出虽易,但不易保存史料,不能充分发挥史料的集束作用,因为图书馆藏书宜集中,分散则难发挥作用。议论了二三年的捐书总算有了结论。

呼吁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

1953年7月舒新城退休,但仍任编辑所所长,他以全国、上海市人大代表身份,视察上海市的图书馆,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解放前外国人在上海和全国办的公司、洋行及其它机构在运作中,都先后形成和庋藏很多文字资料。由此他建议中央文化部应赶快制定个规划,把全国各地的文字资料,作一次大规模的“清家底”,逐步编印全国图书资料总目,供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并希望国家制定特别预算,收购散失在民间的重要资料;对于即将做纸浆的废纸,希望文化部门与商业部门协商,让先行鉴选后,方可允许做纸浆。

舒新城视察上海几家主要图书馆,发现1822年创刊的法文《亚洲》杂志、1832年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月刊、1850年创刊的英文《字林西报》、1900年以前的《申报》及其它19世纪前半期的书刊,大部分已风化,一触易成碎片。他建议有关领导部门采取措施,赶快照相摄成软片保存,并复制若干份藏全国各大图书馆。

当时上海有五家市级图书馆,仅有一家是几十年前的图书馆建筑,其他各馆均是利用旧建筑,实不适合图书馆之用,如上海图书馆是利用跑马厅大楼;上海人民图书馆则是利用旧跑狗场的房屋,书库不通风,潮湿异常,且面积小,有近百万册书放在箱子里不能上架;阅览室人满为患,有时在门外等候二三小时方能入馆。为此舒新城呼吁文化领导部门须拨专款,建筑一些合符规格的图书馆。

舒新城在视察中深感图书资料人员的业务水平亟须提高,他提请文化部门须开设图书馆专业训练班及学校,向文史馆和社会各方面征聘各科老年专家,分负一部分鉴别、整理图书资料工作,并建议文教部门强化对装订及修补旧书技术人员的培养。

(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王震)

链接舒新城少年读书于湖南长沙时,终日坐图书馆冷板凳。后来经老师指点,要他走向山林,把大自然当作是一本最大的书。他遵开导,学问大进。日后他说:“二十五年来,我无时不读小书,也无时不读这本大书”。

余思上海有一家出版社的资料室以藏书丰富闻名,其前身是中华书局编辑所图书馆。你知道这家出版社的全称吗?它主要编辑出版哪一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