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1431700000018

第18章 治世名臣(1)

周公:成汤江山第一臣

周公(约公元前1100—?),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因为后来他的封邑在周地(今陕西省岐山县),又位居三公,故被周朝及后人称为周公。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从小就性格宽厚,孝敬父母,且多才多艺,处事谨慎而又果断,在文王诸子中出类拔萃。周公的优秀品格与素质,注定了他会成为西周初年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统治日见衰败。胸藏大志的周文王乘此时机,积极准备灭商。他励精图治,延揽贤才,团结诸侯,翦灭商朝羽翼方国,国力日益强盛,到文王晚年,原先僻处陕西西部的“小邦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未等实现自己的宏愿,文王就病逝了,灭商的历史使命落到了武王姬发的肩上。而周公,则成为他的兄长的最得力的助手。史称“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在灭商斗争中,他的功劳实际上不在大名鼎鼎的太公望(即姜太公)之下。

公元前1027年,武王出动数万大军,联合各路诸侯讨伐商纣。周公、太公辅佐武王统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郊外的牧野,周公草拟了著名的战前誓词——《牧誓》,在二月甲子这一天的凌晨,由武王在阵前发布。《牧誓》历数商纣腐败淫乱、凶残、暴虐的种种罪恶,宣告伐商的正义性,并且申明军法,义正辞严。誓毕,大军向朝歌发动进攻,士卒个个同仇敌忾,勇往直前。而商军人数虽多达数十万,但多为临时征集的奴隶,毫无斗志,因而一触即溃。周师攻进朝歌,商纣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了。武王兄弟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武王攻占朝歌以后,周公向武王建议,用经济上施惠,生活上安定和政治上笼络利用上层人物的办法,来妥善处理战败的殷人。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旌表被纣王杀害的贤臣比干和商容,释放被囚禁的王叔箕子和平民百姓,开仓济民,安定殷人,并且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殷地的百姓,使商作为一个诸侯国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系列措施使商地百姓喜出望外,愿意服从西周的统治。为了防范商人的反抗,武王将三位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封在殷地附近,号为“三监”,监视武庚;又封周公于鲁、太公于齐、召公(武王庶弟)于燕,镇抚当地土著,其他从征诸侯,也各有封赏。西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初步确立起来了。因武王需要辅弼,故周、太、召三公均未就国,而随武王西归,留在朝廷执政。

武王返周不久,就患了重病。为了兄长的健康,周公亲自书写祷辞,向祖先祈求愿以己身代死,好让武王痊愈,统治新建的王朝。武王病笃之时,恳请周公接替王位,周公涕泣沾裳,坚辞不肯。武王只好传位于儿子姬诵,是为成王,并以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主政。由于成王年幼而形势又十分严峻,周公为了维护刚刚建立的西周王朝的稳定,毅然摄政当国,以王命号令天下,用自己的威望与才干担负起治理天下的主要责任,开始了周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周公前后摄政7年,当姬诵成年举行了冠礼之后,周公例归于成王,自己则以臣子的身份恭谨地辅佐成王治理国家。

他常常因考虑政事夜以继日,有时睡在床上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便会急切地坐以待旦,等候上朝处理。他教诲成王要以殷商为鉴,立身正行,为臣民表率。他还作了一篇《无逸》,谆谆告诫成王不要贪恋逸乐,而要体察百姓稼穑艰难和生活疾苦,正确对待民间的批评和不满,以德治民。周公深知贤人才士对周朝王业的重要,待士恭敬,着力四方延揽,他曾对即将就封的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我常常一洗沐而三握发,一餐饭而三吐哺(意为洗沐、吃饭时亦常常停下来招呼客人),还担心怠慢和失去天下的贤士,你到鲁国,千万要谨慎而不要傲慢待人啊!”三国时,曹操的著名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用此典故来歌颂周公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周公为建立和巩固西周王朝贡献了毕生精力。临死前,他还对儿子们说:“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埋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的身边。”这真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王闻讯,悲恸不止。他命令将周公隆重地埋葬在毕地的文王墓旁,谥号文公,配享文王,又特许鲁国可以世世代代用祭祀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周公,以表彰周公的丰功伟绩。

