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1430700000075

第75章 赵景深:颇见规模的家庭图书馆

赵景深(1902~1987)原籍四川宜宾,生于浙江兰溪。1922年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后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北新书店编辑。1949年10月,仍任复旦大学教授,并任上海昆曲研究社社长。

赵景深研究的范围很广:戏剧理论、元明清文学、古代戏曲及小说等。而这些学科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它也必然会涉及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等学科,并颇有建树。

一个蛮像样的家庭图书馆

赵景深一生俭朴,所有的收入,除家用外,多半用于买书。走进赵家,犹如进入一所小型的图书馆。四壁图书,有书架、有书橱,尤以书架为多,因为书架的容纳量大。

1932年“八—一三”之前,赵景深住在上海海宁路新乐村时,已有很多藏书。1937年年底搬到淮海中路425弄(四明里)14号。赵景深的夫人李希同,在李家排行第九,人称小九妹。四明里14号,是五哥李志云的房子,赵景深夫妇与七哥李小峰一同住在那里。不久,李志云病了,赵景深夫妇搬入6号,一直住到去世。那时他的藏书逐年增长,比原先多了一倍。

赵景深爱书如命,但不吝借人。他常说:“我自己多病,所收集的书,应该发挥最大的用处。中青年的同行,他们的精力更为充沛,我应当使他们有更好的条件来完成著作。”

到赵家借书的人很多,有同行,有学生,不管是熟人,或是别人介绍来的,赵景深都一视同仁。有人来借书时,赵景深总是楼上楼下地找书,然后一一登记。还书时,他又一一注销,清理归架。有时来人想借的书,他那里没有,就找出同类的书借给人家。有时来人并未提出,他一旦知道了来人的研究项目,正好有适宜于来人可用的书,他也会主动找出来出借。如有外地同行借书,赵景深必定把书包扎得很牢,挂号寄去。书借的次数多了,有损坏,他都及时修补好,以便继续出借。时间一长,借书登记簿就有好几册;久借不还的,就在还书日期栏上写一个“赠”字,就算送人了。

笔者是赵氏家庭图书馆众多的借书者之一。80年代初,我在写《中国木偶史》时,经常到赵景深处借书,他那如林的书架全部向我开放,可我面对如此多的书,不知从哪儿找起。赵景深见了,笑眯眯地把我带到后楼一个小房间,在书橱底下几格的书行里,抽出了我需要的书。有时我借的书还没有看完,就接到他的信,说又找出几种,要我去取。手头保留了一些赵景深当年写给我的信,1982年6月1日的信里写道:“你走后,我就找到傀儡戏的约十篇资料,请暇时来取。”我当然是一接到信,就上赵家。一进门,赵景深笑咪咪地将早已准备好,放在桌上的书给我,并例行公事,在他的借书登记簿上写下书名和日期。

上门借书者一般都能及时归还,除了特殊原因。有一位50年代受业于赵景深的王祖献,在研究近代小说时,曾写信向赵景深借书,不久他就收到了赵景深寄来的厚厚一大包书。“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王祖献到农村去搞“斗、批、改”,等到他回到学校时,几百册书早已不见踪影,其中包括赵景深的书。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他在书店里买到那些向赵景深借的书,他才敢去赵家。赵景深虽然没有忘记他借书不还的事,但没有一句责备的话。

赵景深的借书也有自己的原则。有一次,一位学生与他闲谈明清小说时,问:“《绿野仙踪》内容写些什么?”赵景深答道:“这部书虽然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严嵩父子及其门徒贪赃枉法、杀害忠良的罪恶行径,客观上暴露了当时政治黑暗和腐败景象,但基本倾向是落后的,而且书中有不少关于男女关系情节,描写得不健康。”当这个学生向他借这本书时,赵景深竟婉言谢绝,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未提到这本书,这本书对青年人还是不看为好!”

1985年赵景深逝世后,其夫人李希同和子女赵易林、赵超林遵遗嘱将他所藏线装书2195种8052册、中文平装书9000余册、外文书200余册图书连同平生著作全部捐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共计2万余册。该馆为之编《赵景深先生赠书目录》3大本,并辟出专架陈列。

为自己藏书编制分类法

赵景深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元人杂剧钩沉》、《元明南戏考》、《明清曲谈》、《宋元戏文本事》、《读曲随笔》、《小说戏曲新考》、《曲论初探》等。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曲论初探》,这是一本系统地介绍我国戏曲批评理论的学术著作,书名用的是“初探”,那可是50年的初探,50年的拓荒啊!不知要看多少书?下多少功夫?

