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1431700000052

第52章 文学泰斗(9)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培育新生力量,。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我国思想和文学史上一面灿烂的旗帜,一座不朽的丰碑。

名人名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胡适:开启新文学运动的国学大师

胡适(1891—1962年),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1904年赴上海,进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37胡适

1906年胡适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通过考试,作为“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学习。到美国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回国后,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胡适在《新青年》刊出的《白话诗八首》,是白话文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之后胡适又与刘半农、沈尹默在《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继续推出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出版的新诗集《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

从1920年至1933年,胡适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赴台定居。1957年,出任蒋介石主持下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胡适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胡适一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学术职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此外,胡适还获得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文学、法学等多项博士学位。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之道。在治学中他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方法,以“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作为自己的做人之道。

胡适是个学识非常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他又发表了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名人名言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

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郭沫若:开创一代诗风的文豪

郭沫若(1893-1978年),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市沙湾区人,伟大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又是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还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的父亲曾在盐井上当过学徒,由于经营有方,逐渐把家业发展起来。购置了田产、房屋和盐井,到郭沫若出生的时候,郭家已是殷实之户了。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所以就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

郭沫若15岁时进入乐山县城读高等小学。1910年,19岁的郭沫若入四川省官立高等中学堂读书。第二年初,成都发生了国会请愿风潮,郭沫若因参加罢课斗争,被学校开除。1913年,报考天津陆军军医学校被录取,后在大哥的建议下,于当年底去日本留学。从此,郭沫若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日本留学生活。这也是他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并取得丰硕成果的10年。

来到日本后,郭沫若开始拼命学习日语和补习其他课程,半年后顺利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8年升入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一时期,他接触到海涅、歌德等人的诗,受到这些诗的影响,郭沫若也开始试作新诗,抛弃旧格律的限制,自由地把内心的激情表现出来。这时,他已与日本女护士安娜(佐藤富子)相爱并结婚,因而写一些爱情诗,献给自己的情人。

1919年国内发生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烈火很快也在留日学生中燃烧起来。郭沫若与几位同学组织了一个爱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他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著名的诗篇。在《凤凰涅槃》中,郭沫若用“凤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的神话故事,来表达他对祖国新生的渴望。

1921年,郭沫若把这个时期的诗作结集为《女神》,在上海出版了。这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一部诗集。《女神》歌颂叛逆和反抗,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彻底摆脱了旧诗的镣铐,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创新的艺术形式,表现自我,向往新生,是我国新诗的开山之作。

1921年6月,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经过四年零七个月的学习,郭沫若在九州帝国大学毕业,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结束了在日本漫长的留学生活,他携妇将雏,回到阔别的祖国。

回国后,郭沫若为“创造社”和文学创作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但是得来的收入却极其微薄,生活艰难,妻子安娜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带孩子返回日本福冈。

1926年2月,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聘请郭沫若担任文科学长(文学系主任)。当时郭沫若已加入国民党,在学校他曾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要求。在党的影响下,郭沫若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革命军,担任总政治部宣传科长,随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他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八一”南昌起义时,他担任起义军宣传委员会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起义失败后,他遭到蒋介石的通缉,于1928年化名吴诚登上日本邮船,离开上海,前往日本。

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蒋介石迫于压力,决定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1937年7月25日,在朋友的帮助下,为了躲避日本警方的监视,郭沫若悄悄地离开了生活了10年的家,连妻儿也没有告诉,化名杨伯勉,乘船悄然回国。

1937年“八·一三”日本进攻上海,郭沫若与夏衍等人筹办了《救亡日报》,并担任社长,开展抗日宣传鼓动工作。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被迫停刊,郭沫若离开上海,乘船去香港,后又到广州,《救亡日报》在广州得以复刊。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昌,郭沫若年底到达重庆。1940年11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正式成立,郭沫若被任命为主任。

1942年,郭沫若历史剧《屈原》、《高渐离》,揭露了封建专制的凶狠残暴,触痛了蒋介石的神经,被禁止上演。1945年3月,国民党为了统治文化工作,借口机构重复,把文化工作委员会解散了,舆论界对此普遍表示惊异和愤慨。1946年5月8日,郭沫若举家返回上海,结束了在重庆六年多的抗战生活。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郭沫若又坐火车来到北平,受到热烈欢迎。

建国后,郭沫若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随毛泽东主席等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几天以后,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又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此后,他还担任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职。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艺界的又一巨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一生涉足新诗、戏剧、散文、小说、书法及历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尤以前两个方面成就最高,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到多种文字,在海外也颇有影响。

名人名言

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批评当有与人为善的精神,不可求全责备。

爱国是国民人人所应有的责任。

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