周公平叛乱、行分封,奠定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他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提倡“明德慎罚”,礼贤下士,勤政爱民。他兢兢业业,治理天下,使周朝真正得以巩固,功劳卓著,权位至极。然而,他为了社稷的长远利益,归政成王,一心辅佐,任劳任怨,堪称忠于职守的典范。

名人名言

冬日冰冻如不固,则春夏草木虽长而不茂。

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

首先要求访贤人长者,其次务必要爱民。

姜尚:大器晚成的百家宗师

姜尚(公元前1128-前1015年),字子牙,又称姜太公。他辅佐了西周三代君主,一生业绩非凡,几千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尚姓姜,氏为“吕”。在上古母系社会时期,孩子随母姓,考“姓”字为“女”加“生”可知,“姓”为母亲社会的产物。后来,男性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跟着父亲姓的。父亲的姓叫“氏”。再后来,人们即有“姓”,也有“氏”。春秋战国之后,“姓”与“氏”才逐渐合二为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

姜尚生活的时代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他还是随其母姓姜。据说,姜尚的祖先常辅佐大禹江水,立下大功,受封于吕,(在今河南阳西),所以以吕为氏,后人于是也叫他吕尚。

吕尚刻苦研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为生计,他曾经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在孟津街头开店卖酒。光阴似箭,一晃吕尚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而抱负仍然不能实现。后来他听说西方周文王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渭水河边。

找张巧利要每天读点道德经姜尚图

关于吕尚遇文王的经过,《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吕尚假装在磻溪钓鱼,期待着文王来临。这一天,文王出来打猎,路过磻溪,见到正在垂钓的吕尚,两人搭上话,越谈越投机。吕尚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安邦治国的见解。文王无比钦佩,高兴地说;“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盼望的圣人呀!”从此吕尚又得了个“太公望”的别号。文王与吕尚同车而归,封吕尚为太师。另一种说,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图反商,被崇侯虎发觉,报告给商纣王。纣王大怒,把文王抓起来关进梦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闳夭知道吕尚很有本事,请他来,三人商议出一条妙计:搜寻美女、骏马、珍宝献给纣王,表示周对商的“忠诚”。贪婪的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文王回国后拜吕尚为师。

吕尚给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倾商政”。商纣王贪酒好猎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猎,争取人心。商纣王肆意压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则实行“裕民”政策,即有节制地征收租税,使人民有些积蓄,发生努力生产的兴趣。商纣王招诱奴隶,引起其它小国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隶逃亡就大搜索,“谁的奴隶归谁,不许藏匿逃亡奴隶。这样,大大提高了周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甚至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田地打官司,都愿跑到周来解决,因为他们都承认周文王是“仁人”。天下诸侯听说此事,都认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国归顺了周。接着,吕尚替文王筹划向周围发展势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这些都见于《史记·周本纪》。周原甲骨中还有“伐蜀”、“征巢”的记载,可见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开拓疆土,势力直达江汉流域。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尊吕尚为“师尚父”,即“师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吕尚辅佐武王代纣。出师前,卜龟兆,不吉利,又赶上风雨暴至,诸侯们都很恐惧,只有吕尚认识到机不可失,坚决劝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纣王措手不及,周灭掉了商。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储存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添加封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这些主张也大多出自吕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为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采取“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吕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吕尚赴齐国,走得很缓慢。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里。店里的人对吕尚说:“我听说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您睡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赴国的人吧!吕尚听罢,连夜起床登程。黎明时分,他来到营丘。正赶上莱国夷人进攻营丘,吕尚及时击退莱人。这件事说明,吕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吕尚治理齐国,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简单适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鱼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姜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名人名言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人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库富裕,这叫做上溢而下漏。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管仲:智比鬼谷子的春秋第一相

管仲(公元前716—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管仲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接着飞速向齐国挺进。进入都城后,公子小白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找于娟要每天孙子兵法管仲图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推荐管仲,劝说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经过一番曲折,齐桓公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迎接管仲。管仲向齐桓公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经济上,管仲的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据此可知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管仲还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在军事上,管仲的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为齐国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