赵景深平日里注意收集各种版本书,经常进行比较、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才能写出具有权威性的戏曲史专著。

1952年的一天,上海通联书店邀请赵景深讲述《中国通俗文学史》。他谈到越剧《梁祝哀史》时,说:该剧很可能是从《华山畿》的民间故事演变而来。接着,他引证了《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中的有关资料:“南朝宋时,有一士人,路经华山,因恋客舍中少女,无法接近,含恨而死,后柩车经女家门前,女因感动,闻声奔出,唱歌一曲,棺木应声而开,女遂纵声入棺而死,乃得两人合葬,名‘神女冢’。”《华山畿》的爱情故事,和梁祝内容基本相同。赵景深渊博的知识,来源于他的各种版本藏书。光是有关梁祝的版本书就有十几种,有湖州市李万利藏板《英台仔全歌》(古板)、益阳市华文锦代印《山伯访友》(花鼓戏,石印本)、三元堂歌书发客,文星堂刊《绣像祝英台》(新抄《梁山伯同窗记》)、《祝英台叹五更》、《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团圆记》(石印,线装)、芹香阁板《绣像山伯全本牡丹记》等。

赵景深的藏书中有不少珍本、善本,但他很自谦,说:“我的藏书够得上说是珍本的不多。”认为“只有杭州的《民俗周刊》最为珍贵,一共将近一百期,大家都没有保存,曾根据我的这份刊物,由钟敬文等同志复制了好几份。另外,我藏的两期《新生》民间文学专号和一期有两篇主要民间文学文章,钟敬文等同志也复制了。有人说,胡怀琛先生的哥哥胡朴安先生编的4册《中华全国风俗志》,本来只是广益书局的铅印书,应该不怎么难找的,不料也很少有人收藏。”①

笔者估计赵景深对目录的兴趣来自于取书、看书方便,久而久之便精通起来。我向赵易林请教他家的“图书馆”的书是如何分类的?1998年7月20日,赵易林给笔者来了一封信,看完信,我惊呆了,将家中的图书目录分得如此细致、科学,未曾见过。现将原信照抄如下:

由A到Z共分26类。A到Z中又分出甲、乙、丙3类。甲是珍本、乙是善本、丙是一般的本子。甲集中在三楼亭子间书架顶部,以及玻璃书架里层与底层抽屉;乙集中在四楼亭子间(原为晒台,自己搭建);丙则在二楼前楼,以及三楼前楼,还有三亭与四亭其他地方(例如三亭书架内)。报刊与杂志全部藏于四亭。甲也包括孤本;但先父的147种著作中已有不少成为孤本,则不入甲。凡先父著作均放在二前靠窗右边第一个书架的最顶上两格内,以示“束之高阁”,说明了先父的谦虚。常用书则放进三前书桌抽屉内,也放进一部分工具书(须常用者)。有书借出,则在空着的地方插进木板一方,与书同等大小;有人还来了,就取出木板,书归原处。A到z的26类大致是:

A友人著作(不包括N)B报刊杂志C中国文学(不包括A、M、N、O、Y等)D地理E外文书F小方本书G工具书H杂书I25开本J精装本(不包括G)K科普L小人书M民间文学N女作家著作O中国小说P小开本书(不是F)Q贴报簿R16开本S历史T戏剧U常用书V丛书W外国文学X线装书Y友人赠书Z自己著作

共编成图书目录9册(大本),分4种查法:1.按笔画查;2.按A—Z查;3.按甲、乙、丙查;4.按藏书所在查。

30年代赵景深办《青年界》时,就经常在刊物上登一些作家和专题的目录,这些目录给当今的研究者仍带来方便。

①《赵景深民间文艺民俗学藏书目录索引·前言》,1984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编印。

(丁言昭)

链接赵景深说自己的民间文学论文是以一本书为单位的纵的写法,而钟敬文却是横的写法,即以一个故事为单位,旁搜博采地引证。

余思1.赵景深读书甚细,曾指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有16处为手民误排,请举出6例。

2.试述赵景深“家庭图书馆”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