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私营企业决胜市场要懂的200条锦囊妙计
1432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触摸生存的底线,创造永续发展可能

在中国私营企业发展史上,史玉柱的奋斗历程堪称样板。

史玉柱说过很经典的一句话:我觉得对我们现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他能不能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而是他能不能抵挡诱惑。这是史玉柱近20年商海浮沉中的切身体会,依靠脑白金站起来,又高调进入网游市场。他说:“现在,我在决策任何一个项目时,都会作最坏的打算,都会先估算一下,如果发生亏损,损失会超过我净资产的三分之一吗?如果超过三分之一,再大的诱惑我也不干。而在过去,我是想做什么,就不考虑其他。”

当年巨人大厦的倒掉,使史玉柱成为“死过的人”,死过的人获得重生之后,向别人描述死亡过程和地狱场景,自然使人信服。史玉柱的“死”,不是死在别人的进攻之下,而是死在自己的心态上。确切地说,是死在自己面对诱惑时软弱的抵抗力上。

在史玉柱的“死亡”过程中,两次诱惑将他打进万劫不复之渊。“企业没有现金,像人没有血液一样,没法生存,一个礼拜之内,‘巨人’就迅速地垮了,并欠下了两亿元的债务,从休克到死亡,过程非常短。”史玉柱说。

史玉柱遇到的第一次诱惑是多元化诱惑。史玉柱说:现在民企几乎无一避免走多元化之路,一做大就多元化,但往往三五年就完蛋,我就这样完蛋过一次。其中道理很简单,领导者的知识面、团队的精力、企业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但机会是无穷的,现在各领域的竞争都是白热化,企业只有发挥最大的精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立足,投资不熟悉的领域一定要慎重,宁可错过100次机会,也绝不要投错一个项目。

史玉柱遇到的第二个诱惑是荣誉诱惑。按照史玉柱的说法,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的时候,开始是准备盖18层,但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是38层。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参观,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于是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改到64层。由54层到64层基于两个因素: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改为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不大;二是公司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标志性大厦。当时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设计63层,我们要超过它。1994年一位领导人来考察,公司觉得64层有点犯忌讳,几个负责人一商量就决定把大楼改为70层。仅仅是为了虚荣,决定公司命运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两年后,巨人集团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困境。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秘书长华贻芳在巨人集团出事之后,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交给了史玉柱,这首打油诗的内容是:“不顾血本,渴求虚荣;恶性膨胀,人财两空;大事不精,小事不细;如此寨主,岂能成功。”后来,史玉柱将这首打油诗挂到了办公室的墙上。

史玉柱自我救赎成功,重新站起,在听过了史玉柱对于过去失败的反思之后,华贻芳又在现场送给史玉柱一首打油诗:“现代企业,大事两桩;经济文化,半斤八两;既能赚钱,更会育人;如此寨主,方成好汉。”

从巨人汉卡到巨人大厦的倾覆,到脑白金、黄金搭档的翻身,再到巨人集团纽约上市成功融资10亿美元,史玉柱以自己的创业史演绎了一部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人间喜剧”。

现在,无数投资机会诱惑着史玉柱,但他都因决策委员会的反对克制住了。他坦言,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诱惑”实在太多了,一不小心,容易踩到“地雷”。

从史玉柱的艰难探索中,我们不难窥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所经历过的阵痛,也不难知晓私营企业创业者们丛林生存的困境,这是一部凝结着的太多艰辛与教训的成长史。

黄宏生说:“民营公司是野生的,要生存下来很辛苦。”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这是每一位企业主、老板或经理人共同的愿望,创业者靠着无比的勇气和耐心、敏锐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带领企业走过创业的艰辛之路,但所有人都会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条件下,使自己的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

对此,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有过感慨:“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发达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立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各种能力。我自己从创立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

柳传志曾经在2002年时说:“我从1984年创办企业,18年间和我同台领过奖的许多知名企业家,今天回头去看,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说:“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生死存亡靠自己。”

孙子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子兵法·作战第二》)这是说:只听过指挥虽笨拙但追求速胜的,没见过只讲战术精巧而使战争旷日持久的。言外之意,打仗要速胜。由此推及到商业竞争上,因为竞争是企业的常态,所以企业要追求单个竞争的速胜,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要善于打持久战。因为竞争的终极结果是谁活得最久,谁是百年老店,而不是谁胜得最多。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能充满远见地为企业的发展精准地找到下一个要跨的栏。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利润还是另有其他目的,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商学院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预言家、哲学家查尔斯·汉迪亮出他关于企业的观点:创造利润是一个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务,但绝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利润只是公司的一个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开展工作或制造产品、提供服务,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发展得更平稳、活得更长久。

对此,任正非十分赞同查尔斯·汉迪的这一说法。因为有着二十多年的企业经营阅历,任正非对企业“活下来是真正的出路”这一认知非常深刻,并且坚信不渝,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他说,只有生存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目标,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曾提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理论,当时风靡全球。任正非提出“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观点,一度也成为提醒经营者加强危机意识的企业格言。

任正非认为,华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为它有一种以客户为主导、以市场为先导的危机意识。这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区别,他认为:作为一个自然人,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自然生命终结的时间;作为一个法人,虽然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但同样受到社会逻辑的约束。一个人再没本事也可以活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其生命可以达到600岁,甚至更长。中国古人所讲的“道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现在讲的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必须不断地求“是”。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对治国者的劝告,经营企业也是一样。任正非正是用这样的思想找到了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企业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而这就需要长存危机意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在面对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时,管理者将何去何从?

杰克·韦尔奇曾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公司中,有85%是公司经营者决策不慎造成的。很多私企的创业者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就忘乎所以,凭经验和感觉盲目求快求大,最终将使公司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众多私营企业领导者都有着对企业经营的执著与热情,却因为决策失误、资金短缺、用人不当、盲目扩张、故步自封、价值迷失、信誉失衡等诸多错误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甚至倒闭,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中国的私营公司不是不能做大做强,而是中国的私营公司只要做大做强,成本就很可能失控,而造成企业后续经营困境。中国的私营公司如要做大做强,在过程中就必须“控制成本、精益求精”。经济学家郎咸平如是说。

本书基于大量私营公司成长和发展成功的经典案例,全景式地论述私营公司做大做强的黄金法则——从私营公司的创立到发展、从市场到营销、从人才到管理、从危机处理和经营方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私营公司决胜未来,创造长续发展可能的各个层面,解决了私营公司的领导者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如何提供最好的智囊样本,帮助中国私营企业经营者把公司做好、做久,打造基业长青和令人尊敬的伟业,让企业最终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一统的新气象——正是本书所有的立意、发愿的源头。